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梧叶收藏 2013-03-28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2012-08-26 18:29:13|  分类: 教育教学 |  标签: |字号 订阅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1—2板块教材解析
本册教材的编排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11个板块,每个板块人文主题鲜明教材共收入29篇课文,安排了10次习作训练,2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下面我就针对1~2板块的内容进行一下教材解析。
第一板块  革命岁月
一、板块解析
本板块由《井冈翠竹》、《延安,我把你追寻》、《七律·到韶山》三篇课文构成。本组课文以散文、诗歌为载体,歌颂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及不同的文体感受作品的风格与特色,二是希望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调查、比较真正走进革命年代,继承革命传统及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综合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本板块的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井冈翠竹的精神,初步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三、本板块的教学重点
要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深入领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方法,注意读写结合训练。
四、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三篇课文思想性很强,课文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在讲课之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增强学生对那个年代的了解。
本板块的第一篇课文是《井冈翠竹》,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作为“革命岁月”主题的第一篇课文,其目的有二:一是使学生感受井冈翠竹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并了解井冈翠竹在革命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二是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记叙、议论、抒情等情感表达方法,并积累语言。学习时,应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井冈山的资料,然后围绕“为什么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光靠课堂上的时间去读是不够用的,因此课前一定要布置学生充分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情感,在教学中应重点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第5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因为在这几自然段中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第2自然段的描写,第5自然段的记叙,第8自然段的抒情、议论等,在朗读的时候应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语气、语速、语感的区别,指导学生有感情进行朗读课文。如描写部分,这部分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井冈翠竹的外形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读这个自然段时应指导学生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使人身临其境,记叙部分是作者对翠竹作用的叙述和交待,要读出几个反问句强烈的语气,正常语速即可,而抒情部分则要语气铿锵,饱含深情地把翠竹坚贞不屈的精神表达出来,语速稍快,读出顶针的急促感,课文中的这几个部分的叙述是递进的,从外形到作用,从作用再到精神,读全篇时要注意把握。还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结构线索。这篇文章的结构是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课后思考与交流中的两个问题,可以结合到课文教学中进行。
第2题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可以在讲读课文时来完成,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然后反复读这几个句子,首先要读懂这些句子都写了什么,其次抓住这几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比如第一句话中的“修直挺拔密密麻麻  亭亭玉立”等最后通过品味这些句子的修辞方法,从中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拓展与运用中的内容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和描写那段革命岁月的诗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多积累。
第二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是一首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本诗共有6小节,了解诗中所写具体事物的意义,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再围绕重点、难点归纳出几个问题。
如: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诗人走进延安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追寻延安实际上是在追寻什么?
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意思是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对于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点难度,可以让学生根据他们所搜集的资料,具体讲一讲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理解了,课文内容页就很容易理解了。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这首诗感情饱满,节奏鲜明,适于诵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到这首诗隔句押韵,然后让学生把句子末尾韵母是“ang”的字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第三篇课文是《七律·到韶山》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阔别家乡三十二年后,于1959年6月重返故乡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中国现代革命史,赞颂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于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课前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纪录片,或者搜集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来增强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这篇课文是一首七律诗,在教学时让学生首先介绍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以便学生对本诗有一些初步的大体的认识。然后,可让学生初读课文,要多读几遍,力求读正确,并大体了解诗意。初读后,可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细续。(如: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然后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每句诗的大意应该让学生自己讲,如果学生讲的不够准确,师生可共同补充,教师千万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更不要逐字逐词分析讲解。在这首诗中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句诗,体会诗句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理解这句诗的意思,首先要体会“为”的意思,以及“日月换新天”的表面意思和隐含着的意思》这句诗可以结合“拓展与运用”中“为革命献身的亲人”这个资料来理解。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弄清每句的意思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第二板块  汉语家园
