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鹰潭人口与民族

 楼底堂主 2013-04-04

鹰潭市在建国前,人口发展一直受到战争、瘟疫、饥饿贫困的抑制,1939年10月,据贵溪县第四区区署(驻鹰潭)统计,鹰潭镇人口总数为3802人(不计来往旅客)。直到1957年鹰潭成为上饶专区直辖镇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人口连年增加,仅有1962年、2004年两年人口为负增长。1962年,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粮食紧张,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许多人返回原籍谋生,人口出现负增长。2003年白露镇划归市工业园区管辖,2004年划走人口18377人。1981年人口突破10万人,1994年突破15万人口,截至2005年全区人口17.65万人,是1983年建区时的1.66倍。辖区主要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其外还有包括蒙古,新疆等34个少数民族一起生活。

一、人口变动

总量变动

        1957年鹰潭成为上饶专区直辖镇后,人口逐年增加,仅有1962年、2004年两年人口为负增长。1962年,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粮食紧张,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许多人返回原籍谋生,人口出现负增长。2003年白露镇划归市工业园区管辖,2004年划走人口18377人。1981年人口突破10万人,1994年突破15万人口,截至2005年全区人口17.65万人,是1983年建区时的1.66倍。

自然变动

    人口出生    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学习苏联,鼓励生育,千万婴儿出生率迅速上升,人口急剧增长。1950-1959年,鹰潭镇的人口由8170人增至53603人。

  1960-1962年,粮食供应紧张,人民身体素质下降,并出现浮肿病等,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1962年鹰潭镇人口为54950人。此后出一个缓慢增长时期。
  1972-1979年,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20‰以上),最高的是1973年,人口出生率为30.79 ‰。1980-2005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一直控制在20‰以下,人口出生率最低的是2003 年为10.04‰,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人口出生3736人。
    人口死亡   1972-2005年人口死亡率均在6.67‰以下。2005年,全区死亡688人。
    自然增长    1972-197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37‰-25.09‰之间,平均每年自然增长率为22.51‰ ,处于较高水平;1977-2005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87‰-6.12‰之间,平均年自然增长率为 10.99‰,处于较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逐年下降。

机械变动
  人口迁入   1985年1月,鹰厦铁路正式交付运营,铁路各段相继成立,大批铁路职工迁入鹰潭,人口 由8000多人猛增至5万多人。1972-2005年迁入人数最多的年份是1995年,迁入8715人;其次是1993年 ,迁入8578人;再次是2004年迁入8016人。1972-2005年迁入人数最少的年份是1977年1704人,其次 是1974年2056人,再次是1976年2415人。2005年迁入人口7596人。
  人口迁出    鹰潭解放前夕,山东、河南、安徽、南昌等地的商人由于饱受战乱之苦,纷纷举家返乡 ,使鹰潭镇人口跌至8000多人。
  1960-1962年,国家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供应紧张,不少机关干部由于工资低,吃饭人多, 只好放弃工作,全家回乡,以解决饥饿,鹰潭镇人口再次下降;加之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使鹰潭 人口下降至54950人。
  1972-2005年迁出人数最多的年份是2004年,因铁路部分单位外迁,迁出11824人;其次是2003年,迁 出8807人;再次是2002年,迁出6161人。迁出人数最少的年份是1974年,迁出1691人;其次是1977年 ,迁出1698人。再次是1975年,迁出1933人。2005年,迁出人口5522人。
  机械增长    1972-2005年人口机械增长人数最多的年份是1995年,增长6061人,增长率39.45
  ‰,其次是1984年增长3998人,增长率为36.64‰,增长人数最少的年份是2004年负3808人,增长率 负21.38‰,其次是2003年负2778人,负15.15‰。
 

二、人口密度
  月湖区人口密度1960年为每平方公里414人,1983年为每平方公里775人,1985年为每平方公里846人 。截至2005年为每平方公里1644人,是1960年的4倍。1960年以来,全区人口密度总的趋势是逐年提 高,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增加27人。

三、人口普查

        中华人民共国和成立后,共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月湖区作为县级行政机构进行的人口普查只有五次,即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1953年6月30日24时。普查登记项目共有6项: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本户住址。当时鹰潭镇作为乡级镇进行普查,主体归贵溪县管辖,还有少部分归余江县管辖。

