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课堂之 “教学系统”

 wdzajcx 2013-04-07

前言: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什么是教学?

很遗憾,在我国的教育学里,一直对教学在概念上缺乏明晰的“定义性”。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试着从教学的“定向性”上来加以揣摩。“教学”即“教”与“学”的组合,问题的关键在于,假如立“教”为中心,那么“学”只能是“教”的依附,究竟是谁才应该趋同于谁才是正确的呢?不过也没关系,纵观世界上对教学的论述,我们大致可以确认的是:教学作为“活动”,它的发生是由教师引起、维持、组织,而由学生通过认知、合作、对话、交流来完成的。那么,一个显在的结论是,教师中心则肯定是错误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唯有学生才能成为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的关键,教师充其量只能提供其外在的影响力。因此,正确的教育方向研究一定是指向于学与学生的,反之,一定是误入歧途的,教育和教育学的革命性恰恰是就在这里寻找突破,这也是高效课堂应运而生的价值所在。列宁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一打理论都不如一步实际行动。教育的革命贵在行动。

其实,所谓教学无非是研究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在西方,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和夸美纽斯。现在来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其实是名不副实的,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教育和教学一词基本是通用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其实也真的“普通”,他的教育体系也是教学体系,他的教育哲学无非是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和儿童训育,他的弟子席勒,倒是对其理念的传播上功不可没,值得他欣慰了。至于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凯洛夫,那实在不值得再读,如果非要清算中国的应试教育的话,那根源就在凯洛夫们身上,凯洛夫的《教育学》这样论述,教学旨在按照共产主义教育的一般目的与具体任务,在学校中有计划地实现下列工作: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来武装学生,建立他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有计划地发展他们的智力与道德;在教师的领导下,组织学生积极活动,以实现上述目标。遗憾的是至今依然有人言必“凯洛夫”,依然将其奉若神明。

我必须提到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加强。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学习过程的有效进程有赖于三个条件: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的反应立即给予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斯纳金认为,传统的教学法是违背上述三个条件的。斯金纳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斯金纳箱”,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与此对照的是,认知教学理论批评行为主义是在研究“空洞的理论”。认知教学理论使教学摆脱了行为主义的消极影响,从重视教材知识结构和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认知结构、学习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培养上来,提出了过程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结构中心(认知结构中心)、学生中心(主动生成学习)的教学思想。他们认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在的心理结构。所谓心理结构,是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方式。布鲁纳认为,教学理论必须考虑三件事:学生的本体;知识的本质;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布鲁纳还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转换、评价。

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他认为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来自于自身许多不同层次的需要,人在不断满足自身不同需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因此他主张教育的目标要与个人的需要相一致。罗杰斯有很多名言,“人要教育,狗才需要训练”、“好的人生,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等等。

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就像最好的疗效,目标应试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在罗杰斯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引领者的作用。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只与心有关,发生在颈部以上;意义学习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他们的教学观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它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高效课堂的教学理论,完全是汲取了传统教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它首先排斥的是“教中心”、“师中心”的保守陈腐,从而围绕着“学中心”、“生中心”而建构形成的教学实践体系。因而被称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这里所讲的教学系统,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教学概念,一般所指的高效课堂是一个狭义的教学概念。

什么是课堂?凡是有学习发生的地方都叫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里的一切空间、场所都能让学习发生,这样的课堂被称为“大课堂”。但狭义的课堂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师生角色

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师生角色。它包括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通俗地讲,即教师是谁、学生是谁。

教师角色: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知识的化身,而是一个发动学习的人,简单概括即教师不是二传手,而是发动学习“一传”的人。不简单地说,教师要紧扣“教育目的”来实施教学,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人”而不是会走路的“两条腿书柜”,那么,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并以此去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不是以牺牲自己成就学生,更不是以牺牲学生成就自己。教师必须具有使命感,为未来尚未出现的世界培养公民,而不是心甘情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在今天,一个不积极课改的教师,很难说他有什么师德。

某些传统“名师”为什么反课改?

