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一名教师的吹鼓手

 无名小兵 2013-03-20

很多人曾问我,一个理想的教师应是什么样的?这自是个极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对教师价值的判断。我以为,判断的前提应该是,我们对教师这一专业不仅要热爱,更需有对这一项神圣事业的激情。有了这份激情,我们才能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研读教材、设计教案、苦练教学基本功上;才有可能做到,不管在哪所学校,无论教什么科目,都充满热情,充满希望;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就是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也毫无顾忌;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一路行走、一路风尘、一路收获,成为一名好教师。

正是凭借着一判断,我在培养青年教师上,不断点燃他们的教育激情和增进对教育本源的理解,而自己则成为一个吹鼓手的角色,通过不断引领和纠正方向、帮助和拓展思维,渐渐实现功能转变。所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我看来,一名合格的校长,就应当不竭余力地促进全体教师的“共同富裕”。

怎么“吹鼓”,我是动了很多脑筋的,因人裁衣,循势利导,最大化的发挥各自的潜能,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先生说:“教育不是发展一个人身上‘没有’的东西,而是成全他‘有’的东西。”实际上,这个“有”也正是我所秉持的教育哲学的“基点”,至于如何从中生出佛家所说的“万有”,乃至“妙有”来,则是见仁见智,成为一名校长的艺术所在了。

 

吹鼓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年前,我在学校初建“今天第二”QQ群,肇始于对整个教师群体的管理,大家在其中畅所欲言,就教育教学中的进退得失做了很多探讨。这样,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专家、媒体都纷纷落户到我这家“百草园”中,倾听我们教师的声音,一方面“接接地气”,一方面采集信息,我适时利导,让大家开始做主题发言、焦点讨论,并定时集结,整理出版校刊《今天第二》,屈指数来,不想竟已完成四期。

这个过程,让很多人的阅读、表达、写作能力渐渐得到了提升,有些好苗子开始显示出不俗的一面。特别是20102011年的暑期,我们学校成功的承办“文化发展学校·对话创生思想——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研讨会”和“文化发展学校——通州对话”,汇集了包括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全国15个省()、近800名教育界工作者的全程参与和学习,邀请了如孙绍振、张文质、成尚荣、刘铁芳、许锡良、刘良华等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我乘机不断地在其中“夹带私货”,吹鼓青年老师全程参与其中,并和专家零距离接触,通过公开课、论坛、记录日志等多种途径,立体开花,很多人也渐渐走出小小的二甲,在省内外拥有了不少的“粉丝”。

2010年,我在“百草园”的基础上,建了个“三味书屋”——“今天第二”青年教师成长沙龙,将一帮对教育怀有激情和热情的老师接纳在其中,每个月确定一个讨论话题、一本经典共读、一篇教育写作,我形象的称之为“研讨味、读书味、写作味”。三两年下来,《民主主义与教育》、《被压迫着的教育》、《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等教育名著进入了众人的视野,各人就其感受,分了四、五期研讨会详细做了交流,收获都很多;而在具体的教育观、教材观、学生观方面的专题讨论就更多,全国生命化教育团队的导师、编辑、《中国教育报》记者也常有“留驻”,见证了许多精彩时刻。

有了这“三味书屋”,老师们的成长也渐入快车道,比如青年教师邱磊通过一年的阅读杜威,在我的“怂恿”下,在《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师道》、《教师月刊》上有诸多文章发表,所写的话题文章《我的课堂观》直接为无锡市的《滨湖教育》转载,而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记录和思考,也多有文字散见在《福建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等地。2012年他幸运地被《教师月刊》评为“年度教师”,杂志说让我写点文字,我于是从“三味”的感慨中一书胸臆:

他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一个拘囿在犄角旮旯里的乡村教师,其有限生命,如何和古往今来、寰宇四海的先哲“通上电”?唯靠读书!唯有持续不断地阅读,才能令他的精神世界渐渐宽广,眼界缓缓打开。当一个人的教育生命因知识的支撑和精神的涵养而变得丰富,其将来的作为,才有了真正可以依赖的根基。

他是一个充满行动力的人。知行合一,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而邱磊在一线所尝试的,就是在两者间构建起一座桥梁。他每天陪着孩子们,力图通过自己得来的知识,融会贯通于教材中,让他们吃得更饱,长得更好——不仅有应付考试的贴身秘籍,更有独立于世的文化熏陶和公民教育。如此的身体力行,让他的教育哲学变得明晰、透亮,让他的心纯净、朴实。他做的,正是工业化和模式化替代不了的“个人的教育”。

