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活人行孝 少为死人烧钱 回复:59 人气:2665多为活人行孝 少为死人烧钱
时值清明,洒扫祭拜渐多。慎终追远、思亲怀故,是植根于中国人心灵的伦理价值。不知道外国是否有这样的节日。扩坟、烧纸、放鞭炮,传统的祭奠仪式背后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伦理观,有着强大的文化基础。 问题在于,有人对活着的老人不敬孝,死后大做文章,显然是给活着的其他人看的,显示自己的孝道,更有甚至借机谋财。 重养轻葬是大多老人所期待的,活着时不孝顺,死了还有啥说的。让老人活得顺心开心,晚年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死了,一死百了,魂魄已去 草木灰一堆,这时大做文章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场景的切换,习俗也需要革故鼎新。雾霾让更多人看到鞭炮的另一面,耕地减少也推动着丧葬方式的变革。而不惜重金购买“美女”、“手机”等祭品,更让祭奠变成炫富甚至是闹剧,在烟熏火燎、垃圾遍地的环境污染之外,造成“心灵污染”。从四川某地因祭奠引发80多起山火,到“卖纸手机搭售纸充电器”的段子,关于如何表达情感、赓续传统,再次引来议论。 多为活着的老人关怀、买单、特别是精神安抚,常回家看看;死了,一了百了,也就算了吧,不必花钱烧钱了。“祭如在”,清明祭奠的本义乃在于表达对亲人的感念与尊敬。形式可以不同,内涵却是不变。鲜花祭奠、绿树祭奠渐成新风,“微博祭祀”、“时空邮箱”等受人追捧,清新自然的祭祀,符合时代新趋势,也契合社会新要求。只要缅怀先人、尊老孝亲的真心真情在,鲜花可代替纸钱、音乐可代替鞭炮、网络遥拜可代替舟车劳顿,清明节更可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明”,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