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皇家陵墓乾隆陵地宫千斤顶与鬼挡门

 行者无忌图书馆 2013-03-27
 
 
 
         裕陵是清入关后第四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陵寝,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170多万两。
   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清王朝的十个皇帝,有九个分别葬于河北省的青东陵和青西陵。只有溥仪葬在别处。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距北京125公里。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占地250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

乾隆帝为何选择东陵造墓?

乾隆的“西方极乐梦”:

乾隆的特殊“恩泽”:

  远远望去,整个陵区沿着燕山余脉昌瑞山而建,着意山川形势的自然美与建筑景观人文美的和谐,达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目的。昌瑞山东西走向,正中主峰突起,两侧群峰层层低下,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昌瑞山的北为“后龙”,那里山连山,岭套岭,气势磅礴,绵亘不绝。昌瑞山以南为“前圈”,以层栾叠翠的昌瑞山为后靠,东依马兰山谷的丘陵,西傍高耸入云的黄花山,南抵天然翠屏,犹如倒扣金钟的金星山。更南为天台、烟墩两山对峙,行成一个险峻的陵口,称龙门口。

  奇怪的是埋葬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孤零零地建在风水围墙外,大红门的东侧。是因为她的辈分低、资历浅吗?孝庄皇后是青太祖皇太极的皇后,她先后辅佐了两代幼主,为清王朝的开基创业做出贡献,而且比两大陵区的所有辈分都高。关于孝庄皇后不葬入陵内有许多传说,一种说法:她是不守本分的风流皇太后,不忍寂寞,与小叔子多尔衮有染,这对皇室是一件丢脸的事。为了以示惩处,就把她的陵寝建在了陵区之外,大红门东侧,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看守陵门。 另一种说法:孝庄皇后死后,本来是要与皇太极合葬东北盛京(沈阳)昭陵的。途经此地时,棺木突然沉重,竟至抬不动。她托梦给其孙圣祖,叮瞩要在棺木停放处安葬。如今昭西陵所在地就是棺木停放地。

清朝皇家陵墓

 

  孝庄陵在陵园外部

  据说顺治到此打猎,他登上凤台山北极远眺,见群山蜿蜒起伏,似天龙奔涌腾跃,千峰万峰之上,林荫屏日,生气盎然。转身南望,群山中环抱一块坦荡如砥的土地,东西各有一泓碧水,型似一只完美无缺的金瓯,心中大喜,对群臣说:“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裕陵地宫龙棺上的乾隆

  走进陵门,迎面看到30米高的神功圣德牌亭,是康熙为纪念父亲所建。光绪年间,曾遭雷击火烧,后来又被清后人修复。可悲的是1924年被军阀劫掠一空,就连几十里的树海都被坎光卖掉。 由神功圣德牌亭北行,绕过影壁山,就可见到两列石雕像站立。最南端是一对华表,上面各雕一只'望君猴’,面向朝南,盼望后人来祭祀。十八对石象生,依次为狮、狻猊、骆驼、象、麒麟、马各一对,武将三对,文臣三对。 其中狻猊能辨别忠奸,麒麟可以驱除邪恶,保护陵墓。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原,张作霖的奉军大败。原属奉系的孙殿英接受蒋介石收编,进驻河北东陵附近。身处乱世,方圆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清东陵,成为了一块真空地带,盗匪猖獗。  
 

  1928年7月4日,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率部迅速占领了守护形同虚设的东陵,他的盗陵部队直奔乾隆皇帝的裕陵。   来到裕陵的孙殿英发现,经过守陵兵丁的监守自盗,陵寝地面上的陈设珍品已经所剩无几,剩下的惟有深埋于地下的地宫。然而,近在咫尺的地宫在匪兵们看来却是遥不可及。因为他们面临一道难题:如何找到地宫入口顺利地进入地宫呢?  


  乾隆皇帝裕陵被盗开后发现的一大奇事 在所有的反盗墓手段中,最为神秘的是“机弩”。 机弩是什么东西?实际就是暗设在陵墓死穴(盗墓者必经之地)处,可以自动发射利箭的一种反盗机械装置,其原理与现代步兵使用的自动步枪相似,足可见古人在反盗方面的智慧。在古人来看,这也是一种高科技了。这种技术在秦汉时期已相当成熟。

  威力无比的现代弩,已配上红外线、激光装置,射杀能力超强,并不逊色于普通步枪(图11)

  机弩的实战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徐市带数千童男童女去东海求“不老药”时,因在蓬莱遇到了大鲛鲁鱼,便请嬴政派神箭手与他同往,“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嬴政“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然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不会不使用这种装置。史载,太子胡亥袭位后,“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当年的考古人员正在开启定陵金刚墙