他也是个善于记录的人。他喜欢记录名家的讲座,喜欢记录个人的碎语,喜欢记录驳杂的课堂,喜欢记录巨著的启思……一年几十万字的累积,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史,而这部特别的成长史,也是他对教育的触摸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其中,人会变得异常清醒和坚毅,人也会真正看清自己,以及自己的未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累积的,正是我们一个团队的集体成长,阅读、思考、行动、记录,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生活。而我正是一名吹鼓手,把身边一个个“爱智慧”的教师推上前,给他们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这个工作,就像是启动了一扇门,门后有另一个世界,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和创造性都在其中。但老师们缺的,正是一个推手或机缘。有时候,多向前迈出一小步,整个人生的格局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吹鼓二:从“逍遥游”到“得意忘形”

 

季勇,是我在二甲中学带的学科徒弟。我来之前,他已连续教了3年初一,成了学校领导眼里不被认可的教师,对职业生涯已是心生厌倦了。我初到后,他怀着满肚的委屈,发了篇名为《呼唤名师,挺直脊梁,酝酿大气》的博文,主张年青教师的成长要靠滋养、靠润泽,要有一种耳闻目濡,潜移默化,薪火传承的人文环境。文笔洗练,进退有据,一语中的,我一见,知道是性情中人,心有所喜,竟不想从此结下师徒之缘。

课堂教学,本就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语文,更是教无定法。上下几千年的积淀,文化、历史、政治、民俗统统叠加起来,需在一门学科中集中体现,确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告诉季勇,语文课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与碰撞:师生之间的,同学之间的,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文本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而这些矛盾与碰撞,往往就是生成的火花和引子。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如同的庄子说的“逍遥游”一般,随手拿捏,取舍自如,心意相通,“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于八达之外”,对生活、对生命的觉悟都应高于普通人。

谈了对语文的学科定位后,我给季勇的见面礼就是自己当年评特级教师时的材料,厚厚的两大本,以勉励他心怀大志、十年破壁,同时还提出每周要听一节随堂课的要求。我第一次去,他上的是《海燕》,发觉基本功尚扎实,却无法“逍遥游”,尤其是与生活的贴合度不够,有点僵。“你要注意一下,提问要问得宽泛一点,比如提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些文字,为什么?’这样的环节,最贴近学生,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也往往最有话说,因为话语权是他们自己掌握的。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不再是听众,更不可能成为看客。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悟,他们的交流,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气勃勃而富有灵气。”我点出不足,他边听边记,过几天去,果然是一个新面貌。于是,我也常常上点示范课或研讨课,供他参详。

但要畅游天地间,光听我的课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去了杨思中学取经,并介绍他参加华师大语文学科的培训。于漪老师的平易、余映潮老师的精心,特别是郑桂华老师的作文课,都让他受益匪浅,大呼过瘾。不久,我继续鼓噪,为他造势,成功帮他加入南通市通州区的“名师沙龙”组织,在这个新的天地中,助其开拓眼界,化凝解滞,缔连群英,打通枢脉。可以说,几年间兀兀不停的“修行”,的确让人有不小的改变,沉稳、干练、大气的教风,也在他身上隐隐看到。

但我对课堂的看法,并不止于“逍遥游”,因为这只涉及到形而下的“相”,还只是外化的东西。我告诉季勇,我更期待的,是“得意忘形”的境界:一得“教材之意”,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作者的意图;二得“学生之意”,须了解需要,适时调控其学习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套不变的、机械的程序。

“忘形”,则是首先得忘掉“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个合作者、帮助者,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二要忘掉“教材之形”,既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程式,而以自己的机智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三是要忘掉“课堂之形”,努力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经此提醒,季勇注意到了“无招胜有招”,不再刻意的追求某种教学形态、套路或模式,磨砺得多了,有时候课上得意发性随,开阖纵横,驰骋上下,无论课堂控制,还是技法心得,确实让人观为一叹。“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葆有如此的心态,课是没道理上不好的。他也笔勤,多有记录和思考文字发表,一贯以承的“生态语文”在省内外还有小优知名的。可以说,季勇老师正是我为青年教师成功吹鼓的一大范本。

