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融八姓的拨正与董氏的历史变迁

 荷香月暖 2013-03-30

祝融八姓的拨正与董氏的历史变迁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摘要:本文对长久以来把陆终的六个儿子的祝融六姓错误记载进行拨正;解释了董父的赐姓中不能把飂叔安归结为参胡(惠连)而分支,而应该归结到昆吾己姓分族上;姓在赐氏之前,父系氏族时期未进入赐氏之前,是从属于母系氏族部落的邑地开始。父系氏族只有在赐氏开始,才转入以父氏为血缘的世系;以及各小部落被消灭之后,只是剥夺了伯侯等官职的位置,没有被授予重臣而氏被当做消灭而已,作为部落的姓是依然存在,到战国时期姓氏不再区分而混同,只是由于历史从记载姓到断续的氏的职位,很多的姓氏是无法把世系能够不间断的连接;董姓部落在开始初期,并不仅仅局限在古鬷川那狭窄地带,而是在河南、山西、山东很宽的地方,最后从赐氏开始慢慢缩小范围,赐封给新的伯侯,最后作为小侯国而被晋国所消灭;并从董国的用器证明董狐为董姓部落进行论证,并对董国被消灭的时间进行了新的推断;也从古代书籍记载中寻找一些董氏的历史记载,以供读者参考完善。

 

一、祝融八姓拨乱反正的新推断

“三皇五帝”之称。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即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者,放勋。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祝融六姓中的陆终六个儿子是:1、昆吾,封地在现在的郑州,所以郑州又被称为昆吾旧居,夏朝末年为商所灭。2、参胡。3、彭祖,封地即现在的徐州市区,所以徐州又叫彭城。商代末期为商所灭。4、会连。5、曹姓,封地在在济宁市邹城市一带,春秋时期扩展到现在枣庄一带。名义上为鲁国的附庸,实际上长期与鲁国敌对,在与鲁国的争夺中互有胜负。到了春秋时期,其国一分为二,南部的枣庄峄城一带是为小邾国,其国君与邾国国君为同一家族。到了战国时期,邾(邹)与小邾先后被期远亲楚国所灭。6、季连,其后代在周朝初期封于楚,战国时期为秦国所灭。在秦末农民大起起义中,楚国曾一度复国,但楚怀王心被项羽杀掉之所,芈姓楚国也就彻底成为了历史.

    祝融八姓的进一步分化为: 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董;②董姓,包括鬷夷、豢龙;③彭姓,包括彭祖、豕韦、诸稽;④秃姓,包括舟人;⑤妘姓,包括邬、郐、路、偪阳;⑥曹姓,包括邹、莒;⑦斟姓,包括斟灌、斟鄩,芈姓,包括夔、越、蛮芈、荆。本来应该进一步修改为:“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鬷夷、豢龙;②董姓,董;”,依据《国语。卷第十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没有很大区别,故作保留

第一姓已姓昆吾分布在今天山西运城附近,后迁移至河南省许昌县境或河北的濮阳县;分布在今河南温县附近;或是分布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五十里,或是位于今河南源武县;位于今河南温县。
  第二姓董姓中涉及的鬷夷、豢龙,封地在今山东定陶县东北菏泽之滨也,古河东闻喜邑的的董池陂即董泽,今山西闻喜县境内。董姓后裔分布各地。

第三姓彭姓彭祖在今江苏铜山县;豕韦在今河北濮阳一带;诸稽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第四姓秃姓舟人在今河南温县左右。
  第五姓妘姓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在今河南密县东;还不知在哪。偪阳在今山东峄县南。
  第六姓曹姓,在今山东邹、滕、峄三县境;在今山东莒县。
  第七姓斟姓:在河南靠近洛水处。
  第八姓芈姓夔、越、蛮芈、荆在今三峡区域。

1、《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大戴礼记.帝系》载: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极,极产高辛,是为帝尝。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项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句芒,句芒产牛,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低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氏,产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其二日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日籛,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刽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半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刽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1481.htm

《国语。卷第十七》:朱,尧子,封于丹。均,舜子,封于商。启,禹子。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观,洛汭之地。书序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传曰:夏有观、扈。太甲,汤孙,太丁之子。不遵汤法,伊尹不能正,放之于桐。管、蔡,文王之子、周公之兄。

2、《国语。卷第十六》:重、黎,官名。楚语曰: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言楚之先为此二官;高辛,帝喾。黎,颛顼之后也。颛顼生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生六子,其季曰连,为芈姓,楚之先祖也。季连之后曰鬻熊,事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黎当高辛氏为火正。言黎为火正,能理其职,以大明厚大天明地德,故命之为祝融。祝,始也。融,明也。大明天明,若历象三辰也。厚大地德,若敬授民时也。光照四海,使上下有章也。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

《国语。卷第十六》又记载: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

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籛,为姓,封于大彭,请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也。殷衰,二国相继为商伯。五国皆昆吾之后别封者,莒其后。

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陆终第四子曰求言,为姓,封于郐。郐,今新郑也。邬、路、偪阳,其后别封也。

陆终第五子曰安,为姓,封于邹。皆,妘、曹也。

或,六姓之后。在王室,苏子、温子也。在夷狄,莒、偪阳也。

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

夔越,芈姓之别国,楚熊绎六世孙曰熊挚,有恶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挚自弃于夔,其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蛮芈,谓叔熊在濮从蛮俗。姜,齐姓。嬴,秦姓。芈,楚姓。

3、《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而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因治学态度异常严谨。而被后人推崇!仍依旧出现一些错漏,如《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对以往的历史记载错误进行更正便是例证。以致因为《国语。卷第十六》没有列出陆终的第二个儿子参胡(惠连)而引起后人的混乱记载呢?

后人错误记载的有:把惠连的姓,从董姓改为斟,最后斟姓成为无后的记载?甚至,把祝融六姓记载为:己,,彭,妘,,芈,而后,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彭姓又分出秃姓分族,由此形成“祝融八姓”。?甚至董氏后裔的一些记载把董父源于己姓记载在参胡(惠连)上,以董父作为最早的董姓来源?这都是谬误

确切的祝融六姓是:己,董,彭,妘,曹,芈。最后,彭姓分出秃姓,曹姓分出斟姓形成《国语。卷第十六》:“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

从上可以看出,参胡惠连是指陆终的第二个儿子。陆终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名字分别为:樊,惠连,、籛,求言、安,季连。

证据是:

1、《国语。卷第十六同时记载:斟姓,曹姓之别。那就不可能在六姓中同时出现斟、曹两姓。反而漏掉开始的六姓中的董姓。

2、《元和姓纂》记载:“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与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变成两个董姓?这并没有矛盾。

3、《国语。卷第十六》与其他史料记载的祝融八姓排列一样,从其彭之后有秃,曹之后有斟!不正是确定了在原来己,董,彭,妘,曹,芈六姓之后的最后排列!

