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日报信息消费系列报道

 留送书屋 2013-04-06

导读: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由个人信息消费、企业信息消费和公共信息消费组成。个人信息消费这几年出现了巨大变化,消费的数据流量的增长已超过语音和短信服务的增长。农村数据流量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城市。

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优点,是各国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通信和互联网用户市场,有望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上微博问好,用微信拜年”,当下这种生活方式正成为时尚。这几年个人信息消费出现了巨大变化,像收发邮件、网络社交、电子商务这样的数据业务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手机账单中的主角。移动在线互联生活方式推动了信息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成为拉动内需的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信息生活改变 消费观念

在北京工作的王女士虽说是位“50后”,但应用起互联网来可一点也不逊色。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上网浏览。看看新闻,刷刷微博,查查天气,这已经成为她每天早上必做的一项“功课”。

出门前,王女士还要打开手机上的一个客户端,摇一摇,查看有没有能和自己一路同行的人。上班途中,借助空闲,她一边听着手机里付费下载的高品质古典音乐,一边上网订购蔬菜和食品,提前为晚饭做着准备。“虽然每个月要缴纳几十元的手机上网费,但信息消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王女士说。

信息消费包括信息网络消费,信息技术消费,信息内容消费和信息产品消费。王女士的网络生活,就是通过支付移动网络流量费实现的。到应用商店(APP)里付费购买应用软件、占用网络资源的电子商务、智能终端电子产品等,应该说都属于信息消费范畴,也是目前个人信息消费的普遍方式。目前,信息消费正在大规模进入消费领域。

对新鲜事物始终充满好奇的年轻人更是钟情于个人信息消费。如果说王女士的信息消费代表的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实惠”一族,那么热衷于网上购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达人们则是在追求一种生活时尚,他们都在享受着个人信息消费带来的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

个人信息消费的不断增长,推动了信息服务的创新。过去,“的哥”们只能用“扫马路”或电话预约的方式揽客,现在用微博和微信生意就能“找”上门;过去儿女们出国留学,在家的老爸老妈感觉没着没落的,现在上网QQ视频,孩子就在“眼前”,心里踏实了;过去出差,人生地不熟,常常分不清东南西北,手里拿着地图也派不上用场,现在人到信息来,“导航+位置服务”贴心又周到。

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个人信息消费的全新载体,拉动着信息消费的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移动用户突破11亿人,智能终端产销量居全球首位。从博客到微博,从即时通讯到视频对话,从短信互动到微信聊天,如今拿着iPhone,刷着微博,聊着微信,玩着啪啪,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这些都成为信息消费增长的动因。

成为拉动内需 新增长点

短短几年,我国信息消费便异军突起,形式多样的信息产品广泛进入到居民家中,信息消费逐渐显现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引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信息消费的数据流量增长已超过语音和短信服务消费的增长。而农村数据流量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城市,表明农村也已进入数据流量消费的快速增长期。

家住山西省阳泉市荫营镇下荫营村20岁的张圆非常喜欢上网,可以说,上网冲浪、QQ聊天、看视频、打游戏就是她的业余生活。每个月张圆都要从仅有的1500多元工资中,拿出200多元缴纳上网费和手机费。张圆告诉记者,村里和她相仿的伙伴们也都喜欢上网,白天在城里打工,基本上都用手机上网,每个月个人信息消费金额差不多都在200元至300元。“不过,互联网让我和伙伴们天天能‘见面’聊天,生活蛮快乐,在这上面花点钱舍得,也值得。”

记者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个人信息消费趋于年轻化。18岁至40岁左右的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欲望比较强烈。信息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已经显现。2011年,我国宽带接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消费总额达2830亿元,数字内容消费规模约为3292亿元。据测算,2012年到2015年,二者累计可达2.5万亿元以上。

在发达地区,个人信息消费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支出。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近年来实施的“家电下乡”、“宽带下乡”和“信息下乡”,使农村市场潜力也被激发出来。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56亿人,占比27.6%。