  其实在机弩发挥作用,自动射杀入侵进墓道者之前,还有一个“拦路虎”,也是反盗手法,就是用自来石顶死墓道。在帝王陵中,反盗设计严密,在专供棺椁运行的长长墓道上,由入口到地宫一般至少设有三道,多者七道,重达数吨至吨数十吨的石门把守,此门固若金汤,最外面一层俗称“金刚墙”。而金刚墙的位置也相当隐蔽,没有知情者很难找到。

石门重重的裕陵地宫

  孙殿英在盗慈禧陵寑的同时,另一路士兵也在盗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期间,出了奇事。裕陵内葬有乾隆和孝贤纯皇后、哲敏皇贵妃等6人,当年乾隆沉重的棺椁安置到地宫石床上后,为确定风水线,校准龙脉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块很沉的龙山石。孙殿英在顺利打开前面几道门后,最后一道真的成了拦路虎,怎么也打不开,撞也无济于事。情急之下,只好将其炸开。石门炸开后,士兵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奇事:其它五个棺椁都在石床上,独乾隆的“走”了下来,将石门死死在顶住,以致士兵无法将门打开。

  是不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将有贼人要来盗掘裕陵,自己只身“下来”顶门?同样奇怪的一幕在1975考古专家清理裕陵地宫时又出现了,乾隆的棺椁这次又“走"下来顶着了石门,起到了自来石的作用。有专家认为这是渗漏进的地下水浮力作用,将棺漂起所致。但其它五具为何不动?而且乾隆的梓棺四角有重石固定,如果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当有很大的波浪,而渗进来的水显然不存在这个条件。乾隆棺椁顶门一事,至今专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考古发现,来证明乾隆棺椁走动、“看护”自己陵寑的原因,成为一道谜题。
      起初,匪兵们并不知道地宫入口,而是遍地开挖,宝顶上、配殿外、明楼里都留下了他们挖掘的痕迹。1928年盗墓队最终找到了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有一道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清东陵的陵寝结构大同小异。琉璃影壁下正隐藏着地宫入口。如果从正面横向挖掘,会遇上条砖砌死的隧道;如果从宝顶上垂直往下开掘,则会增加多倍的距离;而如果从琉璃影壁下直接坠入,便能就近打通金刚墙,从最短途径进入地宫。能找到这个捷径的人,恐怕熟知内情。

        慈禧陵和乾隆陵稍有不同,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慈禧陵没有哑巴院。在明楼底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则是一道内部浇铸了铁筋的墙壁,它的里面就是“金刚墙”。地宫的入口就在这金刚墙下。东陵修建得十分坚固,要完全刨开地砖不是件容易的事,匪兵们盗宝心切,便动用了炸药。在硝烟弥漫的残砖断石中,再向下深挖数丈,终于呈露出一面汉白玉石墙,它就是金刚墙。从墙中间拆下几块石头,露出一个黑森森的洞口。专家介绍说,东陵被盗后,当地留下一些传说,其中就有盗陵士兵死于地宫。当时乾隆地宫里蓄满积水,由于年代久远,以致积水有四五尺深,清室重敛时用抽水机抽了5天才抽干,即使现在都要定时抽水。这么深的积水,而通道很陡滑,不明就里的盗墓士兵有可能是滑倒在有毒的积水中,惊悸窒息而亡。一番惊魂后,为发财欲望驱使的匪兵们继续前行,终于,迎面看到了一道高大的汉白玉石门。地宫里的石门每扇门重达3吨,门上有万斤铜管扇,门后有顶门石。当时人们一边用细铁圈套住门后的顶门石,一边用木棍顶开石门。这样并不需要损坏石门,也不会砸坏顶门石。可以推断的是,当年的盗陵匪兵最初并不知道石门背后的奥秘。在慈禧陵第一道石门上,至今遗留着当年被毁坏的痕迹。最后石门背后的顶门石断裂成两半。直到打开慈禧地宫第一道石门,匪兵们才恍然大悟,他们再没有用蛮力就打开了后面的石门。因此,慈禧地宫第二道石门和乾隆地宫的前三道石门至今保存完好。相对于慈禧地宫,乾隆地宫要复杂许多,它有4道石门,9个券堂,整个结构组成一个“主”字形,进深54米,落空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座地下宫殿。

悲剧就在那一时刻开始

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石门上雕刻着象征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佛法无边的菩萨。面目狰狞的四大天王镇守四方,驱邪避恶,掌管风调雨顺。还有代表色、香、味、声、触五种人生欲望的五欲供。墙壁上还雕刻着数不清的超度亡魂的佛经咒语。

整个乾隆地宫宛如一座庄严肃穆而又美轮美奂的地下佛堂。生前尽享荣华富贵的帝王,死后也幻想着升入西天极乐世界。发财心切的盗墓者在经历过初时的震惊恐怖之后,战战兢兢地继续向第四道石门摸去。

在用前面的办法顶撞裕陵最后一道石门时,无论匪兵们怎样费尽心机就是打不开。专家介绍说,匪兵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再次使用了炸药,裕陵最后一道石门被炸后,一扇倒塌断裂,另一扇歪斜着,岌岌可危。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第四道石门打不开呢?

