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文化中的廉政资源

 苏迷 2013-04-05

源远流长的吴文化中,包含着弥足珍贵的廉政资源,挖掘、继承这份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道中清权”的虞仲

吴中传统文化的开端,就已包含着廉政的因素。常熟的尚湖,因传说姜太公吕尚垂钓于此而得名。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尝事纣。纣无道,去之。”《孟子》曰:“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唐宋古籍有太公避纣,隐居虞山石室之说。吕尚本在商朝为官,纣王暴虐荒淫,吕尚不愿同流合污,挂冠离去,避地海虞,这无疑是洁身自好的举措。

吕尚之事尚待考证,而虞仲之事则比较确凿。商末周族首领古公为亶父 (周太王)生三子,长曰泰伯,次曰仲雍,幼曰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周文王)贤圣,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姬昌,泰伯、仲雍知其父有立昌之意,便以采药为名,让国南奔,来到古吴之地。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华夏文明,与当地群众一起艰苦创业,促进了吴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仲雍去世后,葬在常熟虞山东麓。虞山至今有仲雍墓。

孔子对泰伯、虞仲的让国之举大为赞赏。《论语·泰伯》篇载,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认为,泰伯之德,也可以有天下,故称之为“让天下”;周经季历、文王、武王三人相传而终得天下,此皆泰伯所让,故谓之“三让”。《论语·微子》篇载,子谓虞仲“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放言,是弃言的意思,即放弃言谈,不论世事,默默无闻,与让国退隐一致;中zhòng,符合的意思;权,权宜、权通的意思。虞仲为让国于季历,南奔荆蛮,又断发纹身,表示不再回故国为政,其不慕君主之位,淡泊名利之得,隐居独善,持身高洁,行为合乎道之清。泰伯、仲雍来到古吴之地,得到土著居民的尊敬与爱戴,泰伯被拥立为吴君,泰伯死,无子,虞仲继兄为吴君,此可知其隐居自废,不是真的遗世超尘,乃不与兄长竞争,又一次谦让,这是权宜之道。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诸侯之间,攻伐征战,兵连祸结,各国内部,轼君篡位,屡见不鲜,皆为争权夺利而起。而泰伯、仲雍能“以天下让”,孔子对他俩的赞赏,是扬古人之清以激当世之浊,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常熟的虞仲墓坊,建于清代,石坊柱上镑刻楹联,其一为“道中清权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夷即夷逸,惠即柳下惠,都是古代贤士,在《论语·微子》篇中与虞仲相提并论。这副对联的出处就是《论语》,隐括了孔子对虞仲的高度评价。

 

“行不由径”的言偃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常熟人,孔子晚年的重要学生。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言偃是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论语》“先进”篇载:孔子授徒,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诸科,有优秀毕业生十名,所谓“十哲”,言偃是十哲之九。

《论语》一书,言偃凡八见。其一为: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言偃学成之后在鲁国任武城宰,孔子前去“视察”,问他有没有发现人才,言偃推举了澹台(复姓)灭明,理由是,此人行路不走小道,不是公事不找领导。对比热衷于歪门邪道、阿谀奉承之辈,澹台灭明的品质心地可知。

“行不由径”是一种人格的标示,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不营私舞弊,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它是澹台灭明的优点,是言偃提出的人才标准,也是言偃的“夫子自道”。

孔子到武城,闻弦歌之声,便微笑着对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治理武城这么一个小地方,用得着广泛推行礼乐之教吗?言偃回答:“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做官的学于道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于道就容易役使,如此则政通人和,百事易成。孔子充分肯定言偃之所为,并解释“牛刀割鸡”云云只是开个玩笑。《论语》的这则记载,反映了言偃治小邑以大道,而对老师所说并不一概唯唯诺诺,是亦可谓“行不由径”了。

言偃在武城,推行文教礼乐之治,推举公道正派之人,其为政应该说是清正的。

《论语》还有一则记载,言偃见子夏以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细节教学生,恐其忽于大道,就批评说:“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如果不掌握道德学问的根本,那怎么行呢?”可知言偃的重本贵德是一贯的。

《礼记·礼运》篇记录了孔子关于“大同”、“小康”的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治是谓“小康”。我们今天仍借用“大同”、“小康”两个词汇,赋予全新的内涵,分别指代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的理想境界。孔子关于大同、小康的论述是对身边一个学生说的,这个学生就是言偃。