新型智能终端产品激发起信息消费巨大的潜能。2011年国内智能手机销量7344万部,销售额1469亿元。预计2013年到2015年累计销售额可达2万亿元以上。以电视为例,如今的智能电视大都内置了可以下载软件和客户端的安卓系统。有的电视还配置了语音浏览器,电视机上网看新闻、视频、购物,只需动口不用动手。数据显示,智能电视热潮已势不可挡,2012全年渗透率已达32%。

从过去传统互联网时代“不出门知天下事”到目前位置服务“出行不求人,信息送上门”,个人信息消费不仅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品质,同时也促进着信息产业的升级,带动个人信息消费向更高层次转变,进而实现拉动内需的增长。

推动产业 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美国、日本的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分别为3400美元和2400美元,我国仅为190美元,信息消费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

以往那种简单的语音服务以及网络接入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消费需求。据互联网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2012年电信运营商的短信量同比下降了20%,彩信量下降了25%,电话业务量下降了5%。但与这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移动应用业务量和用户数正以几何级的速度激增,新浪微博的用户数达到5亿,而腾讯微信的用户数已经突破3亿。所以个人信息消费呼唤新的经济模式。

我国信息消费还有广阔增长空间。目前我国宽带网络在普及率、网速、价格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信息消费的增长空间广阔。将来,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实现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进行各种信息传递的时候,传统衣食住行购的消费方式将彻底改变,特别是随着“数字家庭”的推进,个人信息消费将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军。

然而,目前信息消费市场不规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滞后,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不完善等也制约了个人信息消费的增长。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缺乏信息化技能等,限制了农民的个人信息消费能力。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2013年将大力培育信息消费,推动实施信息消费激励政策。扶持重点是: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新应用;引导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消费;加快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发展。

作为拉动内需的增长点,个人信息消费将更给力。不仅能够形成规模巨大的新兴个人信息消费市场,而且对相关产业的支撑带动能力也将不断增强。不仅对内需有推动,对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也都会很大。

 

 

 

企业信息消费:助推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陈 静

导读:2005年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投入仅为281亿元,2012年这一数字已超过6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这一数据表明,除了个人消费者之外,企业也是信息消费的重要主体之一。企业借由信息消费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将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融入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中,提升了企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两化融合”正在帮助我国企业在转型升级之路上稳步前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我国,目前企业因规模不同,在“两化融合”之路上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它们在信息消费上花了哪些钱?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又面临着哪些困难?

大企业 将信息化“武装到牙齿”

四川长虹子公司虹信软件副总经理刘嘉陵为记者算了一笔长虹信息消费的细账:“我们的会计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投入仅41万元,但一年能实现275万元的直接效益。长虹等离子屏生产性自主开发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节约采购成本已超过4亿元,库存物料从24亿元降到2.25亿元。长虹这些年虽然在信息化上投入超过5亿元,但仅2011年,信息化就为公司产生直接和间接效益1亿多元,实施43个项目节约制造成本7700万元。”

的确,对于像长虹这样的大企业来讲,“两化融合”带来的成本降低是最直接的“成果”,但它们的目光还并未仅仅停留于此。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东莞钜升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精密塑胶外壳供应商,知名手机厂商NEC、LG、诺基亚、夏普、索尼等都是钜升的客户,每个月光生产的手机配套产品就高达100万部。这个小镇上的大工厂,2008年起就开始导入运行的一套SAP企业管理软件,其中包括生产计划、物料控制与质量管理等多个模块,总投入超过2000万元。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钜升的生产总监尹仲贵讲出一番大道理:“在信息时代,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生产成为对现代工业企业的新要求,我们工厂现在每个月要生产超过250个品种的产品,而每个产品要经过600到800个工序才能生产出来,不进行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连排产都无法进行。”

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柔性生产,大企业们瞄准的都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则是“管”,即提升企业的控制力。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告诉记者,大型企业与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管控的作用。“信息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管控风险、创造价值。”

