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中风发病率飙升 “控制好情绪比吃药还要关键” 陈甦说,中风的发病也有季节性,在冬春之交、特别是秋冬之交,发病率一般是飙升。目前福州气温急剧下降,正是预防中风的关键时期。 “天气一冷,血管随之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致使血压骤升。同时,寒冷使人的毛孔也收缩,出汗少,很多人饮水也减少,血液黏度随之升高,这也会增加脑梗塞的几率。”陈甦介绍,冬季预防中风,就要针对以上特点进行调节。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严寒刺激,特别是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时,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经常运动等,不要被天气左右,养成不利健康的坏习惯。 另外,冬季的运动也存在一些误区。老人一般喜欢晨练,但是晨练不宜太早,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再锻炼。运动也不适宜过于剧烈,微微出汗就可以,快步走和太极拳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如果有便秘等排便问题,要通过饮食或药物及时调理,保持排便通畅。在冬天排便通畅尤其重要,因为冬天血管容易脆弱,血液黏度相对也较高,很多中风的患者发病的起因就是因为排便不畅,然后用力过度,导致了血管破裂。不要过度劳累,门诊中就有一些老人忙于装修房子,房子装好,人却累到中风了。 陈甦还再三强调,情绪的波动如生气、激动、焦虑、悲伤、恐惧、惊吓等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因此老年人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控制好情绪比吃药还要关键。” 笑一笑、动一动、说一说 三招识别早期中风 中风发病突然,很多中风的病人都是突然失去意识、晕倒,或者是突然间手脚不听使唤、发麻;每当发生这样突如其来变化的时候,他们周围的人多数都不知所措,为了唤醒病人,很多人拼命地去摇晃病人的身体,或者对他大声叫喊;也有的不知道是发生中风了,因此可能在家休息观察,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如何才能早期识别脑中风呢?陈甦介绍,如果怀疑自己可能发生了中风,可以做个小测试,包括微笑测试、举手测试和口齿测试,可以帮助大家判断。 病人微笑时如果一侧嘴角歪斜,这时候就要考虑中风;也可以让病人动一动,要求病人两只手平举,如果一侧的手掉下来没力气,这时候高度怀疑有没有中风;也可以叫病人说一说话,如果病人语音含糊说不清楚,这时候也要考虑中风。有人把它归纳为三句话,叫做“笑一笑,动一动,说一说”,通过这三个简单的动作,就可早期识别中风了。如果病人出现了上述三个中任何一个表现,他出现中风的可能性就达到72%。 中风了怎么办?陈甦表示,中风治疗强调一个“快”字。家中有人可能中风了,应立即拨打120,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到综合性医院就诊,并将病情如是准确地告诉医生,不建议自己送医。 在救护车来之前,家属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让病人保持安静,头不要垫枕头,禁止摇晃、震动头部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要松开上衣纽扣和腰带,如有假牙应摘除,并将患者头侧向一边;进行现场急救,检查患者的情况,如呼吸和心跳已经停止,要马上做心肺复苏;如果从楼上用担架抬下病人,应保持头高脚低,以减少脑补充血。在送医院途中,可双手托住患者头部,避免头部震动。 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在症状出现后的“黄金3小时”内积极救治,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脑细胞死亡,减少脑中风病死率、病残率、减少后遗症,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8成以上的中风可预防 中风后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好 不少人认为中风是不可预防的,有的人则觉得只有老年人才会发生中风;有人觉得中风了就治不好了,而有的人觉得中风后治疗6个月就会好……陈甦指出,上述这些都是常见的一些中风认识误区。其实,超过80%的中风是可预防的,要远离中风,就必须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目前,心脑血管分为“三级预防”,这与中医养生与“治未病”的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发不谋而合。 中风的危险因素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干预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比如说,年龄如果大于六十岁,有中风的家族史,中风的风险就大大地增加;有中风的家族史,中风的风险也会增加;还有男性比女性中风的风险大。 另一种危险因素是可干预和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酗酒、肥胖以及运动量过少;既往有冠心病或心脏病发作史;既往有外周动脉病史如脉管炎等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如果同时具备两种危险因素,比如说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这时中风的风险就会成倍增长;如果说有三种的危险因素,中风的风险则会呈数倍明显增高。 对病人来说,应该积极控制各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控制血糖、血脂、高血压、治疗心脏病等;也要注意纠正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饮食,改变嗜烟、酗酒等;此外,还要适度锻炼。控制危险因素,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身体检查。 另外,陈甦提出,要重视中风的康复治疗。不少人认为“康复是疗养,可有可无”。循证医学证实,康复治疗是降低中风残疾率的关键,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及早开始,越早效果越好。 在中风后的急性期,也就是两周,甚至四周过后就要逐步过渡到以康复训练为主的治疗方式,这时候药物治疗已经退居到次要的辅助地位。神经康复专家提出了一种叫"123"的康复流程,建议中风以后的第一个月在医院进行急性期的治疗,并进行早期神经康复;中风后的第二个月,必要时可以转到有条件的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第三个月,在病人情况稳定以后,可以转到社区或者家里进行康复训练。 有数据统计,中风病人在发病后急性期早期康复介入,约有60%的人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 陈甦说,在该院中风病人生命征平稳后的3天内,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比如针灸、现代康复器械等一些被动康复训练,但配合主动的康复锻炼,又比单纯被动的康复效果来得好,临床上就有不少中风病人在接受康复治疗后,愈后情况出乎医生意料之外。 温馨提醒 中风的“报警”信号别忽视 陈甦提醒,许多人发生中风前有先兆表现,如果善于识别,早加防范,可以减少中风的发生。如有以下表现要考虑到中风先兆。 远期先兆: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头痛、眩晕或头昏,记忆力衰退、健忘,四肢麻木、肢体颤动、口角抽动、眼皮跳、鼻出血等,需要注意是否有患中风的可能,应该到医院检查。 近期先兆:当出现以下现象时提示近期可能发生中风,需积极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下面所谈的先兆症状并不是中风先兆的特异性表现,也可以在其他疾病中出现。需要中老年人及其家属注意的是:一旦发现这些先兆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不可等闲视之,也不要被它们吓倒。 一、头晕、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一般认为头痛、头晕多为缺血性中风的先兆,而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则多为出血性中风的先兆。 二、一过性黑蒙:指正常人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物体,数秒或数分钟即恢复常态,既没有恶心、头晕,也无任何意识障碍。这是因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所致,提示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或微小血栓暂时性堵塞视网膜动脉,为脑血管病的最早报警信号。其中单眼黑蒙提示中风的可能性很高。 三、短暂性视力障碍: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看东西不完整,这种现象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是较早的中风预报信号。比如看东西只看到一半,看人只看到上半身等。 四、语言与精神改变指发音困难、失语,写字困难;个性突然改变,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多语、烦躁不安,或出现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嗜睡。 五、其他先兆表现如恶心呕吐或扼逆,或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或耳鸣,不明原因的反复鼻出血,常为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先兆。 六、困倦与嗜睡 表现为哈欠连连,这是脑缺氧,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的反应。随着脑动脉硬化加重,动脉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严重恶化80%左右的人在缺血性中风发作5至10天前,频频打哈欠。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报警信号。 七、躯体感觉与运动异常 如发作性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手握物体失落,原因不明的晕倒或跌倒,单侧面瘫,持续时间在24小时以内。追访观察,此类现象发生后3~5年,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中风。 东南快报记者林雅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