周贞定王二十三年(前446年),61岁的言偃离开鲁国,回到虞山故土,继续传道讲学,“吴中弟子从之游者以千计”(《言氏家谱》)。言偃以礼乐教育、道德文章润泽故乡人文山水,为常熟文化、吴中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64岁那年,言子去世,葬在虞山东麓,其墓至今犹存。

 

“廉石”相传的陆氏

陆绩的故事,苏州人家喻户晓,不赘述。他的那块廉石,现存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内,成为廉洁文化的象征。

无独有偶,与陆绩差不多同时同地,吴郡另一陆氏弟子陆胤,也以贤能廉平著称江南。陆胤字敬宗,孙权赤乌十一年(248)被任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率众征讨交州各地的叛乱。陆胤以“攻心”为上,宣喻朝廷恩信,禁止烧杀淫掠,招纳部落首领,安抚少数民族,很快平定骚乱,恢复生产,开发经济,保障了东吴南疆的安宁。陆胤组织军士就地屯田,安排群众从事农耕,领导人民凿井蓄水,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更为可贵的是,陆胤治理交州十余年,一直保持俭朴清廉的作风,家无粉黛附珠之妾,也无当地特产如文甲、象牙、犀牛角之类的珍宝。《三国志·吴书》称他是品德高尚、廉洁奉公的“良牧”,能移风易俗,“身洁事济”,使“流民归附,海隅肃清”,是难得的栋梁之才。

陆氏乃古代吴郡望族,陆绩后裔在唐代曾一门三相,父子同入凌烟阁。陆元方,字希仲,武则天长寿二年(693)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二年(699)拜鸾台侍郎、平章事,两次官至相位。陆元方也曾安抚岭南,不辱使命;任绥州刺史期间,省刑薄赋,爱惜民力,时称“在官清谨”。陆元方长子陆象先,处事干练谨慎,“在官务以宽仁为政”,史称其“清净寡欲,不以细务介意,言论高远,雅为时贤所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太平公主谋杀李隆基(唐玄宗)的生死较量中,陆象先当面对太平公主表示反对,刚正不阿,也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百余年后,唐宣宗时,陆元方、陆象先父子的画像以大唐功臣同登凌烟阁。陆元方、陆象先可以说是继承了远祖陆绩的 “廉石”精神的。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陆元方六世孙陆希声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陆氏家族在唐朝的第三位宰相,可惜李唐王朝已到穷途末路,陆希声难有大作为了。

 

“先忧后乐”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籍贯苏州吴县,宋仁宗景祐元年曾任苏州知州。

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从后父姓朱,名“说”(同 “悦”),30岁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时,才回苏州范氏家族认祖归宗,复姓更名。

范仲淹7岁那年,母亲就教他识字,17岁入乡塾,21岁在长山县(今山东邹平)醴泉寺附近赁屋居住,闭门读书。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干后切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下饭的菜只有“断齑数茎,入少盐”。23岁进应天府书院继续求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27岁的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登进士第,从此步入仕途。

在任苏州知府时,范仲淹曾以苏州是故乡,而宋朝任职有回避籍贯的规定为由,请徙他州,朝廷起初也已同意,后因苏州秋涝久久不退,三司和两浙转运使力言范能治水,朝廷遂仍命他知苏州。范仲淹组织疏泼松江,又打通常熟、昆山之间的泄洪通道,并在沿江诸浦建闸挡潮,根治水患取得明显成效。至今常熟福山还遗存“范公闸”。同时,范仲淹还捐出自己购买的一块土地,兴办苏州郡学,延聘著名学者前来任教。今天的苏高中,就是当年苏州郡学的校址。从《留题常熟顶山僧居》一诗看,范仲淹知苏州期间,到过常熟。

康定元年(1040)三月,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负责防御西夏的侵略。范仲淹加强军事训练,修复外围据点,抚恤边地百姓,争取少数民族,巩固了西北边防,使西夏对延州一线不再敢轻举妄动。著名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就是范仲淹在陕西边防前线写的。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提出了10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其核心是整顿吏治,抑制腐败,改变北宋冗官冗费、积贫积弱的状况。可惜新政推行仅一年多,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破坏,以失败告终。但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却开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先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范仲淹为官正直清廉。在掌应天府学时,他写过“同气相求,将益润身之德;见利而让,必扬洁己之廉”的《淡交若水赋》;在知越州时,他把官署凉堂命名为“清白堂”,以清廉自励,并身体力行;晚年,他拒绝儿子治宅第、建园林,作为养老之地的请求;死后入殓,丧葬费还是友人凑集起来的。在宋代士大夫普遍养尊处优、安逸享乐的风气下,范仲淹官至将帅、卿相,而能清廉自守,显得更为难能可贵。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在于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物质的岳阳楼几经兵燹,多次重建,精神的岳阳楼则千百年来始岿然屹立,高耸云天!

