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戴梓发明“机关枪”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3-24
清朝戴梓发明“机关枪”

      

  刘 锴

  清朝“机关枪”的研制者名叫戴梓,浙江杭州人。戴梓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是军事发烧友。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的时候,大将耿精忠起兵反叛朝廷。清廷派兵平叛。戴梓闻讯后,主动向皇帝进献了他研制的最新型火器——“连珠火铳”。“连珠火铳”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而且击发、填弹两个程序连动进行,无须像洋枪那样打完一发再填药,更是解决了旧式火铳用火绳点火,容易遭受风雨潮湿影响的难题,真是省时省力且快捷。扛到战场上一试,效果出奇好,给叛军以极大的杀伤力。由于连珠铳的原理与今天的机关枪相似,所以中外一些史学家、军事学家就把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称为“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连珠火铳”是现代机关枪的雏形,比欧洲人发明的现代机关枪早200多年,其威力和优越性超过当时世界强国的同类火器。

  戴梓不仅发明了“机关枪”,而且后来又研制出了“子母炮”(即冲天炮)。此炮发射时,“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此炮在后来清廷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康熙帝大为赞赏,亲口加封此炮为“威远将军”,并将戴梓的名字镌刻在炮身上以示纪念。

  戴梓在军械领域出色的才华,招来了一些人包括外国传教士的羡慕嫉妒恨,加之戴梓为人刚正,敢言人过,得罪了不少人。后来,一些人就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弄些没影的事来诬陷戴梓。久之,皇帝信以为真,将戴梓流放到了盛京(沈阳),“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这一流放就是35年。流放期间,戴梓贫困潦倒,“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踏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78岁时,戴梓在郁郁寡欢中因病辞世。

  戴梓死后,他的所有发明包括连珠火铳均受“株连”而被深藏于兵器库中,根本没有在军队中推广,更甭说批量生产了。放着高人不用,与先进的武器失之交臂,这不能说是康熙帝执政期间的一大失策。康熙帝死后,戴梓的发明就更无人过问了,一来二去,连珠火铳便失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