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僧敲月下门的贾岛还俗缘于一字师

 闲之寻味 2013-03-23

姜卫华/文

弈者对垒,高明的棋手往往只需搬弄一子而使满局皆活。诗词炼字同样如此,有时,虽是只字之易,却能点石成金,妙手生辉。

一字千金成美谈。言语是进行创作的基本工具和表现材料,要使文学作品深刻动人,文字功夫不可忽视。任何一篇好的文章在文字上都应生动活泼,清新凝练。人们用“一字千金”来赞美别人文辞精妙,钟嵘《诗品》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确实,我国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都在文字上下过苦功。有时,为了一个字的增减不惜代价,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同一批儒生编了一部《吕氏春秋》,书成后,“公之于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一字千金”的用字典故已为大家所熟知,古人这种一字不苟的精神一直成为美谈。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贾岛就是推不出来,是韩愈帮他定夺的。敲既有动作又有声音,确实精妙。而且此事还促成了贾岛还俗,世上少了一个和尚,多了一位诗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一字增补非易事。古代诗人写诗改诗常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字眼表情达意而自觉苦恼,刘勰说过,文章大家虽然他“富于万篇”,却也免不了为了一字所“窘”。在诗作修改的趣谈中,为一字而窘的例子很多。南庆巍庆之《诗人玉屑》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陈舍人以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减’,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余谓陈工所补四字不工,而老杜一过字为工也”,诗作的一字增饰删改不能所欲从心,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清人袁枚认为,“改诗难于作诗”,为何?他说:“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万力气求易不得”。这话说得很中肯,何况增补别人的诗呢?

一字改动满篇活。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叩地膜拜,并尊郑谷为一字之师。郭沫若先生曾说:“诗,硬是可以点石成金的嘛,改一个字,诗就活了。”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一字而全诗活。

一字吟安数须断。创作是艰苦的劳动,比创作更难的修改是更艰苦的劳动。唐代诗人卢延让有两句诗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了“吟安一个字”,何惧“拈断数茎须”,为了“吟安一个字”,哪怕是穷尽岁月。诗作修改就要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经得起琢磨之苦,还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

好诗是锤炼出来的。不经作者认真推敲的诗,也经不起读者的推敲。古人改诗连一个字也不轻易放过,实在令人敬佩。当然,他们对某一个字的改动也决非故弄玄虚,附庸风雅,作无聊的文字游戏,而是紧密结合了诗歌表情达意的需要。古诗文的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要达到识其象外之象、悟其韵外之致、辨其味外之味的最佳境界,鉴赏者需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古诗词知识积淀,方可成为古诗文的知音。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字、句、章、篇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对诗句中的某一个字的增补或调换,不仅仅是个别文字的调整润色,它同样需要诗作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正如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你想把一个文字安排的妥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

@一字师 (解释):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