大企业们还将“两化融合”的触角延伸到供应链的上下游,将信息化“武装到牙齿”。从2008年起,宝钢旗下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东方钢铁就开始为宝钢下游的贸易商提供“厂商银”融资服务,而这正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通了核心企业的合同及仓储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订单及执行跟踪与银行融资系统之间的协同体系才得以实现。在去年下半年,这项融资服务还拓展到了上游的供应商。东方钢铁总经理张志勇介绍说,这一服务已累计为214家企业完成了近4000笔融资服务,总融资金额超过42亿元。“信息化使大企业能够打通资金流,为宝钢保持供应链的健康生态创造了条件。”

不过,大企业们在信息消费上,和国外同行仍然存在差距。来自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数据显示,以服装行业为例,按信息化投入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为标准,国内85%的企业低于1%,10%的企业达到了1%-2%,仅有5%的企业达到2%以上。而国外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一般均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领先企业甚至达到5%-10%。

中小企业 市场倒逼 借力飞奔

“我们去年3月花30多万元购进了一套ERP软件系统,但买来后没人懂,很多功能无法使用,结果这套软件闲置了大半年。”谈起这段经历,重庆力帆三轮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缪英杰不无尴尬。建设思路不清晰,不考虑业务需求,“拍脑袋就上”正是无数中小企业折戟信息化的最重要原因。如何将“IT技术牵引”转化为“业务需求拉动”,是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上最需要突破的“瓶颈”。

浙江省永康市从事木门加工的应广智去年咬牙买了第一台电脑,此前他只偶尔在网吧里打打游戏,但现在他的致兴工贸有限公司在申请贷款,必须网上填写表格。“过去在柜台交材料,弄不对就得再跑一趟,现在在网上填,哪里不标准,一下就显示出来了。”

正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中心主任樊会文所说,中小企业并不缺乏信息化的能力,但需要有能解决它们实际问题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同时能够让它们看到信息化带来的价值。

电子商务因此也成为“倒逼”中小企业进行信息消费的重要“突破口”。

“市场逼你非花这个钱不可,你自然就花了,也就学会了。”浙江艾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12个人的微型企业,却在淘宝网上开出一家三皇冠的网店,专卖服装。总经理王艾华告诉记者,像她这个规模的网店,每个月都要在信息消费上花一笔不少的钱。“至少要有一个财务软件,我用在线记账本企业版,每月30元;要有一个客服管理软件,每月100元;要有一个客户管理软件,能给你的老客户群发促销信息,每月40元;还要买淘宝自己的客户分析工具,能告诉你客户都从哪些地方来,你的类目里谁家卖得最好,每月300元;还有几个动态上架和关键字建议软件,每个月10元,如果搞促销,要请专业的‘网店装修师’来设计主推商品的页面,每个页面500块起跳……每家皇冠店每个月在这上面至少要花1000到2000块钱。”王艾华如数家珍,很难想象她只有高中学历,在4年前甚至连打字都是“一指禅”。

帮助这些“零起点”的中小企业迈进信息化“门槛”的,是细致入微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商们。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服务商产生交易额约152亿元,同比增长200%,这几乎都来自中小企业的信息消费。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透露,如今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商,涵盖IT服务、导购服务、运营托管、客服外包、培训等方方面面。“平均10个卖家有近9个都会使用这类第三方服务工具帮助运营。”

公共服务 为“融合”打开一扇门

资金不充裕,对信息化知识储备甚少,业务也不和互联网直接相关。这些企业又该如何进行信息消费呢?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为它们推开了这扇门。

去年9月,重庆市渝中区、南岸区等主城区的50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得到了一份“大礼”,重庆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上“虚拟IT部”,以企业服务外包的形式,对它们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免费帮扶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免费提供信息化咨询、解决方案、项目管理、IT人才培训等,以解决企业信息化规划、采购、建设应用等方面的难题。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扶持已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除了重庆外,陕西省启动了中小企业智慧云平台,湖南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也引进了云服务平台,各地的着眼点也都很相似:利用统一的平台整合各类企业管理、客户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培训等标准化应用软件,让中小企业软件“零投入”即可直接在线使用。集中化的管理不但降低了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也使技术水平不高的它们免去了后期维护和升级的麻烦。

