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撒尼剧

 民族地志 2013-04-12
      撒尼人能歌善舞。1948年前后,撒尼人就把撒尼民间传统的小话剧和小滑稽戏结合汉族戏剧,编演了一些用彝语说白的小话剧和滑稽戏。1958年底,在圭山文化馆工作的撒尼干部李纯庸、宜良报社记者金云,成功地把传统的撒尼说唱、小戏剧与汉族戏剧艺术形式相结合,把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成说撒尼语、唱撒尼调的撒尼剧。该剧首先由圭山文化馆组织业余剧团演出,并到昆明参加1959年云南省艺术节汇演,受到好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撒尼剧处于鼎盛时期,金云、李纯庸等人根据神话故事改编了《圭山彩虹》、《竹叶长青》,根据历史故事改编了《阿占城》等撒尼彝剧,新编了现代剧《斗龙》、《一对麻袋》、《沙囡玛喜事》等剧目。老海宜、新海宜、小圭山、蒲草村、亩竹箐等村子都组建了业余撒尼演出队,撒尼彝剧在石林各民族村寨广为流传。
        撒尼剧融说白、独歌、对歌、合唱、舞蹈为一体,道白全讲撒尼彝语,语调比日常生活用语清楚明朗,伴奏以大小三弦、笛子、三胡、锣鼓、二胡、月琴为主。表演上基本以本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和生活习惯动作为主,经常采用三弦舞、老人舞、叉舞、空手舞等民族民间舞蹈。曲调有悲调、喜调、骂调、库吼调、婚礼调等和一些乐器曲。在音乐设计上,根据剧情的需要,选用民间歌曲曲调或乐器曲。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帮、带”下,石林县组建了海宜村撒尼剧《阿诗玛》剧组、能完整演唱撒尼剧《阿诗玛》的继承人已达50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