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论事物如何变化,只要能抓住不变的核心和要领,成功就很容易

 百花A彩虹 2022-11-20 发布于江苏

老年人就象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峰,他是宁静的,因为风暴已经过去了。所有需要知道的他都已经知道了,没有留下更多的东西需要知道。

如果我们也能拥有像老年人一样的经历,我们的自我就已经在路上的某个地方被放下了,因为自我是一个负担,有了自我这个负担,我们就无法达到顶峰。

文章图片1

在我们走向顶峰的时候,我们必须逐步地、渐渐地放下每一样东西,最后的顶峰是在我们也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时候达到的。我们作为一个“无”达到顶峰,因为在生命最后的阶段里,甚至“有”也变成了一种负担。

老子在《道德经》中谈“玄”论“道”时,他就说“无”品“有”,就开宗明义揭示了全书的中心论旨。“道”是天地的始基和万物的本源,就其潜在的无限可能性而言它是“无”,就其生成天地化育万物而言它是“有”。“无”与“有”是“道”的一体两面,老子说它们“同出而异名”,“无”指“道”之体,“有”言“道”之用。

我们的生活需要面对的是“有”,怎么处理“有”,那就需要我们讲德,而不是讲道。对于人类的有限认知来说德就是道。

这句话估计很多人理解不了,我再简单地说一下,德是处理“有”的一种态度,当你可以做到圣人之德或者玄德。什么是圣人之德?什么是玄德?我们只有自己去翻《道德经》才能搞明白。

实际上,我们就将“有”破了,“有”破了之后就是无。因为无和有是先后关系。这个破不是扔掉的意思,而是看穿,正如我们看穿墙壁,自然就可以看到砖头了。

我这样的说法,自然会有认同的,也就存在着反驳的,甚至是持中立这样的人也就会存在着。这也是老子为什么说他的《道德经》出来肯定会出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不是说上士好,下士不好,因为“有”出来就会有三种态度的存在,这是不可避免。

正如一个名人,不可能所有人都认同的,总有人反感或没兴趣的。我写的文章也一样,肯定有人骂,有人认同,还有人看完没感觉。

这个定律是很重要的,当我们遇到一个人说我得“道”了,这个人肯定没有得道,因为他一直将道当作有。

我们只有破了有,进入无,再破无才能得道。

这样我们从逻辑上就可以去推论了。事实上,我们破“有”的过程就是修行。

“道”是《老子》一书的中心论旨,因而尽管老子反复说“道”不可言说,但他仍免不了要反复说“道”。《老子》中言说“道”的次数最多,全书八十一章几乎章章说“道”,前后“道”字共出现73次。

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参透了“道”背后的智慧:比如我们经常说做人要“居安思危”,也要“居危思安”,意思是:当你安全的时候,你要明白这安全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要主动去思考危险的地方在哪里?

同样的逻辑,当我们危险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危险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要主动去思考危险背后的机会在哪里?

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福祸。”其实《道德经》全书诠释的就是一个字:“道”。

在东方的两位智慧之人的世界里,孔子和老子对“道”都是极其重视的,在《论语》中出现了72次,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3次,其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对于“道”字的运用是符合其时代所赋予的意义(引申义)基础之上开展的,不外乎是“人道”与“天道”延续。

《论语》当中出现的“道”字,反映了春秋时期“道”字的各种不同的词性、意义与用法。“道”字在《论语》当中共出现数十次之多,除了《乡党》、《尧曰》两篇之外,《论语》二十篇之中共有十八篇论及“道”,例如《论语·里仁》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雍也》的“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以及《论语·卫灵公》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由此可见,孔子对“道”的高度重视。孔子一生,实际上正是他追求“道”、实践“道”并且弘扬“道”的历程。仔细探究“道”意义及其价值所在,实为解读孔子学说的不二法门。由上文所引孔子论“道”之语来看,一般语意的“道”包含文字使用初期原始意义的“道”,后引申而为动词意义的“道”以及引申而为其他名词意义的“道”。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处于阴与阳的不断转化中,所谓“否极泰来,苦尽甘来,”都是这个“道”理。

