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山、开平方言最主要的特点

 月未圆书斋 2013-04-11

台山、开平方言最主要的特点
第八届双语双方言研讨会(国际)论文

  
     汉语粤方言四邑系次方言中的台山(台城)话和开平(赤坎)话(简称台开方言)有一共同的显著特点,即端母字(和部分定母字)零声母化,例如:“端、安”同音,都读on, “灯、莺”同音,都读成ang,“定”读en,目前还没有发现另外一种方言或次方言有这样一个特点。因此,台开方言引起了方言学界的注意。
  通过对台开方言辅音系统内部结构的研究,我认为这个零声母化的特点只是第二位的。这个特点是由另外一个最主要的、第一位的特点所造成的。
  台开方言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台开方言坚持庄组字与精组字的对立,而且坚持用舌尖塞音来表示精母,为此不惜把用舌尖塞音表示的端母变成零声母(注1)。
  坚持庄组字与精组字的对立,本来是古汉语和现代以北京话为代表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共同特点,不过在普通话中,两者的严格对立,是体现在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区别上。台开方言并没有翘舌音,庄、精两组字的对立是用另外的手段来体现的:在台开方言中,庄组字是用舌尖塞擦音ts,ts'和舌尖擦音s来表示,而精组字则用舌尖塞音t,t'和舌边清擦音(开平话拼音用lh,这里暂用作国际音标代号,正式的国际音标是l中间画上一个c)来表示。正由于精、清两母的字已经占用了端、透两母通常所使用的舌尖塞音t,t',为了区别词义,所以带有不送气的清辅音的端母字,t完全脱落,"端"读on,与"安"on同音。透母字是送气的清辅音,零声母化以后还留下一点送气音,就是声门擦音h。另一方面,由于庄组字中的山母已经用舌尖擦音s表示,所以精组字中的心母改用舌边清擦音lh表示。也就是说,台开方言中有舌边清擦音也不是最主要的特点,是由于台开方言坚持庄组中的山母与精组中的心母的对立而使用的手段而已(这一手段可能来自古粤语,与壮侗语同源)。
  我观察到我们干休所一位原籍山东胶东的工作人员童贤金先生的发音。在他的发音中并没有翘舌音,庄组字和精组字都是平舌音,但是两组字在他的发音中仍然是有区别的:普通话中的翘舌音变成了发音部位靠后的平舌音,而普通话的平舌音则变成发音部位靠前的平舌音,原舌尖擦音变成了上下齿相对而发的齿音,就是英语tooth中的th。类似情况,在我的朋友陈仲贤先生的梧州粤语中也有。据研究,庄组字在北方话用翘舌音表示是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而产生的,然而庄、精两组字发音有区别,则是古而有之。我认为,台开方言和山东胶东
的北方方言、梧州粤语都保留庄组字和精组字的对立,是保持古汉语共同的特点。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现在两组字发音不分,是后来变化的。
  我利用《开平方音字典》的电脑原稿(数据库),统计庄、精、端三组字的出现情况。该字典共有字数共8600条。其中庄组字、精组字和端组字(含部分定组字)统计数字如下:

  开平话庄精端三组字的数目
庄组字      精组字     端组字(含部分定组字)
(普通话用翘舌音)普通话用平舌音)(普通话用舌尖塞音)
ts 442      t 317       0 375
ts' 266       t' 218      h 297
s 321       lh 374
  由上述统计数字可知,在台开方言中(以开平方言为例),这三组字数量大致相同,彼此是有严格区别的。
  由于台开方言中端组塞音字零声母化,扩大了零声母的数量,零声母之前如果遇到入声字(带有韵尾p,t,k),也就增加了许多连读的音节,这样一来,外地人,包括广州人听起粤语四邑系次方言中的台开话就更加困难了。这是台开方言在语言交流中的不利因素。说台开方言的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省城--广州,必须学习广州话,离开广东到外省,必须学习普通话。
  由于台开方言坚持庄组字与精组字严格的对立,这一规律正好与普通话的翘舌音和平舌音对立的规律一致(注2),所以说台开方言的人学会发翘舌音以后,区分翘舌音字和平舌音字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了。
  另一方面,由于台开方言庄组字与精组字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学会说广州话的人回到台开家乡,说起家乡话来仍然保持这一特点,不会被广州话所同化。说广州话和说家乡话是两码事,两者泾渭分明。

  注1:
  台山(台城)、开平(赤坎)话把用舌尖塞音表示的端母字变成零声母,历史上可能经历过端母字先变成喉塞音,然后喉塞音消失这个过程。
  请看中山大学中文系谭步云先生和我关于台开方言端母字消失原因的讨论:
  谭步云:
  所论确有见地。但是,愚以为尚有一问题没解决:何以庄、精亦严格对立的其他方言,例如大部分的北方方言,却没有发生端、定(部分)二纽声母消失的现象?而在潮汕方言中,端、定、庄却可以融合为一?在现代普通话中,相当部分的零声母原来也是由例如匣、晓等声母变化而来的,因此,是否可从这一思路出发,重新考察开、台话端母消失的原因。

  邓钧:
  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概要》粤语部分所引用的王力、钱淞生先生的调查材料,端母字前面有喉塞音。但是,我从小是跟我祖母和父母学习开平话的。从我祖母那一辈的口音中,“端”和“安”就完全同音,“端”并没有喉塞音(?号少一点)。
  根据零声母从匣母消失而形成的规律来看,以台城和赤坎为代表的台开方言,历史上很可能也经过这个阶段,也就是端母先变成喉塞音,然后再变为零声母。最终,“端”和“安”完全同音。
  我祖母(开平人)生于1873年,我母亲(台山人)生于1911年,在她们的口语中“专”zon“钻”don“端”on就是不同音的,而“端”和“安”完全同音。王力、钱淞生先生指出端母字前面有喉塞音,可能是他的发音人1930年的实际发音情况,也可能是从理论上阐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情况,因为我在1937年开始记事的时候起,我祖母和母亲的口语中“端”和“安”就是同音的。詹伯慧先生主编的《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综述》一书中记录的“安”“端”同音,都是零声母,在这点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注2:见我的另外一篇论文“开平人学普通话如何区别翘舌音和平舌音”。

[中文提要]本文指出台山(台城)和开平(赤坎)方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端母和部分定母变为零声母,但是这个特点是由另外一个特点---坚持庄组字和精组字的对立而引起的。前者说明台开方言的特性,后者说明台开方言仍然保持中古汉语的共性(庄组字和精组字的对立)。
[英文提要]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most evident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Taishan(Taicheng) and Kaiping (Chikan) subdialects is the  "duan" consonant and part of the "ding" consonant changing to zero initial consonant. But thi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is caused by another one--the opposition of the zhuang-group and jing-group Chinese characters.The former i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c of Taishan(Taicheng) and Kaiping
(Chikan)subdialects,while the latter proves that these subdialects  keep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middl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i.e.the opposition of the zhuang-group and jing-group Chinese characters.  
  
                 主要参考文献
邓钧主编.开平方言[M].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3。
邓钧主编.开平方音字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6。
黄剑云编著.叶国泉审订.台山方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