一个被旧教育宠爱的人,不仅本能地想保留它,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客观评价它的能力。他们的思想被包上了“硬壳”,即使他们中有些真诚善良的人,但因把全部经历“奉献”给了他们认为的那样的教育,因而也便丧失了重燃真理之火的能力,什么也无法让他们抛开陈腐的经验和既得利益,这一切都让人倍感沮丧。

学生角色: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人用来完成某种企图的工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上天赋予了他某种神秘的意义,他首先是为自己而活着,其次他要完成他肩负的使命,他原本具足圆满,是一个“天才”,但他仍需要接受教师的指导,接受团队、组织、生态对他的祝福和影响,用各种不断变化的经历去磨砺自己的意志,去发现自己的不同,去展现自己的力量,乃至于去改变这个时代。

谁也不可以低估一个孩子!

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师生关系

那么,师生之间作为“矛盾体”而存在,他们之间能否找到“共融”?答案是肯定的。但传统教学很难让师生共生共融。教与学的对立,决定了师与生的对立。如果说有共融情景的出现,那只是在某种共同需要的前提下,或者说是升学目的性的压制而不得不保持一致性。

那么,师生之间究竟应如何建构正常和谐的、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呢?

那还是需要回到彼此的角色上来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发动者。角色的界定意味着彼此疆域、行为和关系的界定,跨越了这个界定就等于“越轨”和“失位”,也意味着对彼此的侵占和伤害,甚至意味着是“不道德”的。角色论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恪守自己的言行,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无限赋予自己以职业的“威权”,干涉、干扰学生的生活,乃至于成为儿童的幽灵、梦魇。教师必须坚决捍卫儿童的世界,“放任”儿童,使其自然成长。与此同时,教师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一起成长。

那么,教育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其实,教育是通过委托教师领受任务,然后教师再通过把任务派送给学生去完成的。据此,你应理解到师生关系是真正的“协议双方”间的“契约关系”。它必须是一个平等、尊重、合作、协商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即围绕着角色建构正常“关系”,否则,便属于非正常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就属于不正常关系。因此,好的师生关系一定是共生共融的,没有谁比谁更重要。如果没有学生,教师的存在则没有意义,同样如果没有教师,学生将失去教师对其成长的影响。

那么,教育教学又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呢?

当代教学策略的特征

什么是策略?在一般意义上,策略是指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步骤、手段和方法。

教学策略的定义,教师为达到教学意图,根据教学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谋略。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教学内容设计:一般可以理解为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内化的经验的总和。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原则:可实践性原则;可满足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教学组织设计: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组合结构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与学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组合结构,要么以集体形式与教师发生交互关系,要么以个人形式与教师发生交互关系;学生的教学活动必定在一定时间、空间里进行,人与时间、空间形成搭配关系。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班级授课制;小组组织形式;个别组织形式。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小组组织形式,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讲授法早在100年前就进入了博物馆了。

教学评价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分为奖惩式与发展式评价;诊断式、形成式和终结性评价;还可分为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观察评价、录像带评价、调查问卷评价等。教学评价一般可采用:要素评价、流程评价、效果评价。

教学策略特征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综合性、灵活性。

课堂评价的一般指标

1、课堂氛围:教室环境的布置;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堂管理: 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教师对学生行为做出的回应与评估;“小先生”的管理表现。

3、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师简洁、清晰表达教学内容的能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表现。

4、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口语、书面语、肢体语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5、学生的参与性与学习状态: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积极;参与的时间广度与深度;情感的投入;独立思考能力与个别化学习能力。

6、高品质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正确判断与表达的能力;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实验与动手能力。