一、板块分析
前面我们学过的每一册书里都有《汉语家园》这一板块,讲的都是汉语的精妙之处。从这个板块的两篇课文中,你不仅能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还能认识到它发展的足迹。
本板块的教学,应紧紧围绕板块主题——汉语家园,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汉语遣词造句妙处的理解,并可适当拓展相关故事,启发学生领悟汉语的魅力。
二、本板块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三、本板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汉语遣词造句妙处的理解,启发学生领悟汉语的魅力。
四、教学建议
《妙语批试卷》这篇课文短小精悍,结构严谨,语言简洁、风趣,作者用清新活泼的笔触,讲述了康有为妙语暗讽不学无术之徒的小故事。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康有为的才学和机敏,更能感受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中国式幽默的表达魅力。
这篇课文中的文言文较多,学生不太容易读顺,有些句子也不太容易理解,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或资料弄清比较难理解词语的意思。文言文的意思理解了,才能合理地进行断句,才能把课文读通顺。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可以增加读文章的目的性,这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谁批试卷?批谁的试卷?怎么批的?“妙语”指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学生读完课文后自然会对这些问题心中有了答案,然后再进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时应先抓住“用人唯贤”一词来弄清考试的原因和目的。
让学生在第1自然段中找出这次考试的原因及目的。“用人唯亲”是一个成语,要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词语的意思明了了,对于这次考试的原因就会理解得更好。
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这是明白错误的关键。读通这些句子,然后再读试卷的内容,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试卷的错误所在,总结试卷的错误,让学生先借用文中词语表达,再拓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让学生理解康有为妙批试卷妙在哪里,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明白康有为批注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这样写妙在哪里。一方面,他运用了与答卷者相同的错误,另一方面,运用了这个错误的同时浅显地让人明白这个错误是什么。这样的妙处用文中的话来总结就是“以其人之误反讥其人之谬,谬误比照,妙趣横生。”
“拓展与运用”中提供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短文,重点结合“洞”、“窝儿”、“孔儿”、“穴”、“窟窿”理解,体会汉语之妙。
《词语的变迁》一文语言平实,文章先总写“我们的汉语家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然后,条理非常清晰地从五个方面,分为5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词语变迁的时代印记。
学习这篇课文,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通读全文,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结构安排上的特点,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第1段总起,2—6段是分述。2—6自然段中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是该段的中心句,能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但大多数句子都比较长,教学时,还应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几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一是首句是中心句,概括本段主要内容,二是每段中都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在本课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浏览课文,浏览是比略读更为快速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扫视”,快速摄取文本大意的能力。学生浏览课文后,填写“思考与交流”中的信息单,这个表格所列举的五个类别,正对应着课文的2至6自然段,在相应的段落中找出例子填写,所得的结论应在第1自然段中找相应的句子。学生完成完表格后再进行教学课文。这个表格也可以在教学后完成,在学完课文后,学生自我整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总结与概括。这两种安排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拓展与运用”中的这项训练,是让学生搜集新名词,时下的新名词非常多,在这项训练中先提示了与学生接触的领域,比如校园、网络、媒体等等,在学生搜集完之后,可以讲一讲这些新名词产生的途径和意思,再把这些新名词分分类,看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构。
在这两个板块中共安排了两个表达内容,第一个表达是“讲话要看对象”这次表达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讲话时要分清对象,要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准备一段要说的话在课堂上说给同学们听,学生在讲话时要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语句连贯,口齿清楚,在讲话时态度要亲切,目光与对方交流就可以了。
第二个表达是创编故事。
本次表达以第二板块内容为基础,关注词语,让学生依据词语展开想象而创编故事。
表达中共列出五组词语,每组词语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正是这些关联能让学生很容易展开联想,创编出一些故事,通过表达训练,让学生关注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指导习作时要先出示书中的一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语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然后可以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展开想象来创编故事。比如:自我创作、小组合作创作等。然后把编排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要鼓励有创意的创编。
在创编故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只关注故事情节,却忽视了对所给词语的运用,甚至落下个别词语。二是有的学生可能为了把这几个词语写在故事中而出现情节牵强、不合理的现象。三是创编的故事主题不突出,学生在口头创作时,教师就要对这几个问题加以关注指导。以免在动笔写作的时候出现这些状况。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四、五板块教材解读
明仁小学   裴丽萍
第三板块:科学家眼中的动物
一、对于本板块的认识:
本板块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天鹅》、《蜘蛛》、《大孔雀蛾的晚会》,它们都与动物有关。这三篇文章相同的是作者都向我们展示了动物鲜明的特点,但它们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写法上又各具特色。《天鹅》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脉络清晰,结构特点鲜明,每一段都有它的中心句,而且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典雅,词语丰富,描写细腻,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天鹅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蜘蛛》一文在结构上的特点也很鲜明,开篇即点题——蜘蛛最聪明,第一句即为本文的中心句。然后文章又从外形、结网、捕虫几方面围绕“聪明”这一中心展开来说。这两篇课文都是学生习作的好范例和语言积累的源泉。《大孔雀蛾的晚会》则从文题中就能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文中作者又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地向我们展示了“晚会”那“壮观”的场面,从而引起学生对昆虫世界的喜爱和神往。
这三篇文章都是名篇佳作,作者之所以把文章写的这样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无不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事物,热爱动物,抓住了动物的特点来进行叙述的结果。因此我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及课文内容的实际设计了如下板块的教学目标:
二、本版块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感悟深刻的语句,感受科学家眼中动物的奇特与美丽;
2::初步学习作者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叙述的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这也是本板块的教学重点)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天鹅》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天鹅的优美典雅与自由的品性;体会作者对天鹅地喜爱。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五、教学设计建议:
前面讲过,这篇课文的每一段都有自己的中心句,然后全篇文章又是一个整体,主要是通过对天鹅不同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篇文章的中心突出,主题鲜明。我觉得这篇课文的课后题“思考与交流”设计的就很符合我们的教学。
1、教师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我想就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每一段的段意,那么学生自然会发现每一段都有一个中心句这一结构特点,也就是说中心句即本段的段意。
2、围绕课后“思考与交流”的第1题展开下面的教学。即: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些句子写出天鹅的特点。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生找到了这一段的中心句: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品词析句,体会天鹅的优雅和妍美。抓住句子:“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等句子来体会天鹅的美丽,感受作者的语言优雅,用词准确,观察仔细,字里行间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等写作特点。再如“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中的“凡是”和“都”,人人喜爱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中三个“人人”等词体会人们喜爱天鹅的程度及它的妍美。
3、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天鹅不一定很熟悉,那么在突破这一难点是我想用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比较好。让学生在熟读文字的基础上再匹配相吻合的幻灯片或者是视频,这样既给予了学生直观的印象,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积累文中优美词句,从而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对天鹅的喜爱之情,有了这种情感,那么有感情朗读课文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训练才是扎实、有效的,不至于把“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架空地完成。
4、结合课后“思考与交流”中的第2题,即:读课文,在括号里填写词语,再想一想,为什么称天鹅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让学生自读自悟第2段并回答问题。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5、让学生按照刚才老师领学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然后汇报学习感受。
那么我想阅读教学完成好的前提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必须充分地朗读课文,只有吃透了文本,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思考、感悟和理解,教师才能更好地设计、引导教学。
《蜘蛛》和《大孔雀蛾的晚会》这两篇课文根据课文的特色,我想仍然要找好教学的切入点,比如《蜘蛛》要从“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虫类中,蜘蛛最聪明。”这一中心句入手进行教学,《大孔雀蛾的晚会》从文题“晚会”入手教学。找好了切入点,接下来就可以围绕课后题中的“思考与交流”来设计教学。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得才能思路清晰,课堂中也就自然、扎实、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在整个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很自然地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于习作当中,而不是云里雾里地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第四板块:生活的启示
一、对本板块的认识:
生活是大课堂,在现实的学生生活中,并不缺乏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智慧这样的文章和书籍。本板块安排的文章,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用心去感悟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注意身边发生的事。《落花生》一文是借物喻人,主要描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风筝》和《因小失大》这两篇课文分别记叙了让作者感到懊悔的事,同时也给读者启示,引发读者思考。
本板块的课文就是通过平实的小故事,揭示生活中的道理。我觉得教学中,应聚焦重点的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应该较少地进行琐碎的分析。
在这三篇文章中,《风筝》和《因小失大》两篇课文在理解上要比《落花生》有难度。特别是鲁迅的《风筝》一文,语言上的特点及那个年代人物及社会的主流思想不太好理解,这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二、所以本板块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思考、积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生活的快乐和收获,从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
3: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落花生》一课我想还是以课后第1题为切入点,直入文章的重点部分——议花生。采用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谈对句段的理解和感悟的方法。如抓住“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和“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的句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写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因小失大》一文结构也比较清晰明了。由作者小时的一件小事引出作者一个观点——别对哨子花太多的钱,然后用了五个典型事例来论述这一观点,最后总结出文章的中心,即:人类一切痛苦之事,大都由于对事情的错误估价,亦即“对他们的哨子付出过高的代价“——因小失大。这篇文章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哨子”,什么是“过高的代价”,从而理解什么是因小失大,并从中懂得不要在自己的人生中犯因小失大的错误的道理。
下面我想谈谈对《风筝》一文的教学思路。
三、本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浓浓的兄弟之情和自省精神。
四、本文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难懂的语句,理解本文主题的深刻含义。
鲁迅的文章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本课在语言上和思想上对于学生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课前一定有充分的预习;了解鲁迅的年代,人物及社会的主流思想,语言特点等。我想本课也是让学生深入接触鲁迅作品的契机。本文“主题的深刻含义及它多元化角度的表现”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五、我想在学习本课课文时采取“整体—部分—整体”;“从内容到情感”这样的两条主线来教学。
(一)背景介绍,引入课文 。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熟课文,借助注释或资料扫清字词的障碍,解决语言上的难点。
2读懂课文的内容。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理清文章脉络,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1、2)、(3、4)、(5~11)、(12)
第一部分(1、2)的教学抓住“严冬和春天”,“惊异和悲哀”两组词语的理解来引导学生感悟内容。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又是什么?
