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王书风及当代书法创作网络谈

 鸟语花香香 2013-04-08
鸟语花香香书馆欢迎您

 

二王书风及当代书法创作网络谈

 

编者按:此帖曾在“书法江湖”网《专题研究》版块展开讨论,今选编部分网友的回帖,略有删改,但基本观点保持不变。网友的回帖不代表本刊观点。
樊利杰: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而这个“韵”,便是后人总结晋代书法整体特征时最常用的字。其实,翻开中国书法史,二王书风一直是一条脉络,或明或暗,或显或藏,影响或者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说中国书法史是二王书风的变化史一点也不为过。
在当代,二王书风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于此起步较早,天赋较高的几位青年书家渐渐站在了潮头。比如陈忠康、陈海良、牛子、王义军、嵇小军等等。
您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书法教育、学习方法、理论研究等)。无论二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还是当今的发展态势,无论是褒还是贬,赞美或者争论,都非常欢迎。


钓鱼翁:二王是经典中的流行,流行中的经典。不过二王最难学,更难得晋人之韵。

程咬五金:好像是哪位先生说过,艺术是“闲”出来的!二王书风是在晋代闲逸的社会风气下形成的。

明才:二王书法把中国书法尤其行书的笔法发展到了顶峰,后人趋之若鹜。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艺术是多元的,百花齐放才是春!所以学习哪一种书法,我们都应该积极看待。存在就是合理的,不要张嘴闭嘴都是二王,不然就是新的流行书风!历史告诉我们太多的经验!

雪道人:哀!今人哪有魏晋人的潇洒悠闲。魏晋风度,谈玄服药,导引养生,二王是传统和时风的产物。

中国书法家:俺也正在跟风呢,期待大家指点迷津。今天刚从市场上淘来荣宝斋出版的《经典名帖大家临》系列丛书,其中有不少是临二王的,很是精彩,樊兄提出这个话题,真是及时!

樊利杰:最近大家对传统越来越重视,提出这些问题来无非想深入探讨一下,看看我们发现了多少,还有多少在我们的视野之外?

天天网上:赞成师法二王。所谓的现代书风我总觉得经不起历史的检验。陈忠康、孙晓云等能受大家欢迎,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能重视并继承二王等书法传统。

白琴:二王书法的平和温润、不激不励, 是在闲暇的生存环境出现的。现代人的浮躁是为生计所迫……

秋塘:二王书法在我看来就如同古典乐,现代书法如同爵士乐,谁好谁坏,全看读者心态。王书的用笔已经非常全面和成熟,就像是音乐的1234567,是基本的。但是你也不能否认清代以后的碑帖笔法确有独到之处,你不能不许在1234567以外加上高音1,你不能否认它是美的。所以,笔法的多层次的组合和变通,甚至变革都是允许的,都有存在的必要。

江南风:版主提出的一些作者,是近几年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展上屡获大奖的(当然,也有很多不知名的但对二王笔法专研很深的)。他们的作品, 雅俗共赏,从上到下交口称赞,已胜过了上一辈。书法进入了一代胜一代的良性循环之中。再看八届中青展以前(包括八届)的某些获奖者,其作品除了评委看好外,很少有人真正看得懂,近来更是少有人问津。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背后,预示着中国书法即将出现一个重大的变革,即康有为倡导的、沿续百年之久的“尊碑贬帖”思潮即将过去,中国书法开始重新走上正轨。

探路者:书法的游戏规则是由二王制定的,离其太远是要犯规的,必将被罚出场。

樊利杰:深入到传统中至少不是浮躁的表现。很多那时获奖的名家如果不继续深入,现在看看已然落伍。如果深入了传统,我们以后还有机会,要不然,喧哗过后,可能什么都不是。学习二王,学习经典,意义即在于此。

辽西都督:行草书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二王是行草书的经典、主脉,不容置疑!但是万人都挤独木桥,落水的永远是多数,别侥幸认为自己会成为幸存者!有很多条铺满鲜花的路,为什么我们不走呢?万种花中,不是牡丹最美,也不是牡丹最香!
行客:版主说得很对,以上提到的一些人对二王书风或多或少都有所发展,传统的这一条路要走,我们还必需搜寻前人未至之角落,放大,赋之新意。晋人之学、之境已经离我们很远了,死守无疑自杀。创新要有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有些同道来说,二王只是其途中的驿站,因为他注定要走得更远。

30
而立:法由心生,法由心灭 。

野云闲鹤:在碑的影响下,有些经典失去了往日的时髦,使人们重新对它进行了审识。二王之书不能一下子练上手是今人却步的原因之一,其作品从帖的角度上说已到了极限,欲想超越非常困难。

寒潭雁渡:真搞不懂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吹鼓手。既然谈传统,就要有胆量和古人较一短长,要纵向比较,这样才能有深度。当代和当代的横向比较没有太大意义,良药苦口,明白人自然明白!

