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山--草书《谢灵运诗五首》(十二条屏)

 鸿墨轩3dec 2013-04-03

傅山--草书《谢灵运诗五首》(十二条屏)

《谢灵运诗五首》十二条屏:傅山草书


草书谢灵运诗五首 屏条 水墨绫本

题识:五峰归来养疴松庄,老腕如铁,腰复疼痛,时一鳌词兄索书,挥汗作字,真意遁也,奈何奈何。真山。
钤印:傅山(白)
鉴藏印:王晋荣印(白) 严小舫审定书画真迹(白) 裴世吟云轩书画之记(白) 叶德荣甫世藏(白)

备注:王晋荣旧藏并题签。
挽强压骏 生龙活虎
——傅山为魏一鳌所书草书十二屏考辨
公 者
据白谦慎先生所著《傅山的世界》一书所述,傅山与魏一鳌交往四十年,两人交往颇深、感情甚笃。
傅山出身明代官宦世家,岳父和其兄是明代的官员,他本人也是明末时期山西一带有名的文人。入清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政治依托不复存在,为了生存的需要,他要寻求政治上庇护,而所能够指望的就是那些在清政府中为官的同情明代遗民的汉族官员。
魏一鳌,字莲陆,直隶省保定府人。著名理学大师孙奇逢弟子。清兵入关后,为了巩固在北方的统治,需要网罗汉族官员为其效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魏一鳌得以被任命为山西东部平定州的知州。
由于当时傅山在山西的名望,魏一鳌到了山西不久,就与傅山成为朋友,并且是傅山最重要的资助者。从17世纪四五十年代中这段时间傅山致魏一鳌的信札中可以看到魏对傅山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的帮助。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关系和职权,进一步保护傅山及其友人。著名的“朱衣道人案”中魏一鳌所起的关键作用也是傅山得以最终获释的重要因素。
对于魏一鳌的帮助,贫困的傅山所能够给与回报的,除了为其家人和朋友看病外,就是以书画相赠。
傅山和魏一鳌不仅仅是相互帮助的关系,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从两人互赠的诗词中可以得到明证。《霜红龛集》收有傅山五律《老足》一首,其中有“生平望东海,一钓有连鳌。”句。“连”意即“莲陆”、“连翁”,乃魏一鳌的别字和傅山对其的称呼,“东海”则意指一鳌之别号“海翁”。由此可见傅山对于魏一鳌人品和才学的仰慕。1684年傅山去世,魏一鳌也写了《挽石道人》七律一首以志哀悼。表现了魏一鳌与傅山深厚的感情。
此草书十二条屏,无创作年代,从风格上看,大约是傅山六十岁左右的作品。 “五峰归来“之”五峰“,或是指五台山,或指其它,因傅山一生壮游名山大川、四海访碑,故“五峰归来”亦可能是指其访碑归来。“养疴松庄,老腕如铁,腰复疼痛,时一鳌词兄索书,挥汗作字,真意遁也。奈何奈何!”由此可见对于魏一鳌求字,傅山是有求必应的。不但要写,还须认真。从傅山之魏一鳌书札中可看出对魏一鳌的重视。1656年左右,魏托其为朋友淄川作书,傅山为此专门去信询问此人的性情,可见其认真程度。信中写道“自淄川作字即奉命,但题后须及尊意,不知当如何书,又不谙此君性情何如,尚求一教。”
与平时常见其动辄书杜甫“秋兴八首”以应酬络绎不绝的求字者不同,一鳌求字,自然不能怠慢。此十二条,书谢灵运诗五首,大约也是“五峰归来”之后情绪与谢诗相合之缘故。
有论者认为,傅山许多狂放的草书并非情绪激烈时所为,往往是为了应酬,所以书写速度快,于浓淡涨墨于不顾,草率为之。他也曾有自评:“俗物每逼面书,以为得真。其实对人作者,无一可观。且先有愤懑于中,大违心手造适之妙,真正外人那得知也!”而后世不明就里者往往以其粗服乱头、狂狷不羁者为辨别标准。岂非刻舟求剑耶?
对于魏一鳌的求字,傅山当然是要认真对待的,所以,我们不仅看到他不常书写的谢灵运诗,也看到他不同寻常的“标准草书”,通篇不温不火,娓娓道来。题款中“养疴松庄,老腕如铁,腰复疼痛”这类辞令古来有之,自言身体不佳,带病所书,是为了让求书者更有面子的一种方式。而“真意遁也。奈何奈何!”则是傅山自谦的表示了。
傅山书法人书合一,观之如临深山大川,苍茫之气直袭人面,于右任爱其“生龙活虎”,章太炎谓其“挽强压骏”,郭沫若赞其“志在千里”,皆推崇备至。傅山学问博大精深,故能参透书理。胸中万象,一寓于书。人格之高洁一览无余。
此作原为清末著名学者、藏书家王晋荣所藏,且每幅均由王氏本人题写签条。王是傅山的崇拜者,尝重刻《霜红龛集》,世称“王刻本”。并屡屡作序美之。(参见《傅山全集》序)
王氏收藏傅山作品甚伙,去年也是其收藏的《归去来辞》草书十二屏与本作品创作时期、风格均颇近似,在国内某公司春拍中以三百余万元拍出。
质地:水墨绫本

