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论语系列(一)

 yfpy1234 2013-04-01
 
  1、学习与实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是个牛人,一上来就讲学习。过去我们理解孔子说的是,学习了要时常复习下,这样才能学的更好,这是以前我老师就是这么讲的。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复习,没什么好玩的啊,为什么会“说”(快乐)呢?都知道,复习功课是很难受的,我就不喜欢,我喜欢看新鲜的东西,旧的看一遍就行了。要是照这个理解,孔子真是高人,居然能够复习温习到体会到快乐的境界。不过话说,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把“习”作为实践来理解。老孔这个人,不是纯粹的理论派,不像我周围很多同学,教人谈恋爱的时候特别能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现实中一看到女生,就哑火了。这是理论派的作风。老孔不这样,他估计是觉察到了他的弟子中有人想追女孩子而没有胆量,反而还大量发表各种恋爱理论,我身边的制衡哥就是如此,于是乎,他决定出来定个调子,那就是要实践。光说是不行的,追女孩子嘛,要做。所以,学习了理论,还要实践,要不断的实践,抓住时常出现的各种机会实践,这样,才好玩啊!这样呢,就很愉快了!老孔是这个意思。
  正是因为重视了实践,重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生活中才不断有各种新东西,让人高兴。朋友也是这样啊,哪一天,某个你在网上不断聊天的网友忽然要到你的城市来,那当然兴奋了,我就是啊!特别是他还能带一个单身美女来,那我一定得请吃饭逛街看风景的。这么一来,远方的朋友来,就特别高兴了。不过老孔的时代,网友是没有,笔友也可能没有,但是他游历四方的时候认识的那些朋友,忽然来了,也是同样的感觉。所以说,老孔这个人,虽然身在此处,但是心在四方,要不说他很厉害呢,周游列国,还有人不断接济他。
  但是这样,问题就来了,一方面要把学到的东西不断的实践下来,或者你觉得是不断的复习功课也行,另一方面,朋友来了,还有漂亮MM,能不紧张么,有的时候因紧张而烦躁起来也正常。这个时候,做点事情啊,看别人做事情说话啊,多少有些问题的,比如看见MM就说错话啦,或者MM说错话啦,怎么办呢?老孔一想,不能砸自己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名声啊,更不能指责MM的不对,是不是?所以,老孔就对弟子说,人家不知道嘛,你不要怪他,这样呢才是君子。其实啊,老孔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这样来给他自己一个台阶同时也给别人一个出口,对大家都有好处。现在经常也有人说这话,你一听就一下自己觉得人家是君子,有气度。其中还有个问题,就是老孔没有说,不知道什么,你才不要怪人家,这是个大问题。老孔没说明白,也就给了后人解读的空间。
  不要以为老孔是圣人,其实他和大家一样。但是老孔比大家聪明的是,他善于换位思考,于是乎他总能比其他人看的更多那么一点点,这样人家就觉得他牛逼啦。
  你看这一段,不就是讲恋爱么?老孔弟子太多了,而其光棍也比较多,这肯定不是个办法。老孔这么深一处浅一处地讲讲,弟子们,有悟性的,那,他就懂了。懂得了这个,搞搞学习不就更是简单的事情么。毕竟要说复习书本,那肯定比泡妞难,书是死的啊,人是活的啊。悟性不好的弟子,就不好办了,他真就回家翻书去了,不断温习功课,结果越读越死。追不到女朋友,只好追着老孔满世界跑了。
  现在很多人也这样,不懂得体悟,以为只要掌握方法就可以了,殊不知,方法背后有方法论,而方法论背后还有哲学理论作为基础支撑。不懂这个,就像是打渔人有张网,不会用,还是不行的;就是会用网了,不会懂得判断鱼群的习性,也是不行的。你看,老孔讲的很简单,但是道理很多,后面会有更多的方法论的东西和哲学的基础问题。
  2、述而不作
  今天谈一个小问题。大家可能都遇到过样的问题。
  我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讲论语,讲完了之后还以很羡慕牛人的姿态说,老孔这个人啊,太牛啦!他述而不作。我们问,什么意思呀?老师说,就是他只说不写啊。众学生就很惊叹,确实很牛逼啊!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文字的东西,还是怀有敬畏之情的。不要说别的,就说写作文吧,都觉得很难,为啥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认为文字是一个很神圣的东西,而我们那些流着的哈喇子固然是不合适像流水一样变成文字的。所以写点作业,都憋很久,然后才能写出来。我就是这么想的。反过来一想,那些牛人,能够说出来话就被记录成文,那该多么牛逼才行啊!
