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奘新疆故事

 楼兰映画 2013-03-29

玄奘新疆故事

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南缑氏镇)人,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于一个世代儒学之家,出家后法名玄奘,敬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幼时在洛阳净土寺诵习佛典,后赴首都长安,游历成都、荆州(今湖北江陵)、扬州、苏州、相州(今河南安阳)、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遍访名师,后复至长安,问学于法常、僧辩两位大师,被称为佛门的"千里驹"。随着学业的日益长进,他的疑问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而这些疑惑又非中国佛典和高僧所能解决,于是下决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求法。其目的主要是寻求学习大乘《瑜珈师地论》,解决南北朝以来中国和尚长期争论不休的佛性问题,即:凡人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经过什么阶段、通过什么手续才能成佛?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孤身踏上万里征途,开始了他的西行。而西出阳关是违犯国禁的,当时唐帝国立国不久,内乱未平,所以暂时不许大唐的子民随便出国。

  1、出发当时有一个叫孝达的和尚到长安来学习,正好学业结束,要回故乡秦州。于是玄奘和他结伴同行。季节是旧历八月,正是秋意日浓的时节。俗话说:行要有伴,处世靠人情。到秦州的这一段路程因有孝达作伴,并不感到寂寞和担心。秦州是现在的甘肃省秦安县。它位于甘肃省首府兰州与陕西省首府西安(即长安)的正中间。玄奘在秦州与孝达分了手。从秦州去兰州也有旅伴。在兰州找到运送官马的人结伴去凉州。

  2、凉州行凉州即现在的武威。玄奘在这里滞留了一个多月,应邀讲了《涅槃摄论》和《般若经》。但凉州传开了长安的和尚要偷出西城去印度的消息。凉州都督李大亮识破玄奘就是传闻中秘密出国的和尚,劝他回长安。这时,当地佛教界领袖慧威法师感于玄奘的志气,派了两名弟子帮他向西逃瓜洲。出国的事已经暴露,不可能大摇大摆地上路了。只好“昼伏夜行”。就是说,白天潜伏下来,等到夜间才急忙向前赶路。终于,玄奘这一天来到了边境敦煌。当时敦煌的刺史(地方长官)叫独孤达。他姓独孤,名达。独孤这个复姓可能起源于匈奴中的汉人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姓独孤的妇女是隋文帝的皇后。据说独孤达一见玄奖,认为他是首都长安来的杰出的僧侣,对他十分尊敬。但过了不久,凉州(武威)都督来了一个通知,说:“僧侣玄奖,企图偷越国境,私往西域,一旦发现,立即拘捕。”这样的通知当然不会直接到过刺史独孤达的手里。一定是先送到办理这类案件的官吏的手里,然后由地呈到刺史那里去。接到凉州通知的是一个名叫李昌的官吏。他是一个狂热的佛教信徒。李昌把这个通知藏起,谁也没让看,来到玄奖借住的寺院,打开通知对玄奘说:“这大概是指您吧?”玄奘无话可答。“事情败露了吗?有什么办法从这里逃脱呢……”正当他这么思的时候,李昌含笑地点头说:“我也是佛教徒。我不会做不利于您的事。”说着就把手里的通知撕得粉碎。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在重视文股政治的中国,销毁公文没有拼着一死的决心是办不到的。李昌是个佛教徒,他以撕公文的行动来表示自己对玄奘的壮举的同情和支持。“既然来了这样的公文,您在本地长住下去是十分危险的。”李昌提出这样的劝告后就回去了。玄奘谢了李昌的好意,立即准备出发。首先买了一匹马。但要通过到哈密去的沙漠,没有向导是过不去的。从凉州随他来的和尚,一个进了敦煌的寺院,一个回了凉州。