惊世巨制功力卓绝——傅山草书《谢灵运诗五首》十二条屏鉴赏【安介生】

惊世巨制 <wbr>功力卓绝鈥斺敻瞪讲菔椤缎涣樵耸迨住肥条屏鉴赏【安介生】

  在2006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傅山的草书作品——水墨绫本《归去来兮辞》十二条屏以333.5万元的价格成交,居于古书画作品成交价之前茅,在书画界与拍卖界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件作品的艺术水准与收藏价值得到鉴定专家的高度评价。据介绍,这件作品是山西著名收藏家与傅山研究专家王晋荣的旧藏,王晋荣所藏的傅山书法作品数量不少。2007年春节,笔者惊喜地得知:另外一件堪与此十二屏巨制比肩的傅山书法作品被一位山西资深收藏家所收藏。这件作品就是草书《谢灵运诗五首》十二屏。当笔者观赏这件作品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仿佛享受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艺术盛宴。
  这件傅山草书《谢灵运诗五首》十二条屏同样为水墨绫本,每条尺寸为195cm×54cm。作品流传有序,作品收藏鉴定钤记有王晋荣印、嘉兴新丰乡人唐翰题收藏印、严小舫审定书画真迹、裴氏吟云轩书画之记、叶德荣甫世藏以及王晋荣的题笺。
  该件作品的书写内容是谢灵运所作的五首诗,落款题字为:五峰归来,养疴松庄,老腕如铁,腰复疼痛,时一鳌词兄索书,挥汗作字,真意遁也。奈何奈何。真山(下钤有傅山之印)。
  显然,这件作品是傅山应友人魏一鳌索请所作。关于傅山与魏一鳌之间特殊而密切的关系,白谦慎教授在所著《傅山的世界》(三联书店2006年版)一书中已作了十分翔实的说明。魏一鳌长期在山西为官,对傅山多有救助之恩。对于这样一位特殊人物的请求,又在昂贵的绫本上挥洒,傅山对这件作品的重视程度肯定非同一般。整个作品正文长达420字,傅山一气呵成,毫无疑滞。古人博闻强识,信非虚语。
  初观之下,几乎所有人都会被这部鸿篇巨制的宏大气势所震慑,对其书写的精彩拍案叫绝,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及价值方面的考量反而退居次席了,应该说,这在笔者的鉴赏经历中是不多见的。该作通篇笔势连贯,大气磅礴,跌宕起伏,真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意态。用笔绵里裹针,结体精到,变化万端,书法之高妙,难以用言语摹状。激动之余,脑海中蓦然出现了唐代伟大书法家与理论家孙过庭所著《书谱》中的绝美辞章: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这是书法美的极致,这是艺术家的化境!
  根据笔者的经验,观赏与评定巨幅作品,必须亲睹原件,如仅凭作品照片或缩略图片,恐怕难以发现其艺术魅力与真实水准。数年前,笔者受邀鉴赏与解读傅山十条屏巨幅草书作品,初观之下,似乎颇有凌乱之感,然而,在近距离细察时顿然感到笔墨饱满,笔力千钧,仰慕之情,油然而生。明代书法家喜欢创作巨幅作品,然而,巨幅作品的创作需要有非凡的魄力与超强的笔墨技巧,否则容易流于草率与做作,甚至呈现强弩之末的窘态。现存不少明人的巨幅作品均难逃此弊,只有少数功力卓绝的大家如张瑞图、倪元璐、王铎等人才能做到心手相应,挥洒出形神兼备、气度非凡的杰出作品来。
  有幸多次观赏到这样的巨制作品,不仅让笔者感慨万千,也让笔者对傅山的书法创作理念与艺术成就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众所周知,傅山不仅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大书法家,同时又是一位魄力非凡的书法理论家。他提出的“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法理念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极大。遗憾的是,这种可贵的书法变革理念却被严重地滥用了,加之傅山本人书法面目极其多样,其中不乏率意或散漫的作品,甚至也有请人代笔或“一无可观”之作,这又为一些人胡乱曲解傅山书法理念找到了“依据”,于是乎“四宁四毋”成为不少人胡涂乱抹、肆意妄为的“遮羞布”。这不免引起书法认知与创作上的困惑:究竟什么才是傅山的“真面目”?什么才是中国书法的精髓?欣赏傅山这样杰出的作品会让我们豁然开朗:笔墨功力与艺术素养正是中国书法的“内在元气”与“精神中枢”,除掉了这种“内在元气”与“精神中枢”,中国书法就成为僵尸与“鬼画符”。试想:那些缺乏起码笔墨功力与艺术素养的所谓“书法作品”岂有艺术价值可言!更应明确的是,即使是同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也有精品与应酬之作的区别,况且每一位书法家都不是天生的,都有一个艺术上艰难的蜕变过程以及现实生活的困扰。那么,我们所珍爱、继承乃至大力弘扬的应该是书法家们所留下的精品与经意之作——那些真正代表了书家书法创作理想与艺术造诣的伟大作品。
  今年是傅山诞辰四百周年,谨作此文,略表追慕之情。