4、陆终的二儿子参胡到了董地为董姓;而第一个儿子的昆吾,为己姓,又从己姓部落的分出人员飂叔安之子到董国,也就从己姓分化出董姓。《郑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则夏灭之矣。”《国语。卷第十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

国语。卷第十六》记载:“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其次是:昆吾的己姓大部落分出小国飂,《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叔安,君名。”。第三是:《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第四是:《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裔子叫董父。可见,是从昆吾的己姓分化,不是参胡的董姓部落分化。

5、《国语。卷第十六》又记载: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可见,斟姓并非无后。

在《国语·郑语》则记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在史籍《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阐述了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融,

     至夏王朝时期为重要成员或盟国。后商国人兴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处流落的局面。

    二、姓大部分出自母系氏族时期的部落

从上面的历史记载似乎姓是从皇帝时期,父系氏族也从皇帝开始,进入以父姓为姓氏呢?炎黄统一之后开始父系氏族,以媵婚制入赘而后裔随母姓。即非媵婚制时期的父系氏族而仍停留在跟随母姓时期;舜帝时期开始大规模赐氏,转入跟随父亲的氏进行,而氏只有管理者所拥有。父系氏族不再以媵婚制入赘而是改为婚嫁之后,转入父系氏族的氏的分支;战国时期,进入姓氏不分时期。黄帝帝时期为父系氏族仍处于跟随部落的母性。黄帝黄帝小时候姓公孙,成年后改姓姬,小时候属有熊氏,成年后改轩辕氏。公孙也许按照现在的了解是很多人的孙子吗?有待考证?

《氏族典总部》记载:少典氏娶有蟜氏,曰安登,生子二人,长袭少典氏,是为黄帝之祖,次为炎帝神农氏。神农生子十有三人,曰钜、曰伯陵、曰祝融。钜为黄帝师,伯陵为黄帝臣,祝融为黄帝司徒。祝融生术器,术器生子二人曰条、曰勾龙,勾龙为后土。勾龙生子二人,曰垂、曰信。信生夸父,是为丹朱臣;垂为帝喾臣,又为尧臣,生伯夷,伯夷生太岳,太岳生先龙,先龙生元氏,其别支有羌氏、戌氏、杨氏。《氏族典》所记,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钜、伯陵、祝融及其子孙都成了炎、黄世代联盟政权中的重臣。

黄帝入赘于厉山国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四妃为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嫫姆氏,她们都原为长沙厉山国炎帝之女,她所生子女皆从母得姓。如《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生子曰玄嚣,降处江水,是为青阳青阳也为长沙古名;《国语》说青阳,已姓,从母得姓 闻一多《伏羲考》说颛顼高阳氏与其妻家女禄高娲氏连姓,从母得姓 炎帝长沙厉山国的姜姓母系氏族,通过入赘婚招来五帝姬姓之君为婿,他们都生子从母得姓,接受了龙图腾的传代,形成了母系继嗣制的亲族集团。而后,炎帝之女,又以氏族并入的媵婚制,偕同入主中原立国,建立了以龙为传代的联盟政权。

帝喾、帝尧 入赘于厉山国  帝喾《资治通鉴》说嬌极娶陈丰氏,生帝喾,已姓,这已姓属炎帝母系支族。是嬌极已先入赘生子从母得姓;而后帝喾又与陈丰氏通婚生尧,《帝王世纪》说帝喾三妃,陈丰氏之女庆都生伊尧于丹陵,从母伊姓丹陵出丹水,《水经注》南岳峋嵝,丹水涌其左。这伊姓、巳姓,按《氏族典》云神农姜姓支国十三,其中有伊氏,巳氏,巳为蛇,蛇化龙,故《录释·帝尧碑》云庆都与赤龙合婚而生伊尧;《帝王世纪》尧娶女皇氏,生丹朱。帝喾、帝尧都在早年活动于南岳、洞庭一带,《潜夫论》记帝喾师祝融,藏经于衡山,主掌天文星象分野,并有南正以司天”(《吕刑》)

母系氏族当时人们信仰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人们就把该物视为自己的祖先,这就是图腾。古代有些姓氏来源于图腾,并从女字。如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商朝祖先),今天仍有人称鸡卵为鸡子,商人以子为姓。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周朝祖先弃,周人以姬(迹)为姓。秦人祖先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为嬴氏。这是他们的母系与某种图腾的结合而生人类的见证,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古老的姓氏中,如姜、姚、妫、姞、安、晏、娄、嫪、妘等,多从女字旁,而姓本身是由女、生组成,这是姓氏从女。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d4bc790100eyeo.html母系氏族社会,子女集体继承,男子的财产不能,也不可能传给他的子女,男性成员的子女无继承权。母系氏族制和父系氏族制,是原始社会晚期相衔接又有区别的,母亲氏族社会实行部落或氏族公有制,公有的范围较大,而父系氏族社会,实行的是父系氏族或父系家庭公社所有制,公有的范围开始缩小。同时,逐渐出现了财务私有制。男子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财富的重要创造者,男子支配财务的权力逐渐增大,产生了改变传统继承方法,使之有利于自己的意图。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是身份标志,说明白点:同血缘同居住地的人)为一个氏族,氏族之内不能通婚,必须到氏族之外找性伴侣。父系氏族社会,同一个氏族内部不同的男人要给出不同的血缘称呼,这就是姓,目的是为了把财产准确的遗留给自己的后代。此时氏大于姓。婚姻也由于同姓不婚的母系氏族,向着同姓不同氏,逐步有利于父系氏族的转变。

