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入门

 临泉书屋 2013-04-10

格律诗入门——白保迎学诗刍言

(2010-05-15 14:07:24)
格律诗入门

白保迎学诗刍言

 

中国诗歌从声韵的角度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由诗,一种是格律诗。

唐朝以前写的诗,以及唐朝以后一些诗人不按格律写的五言、七言、杂言诗,基本上是自由的,只要句式整齐和押韵就行。诗界称这些诗为古体诗,而格律诗则被唐宋人称为近体诗、新体诗。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后,提倡写白话诗,那就更自由了。自由到可以不管什么韵脚不韵脚。如果不分行,那简直就是语气不联贯的散文。格律诗则不然。它有严格的规定。诗人在科举考试中,为了不被挑剔出硬伤,就必须在规定的框架内发挥自己的才能。唯其有严格的规定,才更有观赏性、更有吸引力。这有点像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体育的关系。竞技体育因为有严格的规则,所以更具吸引力。

格律诗分两种:绝句和律诗。根据北京大学王力教授的观点,绝句又可分为古绝和律绝。唐朝以前出现的和唐朝以后不按格律写的绝句,叫古绝。例如隋朝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再如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受平仄粘对的限制,都是古绝。唐朝以后,直至今天,按照格律来写的绝句,叫做律绝。例如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再如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都遵照了七言绝句平仄粘对的格律,所以都是律绝。

绝句中每句五字者叫五言绝句,如古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律绝: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每句七字的绝句叫七言绝句,如古绝: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既不讲平仄,也不讲粘对。而律绝则既讲平仄,又讲粘对。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另外还有每首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叫长律,如唐朝张巡的《守睢阳作》: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见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pí音脾。

城上女墙,有孔,可窥外)。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律诗的前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最后两句叫尾联。四联之间构成一种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律诗的中间两联是两幅对联,讲究对仗。做不到两联对仗,至少要有一联(颈联)对仗。完全不对仗的极少,《唐诗三百首》中只选了李白的一首五律《夜泊牛渚怀古》。

对仗又叫“骈偶”、“对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列为“偶”,都是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两两相对,所以称“对仗”。诗的对仗是指词语相对,即同一联的两句中位置相同的词要词性相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颔联的“征蓬”与“归雁”对仗,都是动词+名词的偏正词组;“出”与“入”对仗,都是动词;“汉塞”与“胡天”对仗,都是名词+名词的偏正词组。颈联的“大漠”与“长河”对仗,“孤烟”与“落日”对仗,都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词组。“直”与“圆”对仗,都是形容词。

对仗一般可分为三类:工对、邻对、宽对。

①         工对。是指用意义范畴相一致的词对仗。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和“零丁洋”都是地理类的名词,“头”和“里”都是方位名词。“说”和“叹”都是动词,“惶恐”和“零丁”都是人伦类的形容词。对仗对得丝丝入扣,毫厘不爽。

②         邻对。是指用意义范畴相近的词的对仗。例如:李白《送友人入蜀》: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用地理类的“山”与天文类的“云”相对。

③         宽对。是指词义并不相对,而只是词性相对的对仗。例如:元稹诗《早归》: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沾衣。”

“马”是动物类,“花”是植物类,并不同类,但二者同为名词,就算对仗。“鱼”和“露”,“水”和“衣”的对仗,也是这个道理。

排律除首联、尾联可以不对仗外,其余每联的出句和对句都要对仗。

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都要一韵到底,不准换韵。一般只准押平声韵。

以上是格律诗最外部的特征,一望可知。这是格律诗的第一条规定。

我在学习格律诗词的过程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格律诗,三要素,篇幅、平仄和韵部。最关紧,是平仄,不讲平仄不入路。”那么,以上所谈的就是篇幅问题。

第二条规定是格律诗最严格、最本质的规定,即格律诗必须讲平仄。“平”即平声。元朝以后,平声分化出了阴平、阳平,直至今天仍是这样。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仄”是不平的意思,“仄声”即平声以外的声调,上声、去声以及古入声都是仄声。平声字发音平直响亮,就是“抑扬顿挫”中的“扬”;仄声字发音或曲折、或急促,就是“抑扬顿挫”中的“抑”。平仄协调,可使诗句抑扬有致,铿锵顺口,给人以音韵方面的美感。

平仄律有以下几条严格规定:

①.       一句之中,两个平声字相连,两个入声字相连,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平平和仄仄要间隔安排,即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可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

