分享

国际顶尖建筑创意——上海世博会国家馆

 李平东方明珠 2013-03-20


中国馆
中国馆


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是:东方之冠,天下粮仓,又使用了“斗拱”的形态。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件,在中国古建筑史的早期,斗拱解决了屋檐外伸的难度。但在后期,要达到轻盈外翘的屋檐,已经不需要如此复杂的工艺了。但是斗拱没有消失,因为它已经成为等级森严的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元素——斗拱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为整个建筑的度量标准,而且不同级别的国民,可以给自己的房子使用多少层斗拱,有着严格的要求,就像现在不同级别的官员可以配不同档次的车一样。斗拱由“斗”和“拱”相互支撑穿插、层峦叠嶂而完成其支撑功能,也象征着中国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人脉牵连,互为协助。当然,也可以联想到“勾心斗角”……因此,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可谓非常之中国。它的“冠”和“仓”的形象,表达了中国人对城市富饶的期望。毕竟,中国人千百年来对人丁兴旺、物资丰富有着孜孜不倦的渴求。西方的极简美学、极限环保的理念是不可能让中国人打心眼儿里照单全收的。一个古老的国家,如何在传统思维和现代危机中找到平衡,确实不易。它不是我们上一代人的事,中国馆的设计带给我们的也也不应该仅仅是质疑。未来中国,正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从现在开始的努力。


西班牙馆
西班牙馆


说到西班牙馆,大家需要认识一下它的建筑师。她是国际顶尖建筑界里屈指可数女性,她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以及与中国不浅的渊源。这位女设计师塔格利亚布,她的丈夫米拉莱斯,曾被西班牙建筑界普遍认为“继承了高迪衣钵”,并“最有可能超越高迪”的天才建筑师。他的作品像高迪那样,颠覆了地平线,观者只能张大了嘴,发出“房子还可这样”的惊叹。在接受采访时,这名建筑师说:“做建筑就像品尝美食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城市的精华吃进肚子。 ”可惜天妒英才,2000年,年仅45岁的米拉莱斯因患脑瘤突然去世。从那时起,我们的女建筑师从丈夫的光环里走出来,慢慢显现出她的才华和毅力。丈夫去世后,她没有流一滴眼泪,因为她要忙着把丈夫留下的11个仅仅停留在构思和图纸上的建筑工程,全部变成现实。在质疑声中,她赢得了肯定。
如果有人看过北京奥运纪录片《筑梦2008》,可能会记得这个场景,在国家体育场馆设计方案的遴选会上,不同专家评委对当时还在图纸上的鸟巢方案展开了争论。在这部电影里,有一位外国女设计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鸟巢的喜爱。她就是塔格利亚布。她担任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场馆和游泳馆设计方案的评选。

西班牙馆将采用藤条作为外立面材料,这种材料是西班牙当地的特产,将在西班牙完成编制加工后运到中国,组装在钢结构的外面。好吧,塔格利亚布说藤条房子能防暑降温,透射光线,环保又好看。究竟是不是这样,要等世博会开展时,去实地体验了。这幅图片不能完全展现出这个建筑的魅力,实际上它有着波澜壮阔的曲线。西班牙参展方官员告诉我,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任何形状,佛拉明哥裙摆,或者中国龙。在这种不常见的曲线建筑里,空间和时间将会带给你另类体验。


以色列馆
以色列馆


我对以色列这个国家,没什么概念。只不过泛泛这几个词:古老的,战争的,宗教的。
但它的国家馆效果图刚一推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现代而优美。它叫“海贝壳”。恕我无知,我以前并不知道以色列是个拥有海的国家。俗气点说,世博会拓展了我们的国际视野。其实,仅仅站在这一群不同肤色,不同脸型,不同体型,不同服装,不同语言,不同气质的各色人种当中,已经能让你觉得,世界是多美的奇怪,多么的赞叹!(参展者大会期间,我在那条走廊上,看着一批一批的参展方从我面前走过。)

建筑师说,石头是以色列的历史建筑材料,在犹太人的观念里代表着坚固。而玻璃则是现代的象征。这两种材料,以双手交握的形态彼此融合,而这个形态,还表达了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太极。在我接触的一些外国参展方中,很多以建筑,或者其他方式,向中国——本届世博会组织者示好,并把中国文化与他们的文化的共通之处展示出来。这种文明在交流中产生的美妙和音,是令人享受的。这也是世博会举办的意义之一。

以色列馆设计师多顿崇尚老子,老子影响了他的建筑理念——和谐。他曾在1984年来过中国,迷恋那个年代中国的小城镇,自然与人如此“和谐”地共存。很可惜,现在不是这样了。不少参展方对中国城市之大,发展之猛深表“惊叹”。我,该如何作答呢?

