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老马识途128 2013-03-27
]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我到过很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她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她的一草一木,都是血汗凝成。。。”这是曾在这里生活过的大诗人艾青在上世纪60年代对石河子的礼赞。可是每每来往于乌鲁木齐和伊犁之间,都是从她头上飞过,心存遗憾,上月终于成行,驱车从乌市回伊宁时路过了这梦中的城。。。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朋友,不见天山,你不会了解新疆;不到石河子,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军垦精神的力量。”
      “这里没有古迹名胜,这里没有青绿,这里是沉睡了数千年的大西域最后一片荒原。天山南北,军垦战士用双手开垦出来的一片片美丽的绿洲,共产党人用血与火铸造的一座生命丰碑。历史将永远铭记,荒原变成绿洲,沙漠升起繁华,边境更加安宁,屯垦戍边、千秋功业;改天换地、历史伟绩。历史就是创造,希望正在这里。” 展览前言如是说。。。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在石河子北子午路南端的休闲广场一旁,有一座并不显眼的建筑,这就是“军垦博物馆”。这个全国唯一的新中国屯田戍边主题博物馆的前身就是石河子的第一个建设项目——军垦第一楼。

       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破棉袄,一把把旧铁犁,一条条烂军被,一面面褪色的锦旗,无声地触摸着一段平凡而伟大的历史。她在告慰逝者的英灵,她在激励生者的创造。博物馆是石河子的标志,是军垦人的精神殿堂,她永久伫立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和军垦精神在石河子人心中的位置一样神圣!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仅有20多户人家居住,小村庄如同戈壁沙漠中的一叶孤舟,破败苍凉。正是新疆兵团的建立,为西域屯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02月王震将军率部挺进石河子,旌旗漫卷的几十万解放军将士征尘未洗,就在这里爬冰卧雪,节衣缩食,于万古荒原上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小一岁的戈壁新城。她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来自五湖四海的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等构成了60万建设大军。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浓郁的集“开拓性、群众性、开放性、多元性”于一体的军垦文化特色。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谈笑指天山,便引春风度玉关”的王震将军(中)

   听着讲解员的讲解,看着那些藏品所展示的战士们兴修水利灌溉、生产耕种的场景,感受着兵团人不怕苦的精神和为边疆做贡献的决心。西北地区环境恶劣,由于沙尘狂风肆虐,战士们在开垦荒地时不得不挖“地窝子”来给自己提供一个容身之所。普普通通的地面下,谁知道盖着的是一所所战士们的房子。当年的兵团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只能靠原粮——麦子来维持生计,但他们依然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怀着一颗发展边疆的伟大的决心,投身军垦事业,用实际行动书写一代军垦人的传奇。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军垦博物馆展示了石河子从古到今的发展足迹,特别是近四十年广大军垦儿女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们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新疆军垦事业的一个窗口。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作为军垦精神及兵团的缩影,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将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为新疆的军垦事业和文博事业,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地窝子”是新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住房的产物,那时支边大军进疆,没有房,就住大树下,天当房,地当床。白天太阳照耀,夜晚星光相伴,后来才有了地窝子。何谓地窝子?就是在地面挖一个长方形的,一人多高的土坑,在上面搭上木头,盖上草,上上土,屋顶用树筒通气,留上天窗的简易房子。

         为了建设这座军垦新城,第一代军垦人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冬夜宿苇棚子,汗水浸透的棉衣结成坚硬的冰壳;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为躲避蚊虫叮咬,他们用黑泥涂满赤裸的躯体。经费紧张,没有蔬菜,建设者们连续几个月用盐水和辣椒面下饭,没有碾子和石磨,部队只好煮麦粒和玉米充饥。他们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节约资金1500多万元,撑起了石河子城市的骨架。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昔日茫茫戈壁,沙漠荒原,在几代军垦人勤劳的双手中变成了“戈壁明珠”“沙漠绿洲”;昔日的马车,变成了现在的汽车。军垦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人们说:天山是天赐之山,以雄奇俊美的骨架,支撑起新疆的高天阔土;而天山北麓的石河子则是无数军垦人以极其坚韧的毅力,用双手、用血与火铸造的一座生命丰碑。

