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知识分子”
发布人:冯烨兰 发布时间:2013-4-7 点击/评论:35/0
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在中国究竟意味什么,有些说不清。读书人有了知识,应该算是知识分子了吧?但有人不赞同,认为充其量算是“知道分子”,有知未必有识。 一般来说,“知识分子”还是依据“是否读了书,有了知识,参与了研究,增长了见识和才干”来定义的。那么不读书行不行呢?以前没细想过。最近读了崔永元与刘震云的一段对话,有了新的感受,看来不读书不识字的人未必缺少知识和见识,未必不能被称为知识分子,知识也未必一定来源于书本。 对话有些长,说的是刘震云的两个舅舅,都没有读过什么书,有一位根本不识字,但被刘震云称为对他影响特别大的两位大“知识分子”。第一个舅舅是村里赶马车的,方圆几十里,再调皮的牲口放到他手里,马上就变成一只温顺的猫。刘震云13岁时与这位舅舅有过一次印象深刻的谈话,影响了他一生。对话大致如下: 舅舅问:你觉得你聪明吗?刘说不太聪明;舅舅又问:你笨不笨?刘回答:我也不笨;舅舅说:世界上就怕这种人,要不你聪明,要不你是个傻子,都会生活得非常幸福,像你这种既不聪明又不笨、不上不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难混。刘问:那我的一生应该怎么规划?舅舅回答: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我跟你一样,也是个不聪明也不笨的人,所以我一辈子就赶马车,就干这件事。 刘震云记住了这段对话,坚持到现在,就做一件事——写作、“编瞎话”。他成功了,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对话时,刘拿小崔开涮,说我不能像你那样,既主持《小崔说事》,又主持《电影传奇》,还主持《谢天谢地,你来啦》,聪明的人可以干三件事,笨的人干一件事就好。其实,小崔也真没多干,就是一件事:主持节目。专心致志地把一件事做好,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应都是适用的。 刘的另一位舅舅是位木匠,也是方圆几十里木匠活做得最好的。他教刘震云的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别人打一张桌子用三天时间,这位舅舅用十天,所以打出的桌子比别人好。当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只争朝夕求快求速度的时候,刘震云牢记舅舅这一招,坚持不乘一时之快,而常常是逞一时之慢。别人花三个月写一本小说,他要花上三年。这也成为了他最终成功的诀窍。崔永元的归纳则有些调侃了:知识分子一定要有见识,还要有有见识的舅舅。 细想一下,刘的两位舅舅所言也并非算得上是开创性的见识。中国的古语中有“一招鲜,吃遍天”“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有所为,有所不为”等一些说法,都是表达了类似的经验之谈,问题在于谁能真正将这些道理放在心上并持之以恒地坚守住。 当今的大千世界瞬息万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时间就是金钱”“只争朝夕”“抓住机遇”“创新求变”成为多数人信奉的准则。那些千百年来人们总结留下的所谓的见识又有多少人确实在意了呢?若仅是停留在语言上、概念上,而不付之于行动,大概与“知道”也就不会有太大区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