②.       一句诗的末尾三个字,不能同为平声字,也不能同用仄声字。否则,就犯了“三平调”的错误。但这是一般约定。但也有突破此规定的著名诗篇。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道出了自己对诗的看法。大意是说,写诗重在立意新颖。若果有了新意,平仄、对仗都不讲,也是好的。这话说得一语中的,真太有见地了。人们读到一首诗,首先要看它有无新意。如果是别人说滥了的陈腔老调,那还有什么意思?所以,有人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以征夫怨妇为题材的古诗很多很多,而金昌绪仅以20个字,就在唐朝2000多位诗人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多么通俗易懂,多么韵味无穷,多么新颖别致!这就叫有新意。只要有新意,即使出现了“三平调”,也是允许的。但这是特殊情况,毕竟还是突破了格律。例如唐朝崔颢《黄鹤楼》诗的前半部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分明是七言古诗,哪里像七言律诗!第三句的“不复返”,是句尾连用三个仄声字,第四句的“空悠悠”,是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都违犯了格律的规定。李白到了黄鹤楼,只题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此抛笔!清朝进士蘅塘退士孙洙在编选《唐诗三百首》时,把这首诗赫然排在七律之首。

这说明格律只是形式,它应该服务于内容。对于格律,不可不懂,但也不可太拘泥。对于初学写格律诗的人来说,暂不可狂,还是遵照格律为好。

③.       一首诗的第二句,开头二字的平仄要与第一句的开头二字的平仄相反,或称相对立。不然,就叫“失对”。例如:

平平仄仄仄平平,——朝辞白帝彩云间,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里江陵一日还。又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个黄鹂鸣翠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       格律诗的奇数句,即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第五、第七句,末一字必定得用仄声字。为什么不提第一句呢?因为第一句末一字可平可仄。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如果用平声字,则必须是“首句入韵”,即这个平声字与后面几句的韵脚应是同一韵部的字。例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这是李白《早发白帝城》的第一句。此句末字为“间”,是平声字。请看“间”字与后边韵脚用字的关系:“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间、还、山,同为平声字,同是以“删”为代表的韵部。古人把这一韵部叫“删”韵,因在平水韵中排在上平声第十五,所以又称“十五删”。又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句入韵,用了平声“秦”,那么,后边几句的韵脚,就要选用与“秦”同属一个韵部的平声字。“津、人、邻、巾”就与“秦”同属“真”韵(十一真)。

启功教授讲,格律诗有前宽后严的特点。首句入韵的诗,首句用韵也可用临韵。

这首诗的奇数句(第一句除外),句尾的“意、己、路”,无一例外,都是仄声字。

⑤.       一首格律诗的奇数句的开头二字(第一句除外),应与上一句开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相粘结。否则,就叫“失粘(nián)”。仍以上边王勃五律为例:因为第二句开头二字“风烟”为“平平”,所以第三句开头二字就必须也选用两个平声字。“与君”就符合这种要求。虽然“与”字是仄声字,但它不在关键地位。关键地位是第二、四、六。所以诗家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然而,此口诀并不是绝对地准确,什么时候此口诀失灵,后面还要说明。

再看下边几句,第五句开头二字“海内”,与第四句开头二字“同是”的平仄也是相粘的。第七句开头二字“无为”,与第六句开头二字“天涯”的平仄,同为平平,也没有违背此规律。

 

诗人写诗时,为了不因字害意,很难完全遵照格律。就算“一、三、五不论”,就算可以前宽后严,但仍然有违拗格律之处。违拗格律的地方,叫做“拗”。有的“拗”可以不采取补救措施,“拗”得严重的就必须“救”。下边分四种情况来探讨“拗”与“救”的问题。

①.    “拗”而不必“救”。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平仄安排是:仄平平平平仄平。而绝句和律诗首句的平仄格律有四种,即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李白这首诗的首句就是平起平收。“平起”,就是首句第二字是平声字——主要看第二个字。“平收”是指首句最后一字也是平声字。平起平收的平仄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此看来,李白选用的平仄就不合格律了。综观全诗,此句应安排为仄起平收。但诗仙李白为了诗句流利晓畅,就不顾平仄,鸣出天籁,使后人传唱千年而不衰。如果把“故人”改成“执友”,就完全符合平仄律了,但那就不像李白了。

在这里,李白“拗”而“不救”,诗律上也是允许的,因为符合前宽后严的潜规则。“故人西辞黄鹤楼”,是首句,在全诗的前头;违律的“故人”二字又在首句的前头。

②.   二、四同平,特殊拗救。在五言诗里,第二字和第四字同为平声,例如“无为在歧路”,“为”与“歧”都是平声字,那不成了平平平平仄?是一定要救的。怎么救?在两个平声字中间夹一个仄声字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二、四同平的情况下,第三字一定得是仄声字。这就否定了“一、三、五不论”的口诀。若在七言诗里,撇开第一二字,剩下五字,仍探究是否二、四同平,就可以知道该怎样“救”了。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拗救方式,在唐代乃至唐代以后的科举考试中,竟然取得了和正格一样的特殊地位,主考大人们也视这种拗救为正格了。所以,后人称之为“特殊拗救”。

