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年夜祭灶

 素履冥升 2013-04-06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小年 祭灶神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指农历腊月是小年的的年份;2、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3、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


祭 灶 神

  “祭灶”最早叫“纪灶”。
纪灶,是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炊者”,因为他有功于人,人们表示不忘记他的功劳。

大概古人自发现了火以后,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度到吃熟食,喝开水,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不过那时候还不会制造火柴,全靠钻木取火,或保存天然火种。火来的不容易,保存火种成了很重要的事情。人们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垒个火炉,挖个火坑。火大了,容易造成火灾,火小了,容易熄灭,所以经常物选专人看火、煮饭。大家为了表彰看火、煮饭人的功绩,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和清理积下来的灰烬,便在每年除夕要举行“纪灶会”。后来人们便把看火、煮饭的人说成神了,说他是管火、管灶的“灶王”,“纪灶”也就变成了“祭灶”。

小 年 夜

  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夜”。这一天,旧时民间有“祭灶神”的习俗。
  “灶神”,旧时叫灶王爷,灶君菩萨。在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灶神名禅,字子郭,……夜披发从灶中出。”(《杂五行书》)《礼记·礼器》中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把灶神视为颛顼皇帝的儿子。《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把灶神比作美女,也有的说杜奎死后由姜子牙封为灶神。凡此种种,都是欺人之谈!
   为何要“祭灶神”?《淮南子》的逸篇《万毕术》记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后汉书·阴识传》记载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宣帝时,一个叫阴子方的人,因为这一天见到灶神,就杀了一只黄羊祭了灶神而发迹,“暴为巨富”。此后,在人们的眼里,“灶神”是一个有相当权势的王爷。谁对它好,谁就会在来年里平安无事乃至升官发财;谁要是得罪了它,谁就难免会受苦遭殊。
   因此,人们为了防止这位“白人罪”的王爷在玉帝跟前说自己家的短处,就用各种办法来对付它。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在酒食典祀的时候,一边祈祷灶神,“好多说,不好少说”。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灶神收贿受赂,有罪于人,还有什么资格来“白人罪”呢?民间流传歌谣:
   祭灶神,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节日来源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有关小年的传说与各地习俗  

  民间有句俗语:“先生不吃冬至丸,长年不吃廿四饭”。
  说的是在古时,教书先生在冬至前就要散馆回家,而帮人家做长工的“长年”也要在小年——腊月二十四之前回家开始准备过年。

  小年,又叫“小岁”、“小年夜”,是相对除夕而言的。小年的日期,南北略有差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有些地方则更早,有“过了腊八便是年”的说法,也就是过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这表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们过小年尊师敬长的风俗已经形成。

  小年最主要的是祭灶神。灶神,亦称灶君,唐以后又称灶王。它是中国民间受到普遍信仰尊崇的神灵,上至天子下达庶民,家家户户都有供奉。汉代以前的人,有把灶神作为火神的观点,因为灶的功能主要是用火烧熟食物。而把炎帝、祝融看成火神和灶神,则是后来的说法,因为这两个神话人物乃是战国以后才被确立的人化神。把灶神作为火神,其信仰都是从灶的自然属性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实际作用而产生的。在当时,人们认为灶神是受到敬仰的炎帝、黄帝,是火神祝融变来的,于是把灶神当作掌管饮食的神。

  灶神成为“一家之主”始于汉以后,由掌饮食,进而掌握人们的寿天祸福。人们祭灶,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一祭祀活动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也是怕灶神给他们带来灾难。《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曰:“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这样,灶王成为玉帝派到各家的督使,专门监视各家各户的言行、大小过错,一旦发现令它不满的行为,就暗地里记一笔帐。待到腊月二十三,它回到天上向玉帝作一次总汇报。

  泰顺关于灶神的传说不太多,流传较广的一种是说有一个叫二丁的穷人以乞讨维生,后来家境渐好,娶了妻子。但他的妻子虽然贤惠,可是长得很丑。时日一长,二丁就嫌弃她了。家里渐富后,二丁就将妻子休掉了,迎娶了村内一个曾与他勾搭成奸的女人。此事被玉皇知道后,放了一把火烧了二丁的所有家产,他的后妻也在火灾中丧生。二丁从此又过上了讨饭的生活。一日讨到一户人家,二丁饿得走不动了,敲了一声房门后,终于由于饥饿过度,晕了过去。凑巧的是,他的前妻就是改嫁到这户人家的。二丁醒后见到自己的前妻,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她,便纵火死了。天上玉皇知道后,觉得二丁有羞愧之心,尚未泯灭人性,便封他为灶神,掌管凡间的香火事务。 <BR><BR>  泰顺民间祭祀灶神的日子大多在腊月二十四日,如下洪、筱村等地。也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九(大年则三十,下同),如三魁、雅阳、龟湖、岭北等地。祭灶神一般在白天举行,龟湖有些地方则在年夜饭后祭灶神。灶神的神龛安在厨房墙壁上,一般在民居主体建造完工垒灶后安灶神位,仪式要请尪师主持。尪师要向灶神汇报户主家人的情况,请他保佑平安。灶神龛外的墙上用红纸书写“灶君上天奏好事,香烟落地地生财”,也有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神龛内左右两边书“担柴童子,挑水童郎”。当中写“奏善堂”三字。

  龟湖有些地方祭灶神还有不许女人参加的习俗,这可能跟一个传说有关。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的第三个儿子,由于太贪恋女色,被玉皇贬到凡间当灶神。所以,女子们都不祭祀灶神。泰顺民间祭灶神,普遍是用三牲福礼(鸡蛋、猪肉、鱼)和茶、酒、年糕等。祭祀时,主人一边添酒,一边还要祈求灶神归天庭后要多说好话,不能将家里的丑事汇报于玉帝。为了能让灶神说好话,有的人家还用糖祭祀,意谓吃了甜,嘴巴甜,说的当然是动听的话了。也有的说,用糖祭灶神目的是为了粘住他的嘴巴,不让他乱说话。据说,用年糕祭灶也有“糊口”之意。这一切都是源于灶神是“一家之主”,人们之所以要祭祀他,当然有惧怕他的意思。 <BR><BR>  相传本有皇帝命的罗隐当年也是被灶神奏上天庭才变成“金口乞丐身”的。民间故事是这样讲的:罗隐本有帝王命,未登上宝座前,母子二人以乞讨为生。罗隐的母亲脾气非常暴燥,有一次为罗隐去村里借物品而村人不借而大发雷霆,恶语谩骂说,如果罗隐日后能成大事,邻里的鸡犬都得见血。此话被灶神听到了,在年底回天庭时便向玉皇大帝告发。玉皇大怒,当即下令废除罗隐的帝王命。天兵天将立于云端要收回罗隐的帝王命,而此时罗隐并不知道自己有帝王命,他见天上雷雨交加,赶紧躲到了床底下,慌乱之中被尿壶堵了嘴,才留下“金口”。

  在下洪一带还流传着另外一个故事,说梁山一百单八将本是具有帝王命的罗隐的部下,由于罗隐未当成皇帝,一百单八将最后也落个不好的下场。

  灶神回天庭向玉帝汇报凡间事务后,便要回到凡间打理“政务”。在泰顺,迎接灶神回凡间的日子并不一致。有些地方是在腊月二十四送灶神回天,然后在腊月二十九迎接灶神回凡间。但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在正月初四这天迎接灶神。迎灶神的日子虽然有异,但迎灶神的场所却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宅子的二楼神龛中摆上三牲等物重新祭祀灶神,期望他在新的一年里能保佑家人平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