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第一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4-05
老子第一(图)
作者:方英文
2013-04-03     天津网-数字报刊

  五十岁后,记忆力下降,眼睛老花,读书量大为减少。于是调整战略,多读大书。所谓大书,就是大千世界、众生风貌。书籍,一概是世界的折射。直视世界,无异于直接阅读原生态的书。所以能外出的时候,就尽量外出。

  日前受邀“大道西行——重走老子出关路”,历时五天,感觉确实读了一本大书中的几页。

  老子是东方的亚里斯多德,或者说亚里斯多德是西方的老子。这两个老汉分别开创了东西方文明,如雪山之融,发源了人类精神疆域的千江百河。而且我们的老子确实更老。他出生一百八十七年后,亚里斯多德才呱呱坠地。因此“老子天下第一”之说,是无可争议的。老子的寿数也可能是天下第一。人们最后一次看见老子,老子已经百岁了。百岁后的老子又活了多少年?史书只有四字记载:不知所终。在春秋末期,人均寿命不足三十岁,老子居然如此高古,其实并不奇怪。老子能写出伟大的哲学《道德经》啊,身心双修而高年,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亚里斯多德呢,只活了六十二岁。又以文学的高端标准来看,《道德经》无愧于一篇“众妙之门”的空前绝后的散文作品,因为它既鉴定了宇宙,又结论了人性,作者理当寿比南山。

  亚氏哲学的精髓,就是西方人不断夸耀的,所谓“科学与理性”。不过事实证明,将科学与理性强调到极端的地步,恰恰是不科学、不理性的,因为它忽略了万物之间的,你压根难以看清的模糊性关联。雪山之莲与井底之蛙,亚氏认为互不相干,要各研究各的;老子觉得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关系。《道德经》正是如此混沌苍茫,如哈勃望远镜里看到的宇宙气团,大而化之,唯有体悟,不可言说。

  老子是楚国人,其故里在如今的河南省鹿邑县。我们在古乐声中,正要开始祭祀仪式,天忽然下起雨来。仪式结束,雨水戛然而止,太阳破云而出,太阳如老子那婴孩般的脸庞。老子认为,人生最幸福,亦即最高境界,就是如同婴孩般天真无邪的状态。第二天到伏牛山中的栾川县,拜谒老子隐居地老君山。天空蓝洁,花木竞艳。女讲解员杏面桃衣,出口成诵《道德经》,令人惊讶复喜爱。“八十一章你都能背过了?”女子说,没有哦,只背了三十三章。问结婚否?言答没有。我建议她背过一半后,赶紧结婚。她问为何?我说:“背完《道德经》,你就聪明绝顶了,天下的所有男子,没一个能让你看上啦。”女子灿然笑道:“老子曰‘美言不信’哈!”

  第三天访问函谷关。作为战争关隘,函谷关早已退隐史海。但是作为文化与文明,函谷关则永恒地记忆着东方智慧的诞生。两千五百多年前,函谷关令(大约科级领导)尹喜望见紫气东来,知圣人将至,遂虔敬恭候。果见一鹤发童颜者,骑着青牛,也许是坐着牛拉车,来了,正是老子!尹喜呢,是老子的超级粉丝。这个粉丝,对于整个人类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他的不厌其烦的乞求,老子是不会撰写《道德经》的。那时的圣人,一概“述而不作”。圣人明白,语言是很有局限性的,开言就要出错的。当你强调太阳的不可缺少时,那么月亮的作用呢?小草有荣枯,英雄兴而亡,总之人事物理两相同。

  河南的灵宝人说《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写的,陕西的周至人说是在楼观台写的。此争论只具有考古学的意义,争论与不争论,有没有结论,实在无所谓的。意义只在:古贤著作,人类共享。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句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前一句话,一再被证明是真理,如珠穆朗玛峰,据测量,正在缓慢降低而非继续增高。是谓物极必反、高极则矮。后一句话是指人类的劣根性,如同《圣经》说的“马太效应”: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就叫人类的不道德!这是违反自然物理的,所以人类的生活始终不大理想。老子给出简单的方略:道法自然。穷富互为阴阳,“愈”则两伤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