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章 补益剂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3-30
第十章    补益剂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人体虚损不足诸证,成因甚多.但总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包括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后失调等)所致的五脏虚损.而五脏虚损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 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区别。所以,补益剂则相应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类。

   运用补益剂的原则:补益气、血、阴、阳虽各有不同,但不能截然分开。须从整体出发.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二者虽各有重点,但气血相依,补气与补血常配合使用。《脾胃论》中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温病条辨》中说: “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因此,血虚者补血时,宜加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或着重补气以生血;如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尤当补气以固脱,使气旺则血生。 对于气虚,一般以补气药为主.虽亦可少佐补血药,但过之则阴柔碍胃。至于气血两虚者.则宜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亦是如此。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类经》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 而泉源不竭。”因此,阳虚补阳,常佐以补阴之品,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滋润之性以制阳药之温燥,使补阳而不伤津;阴虚补阴.常佐以补阳之品,使阴有所 化.并可藉阳药温运之力以制阴药之凝滞,使滋阴而不碍气。若阴阳两虚,自应阴阳并补。

    培补五脏之法,又分直接补益法和间接补益法。《难经·十四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其精。”此为直接补益法。即虚在何脏就补该脏。间接补 益法主要是根据脏腑相生理论使用“补母”法来治疗,如肺气虚者补其脾,即培土生金;脾阳虚者补其命门,即补火生土;肝阴虚者补其肾,即滋水涵木等。

   应用补益剂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辨清虚证的实质和具体病位,即首先分清气血阴阳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二是注意虚实真假, 《景岳全书》曾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前者是指真虚假实,误用攻伐之剂,则虚者更虚;后者是指真实假虚,若误用补益之剂,则实 者更实。三是要注意脾胃功能,补益药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较差,可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四是注意煎服法,补益药宜慢火久 煎,务使药力尽出;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若急证则不受此限。

 

                  第一节   补气剂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各9g)  甘草炙(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g,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 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 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 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为臣药。茯苓甘淡健 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口眼斜、单纯性肥胖等属脾气虚者。

知识链接:

口眼斜,又称“口僻”类似现代医学的“面瘫”。可由气虚,痰湿阻止引起。用四君子汤加味可健脾除湿,祛风豁痰通络。常用药物: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人参 白术 羌活 白附子 防风 白僵蚕 胆南星 木瓜 茯神心木 生姜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缩砂仁一斤(500g)  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g)  白茯苓二斤(1000g)  人参二斤(10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白术二斤(1000g)  山药二斤(1000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 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人参、白术、茯 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药。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共为臣药。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为佐药。 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

   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 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 有湿阻气滞者。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胞虚如球、湿盛泄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胞肿喜按,喜热熨,神疲乏力,食少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知识链接

胞虚如球是指胞睑浮肿而软,不红不痛,皮色如常,其形如球。本病有名“悬球”类似现代医学的“眼睑非炎性水肿”。 参苓白术散可健脾祛湿,故可用于胞虚如球脾虚型。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组成】黄芪一钱(18g)  甘草炙五分(9g)  人参三分(6g)  当归二分(3g)  橘皮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

    【用法】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IO~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 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 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 阳固表,为君药。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当归养血和营(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协人参、黄芪以 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 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胄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昧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知识链接

眼睑下垂指上胞不能自行提起,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上睑下垂”。本病常有脾虚气弱引起。

 

    玉屏风散

    《丹溪心法》

    【组成】防风一两(30g)  黄芪蜜炙  白术各二两(各60g)

    【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g,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胱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方解】本方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咣 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 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为佐 药。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

   本方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然本方证之自汗,乃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汤证之自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故本方功专益气固表止汗,兼以祛风;而桂枝汤则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取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胱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4.使用注意: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第二节      补 血 剂

              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各等分(各12g) 