③.     二、四同仄,必定要救。在五言诗中,不得已第二字和第四字同为仄声字,例如:“野火烧不尽”中,第二字“火”与第四字“不”,同为仄声字。即使按前宽后严的潜规则来衡量,它也不算在前,这是一定要救的。怎么救?必须在第三字的位置上选择一个平声字!“烧”就是一个平声字。这也否定了“一、三、五不论”的口诀。

④.     诗家大忌——犯孤平。这更是必须补救的。例如:李白的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首诗的第六句,“月光明素盘”,其平仄格律应为“平平仄仄平”。诗家规定,“平平仄仄平”的末一字应协平声韵,不去计较。其余四字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字,叫做“犯孤平”,是诗家大忌。因此,一定要注意避免“犯孤平”。也就是说,在“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字,那么,此句中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而李白的“月光明素盘”,第一个字“月”就恰好是一个仄声字。如果不“救”,就犯诗家大忌了。于是,李白在第三字本该用仄声字的地方,选了一个平声字“明”,这就“救”过来了。这也是在“一、三、五不论”的第三字的位置上必须理论的补救措施。在这里,“一、三、五不论”,也是不灵的。

当然,除去以上三种拗救情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前面谈了格律诗的篇幅和平仄,下面谈谈格律诗的押韵问题。

自从南朝宋、齐、梁时的沈约、周颙(yónɡ)发现汉字有四种声调以后,研究声韵的书就不断出现。沈约著有《四声谱》,隋朝陆法言著有《切韵》。唐朝有《唐韵》,206韵,供科举考试时评判诗歌是否押韵用。因为那时刚经过几百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人们的口音千奇百怪。一个新统一的国家,在语音方面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所以,朝廷就为考生们定出了平、上、去、入的206韵。宋朝在《唐韵》的基础上,内容有所增广,制定了《广韵》,206韵。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根据当时的发音实况,将206韵合并为107韵,并经国家批准,印成《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同时代的江北人王文郁又将107韵合并为106韵,在平水印书局出版《平水新刊韵略》,后简称为“平水韵”,一直为写格律诗的人所遵守。

《平水新刊韵略》106韵的原著,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宋、元之际的《韵府群玉》保存了它。《韵府群玉》我们看不到了,但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等奉敕编纂的《佩文韵府》里保存了它(“佩文”是康熙皇帝的书斋名)。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就是《佩文韵府》里的《佩文诗韵》106韵。106 韵包括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到元朝时,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北方话中已不存在入声,那些入声字也分别变成了平声、上声、去声。

本文既是谈格律诗,而格律诗又要求押平声韵,所以,这里只介绍平声30韵。

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古人把平声30韵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15韵,下篇15韵。

上篇15韵为: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篇15韵为: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今天看来,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它们的韵母没有多大不同,在注音里通通是ㄥ(enɡ)。汉语拼音里虽然有enɡ、inɡ、onɡ、ionɡ之分,但它们韵尾相同,也可看作同韵。古人就不行了。他们写诗时必须削足适履,把“ㄥ”韵分作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共五个韵部来记,必须在规定的韵部里选字。

《佩文诗韵》里的字,全是繁体字,还有很多不再有使用价值的字,加上排列无序,查阅起来非常不便。于是,本人针对以上诸问题,把它整理为:1、全用简化字。2、淘汰无用字。3、把同音字按音序排在一起。4、给一些生僻字、异读字加上汉语拼音。称为《实用佩文诗韵》。下边把本人整理过的《实用佩文诗韵》附录于后,供爱好格律诗者参考。

实用佩文诗韵(平声30韵)

上平声

【一东】chonɡ冲、忡、翀、充、憧、艟、虫、崇、种(chónɡ,姓)●conɡ:匆、怱、葱、(补:囱)、聪、骢、总(古也读cōnɡ、zōnɡ均为阴平。二音各有其意)、丛。●东。 ● 丰(丰收)、酆、风、枫、(补:疯),冯、逢(二冬韵也有此字)。● 工、功、攻、釭(①音“工”,②音“缸”。见《辞源》)、弓、躬、公、宫。   ●烘,红、虹、洪、鸿、讧(旧读hónɡ,今读hònɡ)。●空●栊、笼、聋、珑、胧、咙、砻、隆、癃、窿、●蒙、濛、曚、朦、艨、瞢、懵(今读měnɡ,古读ménɡ)、梦(古既读mènɡ,又读ménɡ,各有其意)●penɡ:芃、蓬、篷、●穷、穹、藭、●戎、绒、狨、融、●嵩、菘、●通、恫(古也读tōnɡ,音通。痛也。今只读dònɡ),同、侗、桐、茼、峒、铜、酮、鮦、痌、筒(古读“徒红切”,即tónɡ.今只读上声tǒnɡ)童、僮、潼、曈、瞳●翁●雄、熊、芎●中、忠、衷、盅、终、螽●zonɡ:棕、鬃。

