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商墨宝遍神州(雅致原创)

 谁清斋 2013-03-23
       自古晋人善商,山西人经商历史悠久,自春秋以至宋辽史书均有记载,到明、清时代,山西商人(简称“晋商”),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三大商帮(晋商、徽商、潮商)之首,已成为国内外历史定论。

从明代起晋商上通朝延,下结官绅,广通商界,商号林立,商甲云集,已经遍及神州大地。近年山西开发展示的晋商大院体系文化旅游,就是这些历史上晋商的遗作见证。晋商以商品经营和货币经营资本形式,到处开辟商路,在全国广设店铺,商路可达数万里之遥,款项可“汇通天下”,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名振全国震撼神州。

 

我酷爱集邮和收藏,在几十年的收集中,积累了几百件历史上山西商号之间来往的信件-实寄封,潜心分析研究多年,发现山西在清代、民国时期与全国各地交往的信件较多,且多是商家字号的遗墨。其中商业信息、交往秘押(密码)、经营数码(商码)、商号分号(公司和分公司)、财东与掌柜(股份公司和CEO)以物易物(对等交换)等等重要的历史信息、跃然留存于笔墨之间。真是欣喜若狂美不胜收。

再仔细分类整理,逐一查对核实后,竟然发现这就是一部晋商众多字号发展的珍贵历史佐证史料。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编制出了一部《从实寄封看晋商发展》的专题邮集,在全国集邮展览上公开展出,当时山西的晋商大院文化还正在开发中,国人并没有特别关注,确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和强烈反响。现应邀将历史晋商字号遗墨,以及晋商发展壮大的商道研究展示,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         开辟商路、扩大内外商贸

我国商品的流通主要通过集镇、区域和突破区域进行的。山西商人的起步虽然也始于小商贩集市,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开始向区域或突破区域跨省、甚至跨国进行长途贩运经营。这是一个大胆的探索,也是需要有一定毅力和实力的举动。从我收集的晋商字号的实寄封中,可以看出辐射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有边贸地段和国际商贸中,山西商人往来的信件。

经与晋商史料核对以后,证实晋商开辟的商路:主要是纵横于全国的“两条干线、四条商路”。

两条主干线:即一条南起广东、福建,一条东起上海、天津、东北,中经华南、华东、西南、西北、华北;北达蒙古、西达新疆及俄国,进入欧洲市场。因其贩运的货物以南来“烟、酒、糖、布、茶”北往“牛、羊、驼、马、药”为主,所以在当时称为晋商开拓的“茶马之路”。

四条商路是以太原、晋中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通八达之路。

一条是北上蒙俄商路:由太原—集宁—包头—归化(呼市)—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俄罗斯)—莫斯科。(见图1)集宁、包头实寄封。

二是南下广州商路:由山西—河南—汉口—长沙—成都—广州。(见图2)广州、汉口、成都、河南的实寄封。

三是东进京北商路:由太原—忻州—大同—张家口—多伦;从北京、天津、转运—东三省。(见图3)从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发回山西的商人信封。

四是西出丝绸商路:从晋南—西安—兰州—宁夏—新疆—西亚各国。(图4)是从西安、宁夏、酒泉寄回山西商号的信封,(图5)是民国十五年从新疆哈密的巴里坤,寄回山西汾阳兴发魁宝号的信封。从信封上贴的“新疆省长兼督军委员检查讫重封”封条看,晋商在开辟新疆边贸市场之路的艰难不易。

晋商开辟的这几条商路纵横交错,南北呼应、贯穿于中华大地,远跋蒙俄欧洲西域,对晋商发迹拓展了视野和市场。对扩大内外贸易曾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明、清时代交通不畅,开辟商路实属不易,当时在蒙地的运输主要靠牛、马、骆驼。夏季以牛和马为主,从张家口到库伦全线1100多公里,马队需40多天,牛车约60天,春季以骆驼运输大约35天。当时的通信联络,只能靠随队而行的商队捎脚代送信件,到达边关的信件一般为两个多月。(图6)是一枚清代太谷商家随货捞捎的一封信,当时没有邮局也就没有贴邮票,但左上角记录着付给脚洋以抵邮资成为史实。

 

