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和田玉的传说故事

 楼兰映画 2013-04-04

新疆和田玉的传说故事

 

新疆和田玉的传说故事

新疆和田玉的传说故事 

新疆和田玉的传说故事  
和田玉因盛产在新疆南部而得名,和田在古代被称为“于阗”,藏语,意为“产玉的地方”。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自古产玉,但古代是以“水产”为主。人们首先发现和利用河流中下游的冲击而来的和田玉,继而沿河采集,上溯发现了原生矿。随着现代地质工作的发展,原有的和田矿山恢复了开采,新的矿床也陆续被发现,现已知原生和田玉矿床及矿点有18处。新疆虽然有着丰富的和田玉矿产资源,但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开采和挖掘之后,产量逐年减少,所以和田玉亦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藏品。!
    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和田玉由于质地十分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光泽,介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之间,可以称为玉的光泽,这种美显得十分高雅,而且和田玉质地非常坚韧,抗压能力可以超过钢铁.白玉在琢玉大师精密构思,精巧的雕琢下,巧夺天工的精美玉器真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品质.
    在古代,人们就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说,它高大雄伟,挺立于天地之间,而且盛产美玉,故受到先民的极大崇拜。古代昆仑山还是有独特地位的神话之中心,传说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居住之地,山上有壮丽的宫阙,有奇花异木和珍禽异兽,有长生不老的灵芝仙草和神泉、池水,还有黄帝和诸仙食用的玉液琼浆。这一美丽、奇妙的神话世界,引起后世人们的莫大兴趣和深厚的民族之情。
    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记载:3000年前,周天子穆王乘八骏大辇,游历天下,出玉门,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还拿出白圭和重锦用它给西王母做寿礼,在瑶池受到西王母的热烈欢迎,曾载玉万斤而归的故事。上述记载虽非信史,但也不是毫无根据。在史学界有这样的推测:西王母是古代西域昆仑山一带母系氏族社会首领的代表。而“瑶池”的“瑶”即美玉之意,瑶池既是昆仑山产美玉之地。因此,上述神话故事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史实,也说明了昆仑山的先民早就发掘和使用了美玉。和田玉的存在又使昆仑山更加著名。
       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从新疆输入的和田玉已经成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论祭祀,各种仪式,觐见皇帝,都必须用玉!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等级森严的制度。比如:什么地位的人用什么颜色的玉,玉的纹样图案,以及数量,都有严格的制度化的规定!!换言之,那时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佩最上品的白玉,公侯也不过依等级分别佩以暗灰青玉、碧玉和次一等的彩玉。这时候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中国的玉文化已经基本定型。开采,雕琢,和使用玉器在中国已经有近万年的历史,在上古时期中国国家成型的初期,玉器一直作为重要的祭器和瑞器出现。被我们的先民视做与神明和祖先沟通的媒介物,这种玉制礼器的传统,在夏,,周时,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才会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全民爱玉、尊玉的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玉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在36003100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到了殷商故都------河南安阳。奴隶主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陪葬。用玉之多已十分惊人。新疆的和田玉要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到达河南。很明显,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个时候玉石之路向西延伸到了中亚地区。据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历史记载,在公元前2000时,就已经有新疆碧玉在那里出现,可能就是从新疆北麓远运而去的。大约4000年前的这条西去的玉石之路,就是和以后1600年左右的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往中亚的同一条很古老的道路。
   古代的和田玉