       五十多年,整整三代军垦人的青春与梦想、牺牲与奋斗、欢笑与泪水、高扬与跌落都凝结在大西北这片最后的荒原上,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大风歌。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296块补丁的衣服”,你见过吗?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的工农业发展非常落后,战士们响应王震将军的号召,节衣缩食,把一年发一套的军棉衣改为两年发一套,把一年发两套的军单衣改为一年发一套,军装的口袋也由四个改为两个,后来所发的军装全部没有衣领、口袋、帽沿,节省的经费全部投入到新疆的经济建设中来。在开荒生产中,战士们的衣物磨损得非常严重,为了节约资金,战士们从来不主动要求换新军装,而是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缝补补接着穿。这件1950年配发的短大衣有296块补丁,补丁摞补丁,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摸样。1990122团王德明捐,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世易时移,但王震将军“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玛河要沙石、向戈壁要砖瓦、向天山要木要梁,在这里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代”的誓言至今仍声动梁尘。

       50多年的艰苦创业,有全国各地拖儿带女的大批建设者的拓荒,有不让须眉的7千山东姑娘西出阳关的奇志,有十万上海支边青年西去列车窗口的挥手。。。现在,这个全疆最大的垦区不仅是自治区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及轻纺工业基地,而且还是全疆254万军垦人引以为荣的军垦橱窗。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昔时的荒滩戈壁在“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军垦战士手中变成了绿洲,一片片的人字形芦棚、一排排地窝子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华厦。今天的石河子,早已是一座融西部风情、军垦特色、现代生活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城市。也许是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的原因吧,所以这个特殊的城市处处能够感受到军人的气度。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女战士吴素梅的故事:在新疆有水就有地,水利建设一直都非常重要。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开发大生产,就必须要兴修水利,在水利建设的第一线,不仅有男战士,还有很多女战士也奋战在水利建设现场,她们同男战士一样挖土方、抗石头、运沙土,一点都不示弱,甚至向男战士发起劳动挑战。女战士吴素梅为了多运石块,自己采用了布兜装石块的方法,这样每次都可以多运一点,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她干劲十足,布兜的绳子突然断了,情急之下,她剪下自己又粗又黑的大辫子,当起绳子系在布兜上继续运石块。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走进石河子,满目皆绿。各式树木高低互见、宽阔街衢交错有致,有路就有树、有树就有花,树多、花盛、鸟啼,恍若走进了林海。这是因为绿是它的魅力,绿是它的生命。石河子人爱护树木就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这是军垦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好风尚。直到今天,石河子人仍以每年3万亩的造林面积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紧紧锁住。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于是,花常在绿常青的石河子便顶戴了7项桂冠: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授予的“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奖和新疆唯一入选“中国50家投资环境安全区”的城市。这与其说是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肯定,不如说是对艰苦创造的军垦精神的敬仰和褒奖!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绿色意味着生机,代表着生命,尤其是沙漠戈壁上的绿色,更让人珍惜和爱护。石河子人懂得爱绿、护绿的重要。市里的每棵大树名木都挂牌保护起来,居民庭院里的树也都被安上了“临时户口”,乱伐将受到惩处。没有人去践踏草坪,没有人攀折树枝,石河子人引绿色为骄傲。引为骄傲的东西,谁不精心爱护呢?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军垦精神不仅在枝繁叶茂的绿意里,它的勃然生机还表现在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上。近年来,石河子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上。石河子人逢人便说,“十五”以前看老城,“十五”以后看新城。这个新城,就是西部地区唯一设在非省会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宽阔的迎宾大道、色彩靓丽的新厂房、壮观恢宏的政府大楼,疏朗有致的规划布局,无不透露出现代的生活气息,优雅的环境,清新的形象,既是老一代军垦人奋斗的结果,又是新一代军垦人打拼的开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崛起。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各个时期的领导人时刻关心着戍守边疆的军垦人。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丰富的军垦业余生活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石河子有“诗城”之称。小小的一个戈壁城市,何以有这么浓的诗兴和雅兴,何以聚集了这么多文化人?上个世纪60年代,著名诗人艾青被下放到这里,石河子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艾青在此劳动、创作、生活16年,不仅给石河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也造就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诗人,带动和感染了石河子的文学创作风气。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现在,文学与文化活动在石河子蔚然成风。为纪念艾青而建造的艾青诗歌馆,内设艾青生平介绍,陈列着诗人的一些遗物和文稿,成为该市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观。石河子市文联以此为依托,大力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文艺成果丰硕,文学新人辈出。由他们主办的《绿风》诗刊是国内三大诗刊之一。文学为这座城市注入了艺术灵气,增添了文化底蕴。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金茂方”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驾驶着从前苏联进口的35轮式莫特斯拖拉机,驰骋在田野上。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各个时代的屯垦有各个时代独特的特点和意义,但它们也有共同的地方。屯垦使新疆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不再游离于新疆的各个地方。屯垦使新疆的驻军有充分的物资储备,能够随时应对突发战争。同时屯垦也增进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军垦年代的爱情。。。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新疆军垦史是世界上罕见的人类向沙漠进军成功的伟大壮举。我们不能忘记这一伟大壮举背后无数兵团人。不能忘记我们伟大的。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前两代军垦人主要由军人和上山下乡的知青构成,第三代所受教育程度则更高。加之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代代相传,造就了石河子人的较高的综合素质。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石河子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50年军垦三代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把五湖四海的思想文化带到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以军旅文化为底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当地民族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心中最美的洞房”:馆内的“公共洞房”还原了屯垦戍边英雄儿女的艰难爱情故事,当时的住所“地窝子”,就是这样简陋的住所,也是非常紧张的,只有新婚夫妇新婚洞房时才能使用。左图为战友们闹洞房还没尽兴。[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在我们看来兵团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吸引人、感召人、鼓舞人的精神动力,是兵团几代人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有人会说兵团精神过时了,但它却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兵团人一生的精神追求!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兵团人像大漠胡杨、戈壁红柳一样扎根荒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艰苦创业,履行职责,忠于职守,为促进新疆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捍卫祖国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有首儿歌是这样描述他们的:

“不穿军装不带军衔,兵的性格从没有改变,自己吃苦奉献甘甜,留下方便带走困难。新疆多大兵团多大,荒原多宽兵团就有多宽,当兵吃粮兵团交粮,谁见过天下有这样的兵团。”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不领军费永不复员,兵的责任从没有改变,建起乐园交给人民,换个地方从头再干。边境多长兵团多长,国土多宽兵团就多宽,一班岗站了几十年,谁见过天下有这样的兵团”。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军垦第一犁雕像,是石河子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其生动象征了当年的屯垦戍边的战士们为了开垦这座城市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纪念碑”坐落在新疆石河子市游憩广场中心,象一把利剑直插云霄的主体碑高 35.9米,象征着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开垦边疆,纪念碑两侧巨大的花岗岩石,一块是象征新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新疆地图,另一块是象征军垦战士在戈壁荒滩上建设的绿洲新城石河子。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枫影印象“八一建军节”诚挚之作,感谢大家欣赏!!! 

[转载]军垦魂-戈壁上年轻的城

《边防老兵》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它比共和国还小一岁。由于年轻,它充满活力;由于年轻,它朝气蓬勃。

  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它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并由军人建造。它是人民解放军屯垦戍边、建设新生活的丰硕成果。

  这是一座现代的城。经受了改革风雨的洗礼,迎着开放的春风,它正在披荆斩棘,乘风起航。

  这是一座文明的城。它环境优美,社区文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精神饱满,乐观向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硕果累累。

  它,就是戈壁明珠、美丽的边陲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

        “军垦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创造了“兵团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凝聚、鼓舞和引领兵团人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永恒旗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