在公共服务中频频出现的还有运营商的身影,对于它们来说,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从语音业务提供商向数据业务服务商转型培育市场,积攒经验。去年6月,西北中小企业云服务中心落户兰州,由兰州市政府、中国移动甘肃公司、IBM公司三方合作建设,将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搭建平台,开发应用,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即用即取、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云式”信息服务,推动中小企业从传统低附加值制造向高效节能的服务领域延伸。而据中国电信政企客户事业部副总经理张齐介绍,目前中国电信已与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25省经信委(或中小企业局)联合发文,投入上亿元中小企业专项支持资金,全面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目前已在308个城市开展9906场培训活动,覆盖超过50万家中小企业,已建设4万家四星级数字企业。

政府信息消费:提高效率惠民生
 
本报记者 谭 辛
 
 
 
 
导读:当信息消费成为个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政府层面的信息消费也悄然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从城市管理到社会服务,从社会保障到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政府主导的信息化,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电子政务、物联网等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正为全社会的信息消费和服务提供支持
民生信息化正在提速
近年来,我国政府门户网站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其中政策传递、服务查询,公文处理,政府规划都在以电子政务的形式稳步推进。据《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在193个联合国成员国的第78位。
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手段应用在政府服务领域,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同时也打造出全社会的信息消费平台。进入“十二五”,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以电子病历为应用核心的医药信息化体系,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电子病历开发应用、国家电子疾病监测系统开发和数字化医院发展应用研究,将奠定我国健康信息体系的基础。”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高燕婕说。同时,卫生部将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基础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85%以上的医院建立了MIS(信息管理系统),50%的医院实施了CIS(临床信息系统),30%的医院使用了电子病历。
在社保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正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并将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整合,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即“金保工程”。目前,全国已发行3.5亿张社保卡,很多地区还将社保卡中加入了金融支付、信息查询等功能。“‘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发行8亿张社保卡,覆盖我国60%的人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长尹成基说,“未来社保卡将扩展到群众养老保险的待遇领取,以及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
总体来说,依靠这些信息化平台,信息消费不但支撑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支撑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规划来推动社会的信息消费。据统计,目前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超过300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智能交通、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市场商机,“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为相关产业带来2万亿元的商业机会。
服务民生带来社会效益
窥斑见豹,记者采访的广州市信息化建设为我们看到政府搭平台,信息消费唱戏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广州市政府重点打造两个惠及百姓的电子政务信息消费平台:广州市市民网页和网上办事大厅。2011年4月,广州市民网页正式开通。目前,已有236万户广州市民实名注册了市民网页,并在上面查询交通违章、社会保险、公积金、水费、电费、燃气费、移动话费、电信话费等8大类信息和服务。与市民网页社会信息消费平台相配合,广州市还累计发放550万张包括社保、民政、交通、金融等10个领域应用的社保(市民)卡,建立1000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现在,在广州从事IT行业的市民李君每天都离不开他的社保(市民)卡。他在领取社保(市民)卡后,立即激活了社保(市民)卡的金融功能,并凭卡开通了实名制的广州市民网页。他说,以前出门,无论是去银行办事、到图书馆、还是去医院看病,都会用到各种不同的卡,现在一张社保卡就搞定了,省了很多事。目前,广州市民不仅可以凭借社保(市民)卡开通市民网页,并可以在广州市2000多个银行服务网点使用它。此外,2012年12月,广州市开通网上办事大厅,与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达成对接,实现整合后的1483项政府服务全部网上办理,使广州市的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率达到90%。