2、如何理解“四面还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天空中荡漾了?”
3、你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部分(3、4)是作者运用插叙的手法回忆小时候是如何“虐杀”小兄弟放风筝一事的。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建议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析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如:“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从这句体会小兄弟是多么爱风筝。“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这句让我们体会小兄弟身体不好,他是需要运动和游戏来锻炼的。“但我是向来不爱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这些句子又让我们知道作者特别不喜欢风筝。第四段中的“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些句段让我们感受了小兄弟对我无比的惧怕。再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父母都早逝了,在旧社会里兄长的教育力量是不容反抗的。所以,小兄弟对于我不想让他玩风筝的教育是无法抗拒的。作者把小兄弟喜爱风筝的神情描写的越细腻就越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作者是那么的无情。他扼杀了孩子的天性。然而在那个时代里,他们是意识不到的。所以注定了这样的局面,给作者留下了遗憾。
第三部分(5-11):二十几年过去了, 当作者想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小兄弟却全然忘记,令作者感到沉痛至极。
1、这一部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是儿童的天使 ”这句话。这也是文章的核心主题。教师要从游戏对智力,身心的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谈感受,也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游戏。
2、再通过理解作者想到的补过的方法来理解作者内心的沉重及作者为人的严肃、认真。这也是文章主题的另一个角度。
3、抓住了重点语句,如:“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都不记得了。此句让我们体会到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样子,他把兄长的行为视为合情合理的,这样被“虐杀”者的麻木尤其是令人觉得悲哀。所以作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第四部分(12):结尾与开篇呼应,进一步道出作者无法补救的自己的过失和悲凉。这部分又一次出现“严冬” 一词,与开头照应,而且是两个“严冬”,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的不同含义,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回忆的春天进入了现实的严冬。第一个严冬是指天气的寒冷,第二个严冬是指“我的心情沉重”
(四)最后再回到文章的整体:教师可以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感悟、总结:
1、文中的两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文中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3、你从这篇文章中读懂了什么?
学完本课,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其人、其作品,激发兴趣,延伸阅读。
第五板块:胸怀壮志
一、对本板块的认识:
本板块的主题是胸怀壮志。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教学。本板块共有三篇课文,主题鲜明,但仍各有特色。《龟虽寿》是一首诗,抒发了曹操虽已年老,但是仍然“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十六字令三首》是一首词,词中毛主席通过写山,咏物言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及红军的胸怀和抱负;《少年中国说》则是一篇文言文,是近代梁启超所作,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鼓励中国少年为建设少年中国奋然而起。虽然本板块的三篇课文体裁不同,但主题鲜明,而且都与历史有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有效地理解内容,然后再采用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意境的方法,进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因此,本板块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内容,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的意境,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学习诗人的乐观自信、胸怀抱负的精神。
2、阅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感受澎湃的激情和宏大的气势。
本板块我以《十六字令三首》为例讲一下教学思路。
三、本文教学重点及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达的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诗人的博大胸怀。
这首词是1934—1935年间,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途径湘、贵一带时,见这里的山高、气势磅礴,景象峥嵘,有感而发而写下的,是典型的对山的赞美和歌吟英雄的词。基于此背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所表达情感,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资料,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了解红军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学生对于长征的故事也只是听说,很难体会到那种艰难险阻,所以,教师要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然后借助视频影片,让学生对长征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那种艰险处境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在借助影片中“山”的形象直入课文。这一情景教学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那种宽广而豪迈的胸怀,并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入课文以后,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扫清字、词的障碍,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然后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如:每一节诗都写了山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感受到的?作者写山的特点的同时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应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抓住具体的词句感受山的高峻,连绵,险峻的特点。并让学生了解“咏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明确作者写山的特点,实则为了表达红军的英勇无畏、顶天立地的伟大形象。
本板块的诗词和文章就内容而言,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情感的体会和精神的激励上。
另外,我觉得本板块的教学内容只是一个起点,我想让学生学完本板块的每一课内容后充分地搜索曹操的诗和毛主席诗词,去体味作者的豪情壮志。特别是毛泽东诗词,最好设计一个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用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毛主席其人、其作品、从而受到文学及精神上的熏陶。
● 表达的解读:
第三板块的表达主题是:回忆那一刻。
表达的内容很宽泛,所看到的事物是什么样的?“事物”包括很多,可以是人,可以是植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景物,而本板块的课文内容又都是写动物的,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要缩小表达范围。我个人认为可以先安排一个练笔,运用这些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描写动物的作文。然后再在让学生任选一个其他内容来写。教师要对选材进行分别指导。这一板块的课文在结构和写法上都很有特点,鼓励学生用上这些写法。告诉学生无论写哪一种事物,重点是要抓住其特点,精彩处要写具体。写小动物、写景物的作文在三、四、五年级时已经写过,但这次习作一定要在写作方法上有所不同,有所提高。
第四板块的习作主题是生活的启示,这篇习作主题鲜明,与本板块的教学紧密联系。
1、教师应在选材上加以指导,帮助筛选。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启示。启示即: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一定让学生与“难忘”的事相区别开来。
