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对幼童的生死之问,你准备好了吗?

 闲谈集锦 2018-04-05



 1 


清明在即,我们要带着孩子去扫墓祭祀先祖,那么对幼童的生死之问,你准备好了吗? 

                                

家长被孩子问及什么是死亡的时候,应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避而不谈型: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欣欣妈妈的母亲在她大一那年车祸去世了。她孩子三岁的时候,有一天孩子跑回家问:妈妈,我的外婆去哪里了?人家小朋友都有外婆,为什么我没有?


欣欣妈妈解释:“外婆去世了,你再也见不到了”。对孩子的继续追问:“什么是去世,为什么见不到,那爷爷奶奶会不会死”等等,欣欣妈妈觉得讲不清楚,便开始用玩具与零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以后欣欣几次对死亡的追问,欣欣妈妈也是如此处理。在她认为,孩子这么小,讲了也不懂,等孩子慢慢长大,自然就懂了。


2、恼怒抗拒型:避“死”如蛇蝎,忌讳谈死亡


明明奶奶对死很是忌讳,所以当明明在幼儿园班养的兔子死了后,回家害怕的询问爸爸妈妈会不会死的时候,奶奶恼怒异常,“呸呸呸”之后,直接进行了喝骂:“你这熊孩子,瞎胡咧什么呢?以后可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啊,不然奶奶可就要打你了……”


明明自然不敢再问,情绪低落了好久,还时不时从梦中哭醒,大叫爸爸妈妈。父母问其是不是做噩梦也是只摇头痛哭,不发一言。


3、直白粗暴型:直截了当、简单明了


妈妈面对四岁淘淘对已去世的外公的类似追问,作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


外公去世了,就是死掉了。你再也见不到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一样会死,你也会死,大家都一样的。


后来淘淘妈妈很后悔这样的处理,她说淘淘在听完之后,对死亡就很恐惧。


淘淘曾经一度不肯睡觉,说担心睡着后自己会突然死去。还会动不动抱着妈妈伤心流泪,担心妈妈会突然死去,离开自己。


淘淘妈妈说,自己是网上看到说美国专家说的,面对孩子对死亡的提问,家长要作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


淘淘妈疑惑:我就是按专家说的做啊,怎么就成这样了呢?


4、委婉间接型:用天堂对死亡做解释


与淘淘妈妈相反,悦悦妈却是利用宗教上的天堂来跟孩子解释死亡。悦悦妈在孩子出现奶奶重病怕奶奶死亡离开自己时,对孩子说:“宝贝,哪怕奶奶最后没医好,去世了,奶奶也是去了天堂,她在天上会继续看着宝贝,陪着宝贝的。”


虽然悦悦接受了妈妈这个说辞,但是悦悦妈并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


5、形象比喻型:生命像大树,连绵不绝


在网上看到一个例子:刘先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告诉10岁的孩子爷爷的死讯。


“我们告诉他,生命就像一棵大树,是连绵不绝的,春天会发出新芽,到了秋天,树叶就会掉落下来,落到泥土里,成为大树的养料,爷爷就像是秋天的树叶,而你正是春天的新芽,在你的血液里,永远都有爷爷留下的‘养料’,所以不要太难过,爷爷的生命其实还在你的身上延续着,就像你的心里,永远会给爷爷留下一个位置。”


 2 


生老病死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当孩子的话语中经常出现“死”的字眼,或开始提出相关问题的时候,说明孩子已经进入对生死问题的敏感期,家长对孩子生死观念的引导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因忌讳愤怒以対,自然是不可取的,上文明明就是一个例子。


年幼孩子确实是不能很好的理解生死的概念。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像欣欣妈妈一样,选择避而不谈,等孩子长大自懂。


小孩很敏感,你的躲闪,你的回避在她们眼里可能就是一种回答,会以为这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们面对孩子对死亡的追问时,要认真的倾听,耐心的解答。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面对孩子的“死亡之问”,去进行合适的生死教育呢?


 3 


下面提供几种方式供大家借鉴。


借绘本进行生死教育:


一些经典绘本对于学龄前(6岁前)的幼儿是非常好的死亡教育工具。


比如通过《再见了,艾玛奶奶》,孩子可以知道死亡是如何降临的,死亡的瞬间是平静的。可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未知恐惧。


又如《汤姆的外公去世了》孩子可以学会对死去的亲人,怀念比哭泣更好,并体会“生命有终点,但爱延绵不绝”的含义。


通过《小鲁的池塘》孩子可以明白,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它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它会存在所有爱他的人的心中,保有暖暖的温度。


借动植物进行生死教育


上文中明明在兔子死后关于死亡的询问,是一个非常好的,也是非常必要做生死教育的契机。


亲自喂养的小兔子死后,明明除了悲伤不舍,还有对自己以及父母是否也会死亡离开的忐忑与恐惧。


所以我们除了对小明要做悲伤情绪的疏导安抚,还要消除孩子对死亡分离的恐惧。


可以借小兔子的死亡让孩子认识到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告诉孩子人也是动物、是生物的一种,万事万物都要经历诞生、衰老、成熟、死亡的过程,给孩子这样一个印象,死亡是自然现象。


如果孩子小,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清楚,那么像淘淘妈妈一样说死者去天堂了,也是个很好的回答方式,待孩子大点后可以再进行修正。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对天堂是什么样子进行追问,别过分的美化天堂,导致孩子对天堂的向往反而会引起不好的效果。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发现,孩子一般要长到10岁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复活)这样深奥、抽象的道理以及与生死相关的简单哲学。所以上文刘先生对10岁孩子的带点哲学的比喻解说也是非常棒的。


借影视作品进行生死教育


现在有很多的影视动画作品,对死亡的处理也非常棒。对于年龄稍微大点的学龄儿童,即6岁以上的孩子,结合影视作品来谈生死,可能对孩子更直观与更易理解和接受。


《寻梦环游记》就是很好的一部电影。影片搭建的的亡灵世界五彩缤纷,没有死亡的幽暗与冰冷。影片中的“骷髅人”亲和可爱,孩子并不害怕。让人感觉死亡并不沉重可怕。


“逝去的亲人只要我们没有忘记,他们便不会永远的死亡”,我们祭拜死者,怀念往昔,便是跨越生死的桥梁。


另外《冰雪大作战》卢克父亲的去世,大狗乐乐因为雪仗而死之后,小伙伴的情绪应对及处理,也是不错的教育题材。


 4 


当然,父母向孩子们解释死亡并没有放之四海皆合适的套路。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在回答孩子的生死之问时,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性格、情绪敏感性以及成熟度等,还要考虑到孩子和死者的关系。


像淘淘妈听了专家的话,没有考虑自身孩子的具体情况,简单粗暴套用理论方法,才会出现与自己本意完全相反的结果。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