 

 

刚直清正的李光

李光(1078-1159),字泰发,号转物居士,越州上虞(今浙江余姚)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登进士第,初任开化县令,再知常熟县,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后,曾知平江府。

据《宋史》载,李光从小严肃庄重,“不戏弄”。办理父母亲的丧事,“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赙(fù),助人治丧的钱物。李光尚未成人,就能悉辞(一概谢绝)所致之膊(送上门来的钱物),殊为不易。

李光任常熟知县,《宋史》有一段记载:“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此事非同小可。

朱勔,苏州人,因父亲朱冲谄事蔡京、童贯而得官。宋徽宗赵佶喜欢奇花异石,朱勔竭力奉迎,在江浙一带搜求勒索,用船从淮河、泞河运人京城,号称“花石纲”。同时,朱勔一伙“名为应奉,实入私室”(李光奏章),乘机在民间巧取豪夺,老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毁财破产,甚至卖子鬻女以供征敛。方腊起义时,即以诛杀朱勔为号召。《水浒传》对“花石纲”祸国殃民也有描述。

李光任职常熟之时,正是朱勔父子横行霸道、肆意妄为之际。朱勔官“防御史”,得皇帝宠信,气焰熏天,朱家召唤州县官僚如使小儿、奴才,谄事者升迁,忤逆者罢免。在这种情形下,李光敢于严惩朱家狐假虎威的僮仆,是要有一股正气,要有一点胆量的。朱冲指使吏部想要调动李光的职务,李光也不屈服。朱勔乃北宋末年“六贼”之一,是黑暗腐败势力的代表人物。李光初入仕途,以一知县而敢冒虎威,难能可贵。

在金兵南侵面前,李光是坚定的抗战派、爱国者。几任知州、知府,他都积极备战,修城池,聚兵粮,结义社,御敌安民,保境卫国。绍兴元年(1131),擢部侍郎,李光上疏请高宗赵构亲征,渐图兴复。金兵大举进攻,南宋朝廷下诏允许各地守臣“守避自便”,李光则认为守臣肩负人民、社稷之重,应当“存亡以之”,极言不可。绍兴八年,赵构和秦桧与金议和,李光当面指斥秦桧卖国求荣,由是得罪权奸,迭遭迫害,直至远贬海南,过了长达18年的流放生涯。秦桧死,方复官,北回蕲州而卒。纵观李光一生,每每与权贵、奸臣抗争,因而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却无怨无悔。

李光去世后,谥“庄简”,这是褒奖他的刚正不屈和谨慎简朴的,可谓名至实归。

 

“毁家纾难”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庐陵人,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知平江府。

文天祥从小志存高远,素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出仕以后,正道直行,清忠自励,无所畏惧地同权奸作斗争,而置个人进退祸福于度外。其《纪年录》自述云:“予于山水之外,别无嗜好。衣服饮食,但取粗适,不求鲜美。于财利至轻……天性淡如也”。南宋朝廷除文天祥秘书省正字的诰词(刘克庄代理宗起草)称赞他“初以远士,奉董生之对,继以卑官,上梅福之书。天下诵其言,高其风,知尔素至不在温饱”,可见当时朝野对文天祥人格的共识。

对南宋统治集团沉溺声色歌舞的奢侈腐败之风,文天祥是痛恨、忧愤的,在殿试对策中,他严正指责朝廷大兴“琳宫梵宇”的“土木之费”,“霓裳羽衣,靡金饰翠”的燕乐生活,和“量金辇玉”、滥加赏赐的行为。如此不顾落榜招祸、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剀切陈辞,毫无疑问决不是故作高论。