   中国古代先民对玉的认识十分久远,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1万年以前)。在距今3800年以前的古罗布泊居民墓葬中,出土了软玉质玉珠,为死者颈腕部的装饰品。这可能是现存新疆最早的和田玉器。两汉以后,南疆兴起了鄯善、精绝等城郭王国,考古工作者在尼雅(古精绝国)、楼兰(古鄯善国)两座遗址中分别采集到和田玉玉珠。甘州回鹘建立的高昌回鹘汗国,11世纪后期统制新疆北部,其信仰佛教的统制者在其首都北部兴建了王家寺院,后来人们在寺院的库房遗址发现了一批玉器,经鉴定有几件属于和田玉。这是新疆境内第一批通过科学认证的和田古玉器。表明和田玉当时已流入北疆。
   先秦已有大量有关和田玉的记载,内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用玉的传统,人们就地取材,创造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致密润泽、色彩丰富的和田玉传入后,随即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少有和田白玉,除红山文化用的是辽宁岫玉,龙山文化用的是一种长方石或山东莱阳玉,良渚文化用的是带有云母状闪斑的淡绿色透闪石类的玉。那时的玉不是以和田玉为主。
商代和田玉已经进入中原,成为上层贵族追逐的珍宝。安阳殷虚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目前的证据表明殷虚妇好墓中出土的一些玉器可能是内陆较早的和田玉器(有3件还属于和田籽玉)。说明此时和田玉已经进入殷商王室贵族的生活,标志着内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时代的开始。
   西周以后更多的使用和田玉,这时的玉器由祭祀型向礼仪型发展,故礼制的玉佩饰渐渐流行。春秋战国时代是自殷商以后玉器发展的又一高峰,这一时期的大量玉器是和田玉加工而成的。这个时期就是和氏璧诞生的历史时期,在学术界,有学者认为,根据传统观点及历史故事,和氏璧就是和田白玉琢磨出来的。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与和田玉表现出的各种特点联系,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历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数千年爱玉风尚地精神支柱。玉文化在中国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影响十分深远,孔子说过:“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好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乐也;暇不掩瑜,瑜不掩暇,忠也;孚伊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战国到汉代是和田玉使用的第一个高峰期,不仅用量大增,用玉的阶层也广泛起来。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白玉成为上品,儒家学者把美玉润泽坚韧的物理属性比拟成仁义智勇的君子之德。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最为重要。玉器发挥着帝王将相等统制阶级权力象征物的功能。汉代玉器是继承了春秋战国器型的特点,初期变化不太大,不过后来白玉件中出现了大量辟邪压胜的器型而且多摹拟神化故事,富有神秘的色彩。这种趋向大概是受当时流行全国的文学和佛学所影响,冲击以儒学为指导的汉代礼制艺术。
就玉器的文饰而言,春秋战国以前的文饰,可以说大多数是抽象或半抽象的。由于汉代宗教思想的不同,社会观念蜕变,使玉器的文饰逐渐趋向写实,而且增加了很多不同的形制,都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刻画神化形象,也用写实手法。
    三国以来,由于战乱的影响玉器的发展进入低潮,晋室南渡,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更加困难,也阻碍了和田玉的输出。
   隋唐时期,和田玉的开采继续见于史籍的记载。玄奘从印度回国,途经天山南麓,他记述和田产“白玉、翳玉”,还说今沙车“多出杂玉”。和田与内陆当时有直接往来,贞观6年(632)于阗国“谴使献玉带”。公元780年唐德宗即位,“谴内给事朱如意去安西求玉,得到于阗的圭一,珂佩一,枕一,带三百,簪四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瑟瑟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句里《一道残阳落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就是和田玉的又一名!!)这说明到唐代中期,和田本地已有了相当规模的琢玉业。宋代使用和田玉的规模超过了唐代。从玉材输出看,据史料记载于阗进贡给宋的贡品玉为首位。古人记录了宋代和田玉的输入途径和分类分等:“大抵今世所宝,多出西北。。。于阗国,玉分五色,为青碧一色高下最多。。。带白色者浆水又分九等。。。”
   元朝初期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田玉的开采。采玉民户聚集在喀拉喀什和上游的匪力沙(今希拉迪东),以淘玉为生,被称为“淘户”。他们所采之玉石,由驿站运往元大都。元代开始用和田玉山料雕琢大型器物,而现存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内的渎山大玉海,就是一件流传至今的元代宫廷玉雕酒器,说明元代人已掌握雕琢大型玉器的技术。
    清代是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玉器大规模产出,而以山料玉为主。清代玉器则工整华丽,乾隆时期更趋向纤细,一方面喜欢仿汉代佩饰,另一方面又受清代当时的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影响。尤其是玉山子和一些较大器物,较重画意。清代雕琢的许多大型玉山子,如“大禹制水”等,这要组织众多工匠设计和雕琢,多耗费数年,甚至十于年时间才能完成。完成一件玉雕作品十分不易。据说完成一件高不足4寸,口径不足6存的白玉碗,竟用工266个。(古代指耗时266天)。