  那时候感觉老孔很牛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居然有人记录他的言语行为。这太不可思议了!你想想,一般人,就现在,要是你说话,你旁边一个人立马刷刷地开始记录,你不紧张么?我都紧张。毛主席还紧张呢,他开会就经常说,你不要记了。有的记录了的,散会了,他叫人把大家的笔记本没收。即便是会议的记录要发出来,他都要好好审查的。所以,说明,言语,当被记录成文字的时候,是一个巨大的转换,发生了很重要的意义。这里面的意义很多,以后再讲。
  这就是说,老孔这样,能够只说不写,有人记录,那确实也算是很牛逼的人啦!难怪我老师都那么羡慕。
  但是话说回来,我老师可能是真的误解他了。老孔说“述而不作”,其实,主要是指他自己做的事情,大部分是在叙述和评述前人的思想和作品,而自己不怎么创作。所以,“述”,是叙述、转述、编辑、整理的意思,而“作”,是创作的意思。老孔这话一说,感觉他也很谦虚了吧!他都只是在做一种整理、转述和传播的工作,还不敢说自己是创作,不然留下来的肯定是他的长篇大论了,那样也许就没人看啦!
  现在人,喜欢述也喜欢作,更重要的是,本来是述,却喜欢说成是自己的作。天天讲创作啦,写作啦,然后就是创新啦,等等。其实不过是一种掩耳盗铃罢了!哪里那么容易就创新,很多人以为天天就那么憋着尿瞪电脑,然后就能创新。怎么可能呢!特别是我接触的很多文科生,没有一点自由的精神和追求,对框架、秩序、纪律、教条等这些东西都非常的适应,我觉得这是搞不出什么创新的,要不我们怎么现在还在研究论语呢?老孔毕竟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我们现在却很多人,自大无比。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他因为信上帝才知道人的渺小,然后才知道自己不能自大。我说,我不信上帝,就是单单想想这广袤的宇宙,地球都如此之小,何况是一个小小的人呢,有什么可以让你自大呢?人啦,都有这个毛病,所以,心这个东西,是个奇怪的东西,仿佛既被宇宙包含,也包含宇宙。
  现在,我们还是要学习老孔的精神,谦虚点,勤奋点,认真点,不要天天大谈创新啥的,搞点实在的事情,老老实实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历史都会更有益处。但是心要放开,心要自由,思考要自由,大胆。老孔的述而不作这一条,我后面还会详细讲,今天只是开个头。
  3、从孝顺到造反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老孔的学生有子,在老孔谈了关于学习的看法后,提出了自己对孝悌和仁的本质的看法。这一段放在这里,其实是为后来老孔说关于仁的看法提供了一个引子。说白了,有子很懂得抛砖引玉,为老师先做个铺垫。有子年纪虽小,但是颇有城府和见地。
  有子说啊,有的人敬爱父母啊,对兄长也很好啊,然后这种人很少触犯上级或者上辈之人。不喜欢犯上的人,喜欢作乱的人,应该是没有的。
  有子在这里把犯上和作乱进行了一个关系研究。一方面,他指出了为人中,孝顺尊敬父母兄长上级等,直接关系到是否犯上。有子认为啊,孝顺的人啊,对兄长好的人,喜欢犯上的,估计很少。同样,有子说另一个方面,就是继续深入讲,不喜欢犯上,喜欢造反的人,基本上没有。
  我们看到了有子的逻辑关系:孝悌——犯上——作乱,他是从孝悌最终推到作乱这里来的,经过的是犯上,也就是说,孝悌作为一种个人道德和家庭道德,扩展的来说,是一种社区道德,最终能够维系这国家和社会的秩序,也就是保证不出现动乱出现。有子这里也隐含着,他希望通过孝悌的推行来稳定国家的秩序,保证不出现造反等动乱。