老皴:大家为什么喜欢“王氏”书风?道理很简单,字里行间总透着一种“灵秀”和“韵致”。不瘟不火,恰到好处!或犀利或绞转,感悟不尽的变化和精妙,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中国人的审美需要。王氏的成功也是文化历史演变和沉淀的必然产物,是顺应文化发展轨迹的,决不是偶然派生的!目前尚无其他任何流派或书体能够做到这一点。有王以来历次的变革,充其量不过是在王氏基础上,局部的补充和丰富,这就决定了短时间内“王氏”书风还会是主流!因为目前还不具备文化重大变革的历史条件,所以也不会诞生新一代的超越历史的所谓“书圣”!

牛子:在下只学过大王,并且也不过是皮毛工夫而已。平时用功最多的应该是碑学一脉。花时间最长的是唐楷和魏碑,其次是隶书、行书,再次是篆书。但书法认识的提高,是通过恩师章祖安先生的言传身教完成的。把我划归二王体系,实在折杀我也,咱不敢辱没王羲之老祖宗的风采,呵呵。我宁愿别人说我学章祖安,甚至我宁愿说,我受当代人影响很深,包括我的同学和学生。

老反:我觉得应该是“时代决定笔墨”,什么时代的人写什么样的字。晋人的那个时代离我们那么遥远了,审美、精神气质等外在条件都变了。字,当然就不一样了!学字不能死学,应该学习“法”,老反乱说了!

樊利杰:单就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也有内外拓之别。就像河流的源头,虽然相近,都具魏晋逸致,但分流之后,必然相去千里。所以,我们看二王书风,还不能单从它的成就、地位来看。顺流千里支流渐远,而大家公认的、最清澈的,恐怕还是源头吧 。

王三岗:个人简单的一点认识:我以为书法能做到刚柔相济、雅俗共赏乃为主流。二王书风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书法的主脉,也自然顺理成章了。所谓“笔墨当随时代”,除非我们的审美发生根本的改变,否则,二王书风将继续对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樊利杰:这与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有观。而造成这种审美的原因恐怕还是两个字—中庸。所以,徐渭、八大山人、张瑞图、郑板桥这些人,只能站在中国书法史的边缘。老师教学生大都这么说—不要学他们。国人的思维模式在悄然改变,但还没变到背离的程度,事实上也不可能。所以,二王书风,依然是学习的首选。哪怕就像牛子老师那样,虽然着力于唐楷与北碑,但,他也没绕过二王。

牧云轩主人:凑个热闹,瞎说两句。二王的书法史地位,早有定论,二王之后的书家,几乎都受其润泽,能站在二王的肩膀上创新的,书法史也都客观地留下了他们的大名。我想说的是,既然有书圣在,学书法之人就应在一开始就好好地学习领悟二王精神,为我所用,“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学二王的人太多,而是学得好学得深学得妙的人太少。试问当今世界,有几人真正悟到了当年的“魏晋笔法”?就是在学王路上走得很远的赵子昂,还不是有人非议吗?学好二王,不一定非要做二王门下走狗,自己的路最终要自己走。你当然可以在学习二王之后,从帖入碑,直追秦汉,开辟新路,但这似乎与要不要学二王无关。因为,学习二王是所有书法人的必修课,除非你不想学好书法。

吊睛白额大虫:请大家讨论两个问题:1.王羲之在没有一本像样的行书字帖的前提下,怎么写出了后人无法企及的新体行书?2.王献之为什么不自两汉入手上追商周,却学时人—他爹?

王义军:二王时代没有字帖,但有师承,有前人的法书(比字帖如何?),而且,最重要的是—前人和老师都“在路上”,都在寻找标准,这时候谁建立了标准,谁就是经典,“王羲之们”在这一点上没有包袱。但献之面对的情况确实有点不同,在大王之前,没有行书,当时叫“行狎书”,是不成形的新书体。而在献之时,成就标准的机会被他老爹抢先了。至于学时人,在唐以前本就是历代相传的基本方式(此后断裂)。献之早年学他老爹就是“不能选择”地遵循了这个基本方式(也是最好方式)。他的成功在于有了独立选择能力之后,有了“空”的心态。

luershan
:注意一下当时学书法的人对于老师的态度—他们应该认为作为“人”的老师,只是入门教师,是作为连接书法的门径,更多是一个名义上的,而真正依从的是书法本体。他们互相学习,并不只局限于某一师承或者流派;他们并不是不看帖,相反,他们碑帖纵览,继承很广泛;他们不认为古老的或有名气的就是好的,而有自己的标准(所以王献之小的时候也遭人嘲笑,虽然他老爹很有名……)。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学习最好的作品才能产生一流的或者更好的作品。而他们的参考学习对象,水平都非常高超,不论是前人的还是时人的。那个时代是书法水平最高的时期,而二王是那个时代的结晶。

刘庄凉(正轩):从技法层面而言,学王还是有可能的,从笔意层面上看,学王何其难也!