丹麦馆
丹麦馆


丹麦有什么?小人鱼!那是雕塑家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创作的。

这张设计图没有把美人鱼显示出来。丹麦参展方异想天开地想要把美人鱼铜像运到中国,放在丹麦馆的中央。96岁的美人鱼从没离开过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安徒生的家乡。

为了这个奇思异想,丹麦哥本哈根市议会像模像样地进行了投票,有36名议员支持,12名议员反对。最终哥本哈根市政府同意将“小美人鱼”铜像安置到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在那里坐上184天。

文明真是个很奇怪的体系吧。两个距离遥远的国家商量把一件铜器不远万里地运来运去,还有一帮人郑重其事地投票!文明的交流,真的如此重要。

届时中国也将有一件雕塑展品在丹麦展出。这叫礼尚往来。

丹麦人还说,丹麦馆设计理念受了上海南浦大桥的启发……OMG,就是我每天一圈、一圈、一圈绕上来绕下去,绕得头晕的大桥。我只能说,西方人真是很浪漫……


法国馆
法国馆


参加了法国另外一个城市最佳实践区项目的奠基典礼。哦……美丽的法兰西,到场的每位法国来宾,都有着精致的面庞,修长的身材,得体的衣着,优雅的举止,和弥漫的香水……不能不说,这是个被老天厚爱的人种,并且可以窥见他们有着和中国一样古老而博大的民族历史。(如有人习惯发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不小心从上文中读解出某些含义,那就当我没说。)

法国人又充分发挥他们浪漫享乐的特性,把这座法国国家馆命名为“感性城市”,意在调动参观者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另外还有“动感”和“平衡感”。你是否觉得,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很多感觉都会消退麻木呢?

让人恢复敏感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自然和人居之间找到平衡。这座法国馆力图展现具有现代感,但又借鉴历史智慧的法式园林。馆的周边有水池,园林好似漂浮在水上的建筑。当然,里面除了尚未透露的展览内容,还少不了法国美食。

还有一个重量级信息要提前告知大家,那就是,世博会期间法国馆将举行集体婚礼哦!有迪奥婚纱,还有法国重量级人物证婚,阿兰-德龙出席。幸运的几对儿还能免费去法国渡蜜月。哦!想要报名的小情侣们,可以开始憧憬啦。报名即将启动。


意大利
意大利

这次,意大利馆呈现出了德国般简约严谨的设计。不,意大利人其实仍然是活泼奔放,天马行空,因为这个设计并不是个盒子,而是一把游戏棒。

意大利人称为“上海”的游戏棒
意大利人称为“上海”的游戏棒


很奇妙,这个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的“挑棒子”的游戏,在意大利被称做“上海”。(我从小玩到大还不知道这游戏和上海有什么关系)小棒子一把撒下去,勾勾搭搭,交织穿插,就成就了意大利馆的灵感。有时候被屋顶罩住的部分不重要,中间留出的那些缝隙,才是我们最后得到的,充满特殊氛围的空间。从游戏棒最终演变成的建筑,由几个小盒子组成,这些盒子的规模更便于拆卸组装。

意大利馆还承载了另一个意大利和上海的共同回忆,那就是,这些“盒子”之间的小径。它又被称为“刀锋”,就好像是一把刀把盒子切出的刀口一样。众所周知,上海的石库门建筑非常紧凑,栋与栋之间常常留出狭长的小巷。二战前,意大利的民居也有这样的特点。它们被用于意大利馆这样一座现代建筑中,还具有通风、透光的作用。

题外话:当今设计师很喜欢拿“缝隙”开题。就是我所说的“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带来的感受,表达了设计师的一些理念。比如李布斯金的代表作柏林犹太博物馆,通过建筑中强烈的刀锋般的切口、窄径,让穿越的人感同身受犹太人曾经历的苦难。


日本馆
日本馆


很多人不喜欢日本馆,觉得它的造型太过平庸。

看日本馆,重点不在外形,而在它通过整个建筑所体现的环保理念和技术。

回到2000年爱知世博会。你会觉得爱知世博会上的日本馆和本次上海世博会的日本馆形状有类似之处。都是一个巨大的蚕茧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征集,一位中国主妇以“紫蚕”之名命名了上海世博会日本馆。

爱知世博会 日本馆
爱知世博会 日本馆


爱知世博会日本馆

日本关于是否在爱知县举办世博会所经历的风波,大家一查就知。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大兴土木带来的环境破坏,主办方表示将使用环保技术,并在世博会后将一切恢复原样。

用竹条编织而成的日本馆,设计灵感来自于蛹、茧和地球大气层的启发。结构用竹子编织而成,利于会后的拆卸和材料降解。外面的屋顶和墙体是纸做的,它可以使阳光变得柔和,保持展馆通风、凉爽怡人。

同时,这个看似非常原始的场馆,吸收了传统生活中对自然的利用智慧:竹纤维的吸音性能和隔热性能优越,又可透光,可以大大节省空调和照明的使用。竹子材料全部可以再生利用,最后就作为学生教科书的用纸。同时,这个场馆也应用了非常先进的现代环保技术。包括采用最尖端技术的新能源系统、、超亲水性光触媒钛钢板流水降温屋顶、通过植物叶子蒸腾给周围带来清凉的绿化墙和可重归土壤的外墙和砖……也许是因为日本国土太小,能源问题严重,才让他们在环保技术上走在前列。但是,中国的能源危机就不值得我们犯愁吗?


