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森林,不要种树

 一凡813 2013-03-22

保护森林,不要种树  

2013-03-21 08:47:29

 

保护森林,应当“改种为护”

 冯永锋

 每年3月份一过,整个社会就惊蛰雨水了,喧哗与骚动起来,很多人便蠢蠢欲动,想要对保护森林有所作为。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种树。有时候我就在很多场合,费极大的口舌,与人争辩,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改种为护”。

十多年来,一直致力要成为博物学的追随者,因此,对身边草木的观察,多少有些心得。发现一个最有趣的现象,就是草木们,最热心的事,是自己的繁殖,最强大的能力,也在于繁殖。由此觉得,帮助草木繁殖,是再无必要的事。

北京的榆树,在3月份刚刚过,就匆匆地、悄悄地开花了,它那棕紫得有些发黑的花,由于尚未有萌发的新叶相衬托,因此,很是不引路人的注意。它的花期很短,也不过就那么几天,然后,就匆匆地结出籽来。这时候,榆树的小叶子也有阳光下微风中颤抖了,大家抬头往上看,发现一片一片有些衰黄的“榆钱”如枯叶般往湿润地土地上跳落。一些雀形目的鸟类,比如麻雀、燕雀、白头鹎等,最喜欢吃这些果实和嫩叶;一些新春的昆虫,也在榆树上牢牢地安下了自己的营寨。榆树是好客的,无论它们的叶它们的籽它们的皮,都会有大量的“食客”在聚集;榆树又是大无畏的、胸怀宽广的、无私地伺喂天下的,因为它们太相信自己的繁殖能力,生长能力和强大能力。

榆钱也是在大家忙于赏花的时候,就匆匆地成熟了,有劲了。从开花到结实,从结实到果实担负起繁衍的重任,一切都发生得那么的悄然,那么的隐秘,又那么的开放,那么的自在,那么的无私无畏和勇敢真诚。它们如此自信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每一棵榆树,都能够在一个春天,至少“生长”、“储蓄”出几十万个兄弟姐妹。这些榆钱儿,被人吃掉,被贪玩的孩子们撸走,被雀鸟们吞食,被昆虫们蚕食,掉到地上被车马碾碎,摔进水里被风雨淹没,但总是有那么一部分,哪怕是很少的一部分,会趁着这个热烈的春天,吸吮温热的雨水,傍靠着还略带新鲜野性的大地,迅速萌芽,扶摇着生长。

人们说榆树“野”,人们说榆树“生命力顽强”,人们说榆树是华北地区的“乡土树种”,人们热爱榆树却又有些嫌弃榆树。珍惜和热爱榆树的人,会觉得这样的生长能力,让人放心,随时可以委以修复生态、保护自然的天降大任。而嫌弃榆树的人们,却对它有些厌烦,因为,它似乎总是长在“不该生长之处”,墙角里,夹缝中,甚至屋顶的瓦片上,长在人们认为需要“植树造林”的地方,为了种下一棵柏树和松树,不得不雇佣上很多体力工人,把它连根挖走,然后才腾得出像样的地方。

同时被挖走的一定还有山杏、山桃、荆条这些随时可见的本地树种。它们自由自在又强大无比,它们随处可见却又经常被替换。原因,就在于,在春天里,人们想要种树的时候,总是把它们当成“杂草乱树”,总想清除而后快。世界上有多少种树的人,种树而不见树,毁坏生态而自以为美。

其实世界上所有的草木,都像榆树这样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如果我们扒开土壤,拿出显微镜和放大镜一点一点地分辨,会发现土壤里的籽实无数。有些,被压在水泥下,可以休眠等待几十年;有些,被淹困在河水里,可以随波逐流,寻找一切可以登岸之地;有些,前一个兄弟的头颅刚刚被人切掉,后一个新长的芽条又喷薄而出。