    【用法】水煎服,一日2次。

    【功用】补血,活血,调经。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唇爪色淡,或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解】本方证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肝藏血,血虚则肝失所养,无以上荣,故头晕目眩;心主血藏神血虚则心神失养,故心悸失眠;营血亏虚,则面部唇爪 失于濡养,故面色无华,唇爪色淡,;肝血不足,冲任虚损,血行不畅,故月经量少色淡,不能准时,或前或后,甚者经闭,脐腹疼痛,脉细弦或细涩。治宜补养营 血为主,兼以活血调经。方中熟地甘温,养血滋阴,补肾填精,为君药。当归辛甘温质润,补血、活血、调经,助熟地养血,为臣药。白芍养血柔肝止痛,川芎活血 行气,调畅气血,共为佐药。四药合用,补血,活血,调经。

    本方的配伍特点: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温之当归、川芎相配,则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运用】

     1.本方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对于阴虚发热,及血崩气脱之证,本方不宜使用。

2.若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补气生血;以血瘀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换成赤芍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以温通血脉;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换成生地,以清热凉血;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3.现代常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唇疮、手足皲裂等慢性皮肤病、骨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知识链接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引起的暂时性真皮或粘膜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分急性、慢性、特殊类型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速,风团时 起时消,此起彼伏,自觉瘙痒,有的伴发热,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病程经数日或数周可愈。慢性荨麻疹症状较急性荨麻疹轻,但病程长,风团连续或间断性发 作,迁延数月或数年。特殊类型荨麻疹象皮肤划痕症、冷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等。四物汤可养血和血祛风,故可用于荨麻疹。

 

      归脾汤  《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炒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炒,各一钱(3g)  人参一钱(6g)  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1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 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脾为营卫气血生化 之源,《灵枢·决气》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为君药;当归、龙跟肉甘温补血养 心,为臣药。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 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共为佐药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为使药。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 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 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胞轮振跳、胞虚如球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链接:胞轮振跳为胞睑不能自控的搐惕跳动的一种病证。劳倦太过,睡眠不足者易患,俗称目跳,眼皮跳。类似现代医学的“眼轮匝肌痉挛”

 

 

           第三节   气血双补剂

          炙甘草汤  (复脉汤)   《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四两(12g),炙生姜三两(9g),桂枝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地一斤(50g)  阿胶二两(6g)  麦门冬半升(10g) 麻仁半升(10g)  大枣(10枚)

    【用法】上药加水及清酒各半,先煎八味去渣,再入阿胶烊化,温服。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 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 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 不足,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 悸。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药,《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 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为佐药。清酒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 行药力,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 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 兼内热者不宜用;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 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 更强。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第四节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钱(各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互可转化,肝肾阴血不足又常可相互影响。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 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海,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 承,或虚热上扰清窍,故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则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

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 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 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 之温涩,共为佐药。三药称为“三泻”

     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临床常用于黄褐斑、雀斑属肾阴虚者。以黄斑褐黑,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虚火明显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兼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以健脾和胃。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雀斑、黄褐斑、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阴虚弱为主者。

    4.使用注意:脾虚泄泻者慎用。

知识链接

雀斑是一种面部状若芝麻散在,如雀卵之色,常于日晒部位出现的皮肤病。本病始发于学龄前儿童,少数至青春期发病,女多于男,多伴有家族病史。本病现代医学亦称“雀斑”。中医认为与肾水不足,风邪外搏有关。六味地黄丸加减可滋阴补肾,故可用于雀斑。

 

    【附方】

    1.知柏地黄丸(《医方考》  又名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  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盐炒

    黄柏盐炒各二钱(各6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6g),温开水送

  下。功用:滋阴降火。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

  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

    2.杞菊地黄丸(《麻疹全书》)  即六昧地黄丸加枸杞子 菊花(各9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服。功用:滋肾养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3.麦昧地黄丸(原名八味地黄丸  《医部全录》引《体仁汇编》)  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15g)  五味子(15g)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时用白汤送下。功用:滋补肺肾。主治:肺肾阴虚证。虚烦劳热,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4.都气丸(《症因脉治》)  即六昧地黄丸加五味子二钱(6g)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服。功用:滋肾纳气。主治:肺肾两虚证。咳嗽气喘,或呃逆,腰痛。

    以上四方均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皆具滋阴补肾之功。其中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耳,适要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  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

 