再看上海世博会的日本馆。这个淡紫色的大玩意儿,颜色取意“由象征太阳的红色与象征水的蓝色融合而成”。它仍然把环保技术的体现作为场馆设计的重点。日本馆号称是“像生命体一样会呼吸的建筑”。这次外立面材料不是竹子,而是一种双层“膜”结构。这层膜能自然的透气,与外借平衡热量,保证空气流通。同时,它微微透明,有利于室内采光。最后,在膜内设置了太阳能设备,以充分利用新能源。此外,和爱知世博会日本馆一样,这个场馆也安置了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将收集雨水和污水,循环利用。

为什么又一次采用蚕茧形状?日方说,屋顶、外墙等结成一体的半圆形的轻型结构,使得施工上可以减少对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种简洁的结构,也体现了日式美学。


本次日本馆将通过“过去、现在、未来”展示对本届世博会主题的演绎。

在“过去”这一板块里,“遣唐使”时代将是重头戏,表现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和传承发展出日本文化。而在“现在”和“未来”的板块里,日本却在当年的历史上,走向了很远、很远……你无法不对这样一个民族,产生敬重。


希望“遣唐使”时代,对于中国来说,不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传说……




芬兰馆
芬兰馆


芬兰被誉为“千岛之国”与“千湖之国”:精确来说全国共有近十九万个湖泊和近十八万个岛屿。(光是给这些岛、湖取名就够让人江郎才尽吧……)在冰川时代,这里被冰层封冻,冰层运动和沉重的冰层压力造成地面坑洼。气候转暖后,冰块融化,消融的冰雪充盈了洼地,湖泊便在芬兰宛如繁星。这些由于冰川活动造成的湖泊,称为冰蚀湖和冰碛湖。

芬兰馆的造型,也和冰川时代关系密切。和参与世博会的很多工作人员一样,这个芬兰馆设计师也取了一个动听的中国名字——郭泰睦。小郭同学在2007年来到芬兰十七万岛屿中的一个度假。湖光山色、鸟语木香海岛礁石、碧波倒影……间,他意外发现了一个壶穴,底小口大,潭壁光滑,里面还有鱼在游。这种壶穴,是由冰川时代水流携带石头研磨基岩河床而形成的。中国有个俗语叫“水滴石穿”,小郭同学觉得壶穴是在强急流或瀑布数百年的冲刷下方才形成,充分表现了芬兰人的坚韧。而各种思想和观点,在世博会上碰撞、交流、融合,在他看来,这本身也像极了壶穴的形成过程。(看来西方人也挺喜欢比兴象征牵强附会)。


不过这个冰壶的形状很是好看。北欧的设计总是以简洁明快著称,大概,因为这个地方经历冰雪洗礼,分外利落。


值得赞赏的是,虽然芬兰馆的外形来自自然,它的材质却发自人类的智慧。这是一种新型塑料,产自纸和塑料废弃物。质地坚硬而轻盈,且不会褪色,移动拆卸都很方便,而且全部可以被回收。这是这种新型材料第一次用在如此大规模的展馆上。


还有,桑拿是芬兰的举国享受。这次芬兰馆3楼将会有一座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可供10至15人使用的桑拿室。先别高兴,只对受到邀请的贵宾开放。

还有还有,芬兰总统是个女的……还成功连任。




英国馆
英国馆


波兰馆
波兰馆


加拿大馆
加拿大馆


瑞士馆
瑞士馆


卢森堡馆
卢森堡馆


德国馆
德国馆


挪威馆
挪威馆


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共建的气象馆
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共建的气象馆



新加坡馆
新加坡馆


韩国馆
韩国馆


尼泊尔馆
尼泊尔馆


荷兰馆
荷兰馆


太空家园馆
太空家园馆


震旦馆
震旦馆


非洲联合馆
非洲联合馆


尼泊尔馆
尼泊尔馆


阿联酋馆
阿联酋馆


奥地利馆
奥地利馆


俄罗斯馆
俄罗斯馆


罗马尼亚馆
罗马尼亚馆


沙特馆
沙特馆


印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