   和田玉的产地
   史料记载的古代采山玉的地点,在清代以前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矿山。到了清代比较详尽。清代采玉矿山不少于6处,主要是塔什库尔干县大同玉矿,叶城密尔岱玉矿,皮山县康西瓦玉矿,于阗县阿拉玛斯玉矿,且末县塔特勒克苏玉矿,且末县塔什塞因玉矿等。19世纪末期俄国地质调查者在昆仑山描述了7个软玉地段,与上述古玉矿山基本吻合,鲍格达诺维奇和什拉金特所指出的软玉地带。,“原生露头和转石地区显东西向从叶尔羌河河谷延伸到罗布泊。”“7个软玉地带,叶尔羌河中游,提孜那莆河,沙基杜拉---喀拉喀什河,卡兰古塔格什塔格,托库孜达坂,阿斯蒂塔格。”新疆和田玉有悠久的开采史。密尔岱山玉矿在叶城东南、叶尔羌河上游经年积雪的高山上,它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也是清代产玉的中心。
    阿拉玛斯玉矿在于阗县南部4000---5000米的高山上,它是现在开采的主要原生矿,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今天仍是优质玉的重要产地。籽玉是经过外力破碎磨损而成的鹅卵石状的玉石,区别于原生矿的山玉。和田的两条大河历来是产籽玉的主要河流,是世界上有名的玉河。但是,围绕玉河是2条还是3条,古代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直到今天认识还不一致。现在通过卫星照片,清楚的看到只有两条大河流,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当然,这两条大河流也与其他许多大河流一样有不少支流。这两条大河均源于昆仑山,昆仑山为玉之产地,河中自然产玉。
   和田玉的开采
    居住在昆仑山前的先民们在劳动中发现了和田玉,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采玉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一种方法发展到多种方法。最初人们在河边拾起美丽的和田玉,以后又在河流中捞取到卵圆形的籽玉;在从河谷中的阶地沙砾中挖出那些早期河流冲击物中的美玉;在沿河追溯而发现了生长在岩石里的原生玉矿。因此古代采玉方法有拣玉,捞玉,挖玉,攻玉等多种方法,以分别开采产与不同地方的玉。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寻找和田玉依旧困难,多凭人工经验开采,用近原始的手段挖掘。矿工们忍受着风霜雨雪,历尽艰辛,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开采和田玉。古代有进昆仑山采玉“十去九不回”之说法。难怪人们说,黄金是钱,钻石是价,而和田玉是生命!!!可见和田玉是多么的珍贵。
    捞玉和拣玉有季节性,主要是在秋季和春季。古代在河中捞玉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传说公元5世纪前,于阗国国王每逢洪水过后,都要在玉龙河边举行盛大的采玉仪式,以酬谢天地恩赐。锦旗华盖翻飞,卫队护驾,群臣相随之下,国王和公主象征性的下河捞玉。一会儿,便传出“国王和公主拣到上等羊脂玉了”的消息。于是,全国百姓一片欢呼,大呼小叫,争先恐后的下河采玉。从唐代起,中央政府开始严格管辖,重兵把守,役工十几人一排,手拉手在湍急冰冷的河流里艰难行进,凭着经验和眼力“踩玉”,官员立于岸头高坡,见一人弯腰拣玉,便鸣罗一声,几声罗响,役工须向官府交纳几块籽玉。
   和田玉的类别
1.按产出分类
   山料的特点是块度大小不一,显棱角状,良莠不齐,质量常不如籽玉和山流水。山流水的名称由采玉和琢玉的艺人命名,指夹生在海拔3500---5000米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玉石表面比较平滑,距原生玉矿藏较近,有固定的产地,属于堆积型玉石沙矿藏。山流水的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籽玉又名籽儿玉,是指原生玉矿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之玉石。它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玉石裸露于地表或埋于地下。籽玉的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途搬运,冲刷,分选,所以籽玉一般质量较好。
2.按颜色分类
   中国古代对和田玉的颜色非常重视,它不仅是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附含了一定的意识形态意义。古人可能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东方为青,南方为赤,西方为白,北方为黑,中央为黄。古代以青、赤、黄、白、黑色为正色,其他为间色。从而将玉也分为五色。王逸《玉论》中记载玉之色为:“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若截脂,黑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色时有,而黄赤者绝无。”。
     3.关于璞玉
   璞,就是蕴藏有玉之石,或未琢之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于无瑕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不易得。有纵横56寸无瑕者,治以为杯,此以当之重宝也。”说明璞玉在古代是非常珍贵之宝。
   璞玉的外皮,按其成分和产状等特征,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