  所以,我们看到,有子这样的推论经历了一个秩序的变化,就是从对家庭秩序的挑战,从而过渡到对国家秩序的挑战这个层面来。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子这个人,其实暗含的观念是:家国同构。什么是家国同构?简单的说,就是家和国家的结构是一样,是同样的秩序为基础的。你这个人要是敢去挑战家庭的结构和秩序的话,那么你必然可能去挑战国家的秩序和结构,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对家庭秩序的维护,伦理道德等等,都是为了稳定一个家庭的秩序和内部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代中国的国家秩序实际上只是一个家庭的放大而已。这一点,提醒大家重视,就是这是有子做出那样一个推论的基础,就是有子本身已经有这个观念了,才会那样说的。
  后面,有子就过渡到君子身上了,有子说,君子要管的事情就是本质上事情,为啥呢,因为本确定了,道就生成了,就不愁了。这里有一个理解的问题,就是有子所谓的“本”和“道”应该在什么层面来理解呢?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层面来解读。第一个,就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讲,也就是涉及到西方讲的本质主义的问题,意思是,当我们确立了对本质的认识,就是事务的本质确定了,那么由本质而产生的那些规律啊、规范啊等等,也即是“道”,就自然形成了。要是按这种本质主义的理解,有子就是在谈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万物是否有本质呢?有子看来,肯定是有的,君子要抓住了本质,就抓住了事物发展变化相关的规律等东西,这样君子就懂得了对事务的认知和自己的行为的方式。所以说,君子务本。
  第二个,就是形而下的层面,有子的意思,可能是说,君子要注重基础工作,搞好了基础工作,就可以形成一种道,即一种风气一种习俗一种秩序。这样,君子的工作,重点在于搞好各种基础工作。这也就是实践层面的东西。有子直接谈到的实践的方式问题。上面第一个层面,实际上还是在认识的层面,在哲学观的层面。
  按照这两个不同的层面,我们看到,有子的观念中,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少有点唯物主义的思想的。谁说只有老外懂唯物主义呢?我看中国人很早就懂这个本质主义,进而有点唯物主义的味道了。
  有子最后说,孝顺父母啊,敬爱兄长啊,差不多就是“仁”的本义了吧。大家都知道,老孔这个人,三句话不离“仁”。仁,应当是他的核心思想。有子这个时候,在老孔面前开始卖弄自己对仁的理解了,他觉得“仁”的本义,差不多就是孝悌这个了。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回归,就是有子的论证,最后又回到了孝悌的层面,也就是经过了对秩序对国家对仁的理解后,回到了家庭的孝悌之上了。有子这种总结式的回归,其实就是最后告诉我们,他理解的观念中,什么秩序啊道德啊等等最终的实现还是在家庭之内。
  从这个角度来讲,有子的看法,一是有固定的背景认识的,就是对那个社会国家和家庭关系的判断,二是,有子还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确立自己对仁的理解,也就是看看他对老孔的理解对不对。
  有意思的是,老孔这个人,很奇怪,他从来不像我们现代的人一样,从正面给一个概念一个完备的定义,老孔喜欢从具体的层面说,哦,这个是仁,哦,那个不是仁,但很少从抽象的层面给一个完备的解释。实际上,他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从形而下的层面说,这个是仁那个不是仁。他给大家留下了很多的空间,让大家自己来想。你看,有子自己就开始定义了,结果呢,想必老孔是没怎么表态。就靠大家自己去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