  3、老马与石陀槃玄奖在这里找了一个叫石陀槃的伊朗商人,求他当向导。这个商人可能是西域的石国人,因此以国名为姓。玄奘的《大唐西城记》里称这个国为“赭时”。据说玄奖借住的寺院就是由胡人当住持。寺里胡僧的名字叫达磨。有一天,这位达磨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跟玄奘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您坐在莲花上,朝西方飞去。真是一个奇怪的梦啊!”玄奘并没有向寺里的和尚说过他要去西天取经的事。他只在寺里的弥勒菩萨像前祈求过,希望能给他一名向导,带他越过关口。这当然只是在内心中提出的请求,并没有发出声音。而寺里的和尚却做了这样一个梦。玄奘认为这是个吉兆,自己的西天之行就会实现,心里暗暗高兴。听了达磨的话后,玄奘来到大殿,又开始礼拜祈求。这时进来一个波斯人,对玄奘说:“我请求您给我授戒。”所谓授戒就是领取到极乐世界去的通行证。玄奘给他授了五戒,这个人大为高兴,送来了果饼等供物。玄奘事先听说了达磨的梦,因此鼓起勇气,和这个人商谈起越过关口的事。“咱们想想办法吧!”这位波斯人这么回答说。约好第二天傍晚在草原上碰面。这个波斯人就是石陀槃。第二天傍晚,石陀槃如约来到草原上。不过,来的不只他一个人。他带来了一个年老的波斯人。这位波斯老人又带了一匹红色的老马。据说这位老人曾来往于伊吾(哈密)三十余次,这匹蹒跚册的赤红马也是往返过十五次的老手。老人是来劝阻玄奘的。他说:“去西方的路途十分险恶,途中有沙河(沙漠)拦路,遇上鬼魅(妖怪)、热风,性命难保。很多人结队同行,也往往迷路。大和尚一个人前往,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劝你还是改变主意,不要看轻了性命。”但玄奖并未气馁。他说:“贫僧是为求大法而去西方的。我已经下定了决心,不到婆罗门国,决不东归。即使因此而死于途中,也不后悔。”“啊,既然您下了这么大的决心,”老人不再劝阻了。他牵着老马的嚼口,把马赠给玄奖说:“就骑上这匹马吧。它来回跑过十五趟了,对路途很熟识。”玄奘高兴地接过这匹马,把自己的壮马送给了老人。这匹老瘦的赤红马后来救了玄奖。

  4、偷渡国境玄奘和石陀槃来到作为边界线的瓠卢河边。瓠卢河就是现在的疏勒河。可能也叫过布隆吉河。《三藏法师传》上说:河“下厂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石陀槃在附近的梧桐树林里砍来几棵树,架到对面的岸上,搭起了一座马可通行的桥,于是胜利地突破了边界线。玄奘和石陀槃是在深夜时渡过瓠卢河的。过河之后,前行不远,他们决定在野外露宿。于是解下行李,系好马匹,准备休息到天亮。玄奘突然睁开眼睛,只见黑暗中闪动着一道亮光。“那是什么?”玄奘一动不动,定睛注视着闪光的方向。终于看明白了。原来是波斯人石陀槃拔出刀,在一步步向他身边逼近。玄奘挺起身子,诵念观音菩萨经。波斯人看了一会儿动静,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躺下了。不一会儿,发出了轻轻的鼾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石陀槃中途改变了主意,要杀玄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是为了钱吗?盘缠是带着一些,但其数额还不足以让人甘冒杀人之罪去抢夺它。这一点波斯人应该是知道的。关于波斯人的这种可疑行为,《三藏法师传》则也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出了玉门关,沙漠中每隔百里有一个“烽”。所谓烽,就是燃烽火的碉堡。那里驻扎着军队。唐代的一里大约等于五百六十米,一百里则为五十多公里。到达沙漠对面的伊吾国(哈密)要经过五个这样的烽。烽一般都建立在有水草的地方,即小块的绿洲上。第二天早晨,石陀槃劝玄奘说:“只有烽下面有水。必须在夜间到达烽下,偷了水过去。烽里面驻有军队,偷水可要豁出性命啊……我左思右想,那里可去不得。我可是出于好意。我看咱们还是回去吧!”“我要去西天取经。死在路上也不后悔。”玄奘还是重复他过去说过的话。“你不后悔,我可后悔得了不得。请你不要牵累我了。”“我不勉强体。你一定不和我一块去,你可以回去。“我有家室之累。再说,咱们现在干的事违反了王法,咱们犯了大罪啊!”“是违反了王法……不过,我更尊重佛法。王法禁止我出国,但佛法更禁止我返回去。”“没有办法啊、那我就回去了。不过,大和尚,你要是被碉堡里的士兵抓住了,可不能说出我啊。”“我就是被凌迟碎割,粉身碎骨,也决不说出你来。”玄奖这么回答说。“对不起,我这就回去了。”石陀槃低下了头。“好,祝你一路平安!”“祝大和尚一路平安。不过,大和尚,你恐怕是到不了婆罗门国的。”两人就这样分手了。石陀槃这样的人以前肯定是多次冒过险的。但那是为了自己的富贵。因此下了最大的决心,碰碰运气。这一次可不一样了。这一次跟富贵毫不相干。一心想着赚钱的时候,“王法”就等于是狗屁,拼着命去做投机买卖。一旦到与赚钱无关时,一向被忽视的“王法”"就骤然突出了,就对它害怕了,害怕得浑身打哆民。而玄奘一想到取经,他也不顾什么王法不王法了。赚钱与取经看来也有共同点。

