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三症的治疗

 循天园 2013-03-31
夏季三症之感冒
       虽说感冒不是夏天的常见病,但也不要忽略了感冒。特别是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感冒的人也就多起来。
       夏日感冒,《医学正传》称之为“暑日伤寒”,是指夏天天气太热了,人在乘凉时着凉引起的伤寒。现在很多人夏天怕热,为了爽快都开空调来凉快,人们在室外40来度的气温中,全身的毛孔都张开的,一下子进到空调的环境中,寒气就一下子进入了人的体内,于是就得了伤寒感冒了。常见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甚至于发热同时又汗流浃背,还有的恶心、呕吐、腹泻症状。这种感冒常不能迅速恢复健康,尤其是老年人与儿童,常常会转化其他病,所以得引起足够的重视夏季伤寒感冒。
       从临床上看,夏天的感冒主要是以风寒感冒为主,也就是说是以“着凉”为主(风热感冒主要是在春天发病,夏季不多见)。在治疗上,很多人去看西医,西医就是以上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来打挂针治疗,有的越打越严重,其实这种着凉引起的感冒,虽说见到气喘咳嗽等一些肺部的病,也是因为寒邪郁闭了皮毛(腠理),肺主皮毛(肺通于皮毛),皮毛郁闭而影响了肺气的肃降和宣发,打挂针只会让寒邪冰伏于内,自然会使感冒不易治好。现在很多中医生没有很好的去钻研医理,只看某药治某病的,也一见到感冒咳嗽就是一路的清热解毒药,也一样的把寒邪冰伏于内。对于这种伤寒感冒,不论是夏天还是其它的季节,治疗还得以祛风散寒为主。
       夏季伤寒感冒午时茶冲剂是很对症的中成药。夏天炎热,虽说得了风寒感冒,但祛风散寒的药又要用得较平稳的,午时茶的几味祛风寒药如柴胡、羌活、防风、白芷都是很和纯的祛风寒药;夏季炎热,人们高兴喝冷饮,易产生内湿,午时茶中有苍术、厚朴、藿香、甘草、苏叶、神曲、陈皮、山楂、枳壳等和胃化湿(其中苏叶还有较好的祛风寒作用)。针对夏天很多外见风寒内有寒湿的病机(见人稍怕冷,没胃口,舌苔厚腻,大便粘等症状)很和拍。但在用量上得注意,以药的说明书上是一次一小包,其实这样视情况而定,本人应用是体重在15公斤以上的孩子一次一小包,一天两到三次。大人一般是一次两到三小包,一天两到三次。夏季雨多,不小心被雨淋了,也及时的吃点午时茶冲剂,把寒湿之邪祛除于体外,这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说人见到鼻子里的气呼出来热热的感冒,咽喉痛的,这一般是风寒入里化热,得吃小柴胡冲剂和桑菊颗粒,对咽喉痛较重的人,可以一次三包桑菊颗粒和一包小柴胡冲剂,脾胃寒的人可加一小包的午时茶配合一起吃,一般吃一两次,咽喉痛会马上好过来。如果感冒了还见口渴的,这得看情况,如果见舌苔厚腻、大便粘等湿重的口渴,是津液不上承引起的口渴,这种口渴一般是口渴了但不太想喝水的,喝也喝不多,治疗上还是得喝午时茶把湿化了,口渴也就解除了。但临床上看到很多舌尖舌边红红的,舌中间又有厚苔,这种情况是内有湿阻又有里热,这种情况得一边清热一边化湿,但清热药不能用太凉的,太凉了不利化湿,可以喝点米仁粥,米仁药名叫“薏苡仁”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去湿,又可以清热的。还有西瓜也是很好的。
 
