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握手是在社交场合中,相互见面和离别时,以及在相互介绍时表示热情、礼貌、致意的常见礼节。一般是先打招呼或点头示意,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密的边握手边问候,时间可长一些。初次见面的,则应听完介绍之后轻轻相握,握一下即可。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应稍稍欠身,以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对方如伸出手来,不要拒绝,以免尴尬。握手的先后顺序是: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时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特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握手这一习俗还是偶有记载的。 握手告别:“握末一长叹,泪为生别滋”握手后,一声长叹,眼泪滚滚而下,生离死别之情。汉代颠沛流离的牧羊苏武,吟出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同时也反映了握手这一礼节在彼时彼地的流行。 握手言欢:汉刘秀起事前夕,与南阳巨富相见,握手言欢,以示他们之间友好关系的确定。 可见,握手这一礼貌行为,是作为朋友间会见,结盟,分别时的一种表示友好的行为。汉以后,人们常常见到的是关于“拱手”的礼节。相见,告别时的握手演变成了“拱手”,这一习俗的出现与兴起。这恐怕周汉以后,道教的兴起有关。“拱手”一俗可能是源于道教的一种特殊的交际暗语,随着张角黄巾军的造反,这一习俗就通过农民起义,这一特殊的传播渠道,兴盛开来。 在辽代,握手这一礼节,变成了“执手礼”。这种执手礼是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特殊礼仪行为。这种礼仪行为的规范仅在皇帝与杀敌立功的将军之间。当杀敌有功的将军凯旋归来时,皇帝在群臣环绕的鼓乐声中,皇帝握住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帅们的手,以示亲切慰问。随后,被执手者还要受到皇帝的物质奖励和职务升迁。有时,将在外,浴血征战,君王不能亲自奔赴疆场以示慰问时,皇帝就派自己的心腹大臣,前去代皇帝行执手礼以表示皇上的关怀与慰问。这一古老的风俗,在今天仍然可以发现一些遗存的现象。如某人或某单位受到上级或中央领导接见时,领导同志往往同某人或某单位群众亲切握手,以示慰问。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