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碗鸡汤|用一杯下午茶的时间和孩子谈谈生与死

 文话童心 2020-08-08
.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仓央嘉措这句话,让我最终下定决心,跟五岁的儿子来一个下午茶的约会,我们需要聊聊这个成长的烦恼中回避不了的正事。

我的孩子是一个典型的巨蟹暖男,名叫都都。微博上还清楚地记录着,两三岁的都都有一段时间不好好吃饭,问其原因,他奶声奶气地回答:“外婆说好好吃饭就能快快长大。可我不想长大!因为我长大了,爸爸妈妈就老了。我不想爸爸妈妈老!”那时,他觉得“老”,已经是一件足够可怕的事情。我的心窝里一热,紧紧抱着他说,一辈子很长很长,爸爸妈妈会陪着都都慢慢变老。


两年过去了,对生死的好奇和疑问在娃的心中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那是因为,孩子的奶奶两年前被查出罹患癌症,已是中晚期。虽然我们什么都没说,但是在家和医院的往返奔波里,敏感的都都觉察到了什么。

某晚,我陪他看《猪猪侠》的动画片,片尾猪猪侠的爸爸为救自己的宝贝牺牲了。“猪猪侠的爸爸死了!猪猪侠没有爸爸了怎么办啊?”从小声啜泣到嚎啕大哭,都都情绪失控,那是他第一次用到比老更精准的“死”这个字眼。


是呵,“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本是人类的终极命题,而我们这辈80后父母们在成长中接受到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是非常有限甚至为零的,以至于跟孩子从何聊起呢?

.

母子俩点了各自的饮料和点心,有都都爱吃的巧克力蛋糕,有我喜欢的瑰蜜奶茶,话题就从他养的蚕宝宝开始。

“都都,蚕宝宝怎么来的呀?”

“蛾子妈妈生的卵,从卵里面长出来的。”

“蚕宝宝慢慢长大,然后再变成蛾子,生出新的蚕宝宝,对吗?”


“是的妈妈,所以就一直都有蚕宝宝咯?”

“对啊宝贝,人也是这样的。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代一代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育了爸爸和妈妈,然后我们有了你。”

“嗯,我长大了也会当爸爸,当爷爷,当外公,对吧?”

“没错,这就是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

“嗯,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会一直这样代代传承下去。”


.

在他思考的时候,我开始递进问题:“都都,你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是你没见过妈妈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对不对?”

“是的,妈妈。”都都怯生生地问我:“他们……他们是不是死了?”

问题的核心来了。我要如何对一个5岁的孩子讲出死亡的真相,且能让他既明白事理,又减少内心伤害?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决定尝试。


“嗯,他们把子孙抚养长大,孩子们可以照顾自己了,他们也累了,就放心离开,去另一个世界好好休息了。”

“那他们去哪儿了?是天堂吗?就是我原来当小天使的地方?”

对一个5岁的孩子而言,没有想象的童年是可悲的。所以,当初他问自己从哪儿来的时候,我第一次跟他提到天堂。小家伙愉快地接受了“小天使”的身份,并且可爱地解释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选你当我的妈妈么?因为我在天堂看到你经常笑,我想,你在家肯定也是一个爱笑的妈妈,所以我就钻到了你的肚子里当你的宝宝。”


虽然,这种勾画有点“不负责任”、“不够科学”,但是在幼小的年纪,让孩子坚信他是带着美好、带着爱降临人间的,今后即使遭遇逆境,他愿意去坚守内心善良的本质是我所期许的。

“可是,妈妈,天堂里人很多吧,你要是比我先死去,会一直在那里等我吗?”说着,他眼眶红了,“会不会其他小朋友先选你,我就选不上了?下辈子你就不能做我的妈妈了?”

心里咯噔一下,我抚摸着他的圆脑袋,提醒他我们母子之间约定的相认手势(ok),那是我在生活中肯定和鼓励他时常用的手势。都都点点头,“嗯,我会一直记得的。”


“不用害怕,宝贝,一生的时间还很长,我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地在一起,这是最重要的。平时妈妈嘱咐你注意安全那些话要记在心里,因为,我们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都都嘴里吃着巧克力蛋糕,眼睛看着窗外,不知道是在理解,还是在回味。

.

有人说,生命是幼年的无知,少年的天真,青年的成熟,中年的炼达,老年的深沉;也有人说生命是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在我的心里,生命就是一场自我修行和感恩之旅。

“都都,妈妈要谢谢你,让我不再回避这个问题。在这之前,我也害怕过,而且找不到答案。”


“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是葆有敬畏之心的。去向的那个世界或者说精神家园,似乎有着不可言说的奥秘。无论信不信教,人们都渴望了解所谓的归处,但是又本能地拒绝这个设想。从抗拒到接纳,从畏惧到从容,接受死亡的必然,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正如《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中女主人公崔雅的话“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向死而生,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熊顿君那样的乐观开朗,但是,生命的修行重点就在心态,逝者已远,才让生者更近,经历失去,才会懂得珍惜。

孩子的诞生,圆满了我们的生命,同时教会了我们感激和体谅自己的父母,在温暖的亲情中,尽孝道、享天伦。唯有家长自身拥有健康的、积极的生死态度,孩子才会学着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即使有一天,需要直面生死诀别,孩子们也会慢慢理解,不可怕,也不用怕,亲人去世是应该缅怀的,他们在被纪念、被传承中获得另一种永生。


“可是,妈妈,我不要忘了你!”我含泪笑了,宝贝,你的生命以及你的血脉延续,还有我对你满满的爱都是我的存在,你肯定不会忘了妈妈。落叶归尘,酝酿出稚嫩的新芽,海浪退却,变幻成新的浪花。在此消失,在彼生长,释然、坦然之后,生死之事,也可以成为一件闲事呢:)

宝贝,我会记得,在你5岁的某个下午,阳光晴好,我们喝了一杯难忘的下午茶。

和孩子谈生死TIPS

坦诚但不必完全坦白。引导的方式要符合孩子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点。5岁以内的小宝宝,理解力与接受力有限,可以通俗打比方,讲故事,并给出一定想象空间。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逐步增加科学常识,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源起,理解死亡是个很正常的生命过程,引导他们利用好时间,实现梦想和价值。

沟通但不要忽视个性。懂事敏感的娃一般心思比较重,家长就不要给孩子太多思想包袱,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平和的交流氛围,化解他们的忧虑,用百分百的亲情包裹他们易感的心,在安全感的前提下,引导其关注生命积极阳光的一面。而外向活泼的孩子,不妨解释的更直白一些,尽管可以活得大大咧咧一点,但要让他们理解,生命是有终点的,因此要学着惜福感恩,认真过好每一天,活出精彩,活出自我。

温暖但不要过于童话。有的家长怕伤害孩子,一味将死亡塑造成美丽的童话,其实未必妥当。这样,孩子容易掉进幻想的世界,而忽略了死亡最本质的残酷,一方面容易导致孩子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甚至走入探索的误区;另一方面,有一天当他们直面亲人的死亡时,会一下子觉得童话破灭难以接受,心理反而容易受到伤害。


— The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