正是这些无所不在的草木构成了“生态”最丰富的层次,构成了生态系统最基础的“社会底层”。如果我们忘掉一切植树造林的虚荣,放手让它们自由生长,我们发现,即使在北方,路边一个小型的“生态群落”,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构成。它的底,一定是些落叶和枯树,然后是一些伏地的草——比如蒺藜,然后是一些半挺拔的草——比如蒲公英,然后是一些葡伏的藤——比如打碗花,然后是一些高大如小树的草——比如益母草;然后,才是各种各样的“灌木”,然后,才是乔木。它们也是分层次的,乔木小时候,会稳稳地躲在“灌木”的身下,而灌木即使长大了,也知道与其往上去争阳光,不如向横里发展更多的同伴,寻找更多的机会,于是,灌木就一丛一丛的了。乔木与灌木、藤本与草本,这样默契的合作,把一片土地,遮盖得密密实实,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新生的新生,衰败的衰败,供养的供养,繁殖的繁殖,与阳光雨露,鸟兽虫鱼,相伴相生,共荣共辱,总究是热闹非凡,快乐无比。大地因为它们的支撑,而变得滋润和丰满,人类因为它们的繁荣,而总是有些希望。

这其实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的自然生态的真实面目,如果我们尊重这样的自然表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和“巡护”,而不是几柴刀砍掉它们,几把火烧掉它们,几锄头把土地里的根系给翻出拔起,然后,挖个浅浅的根,种棵孤零零的“风景树”和“邀功树”。这种毁坏生态却以为对保护有益的行为,在春天,在平常,几乎都在中国大地上发生,朴素、真实、却又惨烈和频繁。盲目植树,不知护树,是中国生态系统一次一次濒临崩溃,一次一次被百万大军“同步破坏”的原因所在。

人们希望有所作为,其实我们也有大量的事可以作为,在国际森林日时,在春天里,我们至少可以做三件好事。只要我们基于“护树”,而不是基于“种树”。

第一件最大的功德,就是欣赏和认知自然。春天是人们愿意欣赏自然的时节,但很多人欣赏自然而不得法,看花而不知花,见草而不知草,见破坏而以为在保护。要想欣赏自然,倒也简单,就是跟着当地的自然观察、环境教育机构,一起去认知草木。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自然认知机构,也可以自己自发地组织,只要买上几本植物导赏手册,约上几个同好,从当地亲友中挖掘一些对草木略知一二的“土专家”,完全可以就开始真正地阅读自然之美。懂得了欣赏自然,打开了与自然界的那道隔阂之后,自然界的秘密就会慢慢地显示在你眼前,也才由此,会领悟到保护自然的那些虽然浅显直白却颠扑不破的道理——尊重,永远大于践踏;让自然自由生长,永远优于人类的胡乱种植。

第二件可做之事,就是对那些真正破坏自然的行径加以阻止。草木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与鸟兽虫鱼互相牵连。在春天,有人信手摘花,有人张网捕鸟,有人拿着小铲子到处“挖野菜”,有人为了娱乐就纵火烧山,有人下夹子放毒药去“搞野味”。遇上这样的行为,完全可以随机制止,积极举报。如果做得更有心些,还可以形成“护树志愿者”,到各地去巡逻,遏制那些破坏春天的行为,激发森林保护工作者的执法监管能力。

第三件可做之事,就是支持各种“民间自然保护区”的探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些非常朴素的“在地”自然保护者,他们出于对家乡或者某个地方的真挚情感,愿意拿出一大笔钱,耗掉毕生的精力,把一小片在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专家看来极小微小的地方,以长期租用的方式,固执地保护下来,他们认定这个片天地为人生的小宇宙,为世界的中心,为个人生命的全部寄托处。这样的人,最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可以是资金上的援助,可以是情感上的支援,更可以是行动上的协助——在春天,走到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去做更多的自然保护地、保护小区、民间自然保护区的助成。当然,如果你自己也有这样的梦想,也可以把你所钟爱之一片自然之地,以长期租用的方式,“购买”下来,然后封育起来,让他们充分表达,自由生长。这时候,你才会感觉到春天的真正魅力,感觉到自然的真正价值,感受到保护的真正着力之处。(2013.3.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