【二冬】冲(冲锋的冲。“衝”的简化字)、舂、憧(一东韵也有此字),重(重复)●conɡ:从、淙、琮、悰●冬、咚、鼕●丰(风采、丰姿)、峰、锋、烽、蜂、封、葑、犎,逢、缝、●gonɡ:蚣、共(ɡōnɡ,阴平.跟去声“共”词义不同)、恭、供、龚●龙、茏。●农、侬、浓、(补:哝)、秾、脓。●qiónɡ:邛、筇、蛩●rong:容、蓉、溶、瑢、榕、熔(镕)、茸。●松、凇、淞、菘、忪●(补:疼)、彤、●凶、匈、讻、汹、胸●庸、傭=佣、墉、慵、鄘、镛、鳙、雍、壅、臃、饔、澭=灉、癕=癰=痈、邕、雝,喁、顒。(注:拥=擁,今读yōnɡ,阴平。在平水韵中却为上声!)●锺鐘(锺鐘=钟)●宗、踪=蹤●

(注:一东韵和二冬韵在唐朝时就有通押的。例如唐朝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首句入韵,“宫”为一东韵。“红”为一东韵,“宗”为二冬韵。好像没人说不行,并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三江】邦、梆●窗,幢、●缸、釭、扛、杠●江、豇●庞、逄●腔●降●桩●

【四支】li:离、漓、璃、篱、狸、蠡、丽、郦、鹂、犁、黎、梨、黧、蜊●

mi:弥、瀰、麋、糜、縻、醿、●ni:尼●

pi:丕、披、皮、疲、脾、貔、纰、罴、●

ti:提●

 

yi:医、伊、咿、猗、漪,仪、宜、移、疑、嶷、夷、姨、痍、颐、怡、饴、贻、涯(旧也读yí)、迤、蛇、遗、

zhi:支、枝、肢、之、芝、知、蜘、踟、氏、祗、胝、脂、卮、栀●

chi:痴、笞、鸱、絺、蚩、媸、魑、螭,迟、池、驰、墀、持、匙、篪、漦●

shi:师、狮、尸、施、诗,时、埘、●

zi:孜、兹、滋、嵫、髭、资、淄、菑、缁、辎、貲、訾、●

ci:疵、差,词、祠、雌、辞、茨、瓷、磁、慈、鹚●

si:思、司、私、丝、鸶、斯、厮、凘、●

ji:饥、箕、羁、奇、畸、●

qi:欺、期、欹,奇、崎、骑、琦、旗、棋、淇、萁、綦、麒、歧、岐、祁、耆、鳍、祇●

xi:牺、羲、曦、熙、嬉、嘻、禧、僖、●

ju:居●

er:儿、而●

bei:卑、悲、碑、陂●

chui:吹、炊,垂、捶、锤、槌、陲、●

gui:龟、妫、规●

hui:麾●

kui:亏、窥,葵、奎、逵、馗、夔●

lei:累、羸●

mei:眉、嵋、湄、楣、郿●rui:蕤●

shui:谁●

sui:虽、睢,隋、随、绥、荽●tui:推●

wei:危,为、惟、维、帷、唯、潍、委、萎、痿、●

zhui:追、锥、骓●

(所标汉语拼音是现代读音。今天看来同一韵部的字韵母不同,但古代相同)

【五微】fei:飞、非、菲、绯、腓、诽、扉、斐,妃,肥、淝●gui:归

hui:挥、晖、辉=煇、徽、翚●

wei:微、薇、威、巍、违、韦、围、帏、闱、●

ji:幾=几、机、矶、饥、玑、畿、●qi:旗、旂、祈、圻、颀

xi:希、稀、晞、欷、●yi:衣、依,沂●

(注:四支、五微通押。)

【六鱼】ju:居、车、狙、疽、沮、雎,据、裾●lú:驴●

qu:祛、袪、蛆,渠、蕖、●xu:虚、嘘、墟、歔、胥,徐●

yu:淤,于=於、鱼、渔、余、予、妤、舆、与=與、龉(今读上声)

chu:初,除、滁、蜍、锄、储(古读平声,今读上声)躇●

lu:庐、胪●ru:如、茹●shu:书、舒、梳、疏、蔬、纾●

zhu:猪、橥、诸●

【七虞】ju:驹、拘、●qu:区、岖、驱、躯、趋,劬、瞿、衢●

xu:吁、须、需、嬃●yu:于、虞、愚、娱、隅、盂、俞、瑜、愉、榆、揄、逾、渝、觎、谕(今读去声)、喻(今读去声)、竽、谀、腴、龉(今读上声)●

bu:晡,瓿(今读去声)●chu:刍、雏、厨●cu:粗●du:都●fu:夫、肤、麸、蚨、鈇、敷,扶、芙、凫、符、苻、孚、俘、(浮,古读fóu)、莩、拊(今读上声)●ɡu:姑、沽、蛄、酤、呱、孤、菰、觚、辜、●hu:乎、呼,狐、弧、瓠(今读去声)、壶、胡、湖、葫、瑚、糊、醐、鹕、●ku:枯●lu:卢、芦、炉、颅、轳、鸬、●mu:模、谟(今读mó)、母(今读mǔ)、膜(今读mó)、●nu:奴、孥、驽●pu:蒲●ru:如、茹、儒、濡、嚅、襦●shu:殳、枢、姝、殊、输●su:苏、稣、酥●tu:徒、途、涂、荼、图、屠、菟(於菟wūtú,老虎的别称)●wu:于=於、杇、污、汙、乌、恶、巫、诬,无、芜、毋、吴、吾、梧、鼯、●zhu:朱、侏、(补:诛)、洙、珠、株、蛛、铢、邾●

