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春天,15岁的湖南妹子张淑兰来到长沙营盘街,她填好报名表,通过了语文、算数、政治三门考试,得知自己被录用了,她高兴得手舞足蹈。 营盘街,当年左宗棠驻兵之地,每一块砖瓦都写满了历史的沧桑,关于边疆,关于新疆。 但这个15岁的小姑娘并不知道这些,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满心期待。 特别是当她和30多个女孩站在一辆军车上、半个长沙的人都出来敲锣打鼓送行时,这种莫名而来的期待感就更加强烈。 火车驶出长沙,跨过湘江和长江,穿过平顶山和秦岭,她来到了西安,然后与30多个女兵一起挤上了前往新疆的卡车。 翻越祁连山时,她终于看到了车队的全貌,一百多辆卡车浩浩荡荡,像蚂蚁一样在戈壁滩的漫天黄沙中艰难穿行。 四个多月之后,她们早已被这段魔鬼旅途折腾得意识模糊,终于听到了带队干部的命令:到了,同志们快下车吧。 她们踉跄走下汽车,周围依然是漫漫戈壁,看不到一个营房。但只一刻功夫,就有数百个战士凭空出现,冲着她们热烈鼓掌欢迎——这些战士,都是从地下钻出来的。 由于风沙太大,战士们只能住地窝子。 行程4000公里,历时4个月,八千湘妹子离开了温暖肥沃的家乡,来到这大漠孤烟直的边塞。后来,她们都没有再回到家乡,全部成为了地窝子里的新娘。 没有人知道她们那一刻的心情——戈壁缺水,每人一天只能分到一杯,一张嘴,唇上就会开裂。欢笑抑或哭泣,在这这里都是奢侈的。 男人或女人,理想或现实,在这一刻都不重要。建国初期的戍边战士们,脑子里只能装下一件事,那就是生存。 【生存】 1949年9月25日,新疆宣布和平解放。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2、6两个军在王震将军带领下进驻新疆。 之所以选择王震将军的这支部队,是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要想经营好新疆,难点不在打仗,而在生存。 在抗日战争时期,王震的359旅屯垦南泥湾,是解放军搞农业生产的标标。而第2军,就是由359旅发展而来。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这样一支功勋队伍,在全国解放后并没有丝毫享受胜利果实的念头,而是主动挑起了戍边屯垦的历史重任。 连王震自己都没有想到,在这大漠戈壁,生存竟如此艰难:1949年底,第一批入疆的部队和地方干部共24万多人,需要消耗粮食10多万吨;然而那时的新疆,人口不足500万、人均粮食仅200千克,自己都吃不饱,根本无力养活这支部队。 1950年初,入疆部队规模不断扩大,物资缺口越来越大。仅以北疆部队为例,13.5万军队和2.9万匹军马,从1月开始就进入半断粮状态。 以当时的运输条件,如果从内陆运粮,运费就是粮价的7-10倍;如果向当地私商或者苏联买粮,就必须动用大量外汇,这远远超出了新中国的财政能力。 看到这样的窘境,原美国驻乌鲁木齐领事馆副领事马克南曾说,“我要亲自看到他们一个一个渴死、饿死、葬身于黄沙旷莽之中。” 仅仅进入新疆三个月,部队就已经半断粮,战士们只能发挥长征精神,用草根树皮充饥,可见马克南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1950年2月,戈壁大雪未融,王震将军身先士卒,亲自拉爬犁、拉石头、筑沟渠,11万战士马放南山,投身垦荒。 由于气温太低,这些来自中原的战士们手脚长满冻疮,一天劳作下来,手上沾满脓血; 新疆温差很大,战士们白天沾满汗水的衣服,一到傍晚就被冻得硬邦邦; 干农活非常伤衣服,而军装每年只发一套,为了节省布料,战士们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就把衣服脱下,浑身涂满泥巴,既能防紫外线又能防蚊虫…… 他们深刻体会到,这片大漠戈壁之所以数千年来一片荒凉,是有原因的。 哪怕是在汉唐盛世的巅峰时期,敢到这里来垦荒屯田的军队规模都很小,西汉只有2万人,唐朝只有5万人——贫瘠的土地,无法养活更多人口。 但是在这一年,新中国11万戍边战士投身垦荒,一年就开垦荒地6.4万公顷,到这年秋天,军队的粮食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缓解。 【扎根】 早在1949年底一兵团进军新疆之前,王震已经给部队做了充分的思想工作,因为新疆任务非同寻常,可能需要部队永久驻守。 发配边疆,终身戍边,在古代,是对犯人的终极惩罚。 再看看一兵团这些战士,他们从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走来,立下赫赫战功……好不容易全国解放,他们却又主动挑起了时代的重担,前去为新中国戍边。 即使早有心理准备,但大家依然低估了实际困难。 首批驻新疆部队男女比例非常失调,达到了惊人的160:1,而30岁以上未婚男女比例,更是高达300:1,在极个别师团,这个比例达到了500:1。 由于新疆大多数群众都有宗教信仰,不与汉族通婚,所以战士们在这里扎根,就基本意味着只能当一辈子单身汉。 革命军队多数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勤劳善良,但也有非常朴素的伦理观,如果不能结婚、没有后代,时间久了心态难免会失衡。 据新疆军区档案馆档案:1953年之前,因婚姻问题乱纪畏罪自杀和悲观失望而自杀的人,达到了125人,自伤、抢婚等现象偶有发生。 所以,当张淑兰和她的八千湖南妹子来到这里、站在这些戍边战士面前时,她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过来学习工作,为建设祖国边疆出力,待个两三年,就可以回老家……这差不多是所有人共同的想法。 