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榆次习俗一一除夕节与春节

 如蚁人生234 2020-10-09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俗称“年卒上”,意为一年的最后一天。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之意。因这天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岁除之前,人人要理发、洗澡,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洗澡,就是要洗去自己身上一年的晦气、疚疾、邋遢。理了发、洗了澡就代表着就等过大年了。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祭祖、守岁、团圆饭、贴春联、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贴上春联,就等于贴上了喜庆,希望来年日子越过越红火。

旧时,榆次人在除夕晚上要再燃香烛,摆供品,另贴新灶牌或将灶神的木刻像再翻转身,两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家司命主,万载降福神”、“人间烟火主,天上耳目神”、“油盐深似海,米面积如山”等。然后燃放鞭炮,这些活动谓之“接灶”;还要升祖宗图祭祖;午夜时分,即开始操办焚纸、上香、放鞭炮,迎接喜神、福禄财神的到来;守岁熬年之俗有着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还包含了珍惜时光、珍爱生命的思想表达;还要给孩子们讲述有关春节期间做好事、讲吉利话的注意事项等。

  现在,人们在家的里里外外泼清水、细打扫;贴对联,挂灯笼,插柏叶,垒塔塔火等;远在他乡的人们都要在这天赶回,和家人团聚;除夕中午的食俗是油糕、片儿汤,预示来年生活事业步步高;除夕之夜,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准备替换的新衣服,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手机的亲友圈发红包、抢红包,参与支付宝“扫福”与“摇一摇”等活动,欢欢喜喜迎接大年初一的到来。包饺子时,还要特意包一枚硬币,谁吃到就意味着谁有福气,来年要交好运。不论谁吃到,全家人都要庆贺一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夕的年夜饭已不再是简单的吃顿饺子,有的要到早预定好的饭店吃真正的年宴。为保护人居环境,如今的城区过除夕与春节,虽缺少了燃旺火和放鞭炮这两项民俗元素,但它依旧是人们心中最为 重要的民俗节日。

                             

春节 ,俗称“过大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腊月二十三祭灶即为过年的开始,民间有“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房屋上下扫干净,二十五胡萝卜儿冻豆腐,二十六提上篮篮割羊肉,二十七割好红纸写对子,二十八馍馍蒸下一笸箩,二十九提上壶壶打烧酒,三十日和好白面捏扁食”的习俗。

拜年,是民间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的传统习俗。人们敬重老人、探亲访友、相互登门祝福庆贺新春。旧时,大年初一早上,人们要抢头炉香祭祖,点旺草,爆竹之声通宵达旦,晚辈要给长辈叩头(方言“磕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等;饭后,先给本族长辈拜年再到邻居或朋友家致贺,再到其他亲戚朋友家拜年。碰到熟人送上“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语。晚上,有的地方有全家共食南瓜的习俗,称“翻身瓜”,有“时来运转”的美好期盼。正月初二上午,榆次人要到坟地祭祖;正月初三、初四,是亲友间拜年的高潮期。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也不再讲究正月初二和初五不拜年,拜年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后,给亲朋好友拜年除传统的登门拜年外,还用贺年卡、传呼机(BB机)或手机短信拜年。2010年以来,通过发微信拜年成为时尚。压岁钱,讲究新钞票,是春节的一种习俗。现在,不仅有老人给未成年晚辈传统的“压岁钱”,成年晚辈还要给老人孝敬钱。正月里还有亲戚朋友互相宴请而增进感情的习俗,有的还喜欢旅游过年。  

春节期间,民间有许多禁忌,如,初一不能动笤帚,免得把财气扫走;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怕吃穷;不能动刀剪,怕有口舌之争;小孩无意说出不吉利的话,就用草纸擦其嘴,这样,说出的话就不算数了,等等。这些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人们祈求一年平平安安的良好愿望。

点击下列标题,可阅读相关文章:

榆次习俗——祭灶节与交年节

榆次习俗——腊八节

榆次习俗——爆食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