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型客车是中国铁路第二代主型铁路客车。1956年开始设计、试制,1959年生产,1994年停止生产。据统计至1992年底共生产了约26000余辆(含23型客车)。22型客车在中国铁路客运中曾经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22型客车根据用途的不同,各种类型的客车车厢都拥有特定的代号和编码范围,主要有如下几种:硬座车、软座车、硬卧车、软卧车、行李车、餐车、邮政车等。此外,某些特别用途的车辆,如试验车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由25型客车替代。符合翻新条件的22型客车进行了翻新改造。
22型客车大多车身涂装绿色底色和黄色色带的色彩形象,曾经是中国铁路客车的经典形象。绿底色和黄色带涂装的铁路客车俗称“绿皮车”。22型客车绿色底色和黄色色带涂装在颜色深浅搭配有所不同。 ![]() ![]() YZ22型硬座车首批YZ22型硬座客车是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于1958年设计、1959年试制、1960年批量生产。自重45吨。硬座车有两个密闭式通过台,一个温水循环独立锅炉暖房。两个厕所,两个敞开式盥洗室、一个乘务员室。座位为每排二、三配置,定员120名,座位之间设有固定式茶桌。1961年在YZ22型基础上设计将车厢取暖方式改为大气压式蒸汽取暖,定员增加到122名,即YZ23型。1962年,对22、23型车重新修改设计,将23型定员又改为120名。1970年对车内造型及部分结构又作了较大的设计改进,仍采用独立取暖房,定员改为116名。1981年YZ22型车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设计。 YW22型硬卧车首批YW22型硬卧客车是四方机车车辆厂于1956年设计、1957年试制。自重58吨。定员59人。1957年首批22型硬卧车有9个各容纳6个卧铺(两层睡铺带边铺)及一个可容纳四个卧铺(两层睡铺不带边铺)的敞开式单间。1958年改为9个各容纳8个卧铺(三层睡铺带边铺)及一个可容纳5个卧铺(三层睡铺带边铺)的敞开式单间。定员增加到77人。自重减到45吨。1966年后批量生产YW22型结构上做了较大改进,自重45吨。定员60人。改为10个敞开式单间,每间三层半软席卧铺两组,取消了边铺,改为18个活动座椅和10个活动小茶桌。并将厕所与洗脸间分开。1981年YW22型车又进行了技术改进。 首批RW22型软卧车于1955年设计、1956年试制生产。车辆自重59吨,定员32人。1959年RW22型车进行较大的改进,自重减到47吨。1987年RW25型车又进行了改进设计。 首批CA22型餐车于1956年设计、1957年试制。22型餐车两端各有一个密闭式通过台。201型转向架。自重54吨。1958年进行了减轻自重的改进设计。 YZ22B型硬座车:22型客车改型有22A、22B、22C三型,三型车之间的区别主要在车体的材质上。22A型是长春客车厂生产的,广泛采用耐候钢,并在车厢平面布置上和内部装修上有较大改进。22B型是在22型客车原型(碳素结构钢)的基础上车体结构广泛采用耐候钢。 18、19、23、31型也为22型客车系列的车型:18、19型是供国际联运用的客车。车体长、宽及结构与22型客车基本相同。设有空调装置。UD2/UD3/UD4型转向架。构造速度为140km/h。18型有硬卧车、软卧车。19型还有一些是高级软卧包厢。 23型客车(不包括餐车)是在22型客车基础上的改进型。车厢取暖方式为大气压式蒸汽取暖。202型/203型/205型转向架。自重为43吨。23型餐车是在22型餐车不合理的平面结构改进而成的。取消了通过台。 31型是市郊用车,只有YZ31型硬座一种,定员300人。其布局与地铁列车相仿为打直座位。车门位于两个转向架之间,不同于标准22型的两端车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