当她们看到新疆条件如此艰苦时,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很心疼这些心目中的戍边英雄,一方面也对自己的前途非常忧虑。 不少人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但是这里离家乡足足4000公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军队组织根本无法回到老家。 时代环境对人格的重塑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让功勋战士自愿放弃优越生活、选择来大漠戈壁为国戍边,也能让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快速成长为“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 这批女孩中,很多人在劳动中脱颖而出。 例如,一名叫童应桃的姑娘,成为了八一农场里的第一代拖拉机手。由于驻军数量越来越多,开荒任务量也就大得惊人,一个拖拉机手一天要开荒130亩。 在漆黑的深夜,她独自开着拖拉机上岗,经常会碰到两眼闪着绿光的动物;后来她才知道,那是伺机猎食的饿狼,如果她在拖拉机上打瞌睡了,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日出了。 例如,来自湖南宁乡的谢树仁在20岁出头就当上了八一农场气象站站长,后来一路成长为正厅级干部。 而大多数人都是和张淑兰一样,从事着简单而辛苦的体力工作。 在熟悉了环境之后,她们都会面临着差不多的命运——经组织介绍,嫁给一个年龄在28岁以上、拥有五年以上党龄的团级干部。 “二八五团”四字诀,几乎成了这一批湖南女孩最理想的归宿。 【钉子】 今天,在石河子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满头银发的汉族老人挽手而行,尽管当年他们奉行的是“先结婚,后恋爱”,但绝大多数夫妻依然能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这座被誉为“戈壁明珠”的城市,如今拥有70万人口,2020年GDP达到362亿,拥有“中国首届人居环境奖”、“国家级园林城市”等众多光环,甚至拥有一所211高校——石河子大学。 但是在1951年,在解放军踏足这里之前,这里仅有几户人家,因为有一条遍布碎石片的干枯河流,王震将军将这里命名为石河子。 他说:“我们就在这儿开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 在千里大漠,一座城市就是一颗钉子,有了它,就有了道路、机场、仓库,有了集市、医院、学校,新中国的影响力才能快速扎根,枝繁叶茂。 石河子距离乌鲁木齐150公里,在这里打下一颗钉子,就能把新中国的控制力再往边境线方向延伸一点,并为更远的城市建设打一个基础。 这样一颗钉子,曾经是多少王朝的梦想。 公元前60年,汉武帝设西域都护府,在轮台钉下一颗钉子,并派兵屯田,但是仅仅维持了半个世纪就基本荒废。 公元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把钉子钉在了更远的龟兹,同样派兵屯田,但是在30年后即被吐蕃攻陷,虽然后面又有名义上的恢复,但是早已名不副实。 原因很简单,新疆远离中原数千里,只有屯田耕种、自给自足才能实现有效管理。生存已是不易,更何况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呢? 自汉武帝以来,“屯垦戍边,一代而终”的历史魔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被打破。 只有拥有足够多坚毅的战士,足够多伟大母亲,才能让城市在大漠里成为一颗真正的钉子。 “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句话虽然是汉唐以来许多伟大帝王的心愿,但真正把它落地实现的,只有新中国。 1954年,新疆戍边部队经过四年艰苦奋斗,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生产部队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55万; 比这样的成绩更令人震撼的是,数十万女性从全国各地赶来,短短四年让女性比例从0上升到40%。 这一年,正式成立。67年来,这个庞大的兵团,在大西北的戈壁滩里钉下了石河子、阿拉尔、图木舒克等十颗坚不可摧的钉子,并在2019公里的边防线上,用58个边境团场死死焊住了翻滚的黄沙,成为“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这界碑世代相传,它的成分很复杂,有热血,有汗水,也有冻结的乡愁。 在这个充满物质诱惑的时代,兵团的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总有人愿意留下,总有人愿意进来,这就是这座生命界碑得以生生不息的秘密。 ---------------- 参考文献: 1、马大正. 发展的历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7,5 2、姜文盈 刘成林.屯垦戍边 50 年[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 年.383 ------------------ |
|
来自: 宏鑫书屋 > 《历史知识 小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