再比如,这个社会也有两套秩序,一套是“显性秩序”,一套是“隐性秩序”。

“显性秩序”是普罗大众的,教我们安安稳稳过好这一生,让我们不要多想。

“隐性秩序”是少数人独享的,传内不传外,他们偷偷操控世界的运转。

我们平时在培训课堂、短视频、大众书籍里看到的,都只不过是安抚芸芸众生的心灵鸡汤。而像帝王术、绝学、天机、真相等等,永远不可能在普罗大众中流传。

为何我们都在喝“鸡汤”,却看不到“真相”?因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相”从古至今都是少数人才能掌握的。更何况:鸡肉都被少数人吃掉了,所以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只能喝鸡汤。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发现了这两套秩序的关系。

“显性秩序”浮在表面,围绕“道德”展开,人人都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号和嘴里。

“隐性秩序”潜在水下,围绕“利益”展开,人人都只做不说,只应用于实际行动。

所谓“透过表象看本质”,就是指要穿过“显性秩序”去窥见“隐性秩序”。

我们看到的公平正义都是表象,社会的本质其实是弱肉强食。

所谓“看破不说破”,指的就是“隐性秩序”只可被默默使用,但千万不能说出来,一说就会惹祸上身。

“显性秩序”是一个幌子,是大家互相标榜的口号,我们要是完全按照这套秩序行事,必定会一事无成,而且被大家嘲笑。

“隐性秩序”才是“本质”,我们直接用就行了,要是非要把它说穿,就破坏了这两套秩序相辅相成的结构,肯定要受到惩罚。

因此,很多真话是不能说的,我们只要说出来马上就有灾难,因为我们破坏了整个社会的运转秩序。

佛曰:不可说。我们要想推导事情的进展或者看透一个人,不能用“显性秩序”,必须要用“隐性秩序”。由于“隐性秩序”的维系都是靠“利益”,所以这套方法也叫“利益分析法”。

所谓“利益分析法”,就是每遇见一件事,要迅速切割成不同的利益方,用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推导每个人的行为,千万不要被他们满口的仁义道德所迷惑。

切记:决定我们的前途和命运的,表面上看是能力和机遇,其实是看他和谁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看他代表了谁的利益。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些风光人物,基本都是利益团体操控的玩偶。

弄懂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能瞬间想通之前很多想不通的事:比如,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是嘴里一套心里一套,很虚伪。但是这种人往往在社会上混得开。

为什么做实事的人往往总是吃亏?因为他们做事遵循了“显性秩序”,但“显性秩序”是只能说而不能做的。

为什么说实话的人往往到处碰壁?因为他们把“隐性秩序”说了出来,但“隐性秩序”是只能做而不能说的。

这就是“道”的运用,人一旦”得道“,就像开了挂一样。你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无论事物变化多端,我们总能看到不变的核心,从而抓住精髓和要领。

“道”是一种高维智慧,“得道”之后你可以随时能升级自己的维度,从而形成一种“抽离感”,让高维的自己看着低维的自己在“行动”,这样就可以随时纠正自己,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可以让我们从高维俯瞰自己,俯瞰众生。

文章图片3

人得道之后就看清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这种人的人生从此只能自己做主了,因为没有人再能给他们提供鸡汤了。

“道”存在于耳闻目见的现象世界之外,往深处说真的是“玄之又玄”,对于它的存在特征,老子时而用“惚恍”“窈冥”和“混成”来加以形容,时而又用“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来加以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浑沌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必须了解最初的历史,才能参透“道”的规律。

在这里老子所描述的是“道”体的。老子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老子所描述的“道”是虚无飘渺的,是不可感知的,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在这里,老子为我们提出了三个带有悬念的命题,即所谓“夷”、“希”、“微”,它们分别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摸的没有形体的东西,也就是无形、无声、无状的东西,老子认为这些无形、无声、无状的东西根本不能追根问底,但是它们却可以浑然而为一体。

混元初判道如先,常有常无得自然;

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

大道就是那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它无法用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锁感知。希、夷、微这三个概念无法穷究道的本源和真正的内涵,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一"。道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在一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是说看不见的名“没有”。老子所说的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要人看到“没有”,看到“空无”。我们从认识有形到认识无形,本身的形状也渐渐扩大。

老子说“听之不闻,名曰希”,是说听不到的叫”“寂静”。老子所说的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要人听“寂静”,听到无声之声。老子在另一处说“大音希声”,是说最大的声音充盈世界,以至听不见。比如人睡在夜晚的海船上,开始时听见波涛,渐渐地也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样,我们就知寂静其实是一种声音,正如寂寞其实是一种语言;之所以让人感觉不到寂静的声响,是因为它已完全占据我们的心灵,合二为一。