母系氏族跟随母姓,进入父系氏族后期,就出现只有大臣官宦的男性才有氏,到奴隶社会,旧的氏族关系逐渐解体,一个大奴隶主领导的所有人口(包括有血缘的无血缘的)都是同一个氏。西周初期是中国古代姓起源最集中的时代,来源于周初大分封。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今河南淇县),分给他殷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荀子·爪效》: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经过这种大分封,现代姓氏的地域起源基本确定。但是封号不等于现代的姓,还有个确立过程。一个大人物的家族为一个“宗”,他的儿子分封各地,就叫“小宗”。几个小宗本来属于同一个氏,到封地后用姓,这个姓发展到秦汉时代就固定为现代的姓了。前引《荀子》可见,姬氏(注意,黄帝时代的姬姓发展到西周初年已经是个庞大的氏族)后来发展为53个姓。http://iask.sina.com.cn/b/19051138.html

三、最早进入董姓部落任职的是参胡,之后是被赐豢龙氏的董父

祝融六姓是昆吾、参胡、彭祖、会连、曹姓、季连。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这样就成为:陆终第一个儿子的昆吾,到己姓部落,又从己姓部落分出人员到董国,也分化出董姓。陆终第二个儿子参胡直接首先到了董国部落,而成为董姓。陆终的后裔就有二儿子参胡和大儿子的己姓部落后裔先后到了董姓部落而被赐姓姓董。《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裔子叫董父

这道出了祝融六姓己,董,彭,妘,曹,芈变成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的由来。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董姓又分鬷夷、豢龙,封地在今山东定陶县东北菏泽之滨也,古河东闻喜邑的的董池陂即董泽,鬷夷今山西闻喜县境内。

《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古籍中所指文喜邑,就是汉朝时期的河东闻喜。据《闻喜董氏探源》:闻喜县历史悠久,虞为冀州地,有鬷川为董国。

《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国名纪》丙卷:董姓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又曰:“豢龙井在韦故城内,有古记云'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后纪》卷八又云:“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祝融八姓的己姓,有管理者到董姓部落,成为董姓;董姓部落豢龙氏分化,有鬷夷氏等。叔安异(裔)封于董,则明确把叔安之子父封官于董国,也就是董姓部落,他原来属于飂姓部落,到了董国,就被舜帝赐姓董姓,官职为豢龙氏;成为豢龙氏所在的董国,又再分化,形成豢龙氏与鬷夷氏等等。后豢龙氏被灭亡之后,鬷夷氏还保留一段时间,这就是山西以及一些研究者误认为山西闻喜县是董姓的起源地之原因。鬷夷。也就是文喜邑的鬷川。

陶丘(在今山东定陶西南。《书·禹贡》:济入于河,溢为,东出于陶丘北 现在的山东定陶附近)。韦城县(隋开皇六年(586)析白马县置,属汴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大业初属东郡。唐属滑州。宋因之。金废)。为何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其实是豢龙氏的其中一个被派遣到山东定陶养殖;封于董就是封官于董姓部落;董姓豢龙在滑之韦城,也是祝融八姓的彭姓的分化的氏的地方之一,也是豢龙氏任职地之一。彭姓包括彭祖、豕韦、诸稽几个氏。以山西董姓部落的部分,也就有豢龙氏、鬷夷氏、董氏、鬷氏、融夷氏;在山东的董姓也成为的豕韦氏(附注:彭姓也分化豕韦氏,发现鳄鱼的化石,有牵强附会之嫌。《国语。卷第十八》:草养曰刍,谷养曰豢。因此,那时候已经发展畜牧业,不是单独的饲养鳄鱼,也包括其他动物了。

因此,姓不需要赐,在母系氏族部落就存在;不同的姓的部落人员到其他姓的部落任职,需要帝的赐姓。在那个部落生活的人,可以称呼为该部落的姓。

就如辛有的后裔董狐,董狐的董是以官作为姓,还是以古董国作为姓?辛姓来源之一,出自莘姓,又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代。《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封其支子于莘(今陕西合阳东南)建立莘国。居其地者,遂以地名取姓为莘氏,后因莘辛音相近,遂去草头为辛姓。从晋国的君主都姓姬,可知,董狐的先祖追溯到黄帝,一直追溯到禹王。《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孔颖达疏:“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裴駰集解:“号有熊。”司马贞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春秋时,周朝(公元前1098年以前)大夫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称董氏。史官史狐经过考察,他的姓氏渊源与董督相同,因为他们世家世袭晋国太史之职,所以人们都称他"史狐"。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有历史可稽的董姓。董狐在晋国世袭为官,晋国的都城也基本在古董国。而董国也可以作为他的姓,母姓为本是总的,父氏为分是支,且作为董姓成为董国管理的大臣也是荣耀之举。从古董国(1978年山西闻喜上郭村出土)属于的甗来分析,甑,鬲分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赐予董狐的甗,甑内壁铸有铭文:[□(董)五氏孙矩作其旅甗,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该董五氏应该是指董姓很密切又有别于任何其他姓氏的豢龙氏、鬷夷氏、董氏、鬷氏、融夷氏(当然,与豢龙氏有关联或与董姓有一定关联的氏还包括:廖氏、飗氏、飂氏、叔氏、侯叟氏、青史氏、豢氏、关龙氏、关氏、龙氏、刘氏等氏。但与董姓没有那么密切)。这就为以官为董和以董国母姓为董的考证,证实与古董国更为密切的来源(详细分析见本文的下文)

那就形成基本以母系氏族的姓作为联系的纽带。董姓以古董国为联系纽带比较合理。不管是什么来源,都与董姓部落有一定的牵连关系。

 

     四、董姓的来源的历史还原

《国语。卷第十六》:黎当高辛氏为火正。言黎为火正,能理其职,以大明厚大天明地德,故命之为祝融。祝,始也。融,明也。大明天明,若历象三辰也。厚大地德,若敬授民时也。光照四海,使上下有章也。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其实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九嶷山又称苍梧山,又称古苍梧、古昆仑。古苍梧在湖南宁远、道县之间,该岭南山脉不远进入广西贺州。)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    

《氏族典总部》记载:少典氏娶有蟜氏,曰安登,生子二人,长袭少典氏,是为黄帝之祖,次为炎帝神农氏。神农生子十有三人,曰钜、曰伯陵、曰祝融。钜为黄帝师,伯陵为黄帝臣,祝融为黄帝司徒。祝融生术器,术器生子二人曰条、曰勾龙,勾龙为后土。勾龙生子二人,曰垂、曰信。信生夸父,是为丹朱臣;垂为帝喾臣,又为尧臣,生伯夷,伯夷生太岳,太岳生先龙,先龙生元氏,其别支有羌氏、戌氏、杨氏。《氏族典》所记,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钜、伯陵、祝融及其子孙都成了炎、黄世代联盟政权中的重臣。