  5、烽燧与流沙烽燧的作用是注视有无外敌入侵,同时也监视有没有人偷越国境。所以这是玄奘必须要避开的地方。但是,只有那里有水,还是不得不朝着烽走去。没有可走的路。到处是煤碴般的石块。稍一疏忽,就会迷失方向,因饥渴而倒毙在沙漠里。商队经过的地方,遗留下了动物的粪便和途中倒毙的动物的白骨。那就是路的标志。玄奘沿着这些标志走去。幸好跟波斯老人换来的瘦马熟识道路。即使这样,旅途还是十分艰难困苦的。跟玄奘相比,《西游记》里的三藏法师当然要舒服多了。他带着具有不死之身的卫兵孙悟空,骑着由玉龙化身的壮健的白马,而且还有鹰愁洞的水神为他摆舟过渡,普陀落伽山的山神给他献上马的鞍辔。而实在的人物玄奘,单人匹马,走了五十多公里,看到了第一座要塞。他松了一口气,但不能让要塞上的人发现。他要在要塞下面的水井里偷水。但白天输水很危险,他躲在离要塞不远的地方,静等着夜幕降临。天黑以后,他从要塞西边的水井里打上水来,装进身边携带的皮囊里。玄奖可能是一心忙于偷水而放松了警惕。天虽然黑,借着月光,还可以看到人影。在要塞岗楼上值班的人,其任务就是守望。人影一晃动,他就会看到,玄奖的动作可能太容易让人发现了。玄奘正在跪着打水的时候,突然飞来一支箭,从他的膝边擦过,扎在石块中间。接着又飞来第二支箭,跟第一枝箭并排着扎在石堆里。他已经被人发现了。现在要逃避已经晚了。他干脆站了起来,大声喊道:“我是从京城里来的和尚。请你们不要放箭!”他的喊声看来被要塞里听到了。要塞的门开了。接着士兵走过来,把他带进了要塞。要塞的司令官是一个叫王祥的校尉。王祥热情地招待了玄奘。玄奘受到司令官王祥的热情招待后,准备动身再往西行。王祥是当地人,深知在按漠中旅行的艰难。“西去的道路遥远,而且有艰难险阻。我是敦煌人,如果您打算回去,我可以相送。”王祥一再地劝阻玄奘。但玄奘毫不动摇西去的决心。王祥赠送了饮水和食粮,第二天早晨送合奖上路。还告诉他种种应注意的事情说:“第四峰的王伯陇是好人。您一提我的名字,他决不会伤害您。”玄奘听从了王祥的话,到达了第四烽。第四烽的王伯陇队长果然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亲切周到地照料了玄奘。第四峰的王伯陇提醒玄奖注意说:“第五烽可去不得。那里都是恶名远扬的坏家伙!”从第四烽往前去是一片荒凉的大沙漠,名叫莫贺延债,过去称作沙河。那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连水草也不长一根,有的只是自己的影子。玄奖一味地口诵观音菩萨和般若心经。第四烽的守备队长王伯陇给玄奘准备了饮水和食粮。因为第五烽里的人都是坏家伙,到那里去很危险,所以王伯陇曾劝告玄奘要避开那种地方。中间要跳过一个歇脚的地方,饮水和食粮当然就多准备了一些。

