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个你不知道的春节习俗,启达带你走进春节传统文化

 鸿儒书香vosn18 2019-02-03

春节习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瑰宝,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学生们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教育。

首先,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孩子的知识面;

其次,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

再者,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1、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北方人过年习惯吃( A )。

A.饺子

B.汤圆

解析: 年三十的晚上究竟吃什么?饺子、汤圆各占半壁江山。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南方的主角则是汤圆,学术界一般认为汤圆的诞生是在南宋时,主要是从形状上取其团圆、圆满之意,从味道上取其甜甜美美之意,从滚动的状态上取其做事顺利之意。

2、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 ),天津杨( )和山东( )。(A)

A.桃花坞;杨柳青;潍坊

B.苏州;杨柳青;潍坊

C.桃花坞;杨柳青;济南

解析: 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年画并称“中国三大木刻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

3、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 B )

A.春节

B.除夕

C.新年

解析: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4、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 A )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A.殷商时期

B.魏晋时期

C.宋朝

解析: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末的大型祭祀活动。是当时中国最为热闹,也是最盛大的一个古代传统节日。魏晋时期有了爆竹,当然这个跟现代的鞭炮完全是两回事。只是一种燃烧竹子发出噼啪声响的祝贺形式。宋朝燃烧的火药鞭炮慢慢取代了爆竹。

5、除夕之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 B )。

A.别岁

B.守岁

C.馈岁

解析: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现存文献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春节扫尘的风俗起于什么时候?( B )

A.商周时期

B.尧舜时期

C.秦朝

解析: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

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

《吕氏春秋》中已有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前扫尘的习俗。按照民间说法,“尘”与“陈”谐音,所以“扫尘”也叫“扫陈”。年节扫尘有“除旧布新”的含义,扫尘蕴含了人们“推陈出新”、“辞旧迎新”、“破旧立新”的愿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

7、关于“春节”有个传说,传说中有一个破坏百姓财物,伤害人畜的动物,请问它叫什么?( B )

A.螭魅

B.年

C.梼杌

解析: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传说,“年”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和毁坏田园,闹得人心惶惶,人人惧怕。有人想出了一个巧妙之计:在院子架起木柴堆,大门外摆着桌子,桌上放上猪头、牛头、羊头、狗头和雄黄酒等等。

那个叫“年”的怪兽看见猪头、羊头等之后,立即赶来,张开血盆大口,想饱餐一顿。人们看见怪兽来了,马上点燃柴堆,敲起锣鼓,大放鞭炮,顿时火光冲天,锣鼓、鞭炮响声不绝,把怪兽吓得落荒而逃。于是,人们互相祝贺平安,后来人们就把正月初一定为吉祥的日子。

梼杌:古书《神异经》说,梼杌( táo wù )长得很像老虎,毛长,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常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的人。

螭魅:螭魅又名魑魅,是山林中的异气化生的鬼怪,杀人无形。

8、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普及与哪位皇帝有关?( C )

A.赵匡胤

B.朱允炆

C.朱元璋

解析: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但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一年除夕,忽然传旨各地:凡公卿世家,门前需加春联一副,朕亲自出观。第二天朱元璋微服出宫,边行边观赏各家的春联。忽然发现一家门上未贴春联,就打听原委,当他知道这是一家阉猪为业的人家,自以为业贱难写,朱元璋就亲自提笔给主人写了一幅'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对联虽没提阉猪之事,但“阉”字的意思都包含在里面了,众人齐口称赞。

过了一天,朱元璋又路过这家门口,见门上仍无春联,心里很纳闷,命人去问,才知道这家主人因为知道是皇上的御笔,已贴在神龛上供起来,朱元璋听后大喜,特赏了这家主人三十两白银。从此,贴春联的习俗就兴盛起来。

9、吃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 B )、一是( )。

A.鸡、鸭

B.年糕、鱼

C.鱼、鸭

解析:年夜饭菜品都是图个好彩头,“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10、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 B )

A.春日

B.迎春日

C.送春日

解析: 迎春日又称扫尘日,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吕览注》中写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11、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庆祝。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几天?( C )

A.10天

B.8天

C.5天

解析: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5天。

12、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 C )

A.《福禄寿三星图》

B.《老鼠娶亲》

C.《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解析: 春联自产生之后朝文学方向发展,而年画则朝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迎春接福》、《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彩色年画。随着象征吉庆有余的年画时间的发展,年画题材更加广泛。最常见的有:一个胖娃娃抱着一条大鲤鱼,象征着吉庆有余;一个聚宝盆和一棵摇钱树,象征着招财进宝。

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13、正月里每一日都有特定的意义,初一鸡日,初二犬日,那么你知道谷子的生日是初几吗?( C )

A.初三

B.初五

C.初八

解析: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

初二:犬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 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

谷子生日又称谷日节,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正月初八也被称为“顺星节”,是一个可以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

1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谁的诗?( A )

A.王安石

B.李世民

C.苏轼

解析: 此诗作者,宋朝王安石,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15、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腊月二十四开始年终大扫除,北方称之为( A )?

A.扫房

B.掸尘

解析: 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1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A、月亮

B、姻缘

C、美女

解析: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2.美女、美人;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第三种用法: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17、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B)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解析:'一衣带水”的水指的是长江。出处《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释义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

18、壮族过春节有舞春牛的习俗,舞春牛所用的“春牛”是什么?(A)

A.用竹片编织成牛的形状

B.用藤条编织成牛的形状

C.用芦苇编织成牛的形状

解析: 舞春牛所用的“春牛”是用竹片编织成牛的形状。舞春牛,是广西浦北县、邕宁县等地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民俗游艺活动。牛身用竹片编织而成,黑布或灰布做套;绵纸做头和角,画上中眼。两人一头一尾钻入布套中,边唱边舞;一人头包毛巾,手扶犁架跟在后面,做犁田状;其他人或提灯笼,或敲锣鼓,或领唱春牛歌。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庙前表演,叫做“老虎入村投土地”;然后挨家挨户预祝人寿年丰。

19、春节有一种传统饮食,“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这种食品是什么?( B )

A.粘豆包

B.年糕

C.蒸馒头

解析: 年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20、春节拜年时,长辈为什么要给晚辈压岁钱?(A)

A.压住邪祟,镇恶驱邪

B.让孩子年龄慢点涨

C.让孩子多多钱财,买零食

解析: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