“神农母曰女娲…感神龙而生炎帝”(《三皇本纪》);“神农母曰妊姒…有神龙首感于常羊,而生帝魁”,“炎帝乘赤龙”,“祝融乘两龙”(《帝王世纪》)。当进入炎黄联姻的历史,姜姓炎帝之女西陵氏、彤鱼氏及蜀山氏等,与姬姓五帝之君通婚,实行“母系继嗣制”而传代了龙图腾。因而有“黄帝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颛顼乘龙至于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大戴礼》);帝尧、帝舜 “有龙马负图出河”(《竹书纪年》)等。从而形成了“龙的传人”史。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由此可见,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孙。另据《海内经》中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大荒西经》则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样一说祝融又成了黄帝之后了。不过,上古时期黄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传说中的祝融时而是炎帝之孙,时而又是黄帝的后代也就不奇怪了。

又由于黄帝、炎帝是南北两大部落的首领,祝融也是火行政。这些官职人员时而不专指一人,有时又专指确定的一人。据传炎帝有十七代,或言八代,或言七十代。由于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和洪水、旱灾而迁移。也就有了: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周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之后众多史籍采用这一观点:炎帝和黄帝是前后相承的关系。《汉书》、《白虎通义》几乎都是原文照抄地记载: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越绝书·计倪内经》: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关系是同源共祖、前后相继的关系,他们各自代表着一个时代,既非父子,亦非兄弟,更非异族。炎黄之间的战争,是部落联盟内部兼并与反兼并、控制与反控制之争,是领导权即盟主地位之争,是内战,而并非民族战争。他们的逐渐融合、统一,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2a0590100hzma.html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祝融六姓是昆吾、参胡、彭祖、会连、曹姓、季连。因参胡住董地,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祝融六姓己,董,彭,妘,曹,芈也就变成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

之后裔飂(音刘)有个裔子叫董父,在董姓部落任职为官。同时被赐予豢龙氏。《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也就是说:董父是从飂姓部落到董姓部落而被舜帝改赐董姓。

相传,颛顼的己姓之后裔飂叔安有个儿子,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在他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他为鬷川侯,因从飂姓部落而到董姓部落,帝舜赐他以董为姓,在董国任职,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即马)。成为第一个豢龙氏。之后,以管理畜牧业职能的官员为豢龙氏、御龙氏等等。并且分化,与豢龙氏有关系的氏就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龙氏、刘氏等氏。豢龙氏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当官者皆为豢龙氏。董父是董姓见于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冠以董姓的男性官员,故称董姓始祖。居住在董国部落的也都称董姓。在董姓部落居被任官: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等等,是在董姓部落管理的氏族首领。

因此,从董姓的来源确切来说,是来源于古董国。而按照男性任职的官员来说,最先来源与祝融六姓的陆终第二个儿子参胡到董国,因为没有赐氏,最后逐渐被遗忘?《史记·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毕竟,由于参胡的时候还处于以媵婚制入赘而后裔随母姓阶段,不是以父系记载,也就没有氏。后裔也依然按照母系氏族的部落记载,无法确定父系的血缘世系。因而在《国语。卷第十六》也唯独没有介绍参胡的具体详情。

其次是陆终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己姓后裔飂叔安(《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又查,得知飂的古国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推测出以母系氏族部落地取姓为飂)的儿子父,被派到董国任职,改为董姓。而董父也是董姓部落最早一个被赐氏赐予豢龙氏官职的男性大臣。由于进入以父系血缘为标志的阶段,后裔也就尊称董父为董姓始祖!

《氏族典》所记,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钜、伯陵、祝融及其子孙都成了炎、黄世代联盟政权中的重臣。确切说,祝融出自炎帝部落。祝融八姓也应该以炎帝为世系。参胡也好,董父也罢,皆源于炎帝大部落。

而董狐源自黄帝大部落。第三是春秋时期源于姬姓的董狐,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世代世袭为官在董国,也融入董姓部落(见本文上文分析)

且姓是总的,氏是分支,自然也列入董姓部落的人氏,在氏取代姓的称呼时期,再转入姓氏混合阶段,以及春秋刚开始转轨进入姓氏不分的阶段(战国时期就确定姓氏不分了,氏族没落,氏族权利被削弱或剥夺,特别是土地的开垦、战争需要奖励有功之人等等,封建主崛起,实质为姓氏不分创造了条件),辛有后裔称呼姓董,是取自他世代在董姓部落生活。故称呼董姓。

因此,董姓最早起源与母系氏族时期,是一个母系氏族部落就存在的姓。证实董国是一个部落,也许就因如此,豢龙氏任职不记载为董国?而到晋国时期董国被灭亡,记载的是董国?

五、豢龙氏是一个官名

《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董父,实甚好龙。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故帝舜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这时期的开始任豢龙氏、豕韦氏,刘累不是刚赐姓的董父了,而是换了第几任豢龙氏了。

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就是刘累跟随豢龙氏豢龙,刘累从豢龙氏那里学到了驯养龙的方法,就去为孔甲饲养龙,孔甲很高兴,就赐给他御龙为氏号。这样刘累就代替了豕维氏成为孔甲的饲养龙的官员。后来那个雌龙死了,刘累悄悄地把龙肉剁成了肉酱给孔甲吃了。事后孔甲要乘龙,刘累因为惧怕躲到鲁县去了。现在的范氏就是刘累的后代。看起来,舜时确实有龙被饲养被驯化被食用.