2、写作要点是事情无论大小,经过都要写具体,所选素材一定是自己从中有所感悟和启示的。
3、表达真情实感最重要。
    习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注重互评和交流。
长春版语文六年下6、7、8版块教材解读
海明小学 周影
第六板块教材解读
一、版块分析
这一板块以"黄河泰山"为主题编排了《望岳》,《使至塞上》,《黄河颂》三篇文章和一次以《中华文明赞》为题的表达训练。《望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雄伟高大,《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出大漠边陲的无限壮丽,《黄河颂》赞美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编排这样一组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本次表达是在学习这一版块后的一次表达训练,是对版块内容的回顾与提升。内容是中华文明,形式是演讲稿,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这一版块的教学重点:一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是体会诗句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感悟诗歌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整体把握,合理组合。本组课文是围绕一个主题,内容之间互相照应,结构上有机组合。所以教学时,我们可以重点“扶”着学生学习第一课,在学习中总结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学习第二、三课。使本组课文真正成为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整体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就会更加的强烈和持久。
三篇文章,在教学前要布置预习,自学生字词,了解诗的作者、诗的写作背景及文本相关的资料。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画一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感官去想象,去发现祖国河山壮丽。由此激发情感,做到声情并茂的读诗文、体诗境、悟诗情。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描写祖国山河的优美文章来欣赏阅读,也可以写一首诗,一篇短文赞美祖国河山,把习作教学随机编入三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但拓展中我们要把握好延伸的度,还是要坚持以教材提供的文本为主,避免出现课文还没读通就忙着往课外拓展进行阅读的现象。
2、抓“词”眼,重视阅读。《望岳》一诗,在学习时,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然后在读中抓住“齐鲁”“神秀”“层云”“绝顶”等词语,理清望岳的顺序,接着抓住“钟”“割”等动词,结合课文中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边读边想象泰山的景色,感受山的特点。教学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题眼,也是课后的思考与交流。因此,巧妙的处理好这两句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便可迎刃而解。这两句写因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凌”字,领会作者的心境。这个“凌”字是统领全篇之神,它道出诗人胸怀比泰山还要博大,气度比泰山还要豪迈;风流不肯落人后,光芒四射的激情,犹如一轮从沧海跃起的朝阳,透出一股昂扬的英博之气,让人咏之难忘。而诗句中“绝顶”意为最高峰,表现了诗人的凌云之志。教学本诗时,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诗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通过充分的感情朗读,再加之丰富的想象,才能理解这么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才能感悟诗人那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使至塞上》一诗,重点教学处理:抓住诗歌中“单车”“佂蓬”“归”“孤”“落”等词语,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事物,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把人物置于想象的画面之中,联想诗人见景生情会说什么、想些什么,从中体会诗人的情感。《黄河颂》以课后思考与交流为突破口,抓住“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在你的哺育下”等词语,把课文分层次,理解课文意思,同时联系自己搜集到的与黄河有关的图文及音像资料,感受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抓“词”眼,重视阅读,教学重难点才能得到很好地诠释
3、展开想象,感悟文本。本版块的几篇文章,必须启发学生凭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去感知和欣赏作品的境界和情调,即进入意境。这时候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与联想,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也没有多大意义。
三篇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留有“表象空白”。我们如果抓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通过想象,往往能成为理解作品的钥匙。如《望岳》《使至塞上》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就很大。古诗语言简练,短短几十个字所描绘出来的情景,实在让人无法看到那一幅幅奇景异观,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创意的设计吸引学生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把短短的几行诗所描绘的东西无限扩大,形成几百字、几千字、甚至几万字的的表象描绘,这样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就能借助想象体会到作品丰富的“言外之意”,充实作品的“表象空白”。同时,也能很好的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本版块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体现“学以致用”这一教学宗旨。
第七板块教材解读
一、版块分析
这一板块以"丰碑"为主题编排了三篇文章,有抗战时期的《军需处长》,有经济建设时期的《雷锋的故事》和《邓稼先》。虽然时代不同,但他们为革命、为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是相同的。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的精神堪称“丰碑”。
紧扣版块主题,习作安排了“我心中的英雄”。
编排这一版块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歌颂革命者的丰功伟绩;二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这一版块的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复述、背诵等方式,把握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体会人物崇高精神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难点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品中生动和形象的语言,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  
三、教学建议 
1、紧扣文后练习,以读代讲突破教学重难点,明晰教学思路。
课后习题有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这些练习或点出学习课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或提示了课文学习的重难点,或对于学生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或对于老师暗示教学的思路。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本版块的教学我认为可从课后练习入手,以读代讲,设计教学流程。