7、学习效果:三位目标的实现度;即时反馈与纠正;当堂测评与学习的自我评判。

8、教师态度:对学生的态度;正确的教育教学观;语言表达能力。

9、教师基本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的建构;知识能力;科学方法。

高效课堂教学系统元素

包括:目标、理念、主张、原则、机制、组织、流程、模式、评价。

1、目标:基于知识性学习素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从学会到会学、进而创学的飞跃,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体验、学会在合作中的交往、共享。

2、理念: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衍生出来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

所谓“动”?包含“三动”:身动、心动、神动。身动即身体动;心动即心有触动;神动即全神贯注。

3、主张: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

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必须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能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教师即学习和成长的“条件”;

教室应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验室”;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信仰;

教育即从儿童出发,认识学生,儿童是教育的第一课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

管理不是管束、控制、囚禁而是点燃、激发、唤醒;

……

4、原则:少讲多学、先学后“交”(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

5、机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6、组织:小组学习为基本的课堂学习形式,组内合作、师生互动。

7、流程:自主、展示、反馈。

8、模式:五步三查模式。

9、评价: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即验评组、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高效课堂教学操作

1、课前准备

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备学生、备学情、被学法,称为“新三备”。

教师备课可采用:先由教师轮流出“个案”,然后学科组研究出“预案”,再返还教师出“方案”;方案又称为“导学案”,导学案重在不同层次学生知识的基础性、知识的逻辑性、认知的规律性,导学案与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导学案的核心是“导学”,教案的核心是“导教”。

教师临课前的准备,即教学“三宝”:双色笔、小黑板、记录本。

双色笔:双色粉笔。白色的用于一般性书写,其它颜色的用于圈划错误。

小黑板:教师把检测、拓展内容事先书写在小黑板上,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

记录本:指随堂记录学情,是教师研究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对学生课堂前期要求:由学科代表提前下发导学案,一般情况是提前2、3天,最多不超过一周。学生按照课程表提前做好预习;预习就是“先学”,是“事先准备”,是建构认识、交流、合作基层,是“有的放矢”的前提,缺乏预习的课不可能成为好课;预习的手段包括独学、对学、群学;预习可在课上,也可以在其他时间。

学生临课前的准备,即学习“三宝”:双色笔、活页夹、纠错本。

双色笔:白色粉笔用于自己展示,其它颜色用于评价。

活页夹:用于放置学案,一般按科目准备不同的活页夹。

纠错本:是学习记录。一般用于较易于出错问题的收集和学习整理。

2、课中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小组活动、学案导学、流程控制。

小组活动:小组内部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是小组成员学习的路线图。

课堂流程:自学、展示、反馈或者五步三查模式。

教师的课堂控制:盯、观、跟。

盯即盯紧“学习目标”;

观即关注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

跟即跟踪问题与问题反馈,尤其是跟踪新的思维和创新方法。

对学生的要求:依靠同伴、紧扣学案、大胆展示。

依靠同伴:同伴是学习的最充分、可信赖的资源。

紧扣学案:导学案是学习内容的载体。

大胆展示:展示是学情暴露的需要,又是情感的体现和人格的需要。

3、课后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课后座谈、“再备”学案、个别辅导。

课后座谈:可采用抽谈的方式,比如每个层次抽出1、2名学生进行座谈。

再备学案:是要求教师要基于本课具体的得与失,修订导学案,然后留档,供下一届教师借鉴。

个别辅导:是指对那些诶当堂还存在着学习困惑的同学课后给予帮扶。

对学生的要求:整理纠错本、个人反馈、寻找帮助。

整理纠错本:把容易出错的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整理出来。

个人反馈:是指个人测评。

寻找帮助: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课后要找同伴或者教师帮助解决。

课堂三段的关系处理

要求教师在操作上要“抓两头、促中间”。

即抓好课前准备和课后的修补,课中要敢于放手,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中又分为三段,即自学、展示、反馈。

对自学的要求是“自学要充分”;对展示的要气是“展示要集中”;对反馈的要求的“反馈要到位”。

自学要充分:是指自学要保证在有限时间内,为热爱学习目标,尽量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有所体悟、认识;

展示要集中: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的小展示要围绕“易错题”集中展示,教师集中挖掘学生的思维,开发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反馈要到位:是指教师的点拨要即时、精准、到位。

如果依然要求从“体系”上描述,高效课堂是否真正的自成一派,从教育学理论建构上讲,它能否立得住呢?既然不是“高效益的课堂”,那么,它的内涵又是什么?