原来裕陵里积满水,将巨大的棺椁浮了起来,离开石台顶住了石门,所以石门撞不开。

 

乾隆陵地宫:千斤顶与鬼挡门?为什么乾隆棺材几次自动顶住墓道石门?

    在地宫与地面间有一条与地面成11°角的平整光滑甬道,进深32米、宽4米,这是入葬时移入棺木的引路,甬道尽头就是九券四门组成的地宫。在清宫档案上称这条引道为隧道券。

     当人们穿过隧道券进入地宫后发现,地宫的地面上全是没脚深的灰浆,于是有人立即回去找来了水靴子。

1928年孙殿英盗陵之后,清逊帝溥仪派人到东陵处理善后事宜时,发现裕陵地宫存有大量的积水,作为随员的徐榕生在日记中写道:“初八日,早晴。仍在裕陵监工,午间隧道已通。植携志叔壬至石门察看,见门内水深四尺余。”裕陵地宫清理后,从墙上的水痕看,地宫里的水最深的时候达到过六七尺。自地宫开放以来,每到阴雨连绵的夏季,地宫中都会有大量的渗水。档案记载,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孝贤皇后入葬前就曾发现地宫有渗水,乾隆帝命令有关大臣采取紧急措施进行了补救,效果不错,很快排出渗水,并且一直到嘉庆四年九月十五日乾隆帝入葬裕陵地宫这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地宫中再也没有出现渗水,不知采用了什么办法裕陵地宫竟没有出现渗水,这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地宫里的这些水是怎么来的呢?

      1928年溥仪派来的善后随员之一的徐榕生在日记中做了回答:裕陵之水渐净,尚余水七八寸。埴同叔壬涉水而入,至四层石门,见门内外有泉数处,汩汩自石缝中出,他处无之,忖测当时石门被炸倒地,震动石缝,故然。在几道手电筒的照射下,人们穿上水靴子,趟着泥水很快来到了第一道石门前。地宫的两扇巨大的石门关闭着,上面还雕刻着两尊女菩萨。大家全部的心思都在地宫深处的棺椁上,没有多想,就一起用手推石门,没想到没有费多大的劲就推开了第一道石门。
展现在手电光柱里的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券堂,四壁和券顶都雕刻着佛像和看不懂的奇文怪字。从裕陵地宫的明堂券看第一道门洞券券顶上的雕刻图案)越往里面走,里面的灰浆越多。同样,未费多大力气第二道石门也被推开了,很顺利地来到第三道石门前。这一回,尽管大家使出了吃奶的劲头,石门就是纹丝未动。

      杜清林从旁边的人手中要过来一把手电筒从门缝向里照射,从上照到下,看了半天儿,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这时候的人们都很着急,一时竟然想不出好办法来,他们总不能也像孙殿英那样用炸药把石门炸开吧!

      “用千斤顶试试,”在旁边思考着的谢久增说。因为谢久增想到史料记载,孙殿英盗陵后,清逊帝溥仪派人重殓时,石门只是虚掩上的,并没有自来石顶住石门,再者,千斤顶的顶进只是一点点地推动石门,对于石门和门后面的东西不会造成任何损坏,如发现石门没有移动,可以停止顶推。大家对此非常赞成。立即派了两个人去找千斤顶,时间不长,从当地驻军那里找来了千斤顶,随即又找来了几根方木。把千斤顶和方木接起来,平放在地面上,千斤顶顶住西扇的石门上,方木的另一端顶在第二道石门的下门槛上,随着千斤顶顶杆的慢慢伸出,第三道石门的西门扇慢慢地向后移动。当门扇开到能够钻进一个人的时候,杜清林和李有首先钻了进去。这才发现原来顶住石门的是一口巨大的棺木,棺木的后面被凿开了一个大洞。这口棺木大部分顶在东扇石门上,西扇石门被顶住的部分很少,所以用撬杆把棺木往东撬了几下,棺木就让开了西扇门。由此推开了西扇石门,后来研究发现,顶住第三道石门的棺椁竟然是乾隆帝的,乾隆帝棺椁在1928年清皇室清理之后居然再次漂移下棺床,顶住了石门,怪哉。

     1928年孙殿英盗掘乾隆裕陵地宫时,就是因为乾隆帝棺椁顶住了石门,盗陵匪徒才用炸药炸坏石门进入地宫的。炸药在炸坏石门的同时,也使地面的石块裂缝增大,致使渗水更多。