如《军需处长》这课,“思考与交流”一题是体会句子中的词的意思,从而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这一题的几句话都是描写将军的句子,写了将军从开始发现冻僵的老战士,到最后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各种情绪的转变。在学文过程中,应该重点处理。随文遇到这几句话时引导学生抓住加点的词“愣”“严峻” “发怒”“愣”,进行反复品读,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恶劣环境,以及作为将军的特殊地位来体会将军的内心世界。同理,在学习本文的其他地方也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以点带面的理解课文,感悟文中思想感情。“拓展与运用”一题: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想一想,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题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重难点。第一句话是对老战士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用心读,仔细体会,读后还要引导学生想象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一边读一边体会这样写的作用。第二句体会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时,首先理解丰碑的本来意思,再结合课文所表达的主旨来理解。这两句话我们在学文时可制作课件重点出示,巧妙融合到课文的分析中去。针对以上两道练习题,我们还要设计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并通过生生互动式的读读、画画、比比、议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情”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境,深入体会军需处长和将军的内心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较好地把握文本中语言包含的情感。“积累”,这类习题是每篇课文后几乎都有的,它体现了每篇教学的共性,那就是读好书,写好字,这也是语文学习最为基本的东西,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字词教学都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我们教师应长抓不懈。这些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每位学生都能达成,一般在第一课时内完成。
 长春版教材的课后习题虽都有的“共性”任务,但也体现了个性。 《邓稼先》课后思考与交流提出了默读这一要求。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邓稼先》一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进行默读训练。所以初学课文时,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把课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整合为全文所要表达的内容。熟读品析课文时,要培养学生默读思考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结合本课,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我们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仔细分析课后习题,它确实在提示着我们该教学什么。所以我们可认真研究课后练习,用好“课后练习”,明晰教学思路。
2、明确一个主题,淡化知识传授、重视语文实践。
本版块的主题是丰碑,课后可根据班级实际组织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办“丰碑”主题的手抄报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英雄人物,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自豪感,同时,让学生知道英雄就在身边并开展“英雄在我身边”活动。让学生的“英雄”意识在实践中增强,让学生的“英雄”行为在课后落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教学,我想此时的作文教学一定会“顺理成章”了。
第八板块教材解读
一、版块分析
这一板块以"不同的思考"为主题选用了两篇课文《蛇肚子里的象》、《不留余地的狼》和一次表达训练“与众不同的联想”。《蛇肚子里的象》写了“我”画了一幅“蛇肚子里的象”的画,可是却无法让大人们理解的故事。《不留余地的狼》借用一只狼因为不留余地,导致自己被送入虎口的案例,借各界人士之口,表露看法,精辟的言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编排这一版块的意图是让学生懂得“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同一件事,看问题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一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这一版块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教学建议
1、结合“思考与交流”制作课件,设计阅读教学环节。
这一版块的两篇课文浅显易懂,有童话趣味,不用挖掘太深。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生活中真实事情。所以抓住习题进行设计教学流程,采用“自读自悟,相机引导”的教学方法即可。
《蛇肚子里的象》一文中出现了几处对比,“我”的行为与大人们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这种对比描写,就应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读、入境入情地、设身处地地读,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初读时做到读准读通,了解课文大意。精读课文时要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如本课中要抓住的词有 “反复思索”“杰作”“总” “光辉”“心灰意懒” “什么都不懂”“确实”“考验”“迁就”等,通过这些词来了解儿童的行为与大人反应的反差之大,进而理解: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多么的不同。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对比的描写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童心及渴望得到大人理解的情感。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悟到两个世界的人彼此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品读时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完成课后的拓展与运用一题,再一次加深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感悟对比写法的妙用,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不留余地的狼》一文中“不同的人对故事的不同看法”是本文的难点。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分析,组织交流讨论不同的人各方面情况,方能落实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我们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教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
 2、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与众不同的联想》这一表达训练是本版块内容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课文学习的延续,是学生在学习这一版块课文所获得的读写知识与能力的一次迁移,是对学生联想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在表达中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避免学生死板的就图写图,也防止学生空想连篇,要让学生的习作做到言之有物且联想丰富。
六年级下册九、十、十一板块教材解读
                                     明仁小学  张丽
作为小学阶段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编排注重了和初中的衔接与过渡,为学生在小学毕业后适应初中学习,奠定基础,铺设桥梁。编者的这种编写意图在后三个板块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九板块《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与六年级上册第八板块的《西游记》和《水浒传》共同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经典,为学生在初中的更进一步名著阅读做好铺垫。而第十板块编选的浅易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学习方法形成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我们都知道初中文言文编选的比例更多,难度更大,教师的重视程度也更深。小学阶段做些铺垫是非常必要的。第十一板块则从追随梦想、发掘自我、学会感恩等方面引导学生走向明天。这三个板块教材的编写不仅体现了在知识、能力方面与初中的衔接,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与初中的衔接。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注重适当的拓展、延伸,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提升。
第九板块:《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这个板块有两篇课文,语言半文半白,文白交杂,意在让学生真正领略经典的魅力。节选的情节是经典中的经典,无论从人物形象和细节刻画上都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所以,本板块的教学应立足文本,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期待,培养对祖国古典名著的热爱之情。这既是本板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9-1 用奇谋孔明借箭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教版教材以改写的形式选用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典名著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设计时如何突破难点呢?