高效课堂的内涵

1.课堂实然目标:课堂教学改革走过了一条从传统低效、负效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过程。通过改变课堂结构,旨在最大幅度提升单位时间效益,原则是让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意义。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2.课堂应然目标:课堂教学改革走过了另一条单纯追求掌握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的路径。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体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飞跃——课堂即成长,即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能力,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成长,关注“人”本身,因而高效课堂才会被描述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3.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使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个性的学习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的智慧、高潮、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让“现场”服务于预设。

4.概念简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体现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谓之知识超市。

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认识、思想、价值的变化带动课堂发生“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灵魂的跑马场。

5.高效课堂的理念

它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表达”。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箴言”,落实成方法恰是——独学、对学、群学,自学、展示、反馈。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主体,高效课堂的理解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

高效课堂的变革意义体现在:重建教学关系,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重建师生关系,即变“师中心”为“生中心”。

6.高效课堂的五个教学原则

(1)分层原则: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2)选择性原则:“超市”体现出的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

(3)整体教学原则:整合教材、知识迁移,上挂下联、左顾右盼、举一反三;

(4)展示教学原则:展示解决了学习内驱力,展示即发表;

(5)反馈调节原则:注重问题暴露,强调“当堂决策”。

7.目标: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让教育回到“以人为本”上来,建构“四新”教育学,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

(1)解决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冲突;

(2)解决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冲突;

(3)解决学生个别发展与全体学生发展的冲突;

(4)解决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冲突;

(5)解决师资不足、受制于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局;(6)变厌学为乐学、厌教为乐教,改善师生关系,让学校充满魅力;

(7)解决知识与能力结合的难题,把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

(8)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高效课堂词典

杜郎口旋风:新课改10年,中国第一所尝试把学习权还给学生的学校,这所学校距离茌平县县城12公里,这样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因其大胆的课堂教学而改革,而被人广泛记住,他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由此刮起了一场“旋风”,由因《杜郎口旋风》一书推波助澜,杜郎口模式风靡全国。

崔其升们:崔其升,杜郎口中学校长,中国著名的教学改革家,课改的“符号性”人物。因其真诚、睿智、敢于改革而赢得了广泛赞誉。崔其升们,对课改学校校长的“统称”。

高效课堂:是从杜郎口中学教学具体操作中提取出来“教学”新概念,慢慢又进化为一个“教育学”流派。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对杜郎口课堂教学精准的概述,由此衍生出“高效课堂”这一基本概念。

高效课堂22条:被称为高效课堂说明书,作者李炳亭。

主体:是指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主人。

课堂并发症:被传统教育的诊断性结论。

三面黑板、小组围坐、自由发言:高效课堂所主张的基本课堂形式。

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主张,独学即传统意义上的“自学”,对学即对子之间相互学,群学即在小组组织内开展的合作学习。

自学:即自主学习的简单,独学、对学、群学合起来叫自学。

导学案:被称为学习的路线图。

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教学观转化。

模式:基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流程,一般要求是三步,即自学——展示——反馈。

展示:是高效课堂对当代教学最有价值的贡献。一方面展示被誉为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另一方面,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最佳手段,同时还被认为展示是一种“精神活动”和“人格需要”。