樊利杰:我一直认为献之是最成功的“书家之子”,特别是在那么强大的老爸面前。同时,小王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他还没有选择的时候,遇到了已经建立了标准的老爸,打下了基础。在他想选择的时候,翅膀已经硬了。

一萧一剑:我支持,我认为技法与文化修养应该并进。
抱朴散人:我不学二王的理由。1.二王书风只能代表书法的正统(或说经典),并不能替代中国书法的传统,中国书法的传统也并不只有二王书风,其艺术魅力不会因其非正统而丧失。而散人认为:如从艺术的层面去观照书法,往往书法的精品更多地出于非正统(或说民间)。推之于现在,当今得到时人承认的、获奖出名的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书法从古至今都脱不开统治者的导向,也就是政治大于艺术。你是选择取悦于众还是孤诣独造?如是前者那就什么都不用说了。2.产生二王书风的时代土壤已不存在了,而时人都争相在这座独木桥上挤,以为学书法只有这一条路才是深入传统,以致出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也就不奇怪了。3.二王的作品从帖的角度上说技法上已到了一定的极限,欲想超越非常困难。散人并非指二王现在不可学了,而重要的在于你是如何学的,仅学表面的形我看没什么意义,那该怎样学?我不知道,你去问问颜真卿应该会找到答案,我只知道学王千万不要像王!

最爱书法:沿二王的路子走,还能走出一个王羲之吗?如果二王是中国书法巅峰,中国书法岂不穷途末路?所以我认为二王书法只是一个“流派”的顶峰而不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历史上有自己成熟风格的书法家都是“书圣”,不要开口二王闭口二王,好像不学二王,就不是学书法似的!

樊利杰: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在二王处找到了结合点。一直到今天,虽有背离,但大体上不离这个线。现在西方美学思想来了,现代书法也随之来了。是不是到了该创造经典的时代了?

陆跃天:学古“意古”,学今“时神”。意古就是找到古人当时社会的风气面貌、思想及文化经济状态等,以此作为一个切入点去学习古人。儒学的“中庸”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上占据了主流位置,这样也成就了与之相适的二王。它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不但让一般审美趣味的人能从中得到美感和快乐,也让艺术的挑剔者能拜倒在它的脚下。“时神”即时代精神。如果我们现代人想造就经典,超越古人(甚至“二王”),那我们必须造就一些古人所未有的外在条件,如网络的交流与学习、艺人的互动及中国经济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等等。真正的艺术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自娱自乐!

石荷:楼上过分强调娱众会导致艺术的媚俗。

樊利杰:二王的时代是不能复制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特征整体就是为创造典范的,现在去模仿不是好事。只有发掘属于自己的、这个只能经历一次的时代,才是出路。

元丑:王羲之的行书看似面貌平易,其实很难看到一般人所表现出来的个人习气与程式化倾向,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毛病。是不是时间愈久,功力越深的同时个人习气与程式化倾向越重?好像大部分人(包括一些“大书法”)都陷入了这个怪圈子不能自拔!即便我们自知之明地认识到自己有这毛病,却无可奈何!我们不愿“平易”,不愿舍弃,不愿……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愿意。

中国书法家:撇开书法本身,政治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和要素,千百年来,尤其是自唐太宗大力提倡二王,是非常关键的指引。到如今,只有门缝里看书坛了。是风向标吗?评委的指示又是什么呢?小小王铎书风是否还在延续?

樊利杰:现在二王书风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单从技法方面讲,二王书风已成体系。但因为其中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像一棵树的主干,从旁边伸出的枝叶都有所从,而不是树梢,没有长粗的可能。

研究室主人:樊兄说的有道理,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习身边人的书法,其结果多是被束缚或替某个书家甚至是书匠活着,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历史上放着那么多“丰碑”式的书法大家不去学,却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小圈圈里,莫非尊重知识?建议在学习别人书法的时候多一些主观意识,多一些反叛心理,不要被身边的现象所迷惑。

谷国伟:二王书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家。从当前书坛状态来看,受二王影响者更不在少数,像陈忠康、王义军等书家,对二王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以他们的悟性和年龄的优势,想必以后在二王的路子上会走得更远!

樊利杰:学二王者众,但面貌却能别样。所谓“各得一面”。这就是王氏书风的迷人之处。给人以空间,当然也有遐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