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表象浅显,要义深奥,实乃中华第一书

 读书甚佳 2019-04-18
《论语》表象浅显,要义深奥,实乃中华第一书

以体裁和形式言,《论语》至为浅显,皆为日常之对话,无系统之论述,无玄妙之假设。众人被此表象所欺,认为《论语》不过尔尔。实则,《论语》表象浅显,要义深奥,且为人类文明最高级别之深奥,因其主旨在阐述和维护人之绝对独立和自由之地位。

何谓绝对之独立和自由?乃心之层面的独立和自由,即心的独立和心的自由。我称之为“心性独立”和“心性自由”。人之行事,仅遵循自己内心之真实意愿,不屈从任何外界之压力和诱惑。

《论语 阳货》: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乃孔子之弟子,他认为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应该压缩。但是孔子认为三年之孝期是适当的,乃“天下之通丧”。但是,在这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上,且身为宰我之师,孔子却无丝毫强制性、权威性,而对宰我表现出最大程度的尊重。孔子认为,行不行“三年之丧”完全取决于宰我的自身的意愿和判断,其判断的标准是“安”否,即是否“心安”。只要自己心安了,就可以去做。

“三年之丧”是礼。显然,在“礼”与“心”之间,孔子以“心”为本,而“礼”为末,礼本于心。人是为“心安”而行礼,而非让心屈从礼。人心乃思考判断之主体,而礼则为心之思考判断对象。

《论语》表象浅显,要义深奥,实乃中华第一书

《论语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之帅之所以可夺,因其是属物的、外在的,是有条件的。三军之帅位的基础在其军队,而再强大的军队也是可以战胜的。军队一破,帅位自然被夺。匹夫之志之所以不可夺,因其是属心的、内在的,是无条件的。只要匹夫坚持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外部力量就无法去改变,这是绝对的。你至多可以夺其命,但依然不可改变其判断和选择,不可改变其意志。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实乃对孔子这句话进一步阐发。

这就是绝对的“心性独立”和“心性自由”。人心的思考和判断具备绝对独立和自由的主体性。

《论语 为政》: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孝乎惟孝”就是孝,“友于兄弟”就是悌。“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说,“孝悌”是政治的基础,政治不过是孝悌的推广。“孝”就是正确处理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悌”就是正确处理兄弟同辈的关系。只要所有的人都做到孝悌了,做到与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兄弟同辈的和谐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就自然呈现良好秩序,实现天下大治。

孝、悌都是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原则。儒家认为整个社会的秩序,不过是一张由所有人组成的关系网,其基本单位是二人关系。整个关系网的和谐有序,不过是所有的二人关系和谐有序的自然效果。因此,儒家将整个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就化约为二人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二人关系,也就成为儒家研究核心。甚至直接用“二人”来构成一个字“仁”。孔子对“仁”非常重视,孟子则直接将政治定义成“仁政”。

事实上,孔子和儒家以二人关系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以二人关系的视角来看待人的。因此,孟子直接说“仁也者人也”。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一定处于与别人的关系之中,人一定是“关系人”。不存在与别人隔绝的无关系的个人。

因此,“仁”的本质含义就是正确处理二人关系的基本原则。二人关系又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整个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的基石,因此,政治就是“仁政”。

“仁”的基础在相互理解,将心比心。因此,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里仁》)“忠”为“中心”,即合乎自己的心,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恕”为“如心”,即将别人的心当成自己的心,去体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基于“忠恕”原则的。

这样,二人关系的基石则在“心”上,政治秩序的基石也是在“心”上。政治秩序不过是“心性自由”的结果。“忠”是自己保持“心性自由”,“恕”则是让对方也“心性自由”。二人关系的和谐就是使得二人都处于“心性自由”的状态。这样就在个人“心性自由”与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实现完美统一。

将政治、社会秩序的基石放置在个人的心性之上,是中国传统最基本的政治学原理。这是一种既没有任何宗教迷信色彩,又没有任何暴力专制色彩的政治理念,也是真正的、纯粹的政治。这种政治形态和政治理念,唯有中国有,唯有儒家有,唯有孔子将其用浅显的语言将其说明,并且在礼崩乐坏之际,而不畏艰辛和社会的冷嘲热讽,而坚持和弘扬之。

《论语》表象浅显,要义深奥,实乃中华第一书

心的主要功能是思考,包括判断和选择。人的主体性,表现在心的主体上,表现在“心性自由”上,而“心性自由”则具体表现在独立自由地思考上、判断选择上。如何做好思考,做好判断和选择恶,孔子也给出了方法。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 子罕》)“权”就是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进行判断和选择。这个排序意味着“权”比“道”更重要,因为“权”是对“道”的落实、执行。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 里仁》)“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子罕》)这两句话都是在强调,一个人自身如何做到思考的独立,做到判断和选择的独立。“无适”就是不要机械地赞同什么,“无莫”就是不要机械地否定什么,“义之于比”,就是要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抛弃个人的偏见和成见,以确保自己的思考不受干扰。

《论语》表象浅显,要义深奥,实乃中华第一书

《中庸》: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这段话也是对如何保持思考独立性的一个说明。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才是是真正的强,超越北方的暴力之强,也超越南方的隐忍之强。“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保持独立,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

总之,《论语》和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在确立个人的绝对的主体地位,即确立“心性独立”和“心性自由”。孔子认为,“心性自由”不仅是个人的真自由,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实现良好秩序的基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