那么为了支持这些信息化项目,广州财政出了多少钱,又带来多少回报呢?据广州财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广州市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投入374亿元,其中支持科技及信息化项目投入14.2亿元,占民生投入的3.8%,占广州市本级支出总额的2.8%。广州市科信局局长谢学宁认为,广州信息化项目以便民、惠民、利民为宗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对于到底提高了多少社会效益,谢学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1年和2012年两年内,广州市有4433万笔业务在网上办理,累计减少市民和企业上门办事次数达到2151万人次,节约社会时间6000多万小时。如果以每人每次出行4元交通费估算,节约社会成本达8600多万元。“以网上纳税为例,2012年,广州市企业网上缴税款达到533亿元,占全市缴税人入库税额的44%。粗略统计,网上纳税一项服务就减少企业出门次数330万户次,减少税务部门1300万张纸。总的来说,广州市民网页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政府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全方位满足了政府、企业、市民等多方需求。”谢学宁说。
与广州一样,很多地方政府都在通过政府信息化打造全社会的信息消费平台。例如,北京也开通了市民主页,并能够通过手机登录。在北京市民主页上,市民不但可以实时查询城市路况、航班及个人公积金信息,还可以完成预约挂号、公共事业缴费等203项消费和服务。目前,北京市民主页注册用户数已达850万,总访问量达2568万次。上海市则为市民提供上海市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据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健介绍,通过“电子账单”公共服务网站和热线,上海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完成上海所有公共费用的支付。2012年上海市已经有100万人申请了1000多万份电子账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该信息消费平台交易金额突破400亿元。
培育信息消费市场
2012年,杭州市为全市建立2000个覆盖全城的免费WiFi热点。在杭州,市民和游客只要搜索i-hangzhou就可以免费上网。北京“驴友”陈安就对杭州免费WiFi赞不绝口。“在西湖边,能随时把看到的美景和朋友分享,我刚刚用手机预订了一张回北京的飞机票,这真是太方便了。”陈安说。
信息消费离不开高速宽带网络和智能平台的支撑,同时信息消费也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在培育和完善信息消费市场方面,我国政府部门围绕促进扩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网络消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推动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电信行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和标准规范。
为了解决信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和信息消费环境不佳的问题,2012年3月,工信部在全国开展进行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工信部部长苗圩首次提出宽带发展的近期目标:到2015年,实现宽带接入用户2.5亿户。在宽带接入能力上,城市家庭平均达到20M以上,农村平均达到4M以上。
同时,在立法推动下,我国信息消费环境也正明显地改善。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可以说是为个人安全有序地进行信息消费打了一针强心剂。此外,与之相配套的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也已于今年2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在我国个人信息消费领域,信息保护已经进入有章可循的阶段。不过,在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认为我国围绕信息消费的立法还不够,他们呼吁继续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为信息消费的高速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发挥信息消费潜力。
此外,目前我国消费政策主要是鼓励有形产品的消费,对信息内容与服务方面的激励政策尚属空白。为此,工信部表示今年将推动实施信息消费激励政策。有专家评论,这将预示着信息消费将迎来燎原式的发展,也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建议,国家针对信息消费出台相关刺激政策时,应该特别考虑加大对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引导社会投资向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领域倾斜。“在信息消费中,如果没有国家搭建的信息化平台,信息消费就无从谈起。”徐晓兰如是说。
 

