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雨清明时

 昵称535749 2013-04-03
发布于2013-04-02 

    清明,是我国颇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何为清明?起初它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诗经》上歌颂到:“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后来,“清明”被定为我国夏历上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据《玉海》记载:“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清明时候,正如《岁时百问》所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阳春三月,风和日暖,天朗气清,正是耕耘播种的好时节。
 

    清明成为节日,起始于春秋时代。力助晋文公重耳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介山。为了寻迫他出山做官,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而烧死。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每年届时祭奠介子推,并禁火三日,不吃烟火食,“以志吾过,且旌(表扬)善人”。从此清明前夕有“寒食节”,成为急死扫墓的日子。后来人们逐渐将清明同寒食并称。自秦汉开始,民间普遍兴起清明节纪念活动,到唐代时更为盛行。除了祭祀扫墓,还有荡秋千、放风筝、踢球、斗鸡等活动,历代承效,传为习俗。正如杜甫诗中所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清明踏青,即春游,古时候称之“探春”、“寻春”,也是从唐宋时普遍盛行。《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据传,唐高宗三月三日游春于渭阳,熏香沐浴后,“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这是清明折柳、戴柳的开端。但是江南老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成为一句成语,也是清明植树活动的起源。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文人墨客在清明踏青时,触景生情,见物感怀,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
 
    唐代诗人张继在《闾门即事》一诗中写道:“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倾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见新烟。”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与张诗相比,宋代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显得清亮明丽、生机勃勃:“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西湖苏堤美妙的春景和人们游春的生动场面。
 
    当然,有关清明的诗作,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杜牧的《寒食》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趣的是,有人改动标点,将这首诗重新断句后,竟然成了一阕绝妙的词:“清明时节,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