《寰宇记》云:今长葛西四十里,临颖县有豢龙城,豢龙氏邑也。而汝之龙兴东南五十里,又有豢龙城,长垣东南龙城,灵宝注:今灵宝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西南七里有豢龙坟。” ,这是说:豢龙城也叫豢龙邑,其地点方位。以及某个豢龙氏死后的安葬地。《国名纪》丙卷:董姓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又曰:豢龙井在韦故城内,有古记云'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路史·后纪》云:豢龙氏后,有关龙氏,殆声转也。” 。王符的《潜夫论》以为夏桀所杀之关龙逢④即豢龙逢。故王屋山有龙逢祠,长安有龙逢居惟韦城为古豕韦国, 董氏之豢龙实居于此。若临颍之长葛、汝之龙兴,则豢龙之后分封之地也。长垣之龙城、王屋之龙逢祠,则以有龙逢故居与祠墓也。灵宝之豢龙坟,则因关龙逢葬于龟头原而名也。 曹南的《文献录》云:范县南三十里龙王庄相传为刘累豢龙处。盖因刘累迁鲁,其后封于范也,故范县南二十里,亦有故豢龙城。又云:观城县亦有豕韦城。然韦乡古国,终以在滑县者为是,故豢龙氏初封之地,亦当在滑之古豕韦国;《路史·后纪》: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龙事孔甲,赐之氏曰御龙,以更 董之后,则知留累之前豢龙氏,豢龙之后为关龙氏。刘絫既迁鲁县,之后,则不名为豢龙而氏为御龙矣

《左传·昭二十九年》的注疏里,有这样一段话:“服虔曰:'谷食曰豢,御亦养也。养马曰圉。’[]养犬豕曰豢,知其以谷养。盖龙亦食谷也。御与圉同。言养龙犹养马,故称。”;《国语。卷第十八》:草养曰刍,谷养曰豢。本来为夏后氏驯养这些龙的是豕韦氏的任务,因为刘累的出现代替了豕韦氏。

《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左·昭二十九年传》:'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昊一作皋。(《左·僖三十三年传》:'其北陵,夏后皋之墓也。’)元年庚辰,帝即位。使豕韦氏复国。(原注:夏衰,昆吾、豕韦相继为伯。此因帝孔甲时废豕韦氏,故云然。)

《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左传·昭公二十九 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 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 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曰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  此记载说明:豢龙氏是官名。

《国语。卷第十六》记载: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

可见有很多个豢龙氏、豕韦氏,不是仅仅确定为单独一人。也如同祝融一样,有时候是指不确定的官职某一人。

 

六、董国与晋国的变迁   

《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左·昭二十九年传》:'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后纪》卷八又云:“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国名纪》丙卷:董姓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又曰:“豢龙井在韦故城内,有古记云'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陶丘(在今山东定陶西南。《书·禹贡》:济入于河,溢为,东出于陶丘北 现在的山东定陶附近)。韦城县(隋开皇六年(586)析白马县置,属汴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而陆终的二儿子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

可见古董国包括山东濮城、山东定陶附近、河南滑县东南、山西古鬷川等地的大范围。后来由于管理的人员增加,必然导致古董国的范围由于受到新的其他姓氏的进入而逐步缩小至山西古鬷川一带。或者是由于氏的称呼改变而变化了范围。最后变成了小国。

古书所谓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皆董姓。古董国者,乃虞舜所始封董父之国,夏商赓为侯国者也。新近考古证明:绛山(在今山西绛县西北)南有倗国,倗国西有董国。 董国的古址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是夏商时代的侯国,临近其父祖居地山西平陆的吴山,后来为晋国所并。http://baike.soso.com/v11004969.htm

唐叔虞为唐国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他去世之后,儿子姬燮(音谢)继位,因为唐国有晋水,改国名为晋。晋国疆域在西周中期以前,南过不了绛山,北有霍、杨国,东南有中条山余脉,西有吕梁山,两山均是戎狄聚居地,中条山是东山皋落氏和条戎的根据地。《国语·晋语二》:“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戎狄之民实环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晋国与戎狄时常发生战争,实际疆域相当于今天的翼城、曲沃、襄汾的河西部分的范围,其地理范围恰在汾河之东,正合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有关晋的始封地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它上迄西周早期周成王赐封叔虞于唐,下到公元前230年~前225年韩、赵、魏三国相继被秦兼并,延续了800余年,其范围从最初的汾河、浍河之交方百里的偏侯小国逐渐扩大到拥有山西全部、豫冀大半及内蒙古、陕西一部分的超级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WJK200202009.htm

晋国自武公开始,大兴灭国之风,先后吞掉了霍、虢、虞、冀、黎、郇、、韩、芮、魏、耿、贾、杨、沈、姒、蓐、黄等17个国家。晋国统一了,不过是由小宗统一了大宗,也就是说,地方把中央给吞并了。

《横水墓地的发现与晋文化研究》(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田建文 宋建忠 吉琨璋):至少在封成师于曲沃公元前746年,倗国已经被灭掉了。“倗”国的出现及其所在的位置,围绕晋国历史,就牵扯出古曲沃的问题。古曲沃,一般认为是在闻喜上郭到邱家庄一带,公元前746年,晋文侯死后,其子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晋国在西周晚期占据了曲沃,从故绛所在地的浍水流域是经过哪一条道路来到古曲沃?今天有两条路,一是翼城经绛县槐泉、下村一带(绛山、中条山之间的走廊),到横水、上郭;二是通过侯马市隘口过绛山,到上郭。西周时期也当如此,但前者必须得穿越倗国,后者得穿越董国。《左传·桓公二年》:“()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史记·晋世家》:“哀侯八年,晋侵陉庭,与曲沃武公谋。九年,伐晋于汾旁,虏哀侯。”鲁桓公二年即晋哀侯八年为公元前710年。既然是侵入陉庭,那就是晋国公室未直接统治的地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惟二姬之子在绛。”是故“陉庭,南鄙”为晋绛都之南。《史记·晋世家》:“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立,是为曲沃武公。三年,荀人、董伯皆叛曲沃。”由于董国的存在,曲沃武公伐翼,走的是曲沃到倗国到翼的路,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第一条路。(《中国文物报》200512167)

西周中期以前晋国的疆域。绛山之南有倗国,倗国之西有董国。《水经注》卷四“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迳芮城”条引《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伯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左传·文公六年》:“晋改”。杜解:“河东汾阴县有董亭”;《水经注·涑水》“又西过周阳邑南”条,注“涑水西迳董泽,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泽,即斯泽也”;《左传·宣公十三年》:“厨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解:“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

东山皋落在今垣曲皋落镇一带,现在横水处于南北向进入中条山必经之地,至于《左传·闵公二年》(公元前660):“二年冬,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国语·晋语一》:“骊姬曰:以皋落狄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封疆……”那时倗国落入晋国之手,有很长时间了。

