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最温暖的死亡教育

 围龙亲子 2018-05-07

前段时间出行,回老家路上无意中撞见了一列送葬队伍,敲锣打鼓吹唢呐,浩浩荡荡的几十个人。当时坐在车上的小洋仔不禁好奇地问,他们在干什么呀,他们穿的衣服好奇怪,那个长长的东西是什么呀……小孩子是天性使然的好奇,大人却是禁不住的恐慌。洋爸赶紧把小洋仔推到我怀里,一边摁住他的头一边嚷着不许看,小孩子啥都不懂,只能拼命地哭,还很委屈地说我只是想看看是什么呀。当时我的心里是既心疼又纠结,想着是不是该给孩子普及一下死亡教育了。

 


《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冷冰冰的词语,是一个不能轻易触碰的禁区。我们对死亡的描述永远都是美好的,措辞永远都是严谨无误的。薨、仙逝、正寝、返真、圆寂……都是把死亡推到了一个高度,仿佛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的身份和地位象征。殊不知,对死亡越是忌口,死亡对人的伤害就越大,特别是我们最想保护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孩子问起和死亡有关的问题时,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或者避而不谈,或者直接转移话题。因为我们所谓的保护欲,导致在谈及这个话题时总想着孩子会害怕,会恐惧。认为孩子还小,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不应该充斥太多悲伤和黑暗的东西。然而作为妈妈,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其实我一点也不怕孩子知道“死”,我最害怕的反而是孩子不知道“死”。

对死亡的害怕、恐惧。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动画片,只要出现了一个人死亡,镜头一定是电闪雷鸣、刮风下雨,时间一定是晚上,背景音乐一定是凄凉哀伤的。这在无意识中就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孩子会因此对死亡产生害怕和恐惧的心理。

对生命的漠然、无视。对死亡教育的忽视,导致孩子不懂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懂得如何珍惜生命,更谈不上生命的意义和厚度。有数据表明,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这个数字带来的后果不得不让人深思。记得我读高中时的一个同学,父母在外经商,家里爷爷奶奶疏于管教,导致他经常自残,觉得割脉是一件很好玩挺刺激的事。还有欺负弱小同学,虐待小动物,诸如此例,数不胜数。


 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死亡教育?

 匈牙利的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在1948年研究了3783-12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结果发现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不一致。

  0- 3  孩子对死亡还没有概念,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家长在这个时候不要刻意的跟孩子谈起死亡。

 3- 5  孩子对死亡有了朦胧的概念,但认为死亡是可以逆转的,只是暂时离开。

  5- 9  孩子开始接受死亡的概念,经常会问死亡的相关问题,家长应该直       接面对,正面回答引导。

  9-18 随着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孩子对死亡有了成熟的认知,知道了死亡是人生必经阶段。

 

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死亡。

在对死亡进行描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死亡给美好化,经常可以听到的说法就是:

他睡觉了。孩子会有疑问,那他睡着了,为什么一直都醒不过来呢,如果我睡着了,会不会也醒不过来了呢。这样孩子就会对睡觉产生恐惧

他去了很远的地方。孩子也会问,他去了那么远的地方,为什么不回来看我,他是不是不想见我了,不爱我了,如果这个人跟孩子的关系比较亲密,那孩子的反抗情绪就会更加严重,进而由爱生恨,直接影响了孩子跟死者之间的情感关系。

 他去了天堂,那里没有痛苦,只有快乐。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孩子来说,这种说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他就会产生逃避心理,特别是小学生,遇到学习压力大,考试不及格,排名不理想时,就会想着逃到大人曾经说过的天堂,进而产生自杀倾向。

在面对孩子关于什么是死亡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正面回答,比如跟孩子描述说“呼吸停止了、心跳停止了、不能吃饭了、不能思考了……”,直接正面地跟孩子描述死亡的症状,让孩子对死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用具体的现象描绘死亡。

我们身边大自然有很多例子可以给孩子们解释生命从开始到死亡的一个过程。比如说种子、小草、大树的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到枯萎,慢慢地和泥土合为一体,又重归大自然的过程。还有网上看到的一个很温馨的比喻,妈妈把人生比作了滑滑梯的过程,“玩滑梯的时候是要排队的,而人就像坐滑梯一样,会慢慢下降,慢慢变老,等到落地,就要起身走开,不然会挡住后面玩的小朋友。那外公去哪儿了呢?外公变成小朋友到后面重新排队去了。”

或者出去外面玩,遇见孕妇的时候,可以跟小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的肚子是不是鼓起来啦,里面有个小宝宝,你小时候也是这样在妈妈肚子里的,这是生命的开始。借这个机会也可以跟孩子讨论一下他是从哪里来的问题。

3、借助绘本跟孩子解释。

绘本通过一些简单的图画和故事,生动直观地给孩子描绘一个简单的道理,孩子更容易接受。比如《祝你生日快乐》《爷爷变成了幽灵》《爸爸的围巾》《汤姆的外公去世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片叶子落下来》《奶奶回来了》《我永远爱你》。


4、给孩子正向的引导。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我们应该给孩子多讲解一些爱,一些真善美的东西。其实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远远超于我们的想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其实已经接触了很多“死亡”的事例,比如花谢叶落、小草枯萎、大树死亡、小鸟死亡等,他们心里对死亡已经有了模糊的概念,只是这种概念不明不白,他们还有特别多的疑惑和不解。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怎样去引导孩子,把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比如将死亡仪式化,给身边的小草树木动物的死亡等搞一个仪式,让孩子直面死亡,接触死亡,进而了解死亡。

5、要适当的引导孩子抒发悲伤情绪。

有本书叫《死亡的清单》,里面提到了“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心跳停止,呼吸消逝,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在追悼会上,人们宣布你的个体生命逝去了,人际网络消失了;

第三次:被活着的所有人遗忘了,于是,你就真正的死去。

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说法,跟孩子解释,只有被大家遗忘的人,才是真正的死去了,帮助孩子更好的宣泄情绪。也可以通过一些电影,如《寻梦环游记》,或者借扫墓、参观烈士陵园的契机,现场跟孩子讲解死亡。

 

死亡教育,不仅仅是一场爱的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式,给孩子最温暖的死亡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