学情:即学习学习情况或状况。

零作业:要求尽可能把学习任务当堂解决,课后尽量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

临帖:是指对杜郎口操作方法的科学性吸纳。

破帖:是指对杜郎口经验的创新生成。

共同体:是各类学习组织的主要组成形式。中国教师报现有7大共同体组织。

“区域杜郎口”:是媒体对“类杜郎口”学校的概称,如江西宁达私立学校。同类的还有“河北杜郎口”,如河北省围场天卉中学,“辽沈杜郎口”是指沈阳辽中县立人学校。

九大教学范式:基于学习杜郎口经验之后的课改创新成果展示,由中国教师报率先发布,国内主要媒体如央视、人民日报都作了报道,九大教学范式代表着10年课改的杰出成就,是当代教学最高水平的体现。

以人为本:作为“人学”的支撑,被广大课改实验学校所接受。

区域课改:以河南省殷都区、湖北省樊城区为典型代表,区域整体性课改被列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

均衡发展:以河南省郑州市、河北省邯郸市为先行者,依托课改,探索“以班级均衡来拉动内涵式均衡”。

中国课改说明书:中国教师报发挥课改的引领作用,被一线誉为课改“明白纸”,没有围墙的“教师进修学校”

教育深水区:有三大内涵,第一,课改已成为共识;第二,课改触角已达文化层面;第三,课改改变了师生状态。

教师角色:不再是知识灌输者,而是生命的点燃者与共同成长的人。

师德:课改成为师德的最主要判断标准。

课堂资源:学生被作为最主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被开发和“利用”。

学生角色:不仅是学习者,还是一切学校教育目标的主体、主角、主人。

走组、走班:一种新的教学尝试,也被认识是真正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跳级、跨界:是教育发展个性化与教师资源利用机制的必然。

学校建设:是管理的内涵式升级,主张管理不是管制,而是点燃、激励、唤醒。

班级组织:有灵魂、有共同价值观、有信仰的团队。

四新: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

四新教育学:被称为高效课堂“教育”的基本支撑。

新师训:是由中国教师报联合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探索出来的新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实操和解剖“新体现”形式,促进理念与行动力的内在变化。

第三代课改:具有三个指标,第一,无限放大自学;第二,充分“利用”学生;第三,取消一切“形式”,抵达教育的自由王国。

去主导化:即尝试去除教师“主导”,真正实现学生主体。从严格意义上说被教师主导下的“主体”,不是真正的主体。

新学校:作为第三代课改学校的代表,江苏昆山前景学校、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陕西宜川中学、河南洛阳西下池小学成为佼佼者。

新教室: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概念的出现,其意味着的是未来几年,新课改必将完成“从课堂到教室”的飞跃。

信念与信仰: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相联。

“新三级课程”:班本课程、组本课程、个人课程,被成为打造“班魂”,实现教育信仰的最佳途径。

课改中国行:中国教师报发起组织的一大品牌活动,被称为当代课改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事件”。

10年课改总结:被无数人庆幸和赞扬的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它必将永载史册,与强国梦一起。

索引:年度课堂

道德课堂:“道德课堂”是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道德教育思想下整体推进的课堂模式,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让师生在课堂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对学生而言,“道德课堂”强调将学生的幸福成长与健康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和谐、民主、尊重、关注的环境下身心健康、精神自由地成长与发展;对教师而言,“道德课堂”是延续教师生命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完善人格、实现价值的过程。“道德课堂”的土壤是高效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是能够促进思维发展与精神成长的课堂。

一拖二课堂:一个教师同时上两个班的课,是江苏省昆山前景教育集团率先突破“第二代课改”跨入“第三代课改”的大胆尝试。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界限,一个教师同时上两个班的课,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走班,班与班之间相当于两个大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享受阳光雨露,快乐地成长。“一托二”课堂是把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的必然结果。

跨界课堂:“跨界课堂”是安徽省铜陵铜都双语学校在“五环大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学校没有班级、学科的固有概念,充分相信学生、解放教师,强调管理和教学的双重跨界,更好地优化学校的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形成特有的校本文化内涵。“跨界”实现了化学老师与英语老师同班,体育老师与生物老师同班的可能。

