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把乔伊斯悬在空中……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3-27
别把乔伊斯悬在空中……
陈歆耕
  陈歆耕  在乔伊斯的中文新译本《芬尼根的守灵夜》推出时,媒体掀起一波猛烈的宣传浪潮。甚至我在南北高架上也看到过《芬尼根》的户外广告,这在当下图书出版中是极为罕见的。出版人几乎都在感叹纸质图书出版的下滑,对码洋、印数之类的字眼敏感到神经质的地步,哪还有可能用大手笔做户外广告?

  拿到快递送来的书时,不禁肃然起敬。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大气而又厚重得,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16大开本,硬纸板精装,墨绿色的封面底色上方一个白色小方块上写着书名和作者、译者的名字。整本书近800页,捧在手上如同砖头般沉甸甸的。整体装帧风格让我想到了《圣经》。这样一部书,甭管内容是否吸引你,仅从“着装”看,你也不敢怠慢它。我想,在读书前,我得先沐浴、更衣、焚香,泡一杯茶,然后静下心来,慢慢地将书页打开……

  至于我原来看书的陋习,喜欢随意地在书页边沿划拉些阅读的碎片式的感受,在看这部书时一定得改一改了。有想法也得另纸记录,岂能糟污了这么精美的艺术品(不是书,是艺术品)?

  翻开书页,正文前倪为国先生写的《写在前面的话》和译者戴从容先生写的《中译本导读》,读起来不仅文笔流畅、典雅,同时让笔者认识到了乔伊斯以及这部作品的伟大。如果想间接地了解乔伊斯,那么我奉劝不懂英文的读者到此为止也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读书的正文。因为读汉语的译文,会完全破坏读了书前介绍产生的对作品的感觉。这样说不是怀疑乔伊斯在英语文学世界已经被奠定的崇高地位,也不是批评翻译者的译文有问题,而是我觉得也许像乔伊斯这样的作家和作品,可能无法通过汉语译文来认识。乔伊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多义性,但我们从汉语字面几乎无法想象其中包含的那些多重含义。我们从“密度”会联想到“麦芽糖、态度”么?类似大部分的词汇都无法使我们联想到书中所标注的含义。那些大量的夹在正文中的注释,如同隔离栏墩,割裂了阅读时文气贯通的快感。因此,据我阅读的第一感觉,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任何一个想从汉语领略乔伊斯作品精髓的人,都无法从中文译本中感受到他的伟大,也无法一字一句地吞咽下那些晦涩的文字。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读英文原著。

  但是我看到一些在媒体上大谈《芬尼根》的人,似乎不具备读英文原著的能力,甚至也没有认真读过中文译本。他们把乔伊斯说得跟“神”似的高雅得不食人间烟火——读不懂不要紧,只要经常用手摸一摸《芬尼根》的封面,就会获得某种“神谕”或写作的灵感。我怀疑这种玄而又玄的感受是否是“人造”出来的?在我读了译者戴从容先生在《读书》杂志上写的文章后,我发现乔伊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打通了所谓“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界限。而不是像某些中国作家理解的他是那种不在乎大众的“精英”。

  实在不敢对乔伊斯说三道四,因我无能力去读他的英文原著。我的认识是从翻译者那儿间接感受到的。不要把乔伊斯悬在空中。任何经典都要通过大众的阅读才能被确认并久远地流传下去。乔伊斯显然比我们某些作家更懂得“为了获得某种美学功能,作品必须能提供愉悦……”(捷克批评家穆卡若夫斯基语)这样的道理。他一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阅读他的作品,而不是把他的作品束之高阁,偶尔去用手触摸一下,以示顶礼膜拜。至于他说在《芬尼根》中埋藏了无数的谜,够后人忙上三百年,恐怕也是为挑动读者持久阅读神经而使用的“诡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