培育信息消费 各国有看点

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已经成为近年来各国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随着智能终端和宽带网络的日益普及,信息消费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

韩国

信息消费报经济晴雨

本报驻首尔记者 杨 明

韩国是亚洲地区的信息消费强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到千万亿韩元。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取代传统商务模式,去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超过实际GDP,信息消费已经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韩国信息消费的发展是以电信业的发展为基础。目前韩国三大电信公司SK通信、韩国电信和LG UPlus都能同时提供互联网、电信网和电视网三网服务。韩国互联网用户近2000万,入户带宽一般为百兆,实际下载速度在每秒10兆左右。但韩国并未止步,政府将鼓励企业投资数十万亿韩元升级千兆互联网。移动网络方面,韩国早在2011年下半年就正式进入移动4G时代,网速达到单向10MHz,通信速度约为3G网络的5倍。各电信公司还向套餐用户免费提供WiFi热点服务,热点覆盖率极高,韩国电信甚至自信地在广告上悬赏寻找WiFi盲区。近年来,韩国三星电子、LG电子等公司大力开发智能手机产品,并与电信公司合作加大促销力度,使得韩国智能手机用户率极高,进一步推动了韩国信息消费的发展。

据韩国统计厅近日发布的《2012年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动向》报告,去年韩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4.5%,达到1144.7万亿韩元,比2007年的516.5万亿韩元交易额,5年交易规模翻番。而据韩国央行数据,韩国2012年扣除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实际GDP为1103.46万亿韩元,也就是说韩国去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超过实际GDP。在网络购物方面,2012年交易额达32.35万亿韩元,比2007年的15.77万亿韩元也翻了一番,在整个零售行业中占比首次突破10%,达到10.5%,而且这一比重有迅速增加的趋势,网络购物越来越成为零售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

移动支付卡也正在动摇传统信用卡地位。移动支付卡的发展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智能手机刚问世的时候,韩国金融业还在犹豫移动支付卡是否有市场。结果仅在两三年间,移动支付卡就迅速大众化。随着移动支付卡在经济活动阶层的普及,距离信用卡被取代之日也将越来越近。据调查,韩国移动支付卡的主要消费对象为11号街、G Market、Auction等韩国知名网络商城,占据了50%以上的比例。另外,易买得等大型超市及CU等便利店,也是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卡较为频繁的地方。有数据显示,率先开启韩国移动支付卡服务的BC卡,去年12月份平均每张卡的使用额在4万韩元左右。相比普通信用卡平均每张1.5万韩元、支票卡每张不满1万韩元的消费额,移动支付卡的成绩可谓极为突出。

移动支付产品的发展带动了移动购物。2010年韩国移动购物市场规模仅为200亿韩元;2011年一举增长10倍,突破了2000亿韩元;2012年又增长3倍,达到6000亿韩元。业内人士预测,今年移动购物市场的交易规模将再次翻倍,达到1.3万亿韩元。

俄罗斯 网络消费方兴未艾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廖伟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依托电脑、手机等信息平台,便捷安全地完成网络购物、网上缴费等消费,这种“时尚”方式也越来越受俄罗斯民众青睐。

业内人士认为,2008年至2012年是俄罗斯网络消费的高速发展期,根据普华永道公司的统计数据,俄网络消费总额从2008年的35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04亿美元。对于未来俄网络消费市场的前景,全球著名咨询分析公司麦肯锡公司更是乐观预测,到2014年俄罗斯市场网络消费总额将达250亿美元。

市场专家表示,网络消费的增长动力主要源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而俄罗斯的互联网普及率已领先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目前,俄罗斯拥有超过6000万网民,其网民人数在欧洲位居第一,并且保持着将近20%的年增长速率。据估计,到2014年俄罗斯网民人数将达到8000万人,而到2016年将达到1亿人。随着电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使网络消费日趋便捷化。根据俄罗斯电子通讯协会的数据,俄罗斯有三分之一的互联网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上网,有1100万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数据传输服务,消费者在咖啡馆、公交车站等地就可以通过移动网络轻松完成网上交易。

网络消费必须依托便捷高效的信息平台,以及快速安全的支付系统。目前,俄罗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得到显著改善,联合国对各国电子政府的排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2011年俄罗斯在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府发展排行榜中已快速升至第27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俄在移动网络技术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早在2007年,俄罗斯最大的三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就获得了政府颁发的3G牌照,并于2008年开始在全俄范围内提供3G服务。2012年,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携手俄通信运营商MTS在莫斯科市推出俄首个4G网络,提供的宽带服务速度可达100M,而今年4G网络业务将在俄大范围铺开。在网上支付系统建设方面,俄罗斯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QIWI于2012年11月宣布与Visa合作,将Visa预付卡与电子钱包结合在一起,可由QIWI的合作银行签发,极大地方便了网络消费者。为了适应中俄两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求,QIWI于2012年与中国阿里巴巴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至此俄罗斯消费者可以借助QIWI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工具QIWI Wallet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购买中国产品。

除了网络购物外,俄罗斯民众也越来越愿意通过网络完成公用事业费用的缴纳。目前,俄居民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电子支付系统WebMoney以及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缴费业务,安全可靠地完成水、电、供暖等公用事业费用的缴纳。据估计,至2015年俄罗斯通过网络完成公用事业费用缴纳的民众将达40%。

