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引发的生命教育

 长林悠草 2013-04-03

http://blog.ci123.com/cui_huafang/entry/1120246

清明节引发的生命教育

    

 

  清明节带格格去扫墓,格格爬上山后,先看到了头顶上正在飘移的云,她说:“妈妈,你看,云是有生命的,她在动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格格正处于于泛灵论阶段,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我不知道“有生命”这个词是什么时候进入格格的脑袋的,于是顺便说:“是呀,云是有生命的,她正在动呢。人有生命的时候会动的,如果人死了,就一动不动,永远地睡着了。”

  格格似乎没有反应。我也就不说了。

    

 

  过了一会,格格看到坟墓,说:“妈妈,这个城堡可真不错!”(孩子对坟墓并没有恐惧感,而是联想到图画书中的城堡,这反而让我有一种轻松的感觉。)

  格格说:“为什么住在里面?”

  我说:“因为,太太年纪大了,死了。就住在里面。”

  格格围着坟墓看了看,说:“那他是从哪里进去的,怎么没有门呢?妈妈,门在哪里?我也想进去看看。”(心理学研究发现,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我指着碑说:“这个就是门。现在,门已经关上了。太太出不来,我们也进不去。因为现在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他们的世界叫天堂,我们的世界叫人间。他们出不来,我们也进不去。但是,门上写着,谁谁谁住在这里,我们每年都可以到这里来看望他们。”

    

 

  换了一个坟墓,格格又问:“这里住的是谁?”

  我说:“你叫外婆,是外公的姐姐。”

  格格说:“是我的外公的姐姐吗?”

  “是的。”我告诉她。

  格格又指着旁边的坟墓说:“那这里是谁的姐姐?”(孩子就是孩子,关注点并不是死亡的人,而是什么人。)

  我说:“妈妈也不知道,这里住的是别人,我们不认识的人。”

  

  格格又问:“妈妈,人死了都要住在这里吗?”(终于问到关键问题了。)

  我说:“是的。”

  格格说:“妈妈,你死了也会住在这里吗?”(迅速联想到自己最亲密的人)

  我说:“妈妈如果死了,可能也要住在一个小盒子里,盒子上写着妈妈的名字。”

  格格说:“妈妈,我不要你死,你要你一直和我一起住在宁波。”

  我说:“妈妈现在不会死,而且妈妈也不想死,因为我还有这么可爱的一个女儿呢,我要和她一起生活。”(我想传递给格格对生的希望。)

  格格满意地点点头,说:“恩。”

  我又说:“所以,妈妈要照顾好自己,多吃饭,多休息,不生病,让自己活得更健康一些。你也要这样做,好吗?”

  格格说:“好的。”

  我说:“格格不仅要爱妈妈,也要爱爸爸,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让我们都好好地活着。”

  格格似懂非懂地:“恩。”(不管孩子懂不懂,我只是想让她知道,生命是珍贵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爱,乐观地生活。)

 

  扫墓回家后,格格又对我说:“妈妈,人死后会变成大公鸡的,是吧?”(这表明,孩子往往会主动去思考一个问题。)

  我反问:“为什么会变成大公鸡?”(我当时不知道格格为什么会这么说,只得用反问来探求她内心的想法。)

  格格说:“因为罗罗鸟的哥哥们死后都变成了大公鸡,他们天天叫醒太阳公公。”(哦,原来是因为看过童话剧《太阳鸟》了。

  我说:“哦,是这样!”(我不想再解释什么,既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让她先保留这种美好的想法吧。)

  格格又说:“妈妈,你死后也会变成大公鸡的,我相信。”

  看着格格一脸认真的样子,我微笑着说:“好的,妈妈如果死了,一定要努力变成一只大公鸡。”(与孩子多讨论是不是要变成大公鸡是没有意义的,等孩子长大了,她自然会懂的。)

   

  下午,带格格去四明山烈士陵园玩。

 
 

  格格又看到了坟墓,问:“妈妈,这也是坟墓吗?这里住的是谁?”

  我说:“这里住的是我们不认识的叔叔阿姨们。”

  格格又问:“他们也死了吗?”

  我说:“恩,他们因为和坏人作斗争才牺牲的。你看过书,有些人是坏蛋,专门欺负别人,这些叔叔阿姨就帮助人们打坏蛋,结果却被坏蛋打死了。这样的死去的人,我们说他们牺牲了,他们就像青蛙弗洛格一样(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是英雄。”

  格格点了点头。

   

  回家后,格格这样告诉外公:“外公,公园里许多叔叔阿姨打坏人牺牲了。 ”

  然后,格格又说:“妈妈,我想再看看弗洛格鸟儿在歌唱的书。”(这本书是格格2岁左右看的,当时也问到了什么是死,我向她解释:死就是永远睡着了,再也醒不过来,不会说话,不会动了。)

  我说:“书在家里,回家后妈妈再给你讲。”

  可是格格说:“妈妈,你用嘴巴讲吧。(意思就是不看书,凭自己的记忆来讲)”

  我有点为难,然后点了点头。

  于是,我以弗洛格为主角,给格格编了许多小故事,故事讲述了造成死亡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年经大了老死,生大病冶不好而死,外出遇车祸而死,误食毒物而死,一个人游泳溺水而死,乱用火着火而死,玩煤气中毒而死。。。。。。

  今天,格格还要我编弗洛格怎么死的故事,于是,又编了许多死亡的可能原因。。。。。。我的想法是,让孩子了解一些可能造成死亡的原因,其实只是想让她明白,生命是脆弱的,要懂得自我保护,珍爱自己的生命。

   

  有些妈妈说:“这么小的孩子,有必要告诉孩子这么多关于死的问题吗?”