第五节    补  阳 

      肾气丸  《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  薯蓣  山茱萸各四两(各120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各90g)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6g),日再服。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解】本方证皆由肾阳不足所致。腰为肾府,肾阳不足,故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肾阳虚弱,不能化气利水,水停于内,则小便不利、少腹拘 急,甚或转胞;肾阳亏虚,水液直趋下焦,津不上承,故消渴、小便反多;肾主水,肾阳虚弱,气化失常,水液失调,留滞为患.可发为水肿、痰饮、脚气等。病症 虽多,病机均为肾阳亏虚.所以异病同治,治宜补肾助阳为法,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理。附子大辛大热,为温阳诸药之首;桂枝辛甘而温,乃温 通阳气要药,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共为 君药。 然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阴阳一方的偏衰必将导致阴损及阳或

    阳损及阴,而且肾阳虚一般病程较久,多可由肾阴虚发展而来,若单补阳而不顾阴,则阳无以附,无从发挥温升之能,正如张介宾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类经》卷14),

  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共为臣药。君臣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不仅可藉阴中求阳而增补阳之力,而且阳药得阴药之柔润则温而不 燥,阴药得阳药之温通则滋而不腻,二者相得益彰,方中补阳之品药少量 轻而滋阴之品药多量重,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正如柯琴所云:“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 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苦辛而寒,擅人血分,舍桂 枝则可调血分之滞,三药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为制诸阴药可能助湿碍邪之虞,共为佐药。诸药台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 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二是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由于本方功用主要在于温补肾气,且作丸内服,故名之“肾气丸”。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临床用于胞虚如球属肾阳虚者。以胞虚如球,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方中干地黄,现多用熟地;桂枝改用肉桂,如此效果更好;若夜尿多者,宜肾气丸加五味子;小便数多,色白体弱,为真阳亏虚,宜加补骨脂、鹿茸等,加强温阳之力;若用于阳痿,证属命门火衰者,酌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阳不足者。

    4.使用注意:若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用。此外,肾阳虚而小便正常者,为纯虚无邪,不宜使用本方。

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均为补肾之剂,但立法与主治均有不同。六味地黄丸属于补阴剂,可滋补肾阴,补力平和,适用于肾虚不著而兼内热之证。症见:腰膝酸软,头 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肾气丸是于六味地黄丸中加桂枝、附子,属补阳剂,可补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气化无力之证。症见:腰痛脚软,半 身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

 

第六节  阴阳双补剂

          七宝美髯丹 《本草纲目》引《积善堂方》

    【组成】赤、白何首乌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净黑豆二升,以砂锅木甑,铺豆及首乌,重重铺盖,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晒干,为末,各一斤(各500g)  赤、白茯苓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以人乳十碗浸匀,晒干,研末,各一斤 (各500g)牛膝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晒干   当归酒浸,晒  枸杞子酒浸,晒    菟丝子酒浸生芽,研烂,晒,各八两 (各250g)  补骨脂以黑芝麻炒香,四两(120g)

    【用法】为蜜丸,每丸重10g,每次1丸,一日2次,淡盐开水送服。

    【功用】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主治】肝肾不足证。症见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肾虚不育等。

    【方解】本方证因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而致白发、脱发与齿牙动摇。因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肾藏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齿为骨之余,若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 荣须发、齿龈,则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治宜补益肝肾,乌发壮骨。方中赤、白何首量重,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为君药。枸杞子、菟丝子均能 补益肝肾,养精益血,共为臣药。当归补血养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赤、白茯苓健脾渗湿,使补而不滞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补益 肝肾,乌发壮骨之功。亦可作养生抗老延年之剂。

    本方配伍特点:以滋阴益精养血为主,兼能补阳,为阴阳并补之剂且补中有泻,久服无腻滞之弊。

    【运用】

    1.本方为平补肝肾之剂。临床应用以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为辨证要点。

    2.现代常用于治疗中年早衰之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及男子不育症属肝肾不足者。

知识链接

白发也称之“发白”。中医认为与精血虚弱、血热偏盛、情志烦劳等有关。现代医学认为:白发,特别是青少年患者,多因忧虑过度、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导致毛 发营养的血管发生痉挛,使毛母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的功能减退,从而影响黑色素颗粒的合成,致使头发变白。饮食中缺乏某些蛋白质,饮水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 (如铜、钴、铁等)均可干扰或破坏毛根的黑色素细胞,头发易变白。某些疾病,如恶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内分泌障碍等都可诱发本 病。