 延伸閱讀----

惊世巨制出谁手

——就傅山草书《谢灵运诗五首》与安介生先生商榷

■潘英琪

2007年6月20日《书法报》第28版刊登了安介生先生的《惊世巨制功力卓绝——傅山草书〈谢灵运诗五首〉十二条屏鉴赏》一文,并配发了傅山草书《谢灵运诗五首》的影印件。读是作,首先感觉到该件作品章法不具备傅山草书的特点,看不出前贤评傅山草书所谓“纵横驰骋,翻江倒海,一泻千里,似星河列汉。参差错落,颇具颠张醉素之风姿”。傅山习书,遍临诸家又能不囿成法,融会贯通。在创作风格上,他强调骨力和气魄,批评董其昌“只是一个秀字而已”。在这种艺术思想的指导下,他以会古通今的学识,熔铸成潇洒飘逸,笔力劲拔而富有变化的个性书风。
从刊发的傅山草书《谢灵运诗五首》影印件中,可以发现与傅山草书风格的许多不同之处:一是章法没有错落变化,找不到“看似漫不经心却充满天机,又如长江大河泻之奇趣横生,似得神助”的感觉。二是字的结构不自然,刻意摆布,仅得傅山草书的形似而已。三是书写起笔动作小,用笔时常不到位。傅山草书起笔动作较大而且回锋明显,笔画圆润。四是主笔弱而不挺,如影印件第一行中的“泉、晨、幨、幌、闺、轩”,第二行的“兰、秀”,第三行的“德、春、景、岁、冰、合”,第四行的“散、雪、减、清、晖”,第五行的“叫、饥、爨、渴、水”及落款都存在类似问题。虽然傅山
草书作品中有一部分字主笔也很细,但如游丝、如枯藤,圆而健劲,细而不弱。五是笔画没有飘逸之感,清人评傅山字“气酣力雄,而又无剑拔弩张之态,真可谓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笔致缠绵起伏,饶有音律之节奏。故而神采飞扬。”六是转笔用折笔。傅山草书最明显的特点是圆转多姿,矫捷流畅。在是作中,转笔的部位大都改用折笔完成。“浩、淑、落、浮、清、渴、汲、涸”等字的三点水写法,在影印件中都是一模一样的起笔、行笔,然后折笔而收,而傅山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是以转笔而收,且奇姿百出。又如“悲”字的心部写法,傅山在草书中都是以圆转的笔法完成起、行、收的全部动作,此影印件中心字写法都是点起点收,与傅山的用笔方法完全不同。再如,第二行开头“人”字的收笔,傅山会圆转下收,而此影印件中的人字收笔是折回后才走笔。这类用笔,很不符合傅山开张大气的书写习惯。七是整体走笔不到位,直接反映了书者的功力欠缺。八是不敢用饱和之墨落笔,傅山用墨,饱而不涝,墨色变化丰富。此件作品,通篇均未在饱和的状态下回锋起笔。
是作还有许多与傅山的书写习惯不符之处,仅以上几点就足以证明影印件不是出自一代宗师傅山之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