  6、千里之资,一朝斯罄就在行走的时候,因为水装在革袋里,挂在马背的两边。革袋可能比平常重了一些,绳子断了,革袋一下子落在沙漠上,塞子也掉下来了。啊呀!这可不得了!最最宝贵的活命的水流到沙漠上,一下子被吸进砂子里去了。如果是粮食掉下来还好一些,拣起来弹去尘土就行了。可是水一旦被吸进砂子里,就再也择不起来了。玄奘的传记里说:“千里之资,一朝斯罄。”“罄”字的本意是容器变空了。在这种场合用这个词比用“尽”字或“竭”字更为贴切。玄奘无力地抬起空空的革袋,肯定十分沮丧。“怎么办?”前途遥远!索性返回到第四烽去?“不!不能这么办!”玄奘斥责自己说。这是违背誓言的行为!他曾经许过愿、发过誉——若不至天竺(印度),决不东归一步。尽管暂时回去是为了再来,但回到第四烽就等于是“东归”。“宁愿就西而死,岂可归东而生。”玄奘一度曾把他的马头拉向东方,现在又来了个向右转,拉回向西方。玄奘十分顽固,象石头般顽固。可是,正因为有这种顽固,才能够到达印度。玄奘又念着观音菩萨和般若心经向西方走去。玄奘顽强地向西方走去。沙漠中没有水的旅程,其艰难辛苦是难以想象的。玄奘的传记中记载说:“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不复能进。”也就是说,他口舌枯干,肚子里象火烧似的,简直快要死了,当然不可能往前走,只得一动不动地趴在沙上。

  7、大难不死可是到了第五天的夜里,不知从什么地方刮来一阵凉风,身子顿觉凉爽,就好象洗了一个冷水浴。玄奘似乎清醒了一些,马也好象有了一点精神,爽快地嘶叫着。玄奘假寐了一会儿,梦见一位大神,手持长戟,大声喝道:“为什么不坚持走下去!?为什么躺在这种地方!?喂!快起来赶路!”玄奘大吃一惊,赶忙起来走路。约模走了十里地,马儿离开大路,向校里走去。“怎么啦?为什么不一直往前走呼?”玄奘拚命地想制止,但瘦红马根本不听。走不多远,前面出现了一片青草地。啊,绿洲!那里有一汪象镜面似的碧清的池水。这一下,人马都真正苏醒过来了。“啊……这儿原来恐怕不是绿洲;是观音菩萨大发慈悲,在这儿造了一个!”玄奘相信自己的意志能通神佛。他这么一想,觉得把自己领到这绿洲上来的马儿也可能是菩萨赐的。玄奘在这块绿洲上悠闲地休息了一整天,然后把空革袋装满了水,拔了走了两天就出了流沙,到达伊吾。伊吾属现在的哈密。玄奘经历千辛万苦所走过的这片灰色的流沙,我们躺在卧铺车里一个晚上就通过了。

  8、西域第一站——伊吾实际存在过的玄奘,靠了老瘦马的帮忙,在绿洲上略事休养之后,走了两天,到达了哈密。这也是有幸,有幸!当时的哈密称作伊吾。东汉的班超(公元32--102年)平定西域之后,曾在这里筑城。隋代又在旧城的东边筑了新城。据《唐书》记载,伊吾于贞观四年归顺唐朝。在此以前属高昌国。高昌国的首都在现在的吐鲁番附近。玄奘从长安出发的时间,有人说是贞观元年,有人说是贞观三年,但都说是在八月。这是漫长的旅程,假定说在凉州滞留一个月宣讲佛典,到达哈密当是在过年之后。如果采取贞观三年出发的说法,玄奘到达伊吾(哈密)则正是伊吾进入唐朝势力之下的那年。可是,伊吾当时的局势并不怎么动荡,而且高昌国的使节还稳坐在那里。所以还是把玄奘从长安出发的时间设定在贞观元年较为恰当。玄奘到达哈密之后,首先到当地的寺院去借宿。这个寺院里有三个汉族和尚。据说其中有一个老和尚“衣不及带”,光着脚板跑出来抱着玄粪说:“啊呀!想不到今天能见到故乡的人!”说着说着便呜咽哭泣不止。当时的季节可能是刚过年不久。当地阳历一月的平均气温在零下十度以下。这里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酷寒。这位“衣不及带”、光着脚板的汉族老和尚可能是在做什么苦修行吧。这位呜咽哭泣的汉族老和尚的眼泪,使我们想到沙漠里路途的艰险。从玉门关到哈密不过四百公里。也许有人用尺子量着地图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上海南京那么远嘛!只有日本东海道的三分之二远近。”可是,这四百公里是千辛万苦的旅程啊!那灰色的沙漠就象是浩瀚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其艰险远不是用距离的长短可以说明的,不沉船而能渡过去,就应当说是万幸了。伊吾王把玄奘情进城内,给予热情的招待。