据《纪年录》后人注释采辑的“话旧事迹”,文天祥知宁国府,携家眷任满归乡,途经一旅店住宿,旅店主人胡翁请求馈赠,文天祥指着自己的行李,“任其自择无嫌”,胡翁认为文天祥是大官,“如他人皆辎重充溢”,没有想到文天祥“行橐枵然”。枵xiāo,中间空虚的树根。此虽为乡邦遗老的传说,而文天祥为官清廉可见一斑。邓光荐《文信国公墓志铭》云:“公高明俊朗,英悟不凡……不倚势近利,龌龊自弃。故其立朝有本末,谏诤有风烈。治郡持节,廉明有威”,这是文天祥就义后的“盖棺论定”。

元蒙大军渡江南侵,文天祥奉诏勤王,在家乡组建抗元义军时,他“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解救国难),“尽以家资为军费”。德祐元年九月,文天祥以浙西江东制置使的身份知平江府,亲临一线指挥抗元。在苏州期间,文天祥派兵援救常州,与元兵激战五牧,他的部将尹玉、麻士龙战死沙场。尹玉率领的赣军,是文天祥在江西招募的“嫡系”部队,在五牧之战中最为英勇,尹玉手杀七八十人,冒箭如猬,犹健斗不已,其士卒与元兵通宵血战,只四人脱归,余皆壮烈牺牲。后来,临安告急,朝廷一再下令,文天祥移守余杭。文天祥在苏州时间虽然不长,却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迹。他的《指南录》有《平江府》一诗,《集杜诗》有《苏州》一诗,记述了相关史实。

南宋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执,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多年,始终不屈,从容就义于柴市口。据史书载:文天祥状元及第,步入仕途后,“自禄赐所入,尽以散族姻宾友之贫者”,就义后,“官籍其家萧然”。

 

一尘不染的况钟

况钟(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江西靖安龙冈人,曾三任苏州知府,是明代饮誉江南的清官廉吏。《明史》称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李贽《况钟传》赞其“廉洁之操,一尘不滓,操履之介,千夫莫回”。

况钟早年在家乡靖安县当书吏;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任礼部仪制司主事;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被钦命为苏州知府。

况钟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裁汰冗官,严惩了若干作恶最多、民愤极大的青吏;三次上疏户部,请求减免苏州官田的重赋,废止各种苛捐杂税,使久陷困顿的苏州农村经济得以复苏;兴修太湖农田水利,保证河道畅通,解决太湖泄水排涝问题,同时修筑圩岸,疏浚圩内沟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江南巡抚周忱一起,创建“济农仓”,发挥借贷、救济、调控地方财政的功能。还有扩建苏州府儒学,培养选拔人才;招抚流民,完善社会基层组织;改革漕运,清理军籍,等等。况钟采取的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给老百姓带来不少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为一代清官,况钟之清,突出表现在清明和清廉上。况钟是由吏员步入仕途的,熟悉下情,谙练公务,又知识赅博,思维慎密,具备很强的刑侦才能。当时苏俗健讼(喜欢打官司),狱案如山,况钟到任后,联合地方知县,两年中间审理案件四百二十多起,以其明察秋毫,判断准确,而被黎民百姓称为“况青天”。戏剧《十五贯》和“三言”中的《况太守断死孩儿》,虽属轶闻传说,未必确有其事,但可见民意和口碑。

况钟在《示诸子诗》中自称“虽无经济才,尚守清白节”,又在《口占绝句四首》中自许“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事实也是如此。苏州府有一属官叫傅德,借口催收粮税,敲诈勒索,中饱私囊,事发后,傅德让女婿送白银五百七十多两贿赂况钟,希望从轻发落,况钟把傅德及其供词连同行贿的银子一起移送吏部处置。况钟在苏州任内,没有建构一砖一瓦,“内署萧然,无铺设华靡之物”;不是因公宴会,食无兼昧,家人亲友相聚,也仅“尊酒数行,青灯夜话而已”。况钟死后,棺木运回江西故乡安葬,随船所载只有书籍和日用品。

正统四年(1439),况钟在苏州知府任上已满九载,必须赴京接受考核,听从调遣了,离苏之日,“七邑耆民饯送者数百里弗绝”。后来又有一万八千余人联名上书,请求况钟继续留任,朝廷破例同意。正统七年十二月,况钟积劳成疾,卒于苏州知府任上,府属七县百姓家家户户设灵悼念,此后五百余年,苏州况公祠焚香祭奠者络绎不绝。

苏州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名人还有许多。我们应该整理相关史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廉洁美德,在社会上进一步营造清风正气,建设廉政文化,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作者:鲁 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