lou:娄、蒌、镂●zou:诹●

(注:六鱼、七虞通押)

【八齐】di:堤=隄、氐、低、羝、磾、缔(今读去声)●ji:鸡、稽、笄、嵇、跻、挤(今读上声)●mi:迷●ni:泥、兒、倪、猊、霓、鲵、蜺、麑、輗●pi:批、鼙●qi:妻、凄、萋、稽、蹊,齐、脐、蛴、畦●si:撕、嘶、澌●ti:梯,提、啼、蹄、鹈、绨、稊、缇、荑、●ɡui:圭、闺、邽●kui:奎、睽●

(注:四支、五微、八齐通押)

【九佳】āi:挨●chāi:差、钗,柴、豺、侪、●ɡuai:乖●hai:骸●huai:怀、淮、槐●mai:埋、霾●pai:排●sai:腮=顋●zhai:斋●

jie:街、阶、皆、喈、●xie:鞋、偕、谐●

cha:差●jia:佳●wā:哇、蛙、娲、蜗(今读wō)、娃、●ya:涯、崖●

【十灰】bei:杯●cui:崔、催、摧、縗●chui:鎚●dui:堆●hui:灰、诙、恢、虺、豗,回、茴、●kui:盔、悝,魁、隗、傀(今读kuǐ,上声)●lei:雷、罍●mei:梅、莓、霉、酶、媒、煤、枚、玫、●pei:醅,培、陪、赔、裴●tui:推、颓=隤、●wei:偎、煨、隈,桅、嵬●

ai:哀、唉、埃、欸●cai:猜,才、材、财、裁●dai:獃≈呆●ɡai:该、垓、荄●hai:孩、颏(古读“孩”,今读“科”)●kai:开、●lai:来、莱、徕、崃●台、胎,台、苔、臺、薹、擡=抬●zai:栽、哉、灾●

【十一真】bin:宾、滨、傧、斌、彬●chen:嗔,辰、晨、宸、臣、尘、陈●chun:春、椿,唇、纯、莼、淳、醇、鹑●cun:皴●jin:巾、津●jun:均、钧、竣(今读去声)●lin:邻、磷、粼、嶙、潾、璘、辚、鳞、麟●lun:伦、抡、沦、纶、轮●min:民、泯、珉、岷、旻、緍●pin:贫、频、蘋、颦、●qin:亲,秦●qun:逡、囷、●ren:人、仁、纫(今读rèn)●shen:申、伸、呻、绅、身、娠、莘●tun:屯●xin:辛、新、薪、●xun:旬、荀、郇、询、峋、恂、巡、循、郇、驯(今读xùn)●yin:因、茵、姻、洇=湮,银、垠、寅、狺、夤、鄞、●yun:匀、筠●zhen:真、蓁、珍、畛、溱、臻、榛●zhun:谆、屯●zun:遵●

【十二文】ben:贲●fen:分、芬、纷、氛、汾、纷,棼、蕡、坟、●hun:荤●jin:斤、筋、●jun:君、军、皲●qin:芹、勤、●qun:群、裙●wen:文、蚊、闻、●xin:欣、昕●xun:勋、熏、薰、醺、曛●殷,垠、龈、●yun:云、芸、耘、纭、紜、氲、鄖、員、●

【十三元】fan:番、蕃、藩、蹯、翻、旛、烦、繁、樊、●xuan:喧、暄、萱(“宣”在“一先”)、轩、谖、●yuan:冤、鸳、鹓、元、沅、鼋、原、源、园、爰、援、媛、湲、猨、袁、猿●

ben:奔、贲●chun:纯●cun:村,存●dun:敦、墩、蹲、惇●恩●ɡen:根、跟●hen:痕●hun:昏、婚、阍、惛,魂、溷(今读去声)●kun:坤、昆、鲲、髡●lun:崘、抡、论●men:门、扪●pen:喷,盆、湓、●sun:孙、荪、飧●tun:吞,屯、豚、臀●wen:温、舋●xun:埙●zun:尊、罇●