夏季三症之拉肚子
       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夏季既炎热又多雨。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由于空气中湿度最大,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易阴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湿邪好伤脾阳。脾性喜燥而恶湿。脾阳不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于是就出现了拉肚子的情况。这是天气的外因直接引起的拉肚子。这种拉肚子大多还同时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四肢不温。由于脾气升降失常后,体内的水湿不能及时的排出体外,还常见水肿形成,眼下呈卧蚕状(下眼睑胀大如蚕横于那里一样)。感受外湿邪后还多有身体重重的不想动,人很倦困,头重如有东西裹着等症状。对于这种拉肚子的治疗,主要是以化湿为主,可以吃午时茶冲剂和姜茶配合起来吃。
       夏季炎热,但人的阳气浮于外(出汗散热来调节体温)阴气伏于内,很多人高兴吃冷的食物和冷饮,如果一个人平时就是脾胃虚寒或者是肾阳素虚的人,吃了冷东西,内阳无力抗寒,于是就拉拉肚子了,这种拉肚子会拉得很凶,大便溏薄直下的,没有一点的臭味,这种情况中医的《伤寒论》里称为“直中”中药上以“四逆汤”重用附子、干姜来治,但附子有毒,干姜又不是随时可得,这时可用大量的生姜来治疗。四年前老家有一农民夏季去田里喷农药,晒一上午的太阳,口渴在田间边上喝了很多凉水,后来还没走到家里就拉肚子。吃了点草药没有效果,到了人民医院去急诊,急诊科先以中毒来治,又是打挂针什么的,治疗了四五天一点效果也没有,并打算转院到丽水中心医院去救治。我那天刚好到医院去看一个朋友,见到此病人,叫他的家属弄两斤生姜,放一斤红糖一起煎成两大碗姜糖水,吃病人连喝下去,没想到姜糖水喝下还不到一小时,病情明显好转,于时又以同样的方法去弄了几次吃,拉肚子就控制住而出院了。
       夏季的拉肚子,还有就是“痢疾”,痢疾是因为湿邪和热邪引起的,中医上讲叫做湿热下注。中医治疗的代表方是“白头翁汤”主要的作用是清热利湿,但对一般的痢疾来说,现在大多用西医的抗生素来治疗,效果还是好的。比如用沙星类的抗生素,但用多了耐药性高。中成药“香连丸”的效果也很明显的,特别是对西医的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时,效果一样的明显,就是量得适当的加大点。记得2002年,我治疗一个痢疾,先用抗生素打挂针一周也不见好的,我用了香连丸,吃一次就好。还有一个痢疾的病人,下利很严重,大便恶臭,但并且胃口也不是很好,吃东西吃了不是很好消化的感觉,我用生大黄10克、木香10克开水泡起来喝,排出大量的恶臭大便就好了。所以说痢疾也一样,不见得就是一定要用抗生素,中医的治疗效果一样的很好,并且不会有耐药性的产生。
       对于夏季的拉肚子,要把外湿、中寒、还是痢疾的鉴别,主要看大便。外湿引起的拉肚子,大便不会很稀,主要是以粘为主;中寒的是大便清稀水泄,没有臭味;痢疾主要见的是大便很臭。说到拉肚子时还常常会伴有肚子痛,外湿的一般不会痛,肚子痛主要见于中寒和痢疾。中寒的拉肚子手按去会好转的,而痢疾的拉肚子手按去不会好转。
 
夏季三症之中暑
 
      中暑是夏季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暑是夏季的主气,以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从中医的阴阳属性来说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暑是阳邪,当侵入人体后,人体的毛孔就会张开(中医称为腠理开泄)而出大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这就是中医上所讲的伤津)。津伤后,出现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等症。人体的气依附于津液之中,大汗直流的,津伤的同时,气也津液一起的丢失所以气也伤了,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严重的还会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所以夏季的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如果有人的体质不是很好,天气过热体内的热气不能向外发散,出现昏倒时得及时的抢救,把伤暑者立即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头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同时做心脏的复苏按摩及用力点压“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来治疗。如果是大量的汗液流失,引起体内电解质的紊乱,要立刻送到医院输液,以纠正人体内的体液平衡。
      上述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主要多见的是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感觉的轻中暑为主,民间称为“发痧”。这种情况可以在人中、太阳等穴上涂点风油精,吃点藿香正气水、午时茶冲剂等中成药来治疗。但有的人一到夏天天气还没有很热时就常常中暑,整天头晕晕沉沉的,时不时的想吐,这主要是这种人的体质问题,这种人的体质大多体内湿气过重,湿气随热气上冲于头起的,主要得调理脾胃,把体内的湿气化开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说藿香正气水、午时茶等药是有很好的化湿作用,但这是治湿之“标”,湿气发生的根本是脾胃的虚弱(脾虚不化湿)和肾气的不足(肾主水,肾虚则无力化水)。所以对于这种体质的人,有必要花些时间来吃点健脾胃补肾化湿的中药,把人的体质从根本上得以纠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暑的问题。
       有的人素来体质较差(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到了夏天就常常见手脚痉挛(俗称抽筋),去看西医说是“缺钙”,吃了很多钙片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其实这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夏天过热,大量出汗,体内过多地丢失盐份而引起肌肉痉挛;另一种原因是这种人体素来脾肾两虚,中气不足引起的,脾肾两虚则不化湿,中气不足则无力运行气血的通畅,湿气阻碍了气血,使人体的局部得不到营养,从而痉挛。治疗时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如果有明显的大出汗史,则得多吃盐,体内的盐份得到补充就不痉挛了;如果是向来体质不好的人,则必须看医生,不能都以吃钙片来对待治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