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眩晕的中医外治法

 中医经典收藏 2013-03-26
眩晕的中医外治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摔倒。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

中医认为,眩晕多由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所致。治宜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燥湿化痰。据临床观察发现,采用外治法可有效地防治眩晕。

1.药枕疗法

配方1:夏枯草、荷叶、竹叶、蒲公英、菊花各50克,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月。

配方2:野菊花500克,红花100克,薄荷200克,冬桑叶、辛夷、冰片各50克,共研粗末,装入枕芯,3个月为1疗程。

此二方均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2.塞耳疗法

灵磁石10克,研为细末,分成2份,用纱布包裹,塞于双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时,连续5~7天。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肾虚眩晕。

3.耳穴疗法

取米粒大小冰片,放在0.5厘米2的橡皮膏中心,贴于双耳穴上(取穴:神门、脑、皮质下、交感,双侧,每次2~3个穴位),3天1换,4次为1疗程。用药时应将橡皮膏严格密封周围,防止冰片挥发。个别人贴药后有欲寐感,以后转清醒,不必多虑。此方也可治失眠症。

4.敷百会法

蓖麻仁、生半夏等量,共捣成膏状,外敷于头顶正中心之百会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可化痰除湿,适用于痰湿眩晕,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减轻。

5.填脐疗法

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外敷于肚脐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6.敷涌泉法

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日早晨取下,连续3~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7.足浴疗法

取山栀子、钩藤各10克,水煎取药液泡脚,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连续5~7天。也可用夏枯草30克,钩藤、桑叶、菊花各20克,水煎足浴。此法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眩晕。 郭旭光

      

 

 

Copyright 2006-2008 今晚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