霍:《国语·晋语一》:“(献公)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以伐霍。太子遂行,克霍而还”;虢、虞:《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郇:《水经注疏·卷六·汾水》:“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汲郡古文》,'晋武公元年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沈、姒、蓐、黄:《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洮、汾,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到了晋平公时期,大夫女叔齐就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始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献以下,兼国多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左传·文公六年》:“晋改”。 上海大学文学院邵炳军在《唐都学刊》200404期)发表《晋武公灭国夺邑系年辑证——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晋灭国夺邑系年辑证之二》晋武公三十八年 ( 678 ) ,乘周大夫子国之乱而伐周大夫夷诡诸采邑夷邑 (东周王畿之邑 ,地不详 ) ,杀夷诡诸而取其采邑以为晋邑。三十九年 ( 677 ) ,灭姬姓荀国 (即今山西省新绛县之故郇城 ) ,将其地赐于大夫原氏黯为采邑 ;又灭己姓董国 (即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四十里之董泽 )以为邑 ;又灭姬姓贾国 (即今山西省临汾市南之贾乡 )以为邑 ,后赐其大夫狐射姑为采邑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DXK200204006.htm

我认为:晋灵公姬夷皋,前620---607在位,在位14年。这个时期赵盾专权,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晋国灭董国也是在晋昭公(姬夷),前531526在位之时,开始有口头传说董狐,而《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重耳【注:晋文公(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共9年】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惟二姬之子在绛。”是故“陉庭,南鄙”为晋绛都之南。《史记·晋世家》:“哀侯二年【注:晋哀侯(前717709年),即姬光,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的国君,晋鄂侯之子,晋国第十五任君主,在位9年。】,曲沃庄伯卒,子称立,是为曲沃武公。三年,荀人、董伯皆叛曲沃。”,故此,我认为,应该是在公元前716董伯叛曲沃,才又灭董国。被灭掉的董国也就是董姓在之后的晋国失去任职大臣的机会。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曲沃县曲村一带)。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山西曲沃县)、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周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年)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侯缗二十八年(前679年)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自己也被大臣栾书、中行偃所杀。董国也无疑幸免被灭掉。悼公时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又共灭智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七、古董国灭亡于晋国的时间与董国的用器

菏泽,是秦汉以前古代中国名泽之一。《汉书·地理志》云:《禹贡》菏泽在定陶东。汉定陶县城,在今城北五里,而《汉书》未说在定陶东的距离。唐《括地志》云:菏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今名龙池,亦名九卿陂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荆河惟豫州:①伊﹑雒﹑瀍﹑螕既入于河,②荥播既都,③道荷泽,被明都。④其土壤,下土坟垆。⑤田中上,赋杂上中。⑥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⑦锡贡磬错。⑧浮于雒,达于河。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荷泽在胡陵。明都,泽名,在河东北,水流泆覆被之。”索隐荷泽在济阴定陶县东。明都音孟猪。孟猪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尔雅﹑左传谓之“孟诸”,今文亦为然,唯周礼称“望诸”,皆此地之一名。正义括地志云:“荷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定陶城东,今名龙池,亦名九卿陂。”。

唐《元和郡县图志》曹州济阴县下云:菏泽在(济阴)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为菏泽。闻喜县在山西省南部,春秋时为曲沃,秦改左邑,西汉元鼎六年(111),汉武帝刘彻巡幸缑氏(今属河南偃师)经此,闻南越破而喜,故名闻喜。闻喜县东部的凤凰原和峨嵋岭之间有一狭长湖泊,湖里盛产藕和蒲苇。《左传》晋魏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注:“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闻喜县志》有是川即董泽,舜所封董父之国也

《寰宇记》:“今长葛西四十里,临颖县有育龙城,育龙氏邑也。而汝之龙兴东南五十里,又有育龙城,长垣东南龙城,灵宝西南七里有育龙坟。”《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育之。赐之氏育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育龙之官。

《左传·文公六年》:“晋改蒐于董”。杜解:“河东汾阴县有董亭”;《水经注·涑水》“又西过周阳邑南”条,注“涑水西迳董泽,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泽,即斯泽也”;《左传·宣公十三年》:“厨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解:“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

古董国是炎帝部落向北方迁移过程中,定居下来的炎帝分部落。由于,母系氏族崇拜火,崇拜草的图腾,成为部落的董姓。凭借祝融部落的掌管火的工作,用蒲叶搓为长绳,以存火种,解决钻木取火不易保存难题。《说文》云:董,薡蕫,从草,童声。杜林注:藕根。段注亦作董。《尔雅.释草》云:蘱,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通用。山西鬷川汇四周山水,此地泽中多香蒲,古为董草。为董姓部落的定居与炎黄两大部落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居住地也成为地处华夏文化,农业、畜牧业的中心。

《春秋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 “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国语。卷第十六》记载: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

《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帝孔甲。 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左·昭二十九年传》:'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左·僖三十三年传》:'其北陵,夏后皋之墓也。’)元年庚辰,帝即位。使豕韦氏复国。(原注:夏衰,昆吾、豕韦相继为伯。此因帝孔甲时废豕韦氏,故云然。)。帝癸一名桀。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曰:'“太康居斟寻,桀亦居之。”’ )……二十六年,商灭温。

(《郑语》:'己姓,昆吾、苏、顾、温、,则夏灭之矣。’)。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仲丁,名庄。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于河上。(《御览》八十三引《纪年》:'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三年,彭伯克邳。(《郑语》:'大彭、豕韦为商伯矣。’)……祖乙,名滕。(《御览》八十三引《纪年》:'祖乙滕即位。’),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迁于耿。命彭伯、韦伯。(见上。)……名昭。元年丁未,王即位,居殷。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见上。)

《后纪》卷八又云:“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 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经过了夏商时期,董姓部落任职的氏,基本被其他氏所代替。姓虽然存在,却不再有董姓的氏作为管理。直至到了春秋时期周朝大夫源于姬姓的辛有的儿子,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周大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春秋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注:晋昭公(姬夷),前531526在位6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左传·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之晋,于是乎有董史【注:晋灵公姬夷皋,前620---607在位,在位14年。这个时期赵盾专权,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至此,才有董姓的官员董狐作为氏族人员,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却由于春秋时期的战争,最后作为侯国小国的董国被晋国所消灭。