二、贸迁四方,促进城乡繁荣

随着晋商资本发展,其商业网络随商路而逐步扩大迁伸,至清代后期已遍布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向北至国外延伸发展。

在商业组织形成上,出现了总号下设分号,分号再设小商号的母子公司,近似现代的企业集团。山西商家每开辟一地即设店立铺,还由村镇向城市发展,对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如山西的平遥古城、太原、大同、运城、晋城的商贸快速发展,均是从商业店铺的日益兴隆、钱庄票号的云集,得以促进的中心城市。(见图7)太原、大同商号封。

又如内蒙的包头市,原来只是萨拉齐县的一个小镇,晋商在旅蒙贸易中,以此为羊毛经营中心市场,商号逐步扩大而至。“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就是山西祁县的商甲乔家(乔家大院)。

(图8)是一件山西代县商人发至多伦县义利成宝号的信封。多伦原名叫多伦诺尔,一个很不出名的小镇。清康熙年间,山西商人开辟市场和蒙人贸易交往。乾隆年间,晋商捐资修建了“山西商会馆”,从而带动了乡镇的建设规模。到光绪年间,多伦城拥有9万人口,山西商人占90%以上,1914年发展成为北部边贸第二大商埠,至今后裔多是山西籍人。

(图9)是民国初年从山西忻州寄往宁夏府定远营协同庆商号的信封。定远营(今阿拉善左旗)是晋商在宁、甘、蒙三省交界处开设的集市贸易点,以经营百货、药材、毛皮为主,当时在商界有“小北京”之称。

至于青海的“先有晋益老、才有西宁县”,东北的“没有曹家号,哪有朝阳城”之说,都足以证明晋商城乡发展之功绩。就连古都北京,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最繁华的前门商业大街上,80%的商铺也是山西商人开设的。

最鲜为人知的是在广州,当年晋商也曾开辟了一条商业街。(图10)这枚广州濠畔街的信封上的德兴行,就是山西太谷商人在广州开办的分号,经查证,濠畔街是山西商人云集广州搞茶、糖、布经营而形成连片集市后,才发展成为一条商贸大街的。

 

三、垄断经营,控制蒙俄贸易

从晋商旅蒙贸易来分析,在鼎盛时期,山西商人在蒙古一线有几十万人,大的商家字号全部是由晋商开设的。这些商号几乎控制了北部内外蒙、东北、以及俄国、欧洲的外贸市场。从几个重点区域发出的实寄封考证,当时晋商以山西为中心,开辟的东南西北四条商路,形成了贸易规模经营,并且在各重要地段设立商贸集散地,设立客栈、兴建会馆。清未民初,晋商在蒙古地段已形成了三大贸易基地和六个贸易中心。

三大基地是:东口、西口、中口。三个平行的延伸点向内外蒙辐射。(图11)是一枚民国元年由东口寄山西汾阳的信封。

东口就是现在的张家口,因地处京津交通之要冲,外联内外蒙,又处中俄恰克图贸易之咽喉,故成为北方一个大的陆路贸易枢纽。

西口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是内外蒙和西北各省的咽喉,这里的商号最多时有3700多家,民国初年,输入输出货值年达一亿多元。商业贸易很长一段时期被山西商人所垄断。(见压题照片归化明信片)。

中口是包头,在黄河北岸、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后,成为商贸交通水旱大码头,也是晋商贸易的中转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贸物资在这里川流不息地运转,仅山西商务经营伙计(员工)就有4万多人。晋商的内外贸经营也由此而向大规模拓展。

六个贸易中心是: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尔、多伦、阿拉善、鄂尔多斯,均是山西商甲在三大基地分设的贸易分号,总计约12万人。从地理位置分析前三个是外蒙、后三个是内蒙,正处在对应的三个上下交通枢纽地段,可见晋商人善于心计,经商犹如用兵布阵策略。

(图12)是山西商号从库伦寄回山西汾洲府的信封,库伦即现在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距张家口1100公里,位居蒙俄商路中心点,也是外蒙古的第一大商埠,至清代中期,晋商字号不断发展,资本雄厚者达60多家,依附之散商也有80多家,基本上垄断了库伦的内外贸易。多伦和阿拉善在前面已列述。