 

    吹鼓三:从“燃灯者”到“薪火相传”

 

我的另一位股肱之将——朱建老师,治班有道,善管理,长谋划,能组织,懂协调,属于调度四方的帅才。我在为不同优秀教师的吹鼓中,很早就想在德育或学校管理工作中物色若干新人,而朱建就是最早进入我视野的才俊之一。

把准了脉之后,我就开始在这方面留心。其实,学生管理是一件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而又意义深远的事情。这个过程中,唯有从其心理出发,因人因事而异巧妙设置各种情境,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建议朱建,可以从创立“班级博客”开始,利用新兴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夺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支持,谁知“新政”一旦推行下去,立马就收到出乎意外的反馈。学生积极响应,他们将教室当作自己的家,一花一草,一桌一椅,放佛都有了生命,每个人都希望由自己来记录、拍摄班级每一天的新变化,写下自己的感言和心情。一时间,整个凝聚力就上来了,大家聚成一股绳,为有这样一个开明和智慧的“老班”而欢呼。

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朱老师借鉴我做校刊的经验,在班上办一份名叫“将行天下”的班刊。成功试行几期后,考虑到排版、制作、印刷等工序耗费的精力、财力太大,且时间间隔比较长,于是干脆将班刊搬上网络。就这样,在这个网络世界中,班的活动、班级的事务,都由同学们管理和参与,他们或访问留言,或发表评论或与“老班”讲讲悄悄话,整个教育活动都被带活了。    另一方面,为了表彰优秀学生,朱老师在班上定期评选“将行之星”荣誉称号,将评选上的同学的照片附上文字说明上传班级博客,作为永久纪念。那些获得“将行之星”荣誉称号的同学看到博客上关于自己的表彰后,纷纷打电话告诉父母,叫父母访问班级博客,见证自己的成长。慢慢的,班级博客成为一处展示同学们各自风采的“舞台”,一本记录着同学们奋力拼搏的“账册”,一盏指引着同学们前进方向的“明灯” 。朱老师后来总结说:“让我们把睿智的目光投向充满无限生机的现实教育生活,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我们用爱支撑的教育行为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感恩、为责任、为使命,做好班主任,做一个好班主任,将是我心中永不落幕的信仰。我们为爱而工作,我们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班主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渐渐被世人所认识。我看到初有成效,就将治校理念下移,主张朱老师建构自己全面的班级管理体系,依托网络,从育人理念、管理制度、班风建设,到班徽、班旗、班歌,甚至班印都做了统筹。如此大胆而新颖的德育新路,被我向外推荐后,引来大批“粉丝”围观。凭借良好的工作成效,朱老师连续四年在南通市班主任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成为南通市级骨干教师,2012年又荣登《班主任之友》杂志的封面人物,并受邀到陕西做了介绍班级管理的讲座。

这样成绩的取得的确是不容易的,但仅仅点燃一盏灯,开启的智慧和润泽的生命毕竟太有限了。还要吹鼓起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我于是和朱建一商量,建了一个“三人行·班主任成长”群,将有效的管理经验挂在网上和大家分享,再定期的搞沙龙,希望我们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薪火相传。这样的艰苦努力,果然带来了回报,如吕斌老师,开始主持心理健康咨询室,非常成功,其后又走上教科研之路,成为“南通市教坛新秀”,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再如周林聪老师,带班活络,用心用力,设计的班会课多次在大市里获得优胜,令人惊喜。

 

结  

 

鼓吹,还要善于把握机会,这四五年我和我的同仁们利用上面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表彰,通过向外推荐、媒体介绍,推介出了通州区劳模、十佳后勤人员、巾帼英雄、青年突击手等一大批优秀教师,这当中,不仅由教师,也有工人;有老教师,更有青年才俊。有教学业务的,也有向上推荐参加干部考察工作的。看到自己的吹鼓,换得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换得普通的教师改变轨迹,换得混沌的教师幡然觉醒,其实,都是一种难言的幸福。任何一个人做校长,都不能千秋万代,而在自己所能影响他人的几年里,每天可能会做出无数个“选择” ,它们或基于行政、法规、行业、历史、民俗——但静下心来看:有没有一条基于“人”的立场?我想,当我在千百条“选择”中穿行时所坚持的,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竭尽全努,为放飞每一个草根教师的生命而吹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