  是的,如果仅仅是告诉孩子死亡的问题,未免把生命教育的看得太狭隘了。

  生命教育其实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一般来说,生命教育由生存教育、发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几部分构成。

  生存教育,即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爱惜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生命也是极其脆弱的。因此,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死亡教育是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孩子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进而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世界上的各种生命。

  发展生命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懂得快乐地生活,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进行生命教育?

  首先,要向孩子解释生命的诞生

  “我从哪里来?”基本上是每个孩子都会问的问题。当孩子问了这个问题时,其实,孩子已经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生命起源了。这时候,父母必须给予孩子正面的、正确的解释,帮助孩子了解生命的起源。

  格格20个月后的一天,无意当中看到了我肚子上的那道刀口,当她用小手来抚摸这道刀口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对她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机会。

  于是,我告诉她:“这是宝宝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一个门。”

  格格一听就来劲了,用小手指来抚摸我的刀口。

  我又说:“爸爸和妈妈很相爱,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宝宝。于是,爸爸把种子放进了妈妈的肚子里,和妈妈的种子一起变成了一个小宝宝。这个小宝宝就是你。你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呀长呀,长得很大了,妈妈的肚子住不下了,于是,妈妈到医院里请医生帮忙把你取出来了。”

  我发现,孩子对于自己的诞生非常有自豪感。后来,我每次说:“有一个小宝宝是爸爸妈妈爱的种子,你知道她是谁吗?”格格就会指着自己说:“是我,是我!”

  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诞生,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其次,应该让孩子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

  生命是如何成长的,这个过程必须让孩子明白。

  最好的办法是与孩子一起翻阅孩子小时候的照片及视频,让孩子看看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和孩子讲讲他小时候的趣事,让孩子通过对比感知成长的快乐。

  格格特别喜欢看自己小时候学走路和学说话的两段视频。然后还学着小时候的样子,说:“妈妈,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

  格格最近特别痴迷于说:“‘哇哇,我要吃奶,我要吃奶。’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我故意说:“那好吧,来妈妈这里吃奶吧!”

  格格说:“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不吃妈妈的奶了,吃米饭了!”

  其实,每位妈妈为孩子写成长博客,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都是让孩子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好资源。

  当然,也可以借助其他事物让孩子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比如,可以让孩子种植一颗属于自己的植物,并观察植物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凋零的生命周期。

  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家里饲养一些小动物,比如,小金鱼、蚕宝宝等。通过观察小动物的成长镇宅中,可以让孩子感知到生命的历程。

  我们家先后饲养过金鱼、蚕、乌龟、鹦鹉等。这些小动物,都是格格最珍爱的玩伴。孩子在感受它们成长和死亡时,其实也在体会一个生命的过程。

  带年幼的孩子外出时,如果孩子出现不爱惜生物,破坏环境的举止时,也可以借助泛灵论告诉孩子,这些事物其实有生命的,我们不应该破坏。

    

 

  最后,应该让孩子直面生命的消亡

  在我们传统的思维中,从来都是很忌讳谈论死亡的,更别说与孩子谈论死亡。在我的印象当中,我直到初中,还是十分惧怕死者。这其实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

   

  生命是脆弱的,生命的消亡往往是我们不愿意让孩子直面的,但是,孩子有权利去面对这些。记得教育专家卢勤讲过一件事情,当时卢勤的母亲病危,卢勤的儿子住校学习,学业正忙。于是,卢勤没有在母亲病危的那刻把儿子叫来。结果当儿子赶到的时候,姥姥已经过世了。为此,卢勤的儿子非常伤感,认为母亲的做法是不对的,让他失去了陪伴姥姥走完人生的机会。

  格格2周岁多点,恰遇我的一位大伯过世,我带她参加了葬礼。其实当时也有点犹豫要不要带孩子参加。后来还是参加了,当然,格格没有完全参加葬礼的全过程,只是感受了一下氛围。

  当时,格格已经阅读过弗洛格鸟儿在歌唱》的书了,格格知道了人死了怎么样,不过,她还是问到:“人为什么要死呢?”

  当时我向她解释:“就像在一个森林里,小树要长出来,大树就要死亡。”格格好像很容易就接受了。

  带孩子扫墓其实也是直面死亡的一种做法。适宜地向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学会接受死亡,不惧怕死亡,这其实也是乐观面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生命教育绘本也是帮助孩子面对死亡的载体。清明节推荐20本生命主题绘本

  格格虽然才3岁多,但我发现,说到死亡,她现在基本上是不惧怕的,我觉得,这种状态对她的成长应该是有利的。

  这两天,格格一直在问我:“人为什么会死呢?”。我想,我不仅需要向她解释与死亡有关的问题,更重要的,可能是要让她明白,人活着就要开心快乐,乐观面对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珍爱生命,珍爱环境。只有让孩子心中充满了爱,生命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小贴士:

  由于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孩子表现出很惧怕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教育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