第二次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1964年6月30日24时。普查登记的项目共有9项: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住址。普查结果:总户数为12689户;总人口56373人,男29657人,女26716人;性别比为100:111.01;全区共有农村人口29852人,城镇人口26521;文化程度分别为大学204人,高中1024人,初中3647人,小学16745人,文盲半文盲17367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1982年6月30日24时。普查登记的项目共有19项。其中按人填报的13项: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文化程度、行业、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总数和存活子女总数,按户填报的6项:户别、本户住址编码、本户人数、本户1981年出生人数、本户1981年死亡人数、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数。普查结果:全区总户数为21873户;总人口102477人,男54109人,女48368人;性别比为100:111.87;共有农村人口48833人,城镇人口为53644人;文化程度分别为大学毕业生773人,大学肄业或在校生85人,高中11241人,初中18851人,小学37926人,文盲、半文盲21224人(其中:6-11岁4609 人):共有11个民族。

第四次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1990年6月30日24时。普查登记的项目共21项。普查结果:全区总户数为34210户,其中家庭户33998户,平均每户3.81人;集体户212户,平均每户27.57人。全区总人口为135222人,男70534人,女64688人;性别比为100:109.04。全区农业人口57645人,占总人口的42.63%;非农业人口75147人,点总人口的55.57%;其他2430人,占总人口的1.80%。文化程度分别为大学本科1192人,大学专科2613人,中专5029人,高中18391人,初中33527人,小学40550人,不识字或识字较少19324。全区共有16个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0年10月31日24时。普查登记的项目共28项。普查结果:全区总户数55447户,其中家庭户53681户,平均每户3.13人;集体户1766户,平均每户5.81人。总人口人,男92050人,女86356人;性别比100:106.59。乡村人口人,占总人口的26.72%;城镇人口为130738人,占总人口的73.28%。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637人,占总人口的7.08%;高中及中专38624人,占总人口的21.65%;初中57592人,占总人口的32.28%;小学45683人,点总人口的25.61%;文盲半文盲9440人,占总人口的5.29%。全区共有23个民族。

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124906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市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9314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75592人,增长7.20%,平均每年增加7559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0%。全市共有家庭户296411户,家庭户人口为1085773人,占总人口的96.52%,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0人增加了0.06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590734人,占总人口的52.51%;女性为534172人,占总人口的47.49%。人口性别比为110.5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略高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00水平。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43055人,占总人口的21.60%;15—64岁的人口为798641人,占总人口的71.00%;65岁及以上人口为83210人,占总人口的7.4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62个百分点。汉族人口为1120245人,占总人口的9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661人,占总人口的0.4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73932人,增长了7.07%,占总人口比重减少了0.1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60人,增长了55.31%,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12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6231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125619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435846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34147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580人上升为554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0216人上升为11167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2267人上升为38745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9295人下降为30356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973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8149人,文盲率由5.65%下降为3.53%,下降了2.12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33185人,占总人口的47.4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591721人,占总人口52.6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2.50个百分点。
         民族分布   月湖区是以流族人口为主体,少数民族以土家族居多,其次是畲族、壮族、回族、苗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据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月湖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共有11个民族,共计102477人,其中汉族人口102368人,占总人口听99.89%;少数民族10个109人,占总人口的0.11%。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共有16个民族,共计135222人,其中汉族134898人,占总人口听99.76%;少数民族15个324人,占总人口的0.2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共有23个民族,共计178406人,其中汉族177905人,占总人口的99.72%;少数民族22个501人,占总人口的0.28%。少数民族人口自月湖区成立以来得到发展,由1982年的10个少数民族发展到2000年的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由1982年的109人发展到2000年的501人,翻了两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也逐步上升。

  畲族简介

 

        畲族,是鹰潭最主要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70万余人。畲族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来经多次迁徙,大约在13世纪、14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 崇拜的残迹。

        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为“会亲节”,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节日中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友、致问候。入夜,约为信号的信炮凌空而起,一队队提灯游村的人贯穿行于各个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花怒放。

        畲族喜爱武术。他们的武术基本上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要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极”,长六尺,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挺、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等。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富族山村十分盛行,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