   色皮是在和田玉外表分布的一层褐红色或褐黄色玉皮。从色皮可以看出籽玉的质量,如黑皮子、鹿皮子等,多为上等白玉好料。同等质量的籽玉,如带有秋梨等皮色,价值更高。玉皮的厚度很薄,一般小于1毫米。
色皮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成云朵状,有的成脉络状,有的成散点状。色皮的形成,是由于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铁所至,所以它是次生的,有经验的拾玉者,到中下游去找带色皮的籽玉;而往上游,找到有色皮籽玉的机会就很少。此外,在原生矿体的裂缝附近也能偶尔发现带皮的山料,这也是由于次生氧化形成的。
   糖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分布的一层黄褐色玉皮,因颜色似红糖色,故把有糖皮玉石称为糖玉。糖皮的内部为青玉或白玉。糖玉的糖皮厚度大,从几厘米到20-30厘米,常将白玉或青玉包围起来,显过度关系,糖玉产于玉石矿体裂缝处。有人对且末县塔特勒克苏玉石矿糖玉的糖皮进行研究,认为糖皮和田玉系氧化所成。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糖皮由透闪石微晶组成,显壕状和交织纤维结构,单偏光下可见淡褐色铁质在透闪石中显云片状分布。这些说明糖玉是氧化环境的产物,系和田玉形成后,有残余岩浆水沿和田玉矿体裂缝渗透,使氧化亚铁转化成三氧化二铁的结果,糖皮即为氧化铁经大自然的手染成的结果,决非人为造成。
    石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包围着的岩浆围岩。围岩的一种是透闪石化白云大理石,这种石包玉的石和玉界限分明,可以经人为或天然分离。围岩的另一种是透闪石岩,因为和田玉在形成的过程中夹杂了粗晶状的透闪石,所以在玉的表面常附有粗晶透闪石,这种石皮与玉界限过渡。工艺界称其为玉的阴阳面,阴面是指玉外表的这种石质。和田玉璞玉之所以贵重,一是因为色皮可以利用作巧色玉器;二是因为玉的质量好。巧色玉器的制作,在中国以有很久历史,直到现在,还利用色皮琢成各种玉器,使其更富有情趣。从璞玉的特征很自然的使人联想到古代有名的和氏璧。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在《韩非子。和氏》一文中记载了和氏璧的故事。称“楚人的玉璞楚山中”,献给楚庄王,“玉人相之”,认为是石不是玉,楚庄王以欺君之罪,剁去卞和的左脚。以后又献给楚武王,同样又被剁去右脚。直到楚文王即位,命“玉人理其璞而的宝焉,逐命名曰和氏之璧。”
    此后,秦国得知赵惠文王得和氏璧后,欲夺此宝,诈称愿以15城换和氏璧,赵国蔺相如巧破骗局,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传说,到秦代时,和氏璧被秦始皇用作皇帝玉玺,据说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投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因此失落。而8年以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玉玺奉上。刘邦称帝后,号曰“汉传国宝”,代代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的皇帝仅两岁,传国玉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太后代管。王莽让其弟禹入宫索玺。太后大怒之下,将玉玺“投之地”,传国玉玺被摔碎了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了一块。东汉末年,汉少帝夜出北宫僻难,仓促间未带玉玺,返回后发现玉玺已不知去向。不久,董卓之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宫井中捞出的宫女尸体的颈下,发现一朱红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上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此,传国玉玺成为各诸侯及后代历朝历代争夺的对象。传国玉玺也不断在血腥残杀的伴随下不断易主。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时,李从珂摘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玉玺不知下落,此已成为千古疑案!宋太祖赵匡胤仅从后周那里继承来了两方宝印,而没有传国玉玺。
     这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究竟是什么样子?后人们极为关注。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剑根据杜光庭的《录异记》中说:和氏璧乃“岁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则碧,正而视之色白”。就是说和氏璧正侧面有不同颜色。拉长石是斜长石族中最重要宝石,它的诱人之处是透过宝石面可以见到彩斑状的颜色。大块拉长石显示这种效应最佳,成为闪变光彩,这是由于层状结构引起的。变彩主要为绿色和兰色。国外,于18世纪发现它才用作宝石。和氏璧为拉长石说的观点,虽然近年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但是证据仍嫌不足。和氏璧已经失踪,最可靠的历史记载还是〈韩非子。和氏〉一文的记述。当然,拉长石不是这种璞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也认为,“所谓连城之璧”,是“璞中之玉”。因此认为这一种看法是合适的。当然,这仅是一种看法。和氏璧是什么,仍是一个千古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