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朱子家训》(转载)

 xuwhmec 2013-03-24
朱熹《朱子家训》

一、简介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二、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学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三、朱子家训

全文三百余字,其原文如下: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

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

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朱子家训》也称作《朱文公家训》,所谓家训即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

朱熹生活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外有金、蒙虎视眈眈,时常大军压境,内则封建统治昏庸无能,社会纲常失序,人们精神失落,官场贪风日炽,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为了挽救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日益伦丧的伦理道德,朱熹以建立一个国家统一、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己任,创立了系统宏大、条理缜密的理学思想体系。《朱子家训》就是在南宋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产生的,八百年来,不仅成为朱氏家族教育后代的名篇,也成为其它姓氏教育后代的范本。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有道是家和万事兴。朱熹非常推崇《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将《大学集注》列为《四书集注》之首。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很多,如周公的《诫伯禽》、管仲的《弟子职》、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颇负盛名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清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珍贵遗产,研究、筛选、吸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至今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朱熹一生做人治家、教育后代的经验总结,一生心血的高度结晶,是元、明、清三代及近代家庭教育的好教材。

痴心父母古来多,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是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留给子孙,把清白留给子孙,还是仅仅把钱财留给子孙,甚至是把恶行留给后人,值得每一个为人母为人父的去三思。

在近代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朱子家训》在社会上的影响已不像过去,但其所蕴含的理性思想,对于现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对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做为朱熹诞生地的公民,通过对《朱子家训》的阅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定能增长不少有益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