        畲族地区多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有丰富的作物及特产资源,农产品以稻谷、玉米、豆类、烟叶、土豆为主,盛产林木及毛竹。树木以松杉为主,还有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栓皮栎、檫树。最具特色的是方形木,树干棱角分明,枝叶茂盛。畲族地区还盛产茶叶、油桐、香菇及名贵药材,著名的景宁“金奖惠明茶”就出产在这里。此外,畲族地区还有丰富的动植物及矿产资源。

       (内容出自雅嘎热、韦鹏飞、祁崇海等编著的《中华各民族》一书。)

 

贵溪畲乡

 


         樟坪畲租乡是江西省8个畲族乡之一,区域面积122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委会,40个村小组,山林面积6.72万亩,毛竹林面积2.67万亩。近年来,樟坪畲族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樟坪不掉队、争先创优”的目标,始终把维护畲汉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真抓实干、锐意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金山银山垒在园区,绿水青山留在畲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10年,全乡财政总收入由2003年的146.2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11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85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100元。实现了全乡财政收入、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综治维稳、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建设、“卫生清洁”工程、畲族文化等多项工作的进位赶超、排名前移,乡镇四项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名列前茅。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畲乡也变得更加和谐,呈现出“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和谐景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最佳投资环境乡镇”等60多项荣誉称号,创造了广受赞誉的“樟坪模式”。 


樟坪畲族乡新貌

贵溪市樟坪畲族民俗风情旅游

 

一、樟坪畲族乡基本慨况

        樟坪畲族乡是江西省7个畲族乡之一,位于贵溪东南端,赣闽交界武夷山脉西麓,东邻铅山县,西接冷水镇,南连福建光泽县,北交文坊镇。全乡行政区域面积12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00米,平均气温16.4°C年均降雨量185㎜,是一个冬有严寒夏无酷暑的山水之乡。境内风景秀丽,夏季是避暑的好去处,有鹰潭市最高峰阳际峰(海拔1540.9米)。全乡总人口44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1090人,占总人数的32%,下辖4个行政村,15个直辖村小组,共计40个村民小组。全乡耕地面积2109亩,山林面积6.72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62万亩。今年1—10月,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9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较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二、民俗文化村慨况

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樟坪民俗文化新村

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樟坪民俗文化新村

        座落在海拔410米的畲乡民俗文化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乡的缩影。建设之初,聘请了北京民族设计专家进行设计,以弘扬民族文化、改善群众生活、展观畲族新风貌为出发点,遵照“民族化、特色化、现代化”的要求,遵从畲族总体规划,规划设施为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分别设计五种别具风格的畲族民居。目前,第一批30余户畲民住进了设计新颖、小巧玲珑、依山而建的别墅新居,这些别墅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绿地和灯光等附属设施,第二批20户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有望年底全部搬进新居。

  在民俗文化村旁,建有投资100多万元的畲族文化图腾广场以及山哈宾馆、民族文化馆等。图腾广场以壁画和图腾为灵魂,以畲族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形象地艺术化地再现畲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文化内涵,体现畲族同胞优秀的品格和民族精神。在图腾广场,畲民可开展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举行重大仪式,游客可在此领略到畲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专家学都在欣赏之余,可寻根本、溯源流,探究畲族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

三、樟坪畲族乡旅游资源

1、 人文旅游资源

(1)人文活动类。畲族是一个古老又具有浪漫色彩的少数民族,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俗称山哈。近似客家话,畲族日常生活都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流。畲族语言、歌谣(长曲、交恋、锁歌)是畲族的传家宝。畲族有自己的民俗节日,最具有鲜明独特为“乌饭节”、“会亲节”、“过年”等,每逢这些重大节日,畲民会身着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办歌会,对山歌,跳马灯舞、竹杠舞、烧篝火等民俗活动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同时,畲族人民在婚礼、丧葬、祭祖等方面都颇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贵溪畲族马灯舞也被称为灯舞,是一种畲族古老的地方性舞蹈,自元朝末期起源一直流传至今,是畲族人通过劳动与生活进而创造出来的。畲族马灯舞作为畲族的一种传统舞蹈,使用的马灯为竹片、木棍与彩纸制作而成,最为常见的是六匹,在表演时以马灯为主,期间配以蝴蝶、鲤鱼和鸬鹚等彩灯,各种彩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跳为主要形式。表演的服装大都为黑、青、蓝以及紫色。马灯舞的伴奏大多为打击乐,所唱灯歌有着畲族山歌的情调,民族特色十分浓郁。如今,畲族马灯舞作为畲族人一种谢祖祭祖、新春闹春、庆贺丰年以及喜迎贵客时所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已经被正式列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樟坪畲族乡民俗风情 