老子说“抟之不得,名曰微”,是说捉不到的叫“微茫”。老子所说的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捉到微茫。微茫如暮色,仿佛不可触摸,其实人走在暮色中,全身都是喜色。

老子说它们确实存在但却无法命名,因为它们缺少可以进行比拟的对立或等同物;而且同时,它们也没有形状、没有表象、没有标记,只不过就是一个混沌的存在。

按照老子的理论,这个不能言说的东西,就是“道”,老子认为大道就是那个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摸也摸不着,无法用我们人类的感官去感觉,只有用意识去体会;无法以概念来分析和判断,只能以精神来接近的自然规律。因此夷、希、微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描绘词,无法以它们来探索大道的本源,也无法真正了解大道。

文章图片4

因为大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存在于冥冥之中,是变化的,是无影无形、无声无息的。它没有光亮和黑暗,没有前进与退后,没有停止与运动。可以说它没有丝毫的相对性,它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当你感觉到它的存在,似乎可以把握到时,它却又忽然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前无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没有最贴切的概念来概括它,因此把它叫作“惚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迎之不见其首”,指看不见开头。“随之不见其后”,指找不到结尾。看不见开头并不是没有开头,而是开头太乱或太远。找不到结尾并不是没有结尾,而是结尾太远或出乎意料。

这段话,有点玄。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子认为世界是有运动规律的,不论我们认识与否,它都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应受表象所迷惑,应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同时我们做大事时,自身清清楚楚,却只让人看到该看到的部分,瞒天过海,示假隐真,才可成就事业。

其实,老子探讨客体世界的本质,是建立在个体分折与整体思维基础上的综合,是分折与综合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模糊思维中的有序思维,并力图予以整体地把握。他把古往今来宇宙万物的变化,都纳入道的范畴进行思维,把规律从浑沌的总体中整理出来,使之清淅化和有序化。而客观世界的起始和终结,却实在是难以见知,所以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严复说:“见首见尾,必有穷之物;道与宇宙,皆无穷者也,何由见之?”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种状态、景象是对心灵而言的,对自我而言则“无状”、“无象”。之所以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说的。

为什么说无形无状的“道”其中有“物”有“精”有“信”呢?“道”既无形象又无声色,既不可道又不可名,因而老子说“道”是“无”;但它又生成天地孕育万物,所以老子又说“道”为“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子首先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对道进行了探索。探索的结论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最终又周而复始又回归于“无”的状态。那么何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的诗,被誉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写的是自然景物,却在赞叹一幅画。远看山有色却看不见色,有山泉淙淙走近后却什么也听不到。寥寥几字,山色、水声在有、无之间灵动,读者美丽的想象与实景交织转换。似有还无,亦幻亦真。

老子也籍此告诫我们不要过于迷信于我们自己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我们未看到的未听到的,未触及到的未必不存在。老子在本书第六十四章中所写到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要告诫我们要提前预见问题,预判风险,尽早采取预防措施。这里所说的预见和预判就是发生在我们亲眼所见之前。

关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说把握住早已存在的道,以驾驭当今的事物,也能认识宇宙久远的起始,这就是道的规律。老子藉此昭示了大道可突破时间与空间,她恒久不变,历久弥新。这就是大道的超越性。老子藉此同时告诫世人大道虽神秘不可捉摸,但仍可用心去体悟,从古至今,很多圣哲的思想、言行已经暗合道妙,从他们身上可以效法如何行道,用以驾驭当前的一切。

老子藉由此告诫我们大道虽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哦,但她是真实不虚的存在,从亘古洪荒一直到我们生活的今天,她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创生了一切,主宰着一切。她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从本章我们不难看出对“道”的描述,老子已近乎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尽管如此,大慈大悲的老子先生还是在本章末给我们留下了线索,世间有圣哲能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然而,如何才能做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呢,老子在本书第十六章给出了答案,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就是说要内心恬淡虚无沉静,言行清静无为到了极致,以天地万物为师,以史为鉴。

文章图片5

看来,我们还应该体察到大道的另一个特质,就是决不放纵,谦虚恭顺,了解这一点的人会将自己处在一个宾客的位置上,决不会喧宾夺主,飞扬跋扈,待人接特都会表现出礼让谦虚的风范。而从这一点来看,了解道的人对人对事都会像冰雪融化一样自然,决不强求和蛮干,也无所挂牵,让与其接触的感到春风拂柳般的自在舒适。

正如明朝洪应明先生所写到的“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意思是说在风平宁静的安定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在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中,才能体会人性的本来面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