  9、向往汉文明高昌国当时伊吾的宗主国——高昌国的使节恰好也在城里,玄奘到达后不久他才回高昌国。使节回到高昌,当然要把唐僧的事汇报给国王。常说西域三十六国,其实这些建立在绿洲上的国家,有的是波斯人的国家,有的是土耳其人的国家,有的是蒙古人的国家,其中象高昌国这样的汉人国家是很罕见的。高昌国的国王叫麴文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也是一个中国文明的崇拜者。麴文泰居住在远离中国文明本上的西域,所以对汉文明的向往更加强烈。而且麴文泰在即位前当太子时,曾随其父访问过洛阳和长安。那时还是隋的天下,是隋场帝执政的时代。杨帝喜好奢华,他倾天下之财富,装扮了洛阳、长安和江都(扬州)三大城市。麴文泰永远不会忘记那种令人眼花综乱的繁华美景。他听到“从长安来了唐僧”的消息,仅这一点就足以使他心情激动了。他立即派了重臣去邀请玄奘“务必光临本国”,带了几十匹精选的骏马去迎接。其实高昌本来不在玄奘去印度的路线之内,他预定的计划是出天山之北,沿北麓西行。高昌是天山南麓的一块绿洲。高昌虽不在预定的路线之内,但人家表示了如此的盛意,当然不能拒绝,于是把预定向西北走的路线改为向正西,来到了高昌。麴文泰以西域的汉文化和佛教的保护者自任,因此给玄奘以特别隆重的接待。不过一般来说,绿洲上的居民都非常好客;给客人以冷遇,简直被看作是犯罪的行为。玄奘从伊吾(哈密)被隆重迎往高昌国,在那里做了国王的贵宾。当时的高昌国城现在仍留有遗址。它位于吐鲁番盆地。

  人们把帕米尔高原称作“世界的屋脊”,而把吐鲁番盆地叫作“亚洲的水井”。其实应当称它为“世界的水井”,因为它在世界的陆地中是最低的地方。准确地说,它的海拔是负一百五十四米;盆地南部的艾丁湖的干床(没有水的湖床)为负三百米;北边邻接拥有五千五百米主峰的博格多山脉,南边是库鲁克塔格山脉。现在的吐鲁番县城是吐鲁番盆地的中心。但在七世纪前后,距这里约五十公里的东南方的高昌城是盆地的中心。说高昌国是一个国家,其实是一座绿洲城市。所谓“西域三十六国”都是这样的国家。不过,唐代的高昌国与西域的其他国家略具不同的特色。它是一个汉民族的国家。西域的绿洲国家大多是波斯民族、蒙古民族、有时是西藏民族等的政权。汉民族的国家可以说是个例外。在三世纪三国鼎立的时代,或四世纪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代,大概有不少汉族人为逃避战乱而进入西域。另外也有些汉族人是作为甘肃省地方政权的驻军或殖民地的行政官吏而被派遣到西域东边的。高昌国在四世纪以后虽曾被人攻占或纂夺过,但基本上还是汉族的王朝在进行统治。玄奘来访的时候,国王底翻姓家族,从其始祖掬嘉算起已是第九代,延续了一百三十年。这个国家为异民族所包围,为什么能把其政仅维持这么长呢?这并不是由于它的武力强大。汉民族是以农耕为主,它不象平时也进行军事训练的游牧民族那样善于打仗。高昌的汉族王朝可以说是侥幸保存下来的。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生产的农作物,是游牧民族在别处难以获得的。另外也还有这样的原因;游牧民族不会算帐,汉族善于做买卖,因此委托他们做货物贸易的代理人。虽说是汉族王朝,其居民并不都是汉族。从现存的遗址来看,也许是气候的关系,建筑物并不是中国式的,可以说是非汉族的。制度似乎是汉族的,它采用年号;从发掘的古坟可以知道,葬礼也是中国式的。玄奘来访的那年,高昌国的年号是延寿五年。一个地方的居民越是远离其文明的中心,便越是向往其中心的文明。玄奘在哈密的寺院里,曾被汉人和尚拥抱起来;在高昌国所受到的款待恐怕也是由于这种向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