【十四寒】an:安、鞍=鞌●ban:般、瘢、拌(今读去声)●bian:弁(今读去声)●can:餐,残●cuan:攒●dan:丹、单、郸、箪、掸(今读①dǎn②shàn)  ●duan:端●ɡan:干=乾、肝、竿●ɡuan:官、倌、棺、观、冠、●han:寒、韩、汗、翰(今读去声)●huan:欢、獾=貛、驩、讙,桓、洹、貆●jian:奸●kan:看、刊●kuan:宽、髋●lan:兰、拦、栏、阑、澜、谰●luan:栾、峦、鸾、銮、滦●man:曼、漫(曼、漫,今读去声),谩、馒、鳗、瞒●nan:难●pan:潘、蟠,胖、盘、磐●shan:珊、姗、跚●suan:酸、狻●tan:滩、摊、叹=嘆=歎(今读去声),坛、檀、弹●湍,团、抟●wan:剜,完、莞、丸、纨●zuan:钻●

【十五删】ban:班、斑、般、扳、颁●chan:潺●ɡuan:关、纶、鳏●huan:还、寰、环、圜、鐶、鬟、患(今读去声)●jian:奸=姦、菅、间、艰●lan:斕●man:蛮●pan:攀●qian:悭●shan:山、讪(今读去声)删、潸●wan:弯、湾,顽●xian:閒=●闲、娴、鹇、●yan:殷,颜●yuan:湲●

 

下平声

 

【一先】bian:边、笾、编、鞭●chan:单、婵、禅、蝉、澶、孱、潺、缠、廛、瀍●chuan:川、穿、船、传、遄、椽●dian:滇、颠、巅●huan:还●jian:戋、笺、肩、坚、煎、犍、溅、荐(今读去声)、鞯、键(今读去声)●juan:捐、娟、涓、蠲、镌●lian:连、莲、涟、鲢、怜、联●luan:挛●mian:棉、绵、眠●nian:蔫、年●pian:扁、篇、偏、翩,便、楩、骈、胼●qian:千、迁、阡、仟、芊牵、铅、骞、褰,乾、虔、前、钱●quan:悛,全、诠、佺、筌、铨、荃、痊、泉、拳、颧、蜷、踡●ran:然●shan:扇、羶=羴=膻●shuan:栓、闩●tian:天、田、佃、畋、钿、填、阗●xian:先、仙、籼、鲜、跹,贤、絃=弦、舷、涎●xuan:宣、揎,玄、旋、璇、悬●yan:烟、咽、焉、鄢、燕,研、妍、延、蜒、筵、沿●yuan:渊、鸢,员、圆、缘、橼、湲●zhan:毡、旃●zhuan:专、砖、颛●

【二萧】biao:标、膘、飚、镳、杓●chao:超,朝、潮、晁=鼌●diao:刁、貂、凋、彫、雕●jiao:焦、蕉、鹪、浇、娇、骄、椒●mao:猫●miao:苗、描●piao:漂、飘,剽、瓢●qiao:橇,乔、桥、侨、樵、谯、憔、(补:瞧)、翘●rao:饶、娆、桡●shao:烧,韶、杓、哨(今读去声)●tiao:挑,条、迢、苕、髫、佻、调、蜩、跳(今读去声)●xiao:萧、箫、潇、消、销、宵、霄、硝、逍、绡、魈、枭、枵、鸮、骁、囂●yao:夭、妖、幺、要、腰、邀、姚、尧、峣、谣、摇、徭、遥、瑶、●zhao:昭、招、朝、钊●

【三肴】bao:包、苞、胞、●ao:聱、謷、拗(今读上声、去声)●chao:抄、钞、勦,巢、嘲●jiao:交、郊、姣、胶、蛟、茭、教●lao:唠●mao:茅(注:“矛”在十一尤)●nao:挠、铙、呶●pao:抛、脬、泡,庖、咆、炮、匏、跑●qiao:敲●shao:梢、捎、筲●xiao:虓、蛸、哮(今读去声),崤、淆、●yao:肴、爻●

【四豪】ao:熬,敖、(补:嗷)、熬、鳌、獒、(补:遨)、翱●bao:褒●cao:操,曹、槽、嘈、漕、螬●dao:刀、叨、忉●ɡao:高、篙、膏、羔、糕、橰●hao:蒿、薅,毫、豪、薅(补:壕)、濠、蠔、嗥●lao:捞,牢、劳、涝(今读去声)、醪●mao:毛、旄、(补:髦)、氂●nao:挠、猱●pao:袍●sao:搔、骚、臊、缫●tao:滔、韬、涛、绦、弢、饕、(补:掏),陶、淘、萄、逃、桃、洮●tiao:挑●xiao:囂●zao:遭、糟●

【五歌】bo:波、(注:播,今读平声,古读上声、去声)●cuo:搓、磋,矬●duo:多●e:阿,娥、俄、鹅、蛾、讹●ɡe:哥、歌、戈●guo:过、锅●he:呵,禾、和、何、河、荷●ke:科、柯、珂、轲、窠、牁●luo:罗、萝、啰、箩、锣、螺●mo:磨、摩、魔、么●nuo:那、(补:挪)●po:坡、颇,婆、皤●suo:梭、娑、莎、蓑●tuo:陀、沱、佗、驼、跎、驮、鼍●wo:涡、窝、倭●