据考证:铜甗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和西周的甗,甑、鬲铸成一件,圆形,侈口(口沿向外撇),有两直耳(或称立耳,耳直立口沿之上)。春秋战国的甗、甑、鬲可以合,直耳变为附耳(耳在器身外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四足、两耳、上下分合的方形甗,有的方形甗上部甑内加隔,可同时蒸两种食物。http://langyataifu.i.sohu.com/blog/view/90189668.htm

1978年山西闻喜上郭村出土,甑,鬲体,甑立耳外撇,平唇,直腹,凸平底,上置,〈册〉字形箅插入鬲口,鬲附耳,短颈,弧形腹壁,联裆,兽蹄足,甑的腹面上饰夔纹,甑内壁铸有铭文四行共二十二字。为:[□(董)五氏孙矩作其旅甗,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此甗应是董国的用器。董国原在今山西闻喜境内。

这五氏是指五世还是姓董的出现五个氏呢?从董狐改董姓的公元前约567年前左右-607+40607公元前716董伯叛曲沃,灭董国,经历约149年,董伯基本是董狐的7世裔孙。董狐的5世裔孙完全还可以任大臣。但是,“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且昭公十五年为公元516年都不再有赐封典器,之后就难有可能。而昭公十五年与推测的董狐出生时间不足50年,很可能是指董姓很密切又有别于任何其他姓氏的豢龙氏、鬷夷氏、董氏、鬷氏、融夷氏。甑,鬲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该甑比较接近是在春秋时期任职朝廷给董狐的。

 

八、董姓后裔的迁移与记载的完善

舜帝之前的以母崇拜的图腾的姓,历史记载的基本是一个男性官员的任职的代称。董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就没有什么记载的世系。就是刚转入父系氏族时期,由于是以媵婚制入赘而后裔随母姓,就如祝融六姓的参胡,到董姓部落任职,也没有世系记载。从董父开始,进入以父系血缘记载的世代。却由于氏作为官职,频繁的变更,也就没有世系记载。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 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确切地说,百姓称为现代的姓氏的也在秦灭六国之后。因此,出现各姓氏的断层现象,在所难免。记载也只是有士大夫记载史上的,才有延续记载,否则就只有没有连贯的记载时期了。

随着董国的逐步缩小侯国,直至最后被消灭。却不是消灭姓而不存在,只是没有重臣,伯侯的官职了。从《玉篇》:,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可以窥见一斑。

随着晋国的战争纷乱,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董姓后裔也就纷纷四处向外迁移。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这时,秦国最锐利的并不是它的军队,而是它的政治制度。在秦的制度下,六国的土地已不是它的战争对象,而是它可以利用的巨大资源。六国的奴隶也会加入到秦军中去作战,以便立功分土地。如此还有谁能挡得住呢?随着战争的胜利推进,秦将六国尚存的井田也化为私田。秦灭六国非以武力胜,实在是以政治经济制度。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为人口向秦国流动创造的有利的支撑!

修正宗谱,寻找先祖遗迹,需要从有关历史记载和古墓碑中(不是小说)寻找,从正史中和各种古代文献中寻找各姓氏的宗谱,也就成为一大浩瀚工程。当然,排列世系不应该主观地采用各自的宗谱进行,那样变成在没有考证之前先定位的错误,给人误入歧途。而有名望的董氏作为先祖世系,需要附上古文献的出处予以标注,让人可以查证考究。不进过考证就会出现误传,带来难以估量的错误,给后人的考证带来新的困难。这也是我对一同爱好研究的人,一同勉励的!不然,错误的宗谱便会自然出现颠倒错乱,举例:一宗谱记载: 绍德----董朝---董胄,景心----国珍----董允、董承;董承----董昭---董颖,其实,按照该宗谱对照下列历史记载:董昭----董胄12;董和----董允17)、董军----董朝6)”。那就自然得出相反的结果。

从这段时间查阅的古籍,罗列一些古代董氏名单,供各位贤达研究。也希望董氏一同补充完善!

1、董狐:《春秋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数典忘祖”典故(略)。

2董伯:《《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桓王(原注:名林。《史记·周本纪》:'平王崩,太子泄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元年壬戌十月,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晋庄伯八年,无云而雷。十月,庄伯以曲沃叛。’《水经·浍水注》引《纪年》:'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据《御览》,此事当在平王四十九年。)…… 五年,(原注:曲沃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曲沃。(《水 经·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案《左·桓九年传》:'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殆是一事,与此差十二年。)

3、董叔《国语。卷第十五》:董叔将娶于范氏〔一〕,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二〕!」曰:「欲为系援焉〔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四〕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五〕,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一〕董叔,晋大夫。范氏,范宣子之女。……〔四〕祁,董叔之妻、献子之姝,范姓祁名也。案:「范姓祁名也」,札记:「此当读「范姓祁」三字为句,「名也」二字,浅人添之耳。」……〔八〕善,二子善谕而不逆,献子能觉改也。下邑之役,董安于多。

4、董安于:《春秋左传  .定公十三年》:夏六月,上军司马籍秦围邯郸。邯郸午,荀寅之甥也;荀寅,范吉射之姻也,而相与睦。故不与围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孟,曰:“先备诸?”赵孟曰:“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为后可也。”安于曰:“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请以我说。”赵孟不可。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

5、董翳:《汉书。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翟,分关中,王,董翳始,故秦都尉。都高奴。翳降汉。属汉,为上郡。《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义帝元年八月欣降汉,国除。翳降汉,国除。

6、董渫---董赤----董军-----董朝,共记载四代《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国名:成,(索隐曰县名,属涿郡。)侯功:兵初起,以舍人从击秦,为都尉;入汉,定三秦。出关,以将军定诸侯功,比厌次侯,二千八百户。(高祖时期),六年正月丙午,敬侯董渫元年。(索隐曰渫音息列反。子,封节氏侯。),(孝惠)元年,康侯元年。(孝景时期)有罪,绝。节氏五中五年,复封康侯赤元年。(索隐曰节氏,县名。)建元四年,恭侯罢军元年。元光三年,侯朝元年。元狩三年,侯朝为济南太守,与成阳王女通,不敬,国除。《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成敬侯董渫,师古曰:「渫音先列反。字或作绁。」初起以舍人从击秦,为都尉,入汉,定三秦,出关,以将军定诸侯,比厌次侯,二千八百户。正月丙午封,七年薨。子:节氏,孝惠元年,康侯赤嗣,四十四年,有罪,免。户五千六百。孝景中五年,赤复封,八年薨。孙:建元四年,共侯罢嗣,五年薨。曾孙:元光三年,侯嗣,十二年,元狩三年,坐为济南太守与城阳王女通,耐为鬼薪。元康四年,渫玄孙平陵公乘诎诏复家。《三国志。吴书 三嗣主传》:天玺元年,……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处至阳羡县,封禅国山。(明年改)元,大赦,以协石文。