 

 畲家踩高跷 山歌对唱

 


畲家马灯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赤脚上刀山
 
 


江西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在樟坪畲族乡召开
图为山歌对唱赛现场

(2)建筑与设施类。①图腾广场。②民俗文化村。③宏伟的姜山水电站。④修竹山庄:“夏日炎炎何处去,避暑胜地是上山”。位于上山平岗的修竹山庄海拔910米,现建有26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2100平方米的现代宾馆,上山三面环山,面临溪涧;在山庄极目眺望南天闽山碧,一年四季皆有云雾缭绕,胜似仙境。山庄素有“小庐山”之称,是旅游、住宿、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处。

樟坪畲族乡图腾广场

山歌迎客 墨迹留香 畲酒醉人

(3)遗址遗迹类。①火烧关、古驿道:相传宁朝杨家将穆桂英派兵开关,用火烧攻山体岩石开出关门隘口,所以叫火烧关。元、明、清朝代这里都曾派兵守护,现尚见扎兵的营盘遗址。在依关门隘口的山脊上,留有用石块砌成的垒墙遗迹。古驿道保存良好。走在古驿道上,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那驮盐的挑夫,守关的将士,沉重的脚步声就在身边走过,那粗广的呼唤似在山谷中回荡。②古寨垒城墙:在东坑杨坂高坑岭及上山东西方向,于明、清年代修建。据传太平天国革命后期,天国将领罗大纲、赖文贵等在此招兵买马,修筑古城墙。行走一里路许青茅境山峰下,有一风洞,夏有凉风渗出,冬有暖气吹来。③红军遗址:土地革命时期,王道的红军部队曾在上山熊家屋驻过,屋前墙壁留下红军写的标语,现尚风遗迹。

(4)旅游商品类。①茶叶。樟坪七仙姑茶获得国家红壤研究中心有机食品称号;天师养生茶获得卫生部保健食品称号。竹野茶高达每公斤960元。

②香菇、笋干。当地农民用传统的方法将春笋加工而成,是传统的绿色食品,是送亲赠友的佳品。

③木竹加工品。有木地板、竹地板、竹筷、麻醉将席等。

④畲乡特色风味小吃和畲家饭,山哈贡酒。

⑤畲民刺绣品.

⑥蕨粉(山粉)、土纸、药材等。

2、自然旅游资源

(1)阳际峰、松涛观日。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阳际峰,海拔1540.9米,规划面积10946公顷,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原始性,生物物种丰富,有红豆杉、华东南杉、伯乐树、杜英、猴欢喜、楠木等珍稀树种。珍稀动物有:娃娃鱼、狗熊、苏门羚、野山羊、弥猴、鹿獐、白鹇、鸳鸯、鱼雉等。阳际峰是观日出日落,听松涛,呼唤云海的最好景点,极目远眺四周,一览众山小的凌云气概,油然而生于心中。裸岩、矮化黄山松与云雾尽在脚下,游人如入画中。



卡紫岗奇石群

(2)森林浴,十里竹海漫游:自修竹山庄公路向西行,道路两边茫茫十余里竹海,峰回路转,青山连绵,时穿越山脊,时行于深壑、悬岩之上,时凌于绝壁之中,清凉的山风带来一抹幽兰之清香,那光皮桦似密一样的淡雅之香,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3)甑盖山金顶:驱车行至荷树岭,可遥望甑盖山,形象南天中大姆指竖立于天,又如甑盖故曰甑盖山。在赣东北及闽北甑盖山与葛仙山、三清山齐名。现有庙宇,庙观及佛殿,是江西、福建道教、佛教信教聚集之处。当你爬上山峰,顿时感觉全身飘浮,放眼群山连绵起,去障、雾锁,飘飘渺渺气象万千,不可言喻。