晋商垄断经营的商品,主要以交往蒙古、东北和俄国以及欧洲的茶叶、粮食、布匹、颜料、皮毛、药材等(见图13)各专业字号实寄封3件。其中山西太谷广升远信封,即现在山西中药厂的前身,以盛产皇宫御药定坤丹、龟令集出名。

(图14)是一枚天津德昌公颜料庄寄往山西汾阳总店的信封,经考证天津的颜料庄首号掌柜就是山西汾阳人,且德昌公是当时天津最大势力的垄断性颜料庄。

 

四、货币通汇,加速资本周转

晋商从明代发展到清代,经济势力雄厚,螯头独占商界。然远隔千山万水的长途贩运、遍设全国各地的晋商分号的经营往来,特别是多年积累的丰厚资产金银,既不好流通也不易存放护送。因而伴随着商品资本的发展,晋商又发明并开办了货币经营业务。其货币经营形式,最早的是当铺、印局、账局,之后又发展到钱庄、票号。

当铺,为抵押信用机构,是以自有资本,对居民发放货款的高利贷资本。清康熙年间山西商人把当铺推向了顶盛期。乾隆(1795年)年间统计,全国有当铺22000多家,其中70%是由晋商开办经营的。 仅在山西境内开设就有4600多家,占全国总数的20%。(图15)是三枚从各地寄至山西祁县东泰当、交城庆源当、清源聚宝当的信封和当票。

钱庄,有的也叫银号,产生在咸丰年间,主要从事钱币兑换和存款、放款业务,一般设在城镇,没有分支机构。(图16)是山西祁县福泰全的韩家,在天津开设的聚昌银号实寄封和民国中期又改为华中银号的实寄封。(图17)分别是山西太谷刘家,在东北吉林开设的义丰钱号和山西忻县义聚恒钱庄的实寄封2件。

从上述几件晋商字号的实寄封看,有的叫钱号,有的叫钱庄,有的叫银号,其实都是一种性质的民间特别金融机构。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需要,晋商又开设了集存款、放款、汇兑业务为一体的票号。首家票号—日昇昌,是山西平遥县人雷履泰于1823年(道光三年)所创建,总号设在平遥县城西大街,票号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鼻祖。

之后不久,山西祁县、太谷商人也纷纷效仿,开始创办票号,以至形成了平(遥)、太(谷)、祁(县)三帮票号,分号设在全国80多个城镇,共400多个。随着商贸活动的国际贸易开展,陆续在日本、朝鲜等国设庄,开办了国际汇兑信贷业务。

票号经营时间最长的是山西祁县乔家的大德通票号,总号设在祁县,先后从全国各地设立分号20多余处,从1840年开业到1949的停业,历时89年,经营白银上亿万两。(图18)就是1935年从山西祁县晋合元,寄到天津大德通票号的收条回执一件,从回执中的地址名章看,其地址在天津法租界二五路忠厚里。(图19)是1940年10月7日,济南大德通票号寄回祁县总部的信封,此时正是大德通票号又改为银号的年份。

另有山西祁县渠家开设的三晋源票号,也是经营时间长,规模最大的票号之一,大财东渠本翘系当地的头等票号商人。清代末年清王朝丧权辱国、与英帝国主义的福公司签定矿产资源被掠夺协议后,1906年渠本翘联合山西票号商人,集资开展了爱国争矿运动,创办了保晋矿务公司(即现在的阳泉矿务局的前身),一人出资五万两白银资助开矿并出任总经理。(图20)是一件原始的山西阳泉保晋矿务公司寄往山西祁县的公函封。之后,渠本翘又以票号资本创办了山西双福火柴厂(现在的平遥火柴厂),资助兴建了山西同蒲铁路线。留下了历史的功绩。

晋商通过银钱的交往兑换,货币保管兑现,资本信用借贷,支配和营养着成千上万个商家字号,同时也分享着这些商号支付的利润。得意良性循环逐步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在明、清时期,晋商驰骋神州商界五个世纪,曾一度执全国金融业之牛耳。通过开辟商路,长途贩运,四处设庄,垄断经营,异地汇兑,转帐结算,等等方式,拓展了区域经营的联系和发展,扩大了国内外贸易的交往,促进了农副业产品的商品转化经营,推动了中国各地城镇市场的发展,也为商业界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它的历史地位和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们后人值得借鉴学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