专家们认为,俄罗斯在未来几年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网络消费市场之一,但是,尽管近年来俄罗斯网络消费保持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但是仍属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与美国、中国等网络消费大国相比差距依然比较明显:一方面,俄罗斯的物流配送行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网络消费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急需完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网络消费的地域发展不平衡,目前俄罗斯50%的网络消费业务是产生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其他城市民众对网络消费的接受程度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德国 “数字德国”支撑经济增长

本报记者 王志远

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在德国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超过半数的工业生产和超过80%的出口都依赖于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的发展。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发布的《数字经济监测报告2012》指出,德国信息通讯与技术产业年产值达2220亿欧元。其中,互联网经济产值为750亿欧元,占GDP的2.9%。

在德国,网上购物已经深入人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信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并显示出巨大潜力。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德国共有4230万人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这一人群的比例占全部互联网用户的74%,占德国总人口数半数以上。另据德国贸易协会(HDE)的统计显示,去年德国电子商务销售额为295亿欧元,同比增长13%。

信息消费的增长以整个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依托。为促进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德国联邦政府于2010年底出台了《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德国》。该战略旨在构建可靠安全的数字化网络,强化德国经济竞争力,保障网络安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德国的“数字化”战略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为信息消费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德国的宽带网络普及率居世界前列。自2009年起,联邦政府宣布开始实施“国家宽带战略”,其目标是:到2010年,将德国家庭宽带覆盖率提高到100%;到2014年,为75%的德国家庭提供至少50兆/秒的宽带接入。而后续的“超级宽带”计划的目标则是在2020年之前,将50%家庭的宽带接入速度提高到至少100兆/秒,另外30%家庭的宽带接入速度提高到50兆/秒。《数字经济监测报告2012》指出,德国宽带网络普及率世界排名第六,网速超过每秒1兆的用户已达到99%。

二是德国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广泛,智能移动设备市场占有率高。德国信息经济、通讯和新媒体协会(BITKOM)的数据显示,2011年,德国移动通讯服务覆盖率超过了135%。在德国,移动网络数据业务即将代替通话业务成为电信运营商最大的盈利点。2013年,移动网络数据业务产值增速预计将达到10%,产值达到94亿欧元。此外,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预计将达到96%。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信息消费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愈发重要。著名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GfK)的报告指出,2011年,在德国通过智能手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人数比上一年翻了一番。

三是网络信息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受到高度重视。为确保网络安全,德国于2011年初公布首个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德国网络安全战略》,大力推动安全网络空间建设。为规范信息消费、保护消费者权益,德国政府于2002年就重新修订《民法典》,将电子购物等新兴营销方式纳入其中。之后,为适应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德国政府也陆续修订和颁布一系列专门性法律法规,如《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和《远程销售法》。

新加坡 “智慧国”目标宏大

本报驻新加坡记者 陶 杰

新加坡资讯通信行业的发展已经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认可与瞩目,在全球和地区排名中也屡屡名列前茅。新加坡曾四度蝉联早稻田大学国际电子政府排名冠军;三度排名《世界经济论坛全球IT报告》网络准备能力指数全球第二;二度获得英士国际商学院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的季军。

新加坡政府于2006年推出了一个为期10年的“智慧国2015”规划。通过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以及利用资讯通信产业进行经济部门转型等多方面的战略规划,力争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由资讯通信所驱动的智能化国度和一个全球化的大都市。该计划同时也描绘了资讯通信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交流的方式等。

如今新加坡的“智慧国2015”规划正稳步地向前推进,成效非常显著。数据显示,2011年新加坡的资讯通信行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8.5%,达到834亿新元;产业人才由14.13万人增至14.29万人;居民家庭宽带网的普及率从82%升至85%;手机的普及率从144%增至150%。