     地宫积水是乾隆棺椁漂移的原因,但问题是:第一,地宫里面的积水能否把地宫的棺椁漂浮起来;第二,地宫里共有6口棺椁,为什么只有乾隆的棺椁移到石门的后面顶住石门,而且两次顶住石门的棺椁都是乾隆帝的。

      有人对此曾解释说,裕陵地宫里的水最多的时候深达2—3米深,足以把地宫的棺椁漂浮起来。至于棺椁为什么顶住石门,也很好解释,因为地宫里的水是从石缝渗进来的,同样也会从石缝中渗出去,这样就会形成水流,使棺椁移动;再说,孙殿英盗裕陵地宫时,正是雨季,地宫里的积水甚多,孙殿英一伙见地宫积水很多,就把地宫里的水向外排出地宫,产生很大的水流,就把漂浮的棺椁像船一样拉拽到石门的后面,最终顶住石门。第二次顶住石门,是因为孙殿英炸石门时,地面被多炸出一些水泉,致使地宫积水渗进渗出能产生足够大的水流,使棺椁漂移。这些理由看起来似乎有理,但禁不住仔细推敲。

      首先,地宫里的6口棺椁都是被固定在棺床上的。裕陵地宫中,帝后妃的每一口棺椁四角均是用四块巨大的龙山石(也称卡棺石)卡住,龙山石的下棱压在椁的下横边,龙山石的竖向凹槽卡住椁的竖棱,并且龙山石与石棺床之间用铆榫方式相连。这样就使棺椁既不能前后左右移动,也不能向上漂浮,十分稳固。再者棺椁内除一具尸体外,都装满了奇珍异宝,异常地沉重。棺椁要漂浮起来谈何容易,退一步说,即使棺椁漂起来,也应是6口棺椁一起漂起来,为什么只有一口最沉重的乾隆棺椁漂浮?再者,地宫里的水是从地宫地面墁石的缝隙中冒出来的,所以,地宫里水面的上升和下降都是极缓慢的,因此也就不会形成大的水流,乾隆帝的棺椁漂移也就会很困难,究竟乾隆棺椁为何能漂浮起来顶住石门,现在只能说是未解之谜。

      地宫里面的第四道石门的西扇因为被炸,已坏成多块,躺在地上,东扇石门比较完整,只有门轴有些破损,也躺在地上。大家进入到地宫最后的券堂里,看到里面一片狼藉,被拆散的棺木木板堆放在棺床东北角,地宫里面有4口内棺,其中正面棺床上有两口,棺床下有两口内棺,一个立戳着,另一个则顶住了石门。

因为地宫里面的气味难闻,潮湿阴凉,所以大家看了一会儿就都撤了出来。 
      选自《地下佛堂。清东陵乾隆陵地宫清理之谜》

       东陵盗案发生后,清遗族代表紧急赴东陵善后,当时一位亲历者宝熙写下的《于役东陵日记》,详细地记载了重新安葬的情形。    ……慈禧的遗体倒伏在残破棺盖上。长发散而不乱,扎辫子的红头绳犹在。当翻转她的尸身,发现遍体长满白毛,口角处有残破痕。  一位亲历者刘人瑞记描述了他进入乾隆裕陵地宫时所见到的悲惨情形:持灯进入地宫,见有白骨数节浮于泥水之中。重敛者找到4具头颅,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状比西太后陵凄惨百倍。 
    历史记载裕陵地宫葬有乾隆皇帝和两位皇后,还有三位皇妃。由于历时百年,又遭此浩劫,呈现在重敛者面前的仅剩零乱的骸骨。当人们清理遗骸时,最初只找到4具头颅。 清室重敛时6个人只找到4个头骨,尸骸全碎,有一棺椁就压在石门下,从中找出一具头骨,骨骼较大而判断是乾隆颅骨。 找到乾隆颅骨后,还缺少一具头骨,棺椁里面找遍了也不见踪影,人们猜测可能被盗墓者带出了地宫。就在人们快要放弃寻找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在地宫西北角的深水里浮现出一具完整的女尸,面目如生,令人惊异。根据推断,这具女尸应该是孝仪皇后。 令懿皇贵妃是嘉庆皇帝的生母,死后被追封为孝仪皇后。 
      这位孝仪皇后死于乾隆之前,同处一个地宫,为何唯独她的尸骨保持如此完好?遗臣们心中大惑不解。遗臣们心中的疑惑尚未解开,又一个问题让他们犯了难:如何区分那些散乱骨骸的身份呢?讨论了数日,最终决定合葬一棺,此举开创了有清以来帝后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 
    重新葬完慈禧、乾隆帝后妃遗骨后,人们盖上残缺的棺盖,掩闭石门,再将隧道完全填封。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两座地宫才再次被打开清理。 
    1984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乾隆和慈禧两陵进行了整理。开棺结果验证了当年清遗族重殓时的记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