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的三种境界

 三教九流369等 2013-04-08

万物清明,这是天和地的最佳组合,是清明节的第一种境界。
    感谢宇宙万物,凸显人文关爱,是清明节的第二种境界。
    清明祭扫,使人们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是清明节的第三种境界。

 

天 地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岁时百问》中的说法。 



    清明,是大自然变化的时令,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节气。它是大自然的节日,是人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春回大地,人回自然。清明由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合一而来,寒食节禁火寒食,寓意保护自然,保护家园,保护自我。
    清明是从柳枝上转身的。忽的一阵风,你就看见杨柳依依的景致,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那嫩绿的细枝,一条条垂下,丝丝缕缕,缠缠绵绵。这份随风飘拂在清明中的美丽,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明净,简洁。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柳节。唐代诗人来鹏在《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中写道:“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烟光,指的是柳色。袅袅炊烟中柳枝若隐若现,在阳光里如烟似雾,为春光留下无尽的遐想。
    一年好景清明日,正是踏青赏柳时。柳是春天的使者,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情。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写的是勃勃生机;周邦彦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漂绵送行色”,说的是离别之意;李清照的“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诉的是哀怨之情。
    万物清明,这是天和地的最佳组合,是清明节的第一种境界。


人 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到了唐玄宗年间与寒食合并,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耳熟的诗句。万物复苏,生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过程,这本该是一个吉庆的时节,为何古人却愁绪满怀?
    中国人的清明忧伤,是一个特异的人文现象,并且形成了向先人表达敬意与感恩的节日。
    这样一个季节,古希腊的人们也悲伤不已,他们创作了自己的哀歌:酒神在冬天里死去,又将在春天里复活。对生命悲剧性的感伤行为,使古希腊产生了悲剧艺术。
    中国人自然有自己关爱生命的表达方式。他们放飞风筝,去问候逝去的亲人;他们去踏青,再次感受祖先的祝福。春天来了,生命自然也应当得到新的轮回,让祖先的灵魂回到鲜花盛开的人世间,享受这美丽的景色。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文关怀。
    清明文化是崇拜祖先的文化。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承载着中华民族子孙绵延、尊祖敬宗的文化情怀。所有清明节由来的传说和民俗文化行为,无一例外地浸透着中国人特有的“感恩”情结:感谢皇天后土,感谢列祖列宗,感谢宇宙万物。
    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
    人文关爱,是清明节的第二种境界。

心 灵
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

    清明之时,人们摘采新柳,或缠柳叶于发际,或戴柳圈于头上,或插柳枝于地头。在天地和谐,物与我和谐的宇宙中,敬重先祖,踏青植树。人们的心灵中,缠绕着无尽的哀思。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顶从汴梁郊外扫墓回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柳枝。清明祭祖,事涉鬼魂,为了防止邪气侵袭,就插柳于户,戴柳于首以避之。这个风俗源于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春秋时,介子推追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曾割下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当上晋文公以后,介子推便偕母隐归山林。晋文公为了感恩,烧山逼他出来受封。介子推不肯,和老母一起被活活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翌年,晋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见坟前柳丝轻拂,便用柳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以示怀念。由此,插柳、戴柳便延续成每年清明祭奠的习俗。
    祭扫祖先的陵墓,人们获得的是心灵的净化。
    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的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
    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面对亡故的先人,表达敬意与伤怀,它对每一个人的心灵的陶冶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古希腊美学家说,悲剧使人获得的,是一次情感体验上的净化与升华,那么,清明祭扫呢,使人们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心灵的净化,是清明节的第三种境界。

副刊:说字&述言
土生说字 ——净【净浄】(jìnɡ)
    “净”,异体为“浄”。形声字,从水,争声。
    《说文?水部》:“浄,鲁北城门池也。”《说文》释“浄”字意为鲁国北城门护城河名,因城门名“争”,故池名之为“浄”。水性至柔,包容而纯净,“浄”从“水”表示与水的性质有关;“争”的字形为两手持物。“水”“争”为“浄”,意为双手持物用水洗涤,力争使之清洁没有污垢。《广韵?劲韵》:“浄,无垢也。”本义为没有污垢之意。
    简化字“净”中之“仌”为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水愈洁则冰愈固。“净”者,力求像水一样清洁,意为要像冰一样纯净。“净”为清洁、清静之意:饮食要“净”,起居要“净”,心灵更要“净”。水净可鉴物,心净能明理。心灵的纯净使人脱离尘世的烦扰,心境澄明,了悟真谛。
    “净”也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俗称花脸。在脸上用各种色彩勾勒图案,用以表现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通常音色宽阔宏亮,唱腔粗犷浑厚,动作顿挫鲜明。如在京剧中,廉颇、关羽、张飞、曹操、包拯等即是净扮。
    “净”有利于身心平衡,有利于养生修身。从生理上来说,起居要净,饮食要净;从心理上来说,心要净,意要净。“欲心净,须修心。”心净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境界。心净淡化了尘世俗物,淡化了人际纷争,淡化了是非得失。佛家讲“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接触的对象便是“六尘”,指众生从外感到内在对现世所存在的外物的感应、感受。“六根清净”是生理和心理上不再随着外境的幻象而转,此为一尘不染之“净”。道家所说的“清净无为”中的“清净”,是耳根的清净,是眼目所及之清净,更是心神的清净。“清净无为”讲的是克制外欲,顺应自然,不加强制,以达到神清心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