第一,教师一定在学习本课之前的一段时间,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阅读哪种艺术形式的版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中心人物及主要情节。
第二,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课文打好基础。六年级学生应有一定自学能力和习惯。而且有上学期学习《武松打虎》和《猴王出世》的基础,学生对这种半文半白的语言形式有了一定的接触。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可以选择恰当时机进行范读、领读。让学生充分读书,对于重点语句可以理解读,表演读,甚至熟能成诵。
第四,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这一部分结合教学重点进行。
突出重点:
一、          围绕“神机妙算”分层体会。
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让他在十日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不仅答应,而且承诺在三日内造好,并立下军令状。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都算到了什么,才这样胸有成竹敢于立下军令状?画出相关语句,与小组讨论。
抓重点语句,感悟他的神机妙算。
1、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
2、              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先生真神人也。
3、              体会诸葛亮的笑:笑谁?为什么笑?
4、              运用反衬方法,用周瑜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每有体会,引导学生朗读周瑜的“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二、培养对名著的热情。
1、你还从哪些故事里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诸葛亮是神吗?他为什么能如此神机妙算呢?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诸葛亮的博学多才。
三、运用换字法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借”可以换成什么字?用这个“借”字妙在哪里?像这样的精妙用字,文中有很多,大家可以细细品味。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被誉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是我国天才的语言艺术大师,为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运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第一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写了刘姥姥席间的一番话惹得众人大笑不已的场面,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每个人的不同笑态,深刻而又生动地烘托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体质、家庭地位,通过集中对比使笑态各有特色。每一人物的描写非常简短,要想让学生通过这一两句话来理解人物特点会有一定难度。为使学生理解更充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进一些体现个人性格特点的语段。
湘云:憨湘云醉眠芍药茵;众人听黛玉戏说刘姥姥,湘云大笑,摔倒的语段。
黛玉:宝玉初见黛玉时对黛玉外貌描写一段。
宝玉与贾母关系:宝玉挨打,贾母阻拦一段。
关于课后拓展与运用的处理的想法《红楼梦》不同于其他三部作品。我认为有些内容还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那一回,前半部分为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但也不能因噎废食,由此限制学生对于这部鸿篇巨著的了解。所以我认为对于精彩部分,一是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二是师生共读,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共同阅读,或朗读,或默记,或讨论,或表演,效果可能会更好。
本版块的表达是《假如我是名著中的人物》,上学期我们曾经写过自己最敬佩的名著中的人物,这两次表达的目的都是培养学对名著的兴趣,走进经典的阅读世界。所以,先期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真正走进名著,才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对于人物的敬佩和赞赏,才会真正走近人物内心,想人物之所想。
第十板块    为学
这一板块属于浅易的文言文教学,由《论语四则》《列子》三篇构成。文言文语言结构特点与现代文有很大区别,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那么,如何才能让文言文使学生爱学,易学,收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呢?