 

    小   

    补益剂按其功用不同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类。

    1.补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朴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均有补气

作用,主治气虚诸证。其中四君子汤为益气健脾的基础方,适用于脾胃气虚,运化乏力之

证;参苓白术散除益气健脾外,兼可渗湿止泻,用治脾胃气虚而兼湿盛之证;补中益气汤长

于益气升阳,适用于劳倦伤脾,气虚发热或气虚下陷的脱且T、子宫下垂等证;生脉散朴气养

阴,兼能生津止汗和敛肺止咳,善治暑热汗多,耗气伤阴,以及久咳肺虚.气阴两虚之证;

玉屏风散专于益气固表止汗,多用r表虚自汗及虚人感冒;完带汤补脾化湿疏肝,主治脾虚

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2.补血  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均有补血作用,主治血虚诸证。四物汤为补血调血的基础方,也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适用于营血虚滞,冲任虚损所致月经不调、痛

经等症;当归补血汤重在补气生血,常用于劳倦内伤,JlIl虚发热之证;归脾汤以益气补血,

健脾养心为主.善治心脾气血两虚和脾不统血之证。

    3.气血双补  八珍汤和炙甘草汤均能双补气血.主治气血两虚证。其中八珍汤为四君

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补气与补血并重,是气血双补的基础方,适用于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

的气血两虚病证;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善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之

脉结代、心动悸。

    4.补阴  六昧地黄丸、左归丸、人补阴丸、一贯煎均能滋阴,主治阴虚诸证。其中六

味地黄丸“三补三泻”,并以补肾为主,兼补肝、脾,补中寓泻,为滋阴补肾的基础方,适

用于肾阴不足之证;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用治真阴不足,精虚髓亏之证,其方纯甘

壮水、补而无泻、滋阴补肾之力大于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是滋阴降火的基础方,常用于肝

肾阴亏,相火亢盛之证;一贯煎长于滋阴疏肝,适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脘胁疼痛、吞

酸吐苦等证。

  5.补阳  肾气丸和右归丸同具温朴肾阳作用,主治肾阳不足诸证。其中肾气丸为补肾

助阳的常用方,适用于肾阳不足.气化无力之证;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血,适用于肾阳

不足,命门火衰及火不生土等证,该方纯补无泻,温补肾阳的作用大于肾气丸。

  6.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均有阴阳双补作用,主治阴阳两虚证。其中地黄

饮子滋阴补阳,并能开窍化痰.适用于喑痱证;龟鹿二仙胶滋阴填精,益气壮阳,更宜于真元虚损,精血不足所致的阳痿遗精、久不孕育之证。

 

其他补益剂要览

分类

方名

组成

功效与主治

备注

补气

生脉散

人参五分(9g) 麦冬五分(9g)五味子七粒(6g)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补血

当归补血汤

黄芪一两(30g)  当归酒洗,二钱(各6g) 

补气生血。主治血虚发热证。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甘草炙,各一两(30g)

 

 

 

 

 

 

人参(6g) 白术(9g) 白茯苓(9g) 当归洗,去芦(9g) 川芎(6g) 白芍药(9g) 熟地黄(12g) 甘草炙(3g)肉桂去粗皮(3g)黄芪去芦(12g)

 

 

 

 

 

 

人参(6g) 橘皮(6g) 白术(9g) 白茯苓(4g) 当归洗,去芦(9g)  白芍药(18g) 熟地黄(9g) 甘草炙(3g)肉桂去粗皮(3g)黄芪去芦(12g) 五味子(4g) 远志(6g) 加生姜3片,大枣2个

 益气补血。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唇干无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温补气血。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懒言,久病体虚,脚膝无力,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面色萎黄,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行动咳喘,小便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饮食无味,形体瘦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