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古籍中的“世博会中国馆草图”

 文山书院 2014-12-19
北宋古籍中的“世博会中国馆草图”
2014-12-15 三希堂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三希堂藏书《营造法式》


翻开《营造法式》,里面的内容使人称奇。古代建筑讲究雕梁画栋,书中不仅规定了什么建筑上用什么图,连颜色都标得清楚得很,只要是建筑师,一看就非常明了。


最神奇的是,书上的平面图,竟然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图纸惊人的相似。早在唐代,皇家建筑的斗拱中有一个样式就是当今世博馆的雏形。从平面图来看,简直是一模一样。难道是冥冥中,古代的建筑大师们已经预料到了今天的世博会?原来,这些建筑都是基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因为墙的支撑力很小,不能做到百分百的承重,更多时候人们将墙建造成网格式的结构,这不足以撑起整个建筑物的重量,这个时候斗拱就要派上大用场了。其作用就是支撑柱子上的横梁重量。这样的构造能够很好地抵御地震,保证木质建筑的稳定。许多古代建筑都是因此而保留了上千年。


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唐宋趋于成熟。根据国家意志,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斗拱至此进一步散发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它的文化属性和阶级属性也得到了强调。

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之后,梁思成他们这代人对中国古建筑的价值发现和人文关怀,常常聚焦在他拉着林徽因爬上应县木塔的瘦羸身影上。如果我们看得更深一层的话,那么可以断定,从他开始,结在中国建筑飞檐之下的智慧之果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我们今天惊叹于斗拱的精巧,不再联想到刻板的秩序,而更容易为中国建筑曾有的辉煌和眼前展开的复兴之路发出一声声感慨。

去年,以“超设计”为主题的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上,艺术家复原了一件硕大的斗拱部件,紧贴在上海美术馆西式楼宇的外墙,这是一件极其特殊的参展作品。艺术家故意隐去了自己的姓名,以此向中国古代工匠表达深深的敬意。在宣扬“超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中,观众感到了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正滚滚而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