(4)三际头三叠泉瀑布:三际头位于上山,三叠泉垂直落差近100米,形成三级瀑布,悬崖石壁,如斧劈刀削一般怪石嶙峋,石潭清澈见底,瀑布洒入其中,飞珠弄玉,寒气袭人,藤蔓攀援岩壁左右上下,郁郁苍苍的黄山松,各展奇新,深幽舒缓、轻松的灵感。



三叠泉瀑布


(5)千年姊妹枫:在畲寨的樟坪村、姜山村、柴古村,分别生长着三棵树貌几乎相同的千年枫树,每棵枫树的树径都在1.5米左右,据说这三棵枫树是古代三姊妹为迎接春至的夫神而同日同一时辰栽种的,所以称为“千年姊妹枫”。三棵姊妹枫虽树龄都已过千年,但是每逢春夏依旧枝繁叶茂,深秋时节,凉风习习,踏步古枫之下,红叶起舞,素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触之情。

(6)青茅境:青茅境海拔1409米,山顶平缓,是鹰潭市少有的高山划甸分面带;松软的草坪草地,矮化的松林和布满山 锦带花及莲翘灌木林,深藏着许多珍贵的奇花异草,供游人彩撷偿玩。这里曾种过人参、川牛滕等名药,并营造优质云雾茶200余亩,景色十分诱人,给人以雄伟、博大开怀的享受,让人产生一种留恋忘返的感觉。青境也是观日出、望夕阳、看云海最佳景点之一。天气明朗的日子,在这里可隐隐约约望到南平市景,听到极远的火车轰鸣声。

(7)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拥有绿茶1000余亩,苦丁茶400亩,银杏茶400亩。



有机茶基地

(8)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苗木基地10余亩、日本黄芦50亩、天麻5亩、高产杂交水稻300多亩。

  盛世欢腾 宾朋满座-----全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在鹰潭贵溪隆重开幕

        4月26日晚,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省文化厅、鹰潭市人民政府主办,贵溪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在贵溪骏安国际大酒店隆重开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秉发、副省长熊盛文、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武翠英、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秘书长李悦、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张莉、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陈石俊出席开幕式。朱秉发副主任宣布文化艺术节开幕;熊盛文副省长讲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局局长谢秀琦,鹰潭市长钟志生分别致辞;开幕式由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晓庆主持。鹰潭市领导邵奇生、潘赞海、徐琳琳、王家林等也于当晚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熊盛文副省长对全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他说,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的举行,是我省民族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一件盛事、喜事、大事。56个民族大家庭中,畲族文化同样绚丽多彩。我们相信,通过举办畲族文化艺术节,一定能为大力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不断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作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熊盛文副省长指出,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族文化工作,2009年,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对全面促进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明确了具体目标和措施。我们在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将一如既往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贡献。本届畲族文化艺术节不仅是畲族文化艺术的大展示,也是全省各兄弟民族文化的大展演、大交流、大提高,希望大家珍惜这一难得的相聚时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谢秀琦局长在致辞中衷心感谢鹰潭和贵溪为本届文化艺术节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说,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民族工作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为繁荣发展全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举办畲族文化艺术节是贯彻全国、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努力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是民族文化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宗旨。我们将通过举办畲族文化艺术节,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创作一批作品,培养一批人才,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共同实现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为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受市委书记杨宪萍委托,钟志生市长代表鹰潭市委、市政府向出席文化艺术节的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鹰潭作为全省民族工作重点设区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关心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优先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全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在鹰潭贵溪举办,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鹰潭的关心和厚爱。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周密的组织、更加优质的服务,当好东道主,努力把本届艺术节办成热烈、精彩、圆满的文化盛会。
       开幕式上,与会嘉宾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大型畲族山歌剧《七彩畲乡》。该剧由鹰潭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创作,曾荣获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金孔雀综合大奖等荣誉称号。
    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部分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代表;部分全省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民族工作者代表也于当晚参加开幕式。

  

 省人大副主任朱秉发宣布开幕

熊盛文副省长作讲话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局局长谢秀琦致辞

 鹰潭市市长钟志生致辞

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晓庆主持开幕式

 领导与演职人员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