【六麻】ba:巴、芭、笆●cha:叉、杈、差、槎、车(今只读che),茶●die:爹●ɡua:瓜●hua:花,华、桦(今读去声)、骅、哗、譁、划●jia:家、加、嘉、珈、茄、枷、迦、伽、笳、痂、袈、葭●jie:嗟●kua:夸●ma:(注:平水韵沿袭《广韵》,在ma音节中没有“妈”字。“妈”,古读“母”。所以《佩文诗韵》里没有“妈”字)麻、蟆●na:拏=拿●pa:爬、杷、葩、琶●sha:沙、(补:砂)、纱、裟、鲨●she:奢、佘、畲、赊,蛇●wa:哇、●蛙、洼、娲、娲、凹,娃●xia:虾=蝦,霞、瑕、遐、斜、邪、些●ya:丫,牙、芽、呀、岈、枒、鸦、衙、桠●ye:爷、椰、揶、●zha:遮●zhua:挝、檛●

【七阳】canɡ:仓、苍、沧,藏●chanɡ:伥、昌、菖、猖、阊、倡(今读去声),常、场、肠、尝、偿、长、苌●创、疮,床●danɡ:当、珰、筜、裆、砀(今读去声)●fanɡ:方、芳、仿、妨、坊,防●ɡuanɡ:光、胱●huanɡ:荒、慌、肓,黄、潢、璜、磺、簧、皇、煌、惶、偟、凰、徨、篁、蝗、湟、遑、隍、鍠、●jianɡ:姜、僵、薑、缰、疆、将、浆、蒋(旧亦读阴平)●kanɡ:康、糠=穅、(补:慷)●kuanɡ:匡、筐、狂、眶(今读去声)●lanɡ:郎、狼、浪、琅、廊、榔、锒、螂●manɡ:忙、芒、盲、茫、邙●nanɡ:囊●qianɡ:枪、羌、锵、跄、强、蔷、墙、樯、跄、嫱●ránɡ:穰●sanɡ:桑、丧●shanɡ:商、伤、觞、殇、裳●shuanɡ:霜、孀、骦●tanɡ:汤,唐、塘、溏、糖、堂、棠、螳●wanɡ:汪、王、忘望(古亦读平声)●xianɡ:乡、相、香、厢、湘、箱、襄、镶、详、祥、庠●yanɡ:央、怏、泱、殃、秧、鸯、羊、洋、佯、徉、烊、阳、扬、杨、疡●zanɡ:脏、赃、臧●张、章、璋、彰、蟑●庄、妆、装、

【八庚】benɡ:绷●binɡ:兵、并(太原的别称)●chenɡ:撑、瞠、成、诚、城、盛、呈、程、橙●ɡenɡ:庚、赓、更、绠、耕、羹●henɡ:亨、哼、横、衡●honɡ:轰、訇、宏、泓●jinɡ:京、惊、鲸、荆、茎、旌、晶、睛、精、菁●kenɡ:坑、铿●menɡ:盟、虻、氓、萌●minɡ:名、明、鸣●penɡ:抨、怦、烹、彭、棚●平、评、苹、坪、枰●qinɡ:清、蜻、轻、倾、卿、晴、擎●qionɡ:琼●ronɡ:荣、嵘●shenɡ:生、甥、笙、声●xinɡ:猩、行●兄●yinɡ:英、婴、缨、嘤、莺、迎、盈、营、茔、莹、赢、嬴、瀛、籯●zhenɡ:争、诤、铮、筝、正、征、贞(今读zhen)

【九青】dinɡ:丁、仃、玎、钉●jinɡ:经、泾●linɡ:令、伶、铃、苓、囹、泠、玲、龄、翎、瓴、蛉、鸰、灵、棂●minɡ:冥、溟、暝、瞑、铭●ninɡ:宁●pinɡ:屏、瓶、萍、娉、俜●青●tinɡ:听、厅、汀、廷、庭、莛、蜓、霆、亭、停、●xinɡ:星、惺、腥、醒(古亦读平声)、馨(今读xin)刑、邢、形、型、硎、荥、陉●yinɡ:荧、萤、

【十蒸】benɡ:崩●冰●cenɡ:曾、层●chenɡ:称、丞、承、乘、惩、澄●denɡ:登、灯●fenɡ:冯●ɡonɡ:肱●henɡ:恒●honɡ:薨、弘●jinɡ:兢●lenɡ:棱●linɡ:凌、陵、绫、●nenɡ:能●ninɡ:凝●朋、鹏●pinɡ:凭、冯●扔、仍●senɡ:僧●shenɡ:升、绳●tenɡ:滕、藤、誊、腾●xinɡ:兴●yinɡ:应、膺、鹰、蝇●zeɡg:曾、增、憎、缯、罾●zhenɡ:蒸、征

