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食、清明、上巳节:走近传说中的“清明文化”

 金华303 2013-04-04

作为24节气之一,“清明”的得名源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之意,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而且最初,清明节的习俗与墓祭也并无太大相关。

“寒食节”与“清明节”到底有何渊源

最初,古代只有贵族有墓,百姓并没有墓,直到秦汉时期,平民葬后始有说法,相对贵族称“墓”、有碑,平民只有“坟”,即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只能举行家祭;到了汉代以后才逐渐普及。专家判断,当“寒食墓祭”形成习俗的时候,历史已经走到了南北朝时期。

我们所说的寒食节,是冬至后的105日,持续三天,此后接上的便是清明节,那正好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寒食由由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下诏“编入五礼,永为常式”,终于作为国俗被定了下来,此后,士人和平民便逐渐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此后直到今天,两者常被混为一体一同提及,“清明祭祀”也逐渐取代了“寒食墓祭”,称为习俗。

“寒食节”顾名思义即吃冷食的日子,民间传说大多认为系春秋晋文公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被焚毙于绵山下,因此当日百姓不得生火。也有传介子推是山西人,从此“冷食”也成为了山西名点。民间传说还认为,清明节也是晋文公命名的,因为介子推靠柳而亡,“清明柳”也成为了一个缅怀亡亲的象征符号。

与“清明踏青”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上巳

除了寒食节,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为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的日子。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纵观古代清明节游玩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其中的一些活动,仍延续至今。

“清明风”时便耕种:站在古代科学家的肩膀上看清明

除了纪念介子推一说,民间也流传有清明文化源于“清明风”一说。我国古人将一年中的“八风”都起了名字:东风叫明庶风、南风叫景风(亦名凯风),西风叫阊闾风,北风叫广莫风,东北风叫条风(又叫融风),东南风叫清明风,西北风叫不周风,西南风叫凉风。作为一年中八风之一,“清明风”指冬至后吹过45天“条风”和45天“景风”以后,再吹来的温暖清新的风。

唐代诗人杜牧留有名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往往于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的气温常常“乍暖还寒”的同时,也让天时而细雨霏霏、时而和风拂拂。今天,农户仍将清明前后当作耕种的好时节,十分看重“清明雨”。

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以体育活动健身。事实证明,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建立在古人对大自然四季变换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有其一定的科学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