3D大课堂:河北省围场天卉中学在原有“大单元”高效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扩充成“大展示”、“大单元”、“大读写”的新高效课堂模式,简称“3D大课堂”模式。“3D”一方面是三个“大”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另一方面代表着多维立体,体现了高效课堂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在“3D大课堂”中,“大单元”是安全系统,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大展示”是动力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读写”是操作系统,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高效课堂方向性预言

在《学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一文中,我曾经这样论述:

第一代课改的代表性学校是洋思中学,他们之于对传统教学的批判,更多的是体现在对“教”的质疑和改动上,洋思的改良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但支撑他们改良的缺憾是仍然没有跳出“教为主、学为辅”的圈子。我对第一代课改的概述是:基于“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以期通过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实现从“低效”到“有效”的跨越,洋思中学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高度,尽管它“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效益的问题,然而它仍然不能挣脱“教中心”的教学框架对课堂“生产力”的束缚。

第二代课改的标志学校是杜郎口,它与洋思的相同之处也是从改变“教”的手段切入,所不同的是,杜郎口较大幅度地提升了“学”的地位,符合了新课改“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基本理念,如果说第一代课改是改良的话,那么,第二代课改则有资格称为改革,第二代课改与第一代课改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实现了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飞跃,构建了全新的课堂教学“学中心体系”,也可以说二代课改是第一代的“升级版”。

伴随着课改的行动研究,我预言,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必然会有一批标新立异的学校,踩着杜郎口的肩膀摘星星,步入一个新的课改时代。

我把这个新的课改时代称为“第三代课改”!

第三代课改会有哪些显著的特征呢?它们与第二代课改有什么不同?

我的基本判断是,第三代课改的最显著特征是不再过分纠缠于“形而下”的课堂“技术”细节,而是以“形而上”的“人本”为基石建构全新的“课堂规则”和“课堂形态”,从对“人”真正的“发现”来“认识”学生、“认识”教师,能真正清晰地界定“学习者”和“学习条件提供者”之间的角色关联性,通过成就学生从而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幸福、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代课改的基本教育理念是教师为本、学生第一。

第三代课改的基本立意是能彻底摆脱知识对教育的束缚,从而超越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更加强调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满腔热忱地关注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也可以概括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另一种“功利”,即基于捍卫“人”的全部自由、权益、尊严。对于学校和班级组织而言,它就是池塘、草原、森林……等一切的“自然生态”,它必须充满“张力”,体现出全部的“活力”,它“放纵”每一个独立生命体,它“激赏”每一个生命体并努力成为“他自己”。

它甚至没有管理,在一个被“向上”的文化所激发的学校里,责任与义务是立校之魂。在这样高度“自治”的学校,其实人人平等,哪里有什么师生界限?人人都是发展者,又人人去捍卫别人发展的权利;人人都是课程,又人人在用自己的发展方式“教”别人;人人都是特色,又人人不可替代,学校有什么权利以特色的名义牺牲别人的“特色”呢?第三代学校的特色甚至可以称之为“没特色”,有与无本来就是相对的,有时候“无”远胜于“有”。

但遗憾的是,因为很多人还缺少对教育真正透彻的理解,甚至以为我对第三代的“遥望”是痴人说梦,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但我依然对此充满了期望。

在我看来,真正第三代课改,必然具有三大特性,我称之为“三大标志”。

1、“无边界”张扬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或者称之为“无限放大自学”;

2、尝试去除“教师主导化”,极端放大学生自学,甚至普遍采取“一拖N”课堂形式(即一个教师同时上N个班的课),或者称之为“无限利用学生”;

3、尝试摆脱导学案等“一切的有形束缚”,让课堂体现出空前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改革需要激赏,我们期待着第三代课改的喷薄而出,当然,没有一项改革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好与坏只是相对而言,无论它是第几代,他们都注定会被写进中国当代教育史里,中国教育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在传承和超越中不断进化,谱写着恢宏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