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山

 思书别院 2013-04-05

地质
  在晚太古代(25±0.5亿年前)金山地区海底火山活动强烈,至早元古代中期(23亿年前)的五台运动,地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中元古代到晚元古代,经历晋宁运动(8±0.3亿年前)上升成陆,并相对稳定。古生代(5.7~2.3亿年前)出现多次大规模海侵,地壳多次升降。中生代(2.3~0.67亿年前)岩浆活动又开始活跃,经过燕山运动,形成新的华夏系构造格局,早期劳村旋回和黄尖旋回为本区主要成岩期。新生代(O.67亿年前~今)喜马拉雅运动使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和断裂,又经过第四纪冰期影响和多次海侵,在海陆相交替沉积作用下,形成基岩上部地层。 地貌
  金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太湖流域碟形洼地东南端。全境地势低平,地面高程自北西至东南略有升高,河渠交织成网。县境地貌经历了燕山晚期地质运动、新生代古气候冷热交替变化以及300万年来地壳的缓慢沉降,从而在前第四纪地层的基底上堆积了厚O~285米不等的松散岩层,造就了现今的地貌形态。根据地貌形成的外动力过程、成因及其形态,可分为湖沼洼地、湖积平原、泻湖平原、滨海平原、潮坪,以及剥蚀残丘6个地貌单元。http://baike.baidu.com/view/193784.htm

 

 

地表矿产资源普查

1958年,上海市建委成立资源普查办公室,对上海市地表矿产资源进行调查,在上海地区开展石材、砂料、泥炭等普查,其中泥炭主要分布在青浦、松江两县,埋藏浅,开采方便;石材分布在西南部天马山等14个小山,至今仍在开采;砂料主要分布沿海岸带。

石材调查 青浦、松江、金山县是上海地区唯有小山露头之地。1960年开展勘查,分为两组:一组是松江西北的13座小山,包括东佘山、西佘山、凤凰山、薛山(雪山)、北干山、辰山、天马山、机山、钟界山、横山、小昆山、赤壁山等;二组是金山卫附近海里的大金山、小金山、乌龟山和金山县张堰附近的秦望山、查山和仅露地面2米的甸山。其他还有青浦县淀山湖畔的小淀山和乌龟山。这些小山都是弧立的,高度都在100米以下。甸山,经手摇钻探明,它在地面以下10米是一个延长150米左右的潜伏山体,秦望山的岩石已风化成高岭土,不能作为石材。这些小山的岩石由安山岩及少量细晶岩、正长斑岩等白垩纪火山喷出岩组成。强度在1000公斤/平方厘米以上,SiO2含量一般在70%以上,质地坚硬易碎,节理发育,裂缝甚多,不宜作大块石材。这些小山石材的储量列表于下:

秦山    

在张堰镇秦山村境内,处张堰镇西1.7公里,海拔32.13米、周长0.508公里,由粗面质安山岩组成。清乾隆《金山县志》载:“秦始皇登山望海,山石有秦皇辇道。”故秦山又名秦望山、秦皇山、秦驻山。     

        秦山原多胜迹,碧树浓荫,为骚人墨客咏吟及远近村民春游之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月半、廿八和四月初一,秦山有集,谓之“游秦山”。届时商贩云集,人流如潮。《张锡竹枝词》有咏:“野畦春暖日迟迟,秦王汕头景物滋,田妇村童都结伴,桃花看到菜花时。”唐代诗人薛据有“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朝阳半汤浴,晃朗天水红”的诗句。秦山以奇峰、怪石、灵洞为胜。旧志载有仙人洞、飞来石、老人峰、翠微峰、龙游洞、白龙洞、石马磴、试剑石等,合称“秦山八景”,留有不少神话传说。秦山顶上毕公祠,为纪念明代成化年间巡抚毕亨而建。后祠废,改为万寿寺,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曾先后增修,殿宇巍伟,咸丰年间毁于战事。寺南有井一口,名白水泉,味甘色白。还建有抗倭将军侯端墓。

     秦山的高岭土(白泥矿),经加工可制作电气绝缘材料,还蕴藏未经铁锰渲染、但二氧化矽普遍增加到60%—80%的矽化正长斑岩,经加工处理后可作半硅砖、保暖砖。     

查山

    在金山卫镇境东北部,长春、卫通、联丰村交界处,海拔21.23米,周长1公里,由安山集块岩和安山岩组成。相传秦始皇登秦望山观海,视线被此山林木所遮,于是伐尽草木,山上赭红色土石裸露,故旧名遮山,也名赭山。又传,唐代方土查玉成于此炼丹,因名查山。     查山东麓有仁寿禅寺,元至正年间建,书法家董其昌等先后书额,西有香花祠,傍有香花桥、普门室、虚翠阁,清康熙年间修,清末坍圮。山北有静山庵,清康熙初建,光绪年圮。山之西半里许,有巨大石块,传为山之足,今有小集镇名大石头,即出于此。山上曾有两峰接海、双杏凌霄、香池印水、丹井乳泉、僧房石壁、仙洞天泉、丛林箭石、绝涧龙岩、北山翠屏、南坡膝印等,是为“查山十景”。自元至清,文人雅士登山赏景咏吟甚多。清王广心有诗云:“仙山海上雨初晴,胜侣携筇老衲迎;当户藤萝双数合,诸天钟鼓一灯明。”解放前后几经开采,胜迹无存。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日,为查山仁寿寺香市,此俗一直延续到5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驻军与村民疏浚围山河流,在山上增土铺路,植树造林,栽花种竹,如今绿水环绕,林木葱郁,仍不失为揽胜之地。    

 柘山 

   在山阳镇西部甸山村,与张堰镇旧港村交界处。抗战前,其地为乡村小集镇,今已衰落。柘山又名淀山,后称甸山。清光绪《金山县志》载:“旧在柘湖中,以地产柘树,故山与湖俱以柘名。今湖成平地,山仅一拳耳。”据《山阳志》载:柘山高不足10米,面积约4—5亩,南山脚有巨石3块,垒成“品字形”,黑褐色,石上无草,名“品字石”。山西约50米农田中,有一石若一牛卧地,头北尾南,其南不足10米,有一石如料桶,名“料桶石”,与卧牛成一幅“耕牛食后休息图”。1970年开山取石,柘山顿成深塘,塘深达10米。以上皆为古柘山遗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