【十一尤】说明:ou韵、iu韵的平声字,只此一个韵部,写诗时按普通话语音押韵,不会出韵。故无需再列出这些字。

【十二侵】cen:岑、涔●chen:琛、郴、沉●jin:今、金、衿、禁●lin:林、淋、琳、霖、临●qin:侵、钦、衾、琴、禽、擒●ren:壬、任、妊●sen:森●shen:深、参、椹●xin:心、歆●yin:音、阴、吟、淫●zen:簪●zhen:针、箴、斟、砧

【十三覃】an:谙、庵●can:参、蚕、惭●dan:担、眈、耽、聃●gan:甘、苷、坩、泔、柑●han:蚶、酣、憨、含、颔、函、涵、邯●kan:堪、勘、戡、龛●lan:蓝、褴、篮、岚、婪●nan:男、南、楠●san:三、毵●tan:贪、覃、谭、潭、坛、昙、谈、痰●zhan:湛●zuan:钻●

【十四盐】bian:砭●chan:觇、蟾●jian:兼、蒹、缣、尖、歼、渐●lian:帘、廉、镰、奁●nian:拈、粘●qian:谦、签、箝、黔、钤、潜●ran:髯●shan:苫●tian:添、甜、恬●xian:纤、暹、嫌●yan:淹、阉、崦、炎、阎、严、盐、檐● zhan:占、沾、詹、瞻●

【十五咸】chan:搀、掺、谗、馋●fan:凡、帆、颿●han:函 ●jian:监、缄●nan:喃●qian:嵌●shan:衫、杉●xian:咸、衔●yan:严、岩●

 

  

 

哥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平水韵是700年前的语音概况,早已不符合人们的语音实况。如果在21世纪的今天,有谁还死抱着这个老古董不放,那他无异于让今天的妇女们把天然的双足还裹成三寸金莲!

今天提倡写格律诗词的人们,大多主张“平仄要严,押韵放宽。”《中华诗词》推出了“中华十四韵”,比流行已久的“十三辙”多出了一韵。

“十四韵”是:

“一麻”,包括所有以a、ia、ua为韵母的字。

“二波”,包括所有以e和o、uo为韵母的字。

“三皆”,包括所有以ê、ie、ue作韵母的字。

“四开”,包括所有以ai、uai作韵母的字。

“五微”,包括所有以ei、ui作韵母的字。

“六豪”,包括所有以ao、iao作韵母的字。

“七尤”,包括所有以ou、iu作韵母的字。

“八寒”,包括所有以a、ian、uan、üan作韵母的字。

“九文”,包括所有以en、in、un、ün作韵母的字。

“十唐”,包括所有以ang、iang、uang作韵母的字。

“十一庚”,包括所有以eng、ing、ong、iong作韵母的字。

“十二齐”,包括所有以ī作韵母的字。Zhi、chi、shi、ri、zi、ci、si、er音节的字也在“十二齐”韵部中。

“十三姑”,包括所有以u作韵母的字。

“十四鱼”,包括所有以ü作韵母的字。

 

“十三辙”, 又称“十三道大辙”,指在北方说唱艺术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特别指出的是,十三辙中每一辙的名目不过是符合这一辙的两个代表字,并没有其他的意义,所以同样也可以用这一辙的其他字来代表该辙,如“梭波辙”也可以叫做“婆娑辙”、“言前辙”也可以称作“天仙辙”。
1、 发花辙:韵母包括a、ia、ua。
2、 梭波辙:韵母包括:e、o、uo。
3、 乜斜辙:韵母包括ê、ie、üe。
4、一七辙:以i、ü作韵母的字和zhi、chi、shi、ri、zi、ci、si、er八音节所有的字。把韵母为ü的字也归入此辙,这是“十三辙”与“十四韵”的不同之处。
5、 姑苏辙:韵母是u。
6、 怀来辙:韵母是ai和uai。
7、 灰堆辙:韵母是ei和ui。
8、 遥条辙:韵母是ao和iao。
 9、 由求辙:韵母是ou和iu。
10、 言前辙:韵母是an、ian、uan、üan。
11、 人辰辙:韵母有en、in、un、ün。
12、 江阳辙:韵母有ang、iang、uang。
13、 中东辙:韵母有eng、ing、ong、iong。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十三辙”不能用来写格律诗,只能用来写唱词。
 

当今中国格律诗坛运行的是“双轨制”。一些在格律诗词方面造诣较深的人仍用平水韵写诗,一些初学者则用“新声新韵”来练习格律诗。新声新韵,指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承认入声。押韵按“中华十四韵”。除声韵外,平仄、粘对、对仗等规则仍要严格遵守。

用新声新韵写的格律诗,要标明“新声新韵”字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