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教多学的启动与落实——新加坡的经验(颜振发)

 话说木头 2013-03-29

少教多学的启动与落实——新加坡的经验(颜振发)

上传: 卢东升     更新时间:2012-3-8 10:56:22

尊敬的佴会长、陆局长,各位教育专家以及在座的各位校长:

上午好!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到无锡和各位教育界的朋友切磋、交流。无锡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都市,同时也是文化和教育的重镇。无锡之行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学习观摩的机会。我衷心地希望我们这次交流活动能碰撞出更多火花和激情,为新中教育格局开创新局面。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课题是《少教多学的启动与落实——新加坡的经验》。在讨论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之前,先让我为大家介绍新加坡教育发展的背景和历程。

自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就阐明国家的教育体制与发展必须配合政治、社会、经济的需要。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成为国家生存的唯一条件。而教育年轻一代,提升其整体素质则成为国家成功与否的最大关键。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持续改变,为了确保年轻一代的学习能尽力地配合改变的步伐,新加坡教育体系也必须改变。整体而言,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存导向阶段,从1959年新加坡自治的时期至1978年。这个时段的新加坡是在挣扎求存的时候,教育重点在普及教育、公益教育、双语教育,为的是塑造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

第二个阶段:效益导向阶段,从1979年到1996年。这个时期的教育是在减少教育浪费,提高教育体系的效益。例如让学生根据能力分班,为群体量身制作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这个时期,我们也努力拓展大专教育,强调提高基础教育的素质,设立了自主学校和自治学校。

第三个阶段:能力导向阶段,从1997年至今。1997年,现任国务资政吴作栋先生在第七届国际思维大会上演讲时,勾勒出了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的教育愿景。思维型学校是此愿景的核心,学校必须把未来一代培养成为思维型的国民。配合这个愿景我们转向以能力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定下了五个发展方向:一是使教育更多元化;二是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三是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四是追求卓越行政;五是发展高素质的高等教育。

2003年,为了鼓励学生以好学的眼光去看待新事物,改变思维模式,教育部在各所学校推行了创新与企业精神,使学生增强学习生活技巧,培养坚韧的个性,有勇气面对挑战、回馈社会。2004年,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演讲时强调了教育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变化。他提到,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要学多一点。”“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到很多别的生活上的事物。同年,前教育部长尚达曼先生在教育部工作规划研讨会上,对此要点进行了诠释。他说,我们正从以数量为中心向以质量为中心的转变2005年,教育部正式推介了少教多学的倡议,成立了少教多学委员会。尚达曼先生也提到,少教多学是呼吁教育工作者让学生投入学习之中,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准备,并非为了测验与考试,质量是少教多学的核心精神。这是指老师与学生产生互动,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维投入学习之中。教育部所倡导的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尝试将教学传统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今日的学生,是明日的栋梁。哈佛大学的学者大卫?帕金斯指出:“21世纪的教育是未知的教育,因为知识在膨胀,这个世界呈现出太多未知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学会应付。因此,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学习,能让他们从学习中建构知识,拥有21世纪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拥有学习的热忱,不断的求进步,以更新独立思考,掌握沟通的技巧,能应对人生的考验。

为了落实少教多学的方针,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的计划与措施,给予学校管理层和教师支持。第一:由下而上的策划,由上而下的支持。教育部对于由下而上的提议、策划给予支持。同时,要求学校领导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专业交流,反思课堂教学。教育部也提供了培训的机会,让老师们在课程设计、教学法和测试模式方面获得提升。二是鼓励开发校本课程。实质的改革是从测试开始的。为了更好的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教育部在2005年实行了10%20%的课程删减,以便学校利用这个留白空间根据学生的需要、配合学习能力,制定特有的校本课程。从2006年开始,一些先锋学校迈开脚步,开始了少教多学的探索之旅,开展各自的校本课程。2006年参与学校为29所,2007年有24所,这些学校从雏形到渐趋成熟,成为少教多学的原型学校, 让后来者借鉴其经验。三是少教多学启动计划配套。有了原型学校的经验。从2008年开始为期三年,再度根据学校的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协助,制定更灵活的课程。每年将有约100所学校因采用最符合各自情况的创新校本课程而获得少教多学启动计划配套(tllm ignite),学校每制定出一项获教育部认定的创新校本课程,就能获得一笔15000元资金,来推展落实校本课程。学校也能提名一名教师成为活跃研究教师research activist)参加培训课程,学习研究方法,以便能够有系统地分析学校新课程与教学法的成效。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成果的分析,以数据为依据,优化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以教学带领研究,以研究指导教学的精神。四是投入型学习框架。校领导与教师在设计校本课程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学生为本,才不会偏离少教多学的精神,出现花架子、假繁荣的景象。为了让教育工作者有所依循,教育部在2006年开发了投入型学习框架“petals”

“petals”是投入型学习框架五个维度首个字母的缩写。五个维度分别是:一、教学法(pedagogy)。教师在选择教学法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需求、学习风格,设计适当并配合学生能力的学习活动,才能获得学习成效。教学法有探索性的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差异教学等。二、学习体验(experience of learning)。学习体验在于让学生能在思维上投入,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所提供的体验必须能激发学生深入及有意义的思考,提升学生对事物相互联系的概念,以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如:设置更高层次的思维问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为思维的工具。在科室里成立学习中心,鼓励学生寻找学习资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三、学习环境的氛围(tone of environment)。教师营造使学生感到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出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调动学习情绪,以达到学习成效。例如:设置班规与预期的目标,利用技巧的发问提供思维,利用等待的时间让学生回答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难以澄清迷惑,利用激励性的课堂语言等等。四、评价(assessment)。教学评价必须是教与学一致的,并且是持续性的。因此进行促进学习性的评价,提供定期的建设性的反馈将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真实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活动走入课堂之后,让学生有选择不同评价任务的机会。例如:专题作业、学习档案、课堂报告、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小组专题作业、反思日记等等。五、教学内容(learning content)。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与内容,并应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当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产生相关联性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更深入地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五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在行为上、情感上、思维上都能积极投入,体现少教多学的实质与精神。教育部也设计了投入度调查问卷,包括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这套问卷有中英两个版本。少教多学模式学校启动计划下的学校利用这个问卷来检查与测量学生的投入度与教师的教学效果,使课程评价成为有价值的活动,让少教多学的精神与价值能取向一致。
    展望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创新校本课程的升华,提升教与学的效益。我们将对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补助,同时我们也将重点发展传扬具新加坡特色的教学模式。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能够紧密地配合社会大环境改变的步伐,保证我们年轻一代的未来,进而保证国家的未来。

今天我想分享的就到此告一段落,接下来,新加坡特级教师和校长将会和大家分享他们在少教多学旅途上的经验。最后,让我对新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说两句话。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地广人多,人才济济,教育界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新加坡学习借鉴。近年来,中国也在课程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在教学法方面不断地创新。我们希望这次的交流只是一个开始,新中两地的教育工作者也能在此次的交流与探讨课题中,开拓新的空间与视野,进一步建立合作关系,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与课题。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我衷心希望新加坡和无锡教育界能保持密切联系,常来常往,共谱教育新篇章,也衷心地祝福新中两国友谊地久天长。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