7、董仲舒:《汉书.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8、董贤: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高安侯董贤,以侍中驸马都尉告东平王云祝诅反逆侯,千户,后益封,二千户。建平四年八月辛卯封,二年,元寿二年,坐为大司马不合众心免,自杀。玄孙在朱扶。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

9、董忠----董宏-----董武----董永绍,共记载四代:《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高昌壮侯董忠,以期门受张章言霍禹谋反,告左曹杨恽,侯,再坐法,削户千一百,定七十九户。八月乙丑封,十九年薨。子:初元二年,炀侯嗣,四十一年,建平元年,坐佞邪,免,二年,复封故国,三年薨。孙:元寿元年,侯嗣,二年,坐父宏前为佞邪,免。曾孙:建武二年五月己巳,侯永绍封,玄孙千乘

10、董宪:《后汉纪校注. 第四》:范书光武帝纪作「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按类聚五十二引续汉书与袁纪同,下尚多「自今以后有犯者,将正厥辜」二语。王先谦、杨树达据汪辑作语出类聚五十一,误。〔三〕见论语子路篇。更始之败,刘永以兵略地,北至河,南及陈、汝〔一〕,以周建为将军,苏茂为大司马,遣使拜张步为齐王,董〔宪〕(宫)为〔海西〕(西海)王〔二〕。〔一〕范书刘永传曰:「攻下济阴、山阳、沛、楚、淮阳、汝南,凡得二十八城。」按陈,陈国;汝,汝南也。按范书刘永传作「董宪为海西王」。两汉志无西海县,有海西,西汉末属东海郡,正是董宪活动地区。袁纪作「董宫」、作「西海」,均误。现据范书改之。又范书、通鉴均将此事系于建武三年二月,亦与袁纪异。《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杜茂字诸公,南阳冠军人也。初归光武于河北,为中坚将军,常从征伐。世祖即位,拜大将军,封乐乡侯。北击五校于真定,进降广平。建武二年,更封苦陉侯。与中郎将王梁击五校贼于魏郡、清河、东郡,悉平诸营保,降其持节大将三十余人,三郡清静,道路流通。明年,遣使持节拜茂为骠骑大将军,击沛郡,拔芒。时,西防复反,迎佼强。五年春,茂率捕虏将军马武进攻西防,数月拔之,强奔董宪

11、董承:《后汉纪校注. 九》:建安元年(丙子、一九六),春二月,执金吾伏完为辅国将军,开府如三公。是时董承、张阳欲天子还洛阳,杨奉、李乐不欲。尚书上官洪言还洛之议,李乐辅洪。由是诸将错乱,更相疑贰。董承奔野王〔一〕,韩暹屯闻喜。胡才、杨奉之坞乡,欲攻韩暹,上使人喻止之。辛卯,操诣关贡献,廪公卿以下。操陈韩暹、张阳之罪。暹怖,单骑奔走。上以暹、阳有翼驾还洛之功,一切勿罪。于是诛羽林郎侯折,尚书冯硕、侍中台崇〔一〕,讨有罪也。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侍中〔丁冲〕种辑〔二〕、尚书仆射钟繇、尚书郭浦、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刘艾、左冯翊韩斌、东〔郡〕(莱)太守杨众〔三〕、〔议郎〕罗邵〔四〕、伏德、赵蕤为列侯,赏有功也。追赠射声校尉沮隽为弘农太守,〔旌〕(矜)死节也。《三国志。魏书 武帝纪》: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12、董昭----董胄,共记载两代:《后汉纪校注. 第二十九》:五〕。符节令董昭说曹操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一〕。已下诸将,人人殊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唯有移车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都,远近企望,冀一〔朝〕获安〔二〕。今复徙车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策其多者。」操曰:「此孤之本志也。」遂言幸许之计,上从之。一〕五伯,即五霸也。〔二〕据三国志董昭传补。后汉书.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建安)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着,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表留彧曰:“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谋而鲜过者也。臣今当济江,奉辞伐罪,宜有大使肃将王命。文武并用,自古有之。使持节侍中守尚书令万岁亭侯彧,国之重臣,德洽华夏,既停军所次,便宜与臣俱进,宣示国命,威怀丑虏。军礼尚速,不及先请,臣辄留彧,依以为重。”书奏,帝从之,遂以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三国志。魏书 程郭董刘蒋刘传》: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冀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迁符节令。……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子嗣。胄历位郡守、九卿。

13、董《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建武二年,使彭击荆州,下、叶等十余城。是时,南方尤乱。南郡人秦丰据黎丘,自称楚黎王,略十有二县;起堵乡;许邯起杏;

14、董勤:《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15、董卓:6、《后汉书.董卓列传第六十二》:董卓字仲颍,陇西临洮人也。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初,卓之入也,董承、李乐拥卫左右,胡才、杨奉、韩暹、去卑为后距。…… 四年,张杨为将杨丑所杀。以董承车骑将军,开府。《三国志。魏书 董二袁刘传》: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

16、董宣:《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17、董和----董允,记载了两代人。《三国志。蜀书 董刘马陈董吕传》: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江州人……董允字休昭,掌军中郎将之子也。

        18、董恢:《三国志。蜀书 董刘马陈董吕传》:襄阳董恢允修敬。

:  19、董厥:《三国志。蜀书 诸葛亮传》: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

20、董岑:《三国志。吴书 贺全吕周钟离传》:"所遣董岑邵南少长家门。亲之信之,有如儿子。

21、董袭:《三国志。吴书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长八尺,武力过人。孙策入郡,袭迎于高迁亭,策见而伟之,到署门下贼曹。《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建安……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淩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

 

 

 

       2013330日03:31荷香月暖QQ:3531599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