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瓜的历史故事

 悬壶佳 2013-04-07

黄瓜的历史故事

  

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不赦。

  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已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

鱼腥小草助越王

鱼腥草,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也是一味著名的草药。但是在浙江绍兴地区,鱼腥草还有一个"蕺菜"的名字,因为它不仅作药可以治病,还可以帮助人们充饥度过饥荒,历史上它还救过不少人哩。

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捉去当了俘虏,幸亏他的臣子文种东奔西走,想尽办法,才使他得以释放回国。勾践此次重返会稽,看到国破家亡下,自己也受尽百般凌辱,痛定思痛,他决心重整家园,定要报此深仇大恨。

于是勾践卧薪尝胆,带领全国上下共同发愤图强,一定要使越国变得国富民强起来,这样才有强盛的国力去对付吴国。可是,天不遂人愿,越王勾践重回国的第一年,就碰上了个大荒年,刚刚旱完了又是涝灾,弄得全国颗粒无收,老百姓连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勾践见此情形,决心与全国百姓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于是他自己带头爬山越岭,到郊野山地到处去尝草根煮野菜。如发现什么野菜什么草根是可以吃的,他就叫百姓们去挖来吃。这样一来,勾践自己不免就尝遍了辛酸苦涩各种难吃的滋味。有一次,勾践在王驾山上尝草根,竟然三次中毒,最后一次连脸都肿起来了。左右的人都心疼得忍不住了,劝他:"大王,您要保重身体啊,整个越国复兴的重担,都压在大王肩上哩。再说,吃草根、尝野菜的事,本可以叫旁人去做的。

勾践听了摇摇头,说:"我是个无才无能的国君,把国家弄到如此破碎不堪的地步,百姓们已经受尽了辛苦,如今又碰上大灾荒我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领头尝遍百草,这饥荒是度不过的。度不过饥荒,用不着吴国来攻打,越国自己就会灭亡。复兴越国的这副重担,我一人是担不起的啊。又说:"纵然有了我这个国君,没有了百姓,那还成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国家也就名存实亡了。"王驾山上正在挖野菜的百姓们听了,都很感动,大家泪落如雨,振臂齐呼万岁。

第二天,勾践又亲自爬上王驾山去挖野菜,尝草根。突然发现一夜大雨之后,王驾山上漫山遍野都长出了一种绿茵茵的小草,小草上长着许多小花朵朵。勾践拔起一棵来尝一尝,虽有些鱼腥味,但却不涩不苦;煮一煮,还挺好吃的。于是就领着百姓们都来割这种野草(因为割起来比较快),回去煮着吃。这种草很奇怪,割了又长,长了又割,割了又长。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它度过了那可怕的大饥荒。

就这样,越国在国君与百姓齐心协力地努力之下,终于富强起来了,并且在后来终于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由于鱼腥草在越国复兴的关键时候出了大力,所以越地人们一直不忘它的功劳,总是一辈一辈地往下传说它的故事。

为什么叫它"鱼腥草"呢,据说当年越王勾践初次尝试的时候,发现它有些鱼腥味,就给它起了个"鱼腥草"的名字。又因为它曾帮助人们度过饥荒,大家又简单地称呼它"饥草"。后人叫白了口,就称呼为"蕺菜""蕺草"了。王驾山打从那时候起,也就称为"蕺山"了。

直到现在,蕺山上还到处长满了蕺菜。凡是到绍兴来的人,都要爬上蕺山,拔一棵蕺菜来看一看,尝一尝。绍兴人也喜欢采来晒干,磨成粉,夹在米粉里做团子吃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