一、通过各种的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悟文本。默读,教师范读,跟读,齐读,散读,熟读成诵。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二、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兴趣。文白对照,创编故事,复述故事,故事趣闻,典故,文言名句欣赏,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文言文,应有一个拓展性训练。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般可以按一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范读激趣。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产生自己诵读的愿望。并且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得到指导。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教师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体会到文言学习的乐趣。
二、自读自疑,方法指导。出示自学提纲1、自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自我阅读。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试着把每句话意思说下来;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准备质疑。
三、互动交流学生“人人有问,人人有答”的学习氛围。有难度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给予必要指导。
四、总结拓展。首先进行思想内容上的探究,或抓住关键句,或进行朗读感悟,或进行对比想象,或讨论表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其次是拓展延伸。
五、熟读成诵。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审美感受。
《论语》四则
《论语》是记录体散文,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本文所选四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五年级下册的教材选编过《论语》四则。内容与本课所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而本课所选的第一则和第三则是五年级下册《论语》四则的课后积累,要求背诵的内容。所以学习本课可以从复习引入,有了以前学习的基础,本课的难度也降低了。
另外,在本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重点抓住学习中“复习”“思考”“反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加深对这几则论语的认识。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学生说一说,孔子为什么说学了知识,按时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理解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复习可以“温故而知新”;复习可以使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来理解,那么,这几则论语就会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并且,为本单元的表达做好理解,组织材料方面的积淀。
而且,以深入的认识为基础,学生会产生对《论语》的热爱之情,对孔子的敬佩之情。然后教师适时点拨,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代学者于丹则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它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过后大家可以找来《于丹论语心得》来读读,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这样的孔子语录来背一背,品一品。
第十一板块    走向明天
本板块选编了《追随梦想》《每个人都是天才》《我的老师》三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梦想,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作者从不同角度通过具体故事告诉我们这些道理,这比生硬的说教更易于让学生接受,甚至记住故事本身就会激发学生向上的情感。
《追随梦想》
这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文章,记得第一次在《读者》上读到这篇文章时,内心感到很温暖:一个孩子的梦想终于没有因为老师的打击而破灭。这篇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式,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之一即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懂得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教学建议: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一些名人成功的故事。使学生有一个情感的预热。
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上课伊始可以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情况。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第一题:这个小男孩的梦想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他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此基础上重点抓住老师在不同时期对这个男孩说的话进行深入理解。
第一句话:你年纪轻轻,不要尽做些白日梦。你没钱,没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花钱照顾他们。你别太好高骛远了。如果你肯重写一个不离谱的支援,我会重打你的分数。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分析老师为什么这样说,从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第二句话:“说来有些惭愧。你读初中时,我曾泼过你的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相同的话。幸亏你有毅力坚持自己的梦想。”(此处可以运用想象,填补文章空白,加深对内容理解。)
引导学生想象,当老师面对小男孩已经实现的梦想——200亩的农场,4000平方英尺的巨宅时,他会想些什么?体会老师此时的心情,说一说这句话。
深入体会小男孩是怎样坚持自己梦想的?回读上一句话,体会小男孩在什么情况下坚持梦想的?想象他为实现梦想可能遇到的困难。探寻小男孩成功的秘诀。
引入其他名人成功的事例,加深对这一道理的认识,激起学生对于成功的渴望。
建议趁学生内心情感受到激发时,让学生也来细致地写一写自己的梦想,因为越细致,越容易在学生心中生根,让学生在心中画自己未来的蓝图。
对于倒叙这种表达方法,可以在学习全文后结合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其特点和表达效果。
《每个人都是天才》
《每个人都是天才》的作者是台湾作家刘墉。他的作品文风清新俊美,在平实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中广为流传。他的励志书《萤窗小语》《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成为华文地区最畅销书,可以作为本课的拓展内容,介绍给学生。
这篇课文写了三件事,并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激励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是天才,并应不断努力。文章形式很像初中生常写的话题作文,围绕“每个人都是天才”组织材料,展开议论,这是小学教材中很少见得,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仿写。
文章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学生从总体把握上会有一定难度。应让学生做好预习,教学时,也要让学生先理清文章层次,然后再进行深入学习。
《我的老师》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用童心回忆往事的,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老师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人,可是在写自己老师时,学生却经常无事可写或者写得比较生硬,而巍巍却在文中写了那么多普普通通的小事,又把这么多普普通通的小事写得那么生动感人,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
文章内容较长,所选事件较多,所运用的写法方法也比较多。如开门见山的开头,首尾照应,详略得当,叙述、描写、抒情有机融合,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的运用。所以我们处理起来,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也要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间深厚的情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等方法。
教学建议:
一、          文中选择了七件事来写,可以用课后表格或小标题形式,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存在。
二、以情感为主线,以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为主要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作者心中,蔡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
抓住重点句品味朗读: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在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学生圈画,批注后全班交流,指导朗读。无论是情感的体会还是写作方法的领悟,朗读都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三、写法方法的总结:
1、对比的方法体会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2、感情朗读体会抒情表达方式所表达情感的深刻与直接。
3、详略得当,首位照应等根据文章内容点到为止。
四、以感情朗读作结,学生总结收获。为学生进行本版块的表达《老师的故事》做好表达方法、材料选择、情感酝酿等前期工作。这个工作做得好,这个表达的完成也应该水到渠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