新加坡手机的3G服务早已覆盖全岛,并计划到2016年将全面被4G服务所替代。新一代宽带网络也早已覆盖新加坡95%的房屋和建筑,截至2012年9月,其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2万户。为了加快资讯通信投资发展的步伐,新加坡政府不断地加大投资力度,专项投资12亿新元用于发展资讯通信项目,其中约80%的项目金额在300万新元以下,专为当地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商机。另外,政府还投入4600万新元,以推动软件开发、系统整合及资讯科技咨询从劳动密集型领域向以产品或云计算为主的商业模式转型。

为了实现新加坡本地空运货品程序向“无纸化”迈进的目标,新加坡资讯通信管理局联合新加坡民航局,共同发起了新加坡电子空运计划,以电子数据取代传统纸张。同时,他们还携手新加坡教育部推出第三代未来教室项目,以打造一个融合动力学、4D沉浸技术、语义搜索以及学习分析等20多种新技术在内的智能教室空间。名为“未来学校”的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几家参与项目的学校将把人工智能以及自动在线系统等创新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另外,新加坡还将于今年8月正式启用全国性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届时凡持有相关功能手机的用户都可以在购物或打车时使用该系统,使用者无需携带各类支付卡或现金,手机就是钱包,该系统明年将有望延伸至新加坡的公交运输系统。目前,新加坡资讯通信管理局正在向相关利益群体推出征求居家办公及智能办公中心合作计划,以探讨打造居家办公环境或者智能办公中心的可能性。

新加坡之所以能在信息通信领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果,并不仅仅取决于“智慧国2015”规划。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推出了“国家计算机化”的5年规划;此后,新加坡政府又于1986年至1991年推出了“国家信息技术计划”;于1992年至1999年推出了“信息技术2000年计划”,提出了将新加坡建成民众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得信息技术服务的“智慧岛”。而从2000年至2006年,新加坡政府则又推出了“互联新加坡计划”。可以说,在提出“智慧国2015”计划时,新加坡已经拥有了比较发达的资讯通信设施,所有这些都为“智慧国2015”规划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奥地利 信息服务便捷生活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谢 飞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欧洲居民消费的又一高速增长点。而三网融合在欧洲的普及,使得信息消费更为便捷和成本低廉。同时,大量高性能信息设备的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奥地利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奥地利家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9%,其中77%的家庭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中有41%使用移动宽带方式接入互联网。88%的互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

作为欧洲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奥地利政府在信息技术的研发和高速互联网的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奥地利的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充分竞争也使得普通百姓能够以更为低廉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在奥地利,几家主要的网络运营商都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例如记者熟识的一些朋友所使用的手机套餐,每个月只需要支付20至30欧元的资费,便可享受超过2000分钟的通话、短信和不限量的互联网数据接入服务。一些针对年轻人和学生的套餐价格更是低至15欧元。这样的资费水平自然而然地推动了普通百姓使用手机上网,随时享受信息服务的积极性。奥地利早已在全国覆盖了3G网络,并将于未来两年推出全国范围的4G网络,高速的互联网接入使得很多信息服务成为可能。

在奥地利,信息服务的种类繁多,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例如,在维也纳有一项叫做CAR TO GO的租车服务便是信息化时代新消费方式的最好例子。维也纳的居民只要在其网站上注册自己的驾照信息,并在智能手机上安装相应的应用,便可以通过定位导航找到自己所在位置附近可用的车辆,此时服务商会向用户的手机发送一个二维条码,用户只需将这个二维条码在车辆前的扫描仪上扫描,即可驾驶这辆汽车,所有费用从手机账单上扣除。

此外,在奥地利人们还可以通过手机缴纳短时停车费。用户只需将车牌号码和自己的手机绑定,便可随时为自己在城市的任何地方停车缴纳停车费,而不需再填写停车单,大大方便了无法确定停车时长的用户。

网络购物目前也成为欧洲消费的主要模式之一。根据奥地利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奥地利有49%的居民(16岁至74岁)在网络上购买过商品或服务。亚马逊、ebay等电子商务网站成为消费者最常光顾的购物网站。奥地利本国的很多零售商也在自己的网站上推出了网络购物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